文科生的第二春,是學中醫嗎?

董小姐的事讓大家質疑文科生也能讀醫學院嗎。
除了4+4制度外,還真能。
最近一個訊息就說,你們高中選文科的,可以敞開了學醫。
重慶中醫藥學院在2025年招生章程裡,給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養生學和中醫康復學這5個專業放寬了限制,選科方面新增了歷史類。
2024年時,必須選物理和化學。
安徽中醫藥大學也如此,中醫學等4個專業不提科目要求了。
一年前,他們可是規定學生必選物理化學這兩門。
時代轉身了,你發現它不打招呼時,意味著快趕不上它腳步了。
就像一份聊天記錄裡,某招生辦老師說,中醫學專業從24年的物化捆綁改為現在不限選科了。
最後有沒有做到不知道。
但此時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更友好,表示中醫學專業也不限科目選報了。
河南中醫藥大學步子邁得最大,好幾個中醫學專業都不設防了。
個例增多,規模效應就產生了。
媒體統計發現,30多家中醫院校宣佈自2025年起,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醫養生,中醫康復、中醫骨傷等專業取消選科限制,文科生可憑藉歷史類選科背景直接報考。
也不是隻在一些高校放寬。
有的省份熱烈歡迎對中醫學感興趣的學生了。
江蘇和浙江說,2027年起本省考生想報全國普通高校的中醫學類專業的話,隨便報,不限首選科目
這並不最早的,其實山東今年開始就解綁了。
那還等什麼呢,踴躍報名吧。
對此,2024屆的大學生有話說,朝令夕改是把我當日本人整嗎?
因為有人發現文科生與中醫學天然契合。
他們解釋說,中藥學要過目古書典籍,所以文言文必須好;
又要掌握繁多的醫學知識,必須會死記硬背,不都是文科生的強項嗎?
還有人借鑑張雪峰的舔論說,都在給物件輸出情緒價值,有什麼不同呢。
但很快這種天生聖體的洋洋得意就變成了一聲唏噓。
首先,大學裡要學理科的。
高數、生物、化學等等都屬於中藥學學生的《藍色生死戀》。
這種大量數理化課程的考試,期末可不輕鬆啊。
其次,就業也是一個謎。
一則2022年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網圖顯示,浙江某中醫藥大學的就業率顯著低於其他高校。
還有一份去年5月中旬的某校通知裡說,某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的落實去向率不到20%
這似乎證明就業不樂觀,不過反駁的依據也很多。
比如有本科教學質量報告說,上面那個浙江中醫藥大學的去向落實率達到了95%。
翻翻其他學校的統計,也是少則85%,多則90%起步。
這些資料該如何看待呢,就考驗學生的火眼金睛了。
關鍵在於危機中看到轉機。
福柯的規訓、韋伯的價值理性、福克納每五句話才獎勵自己寫一個標點的做法,更適合衣食無憂情況下的討論。
而普通人對學術沒有太多要求,歲月靜好就行。
這時候學中醫,再去中醫院上班,怎麼看都是一份體面工作。
另一邊,很多文科生要沒書可讀了。
最近復旦校長說,復旦文科生佔比達到30~40%,太高了,未來要降到20%
他啥時候去降不知道。
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已經在2024年就說停止文科本科的招生了。
南方科技大學晚一些,2025年在所有招生省份均要求選考物理和化學。
隔壁不遠處,深圳理工大學2025招生章程,也明確只招收選物理+化學的考生。
還有一些院校乾脆裁撤專業了。
西北大學裁撤漢語言、財政學、廣告學等以文科為主的7個本科專業。
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教育部資料顯示,2013年到2022年,53所高校撤銷了廣告學專業。
廣告學不是首當其衝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十年裡被114所高校撤銷。
這事美國也幹了。
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陸續取消了若干文科院系課程。
塔夫茨大學、瓦薩學院和貝茨學院近50%人文專業被取消。
英國、韓國有的高校也宣佈逐漸停招部分文科專業。
不能怪學校冷酷趕人走,很多時候是學生自己不想讀。
美國教育機構的統計顯示,2021年時歷史、宗教和英語專業的入學學生數量僅千禧年的一半。
因為大家都不忘“JUST DO IT”的初心了。
哥倫比亞大學2002年至2020年間,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從10%下降到5%,而計算機科學專業的畢業生比例有所上升。
斯坦福大學給出2023年畢業生的學位授予報告裡,貢獻本科畢業生最多數量的兩個專業是計算機、人類生物學。
而一些文科專業學生人數“慘不忍睹”,諸如考古學、亞裔研究、拉丁裔研究、小語種專業的學生人數只有一兩人。
文科不會完蛋,但文科生可能會滅絕。要怪就怪文科生在就業市場上不吃香。
一份梗圖裡,幾個文科的就業率比四大天坑專業都低。
段子當然是段子,不需要資料佐證。
如果你去爆料帖子裡看,現狀真不妙,當然這也不好佐證。
唯一帶點靠譜數字的是智聯招聘的報告,裡面說2024年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簽約率43.9%,明顯低於理工科的。
所以各種紅牌專業名單裡,都以文科為主。
而且工資還可能很低。
一個北大中文字碩的畢業生從事出版行業,40歲前當主編,年收入也不過三十萬。與此同時,211計算機專業學生畢業三年內就能實現這薪酬。
這算好的。
你一定聽過這樣的的故事。
 一位小城的文科狀元,報了金融專業,自身能力又強,但當她把20年高光時光走完後,能做的只是當一名電話銷售。
這依然不是最糟。
你也一定聽過,在一些地方文科只能拿一個最低工資。

普遍不好找工作的時候,你更不好找。
但冷門文科碩士畢了業,推著手推車在書店幹活,一日怒刷兩萬步,恐怕還是會想一個問題:暴富在哪裡?
很多人會建議去做教培,教小班時薪四五百,實現蜜雪冰城自由。
要不是想像這位院長說的:
咱們學文科一個巨大優勢是做領導,那種很大很大的領導。
在為啥大學離不開文科的問題裡,很多人會說,即使AI無比強大了,但我們的內心還是需要浪漫與慰藉。
的確如此,我們不能為了享受物質生活,所有人都投身到能短平快變現的專業。
這是主動被資本做了局。
而且,將文理二元劃分、試圖分高低的想法,本身就來源於一種“文科教育”的匱乏;
另外,法學、商科與人文學科也有一定差別,醫學要不要放在理工科裡也是問題。
但這些疑問,都得給一個問題讓位:
如今,能有一份班上就是幸福的。
經濟下行時,為工業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那理工科的就業前景相對好一些。
更別說,人們渴望能夠年輕時退休。
大家都會追求一種不被物質支配的鬆弛感,但即使衣食無憂,想完全做到也不容易。
該焦慮還得焦慮。
‌就像《紐約客》採訪了文科衰退背景下的師生,還是有很多人絕望。
一位英語系的資深教授告訴記者,我們感覺自己在泰坦尼克號上。這個爛梗的意思是,在即將沉沒的泰坦尼克號上研究怎麼搶座位毫無意義。
我想起二十多前的一篇報道。
一位碩士對3000元的工資不滿意,他猶豫時,有文科碩士自貶身價說,“2000塊,我啥都能幹。”
我建議如果不能體面就業,至少別玩命卷同仁。
大家身上都該有一件隱形長衫在的。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7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
我們已經拉了很多微信群了,還會線下組織吃飯、打網球等活動。
歡迎加入來扯淡聊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