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觀雨者
來源:觀雨大神經
這不是一篇正式的長文,不過這個時候我覺得有必要分享一下我個人在流感預防方面的經驗。

最近有公眾人物在日本旅遊時因感染流感病逝,讓人們感到非常驚訝。
感冒而已,這麼嚴重?
事實上“流感”並不是普通的小感冒。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約有10億人感染季節性流感,其中重症病例300-500萬例,死亡29-65萬例。
所以我們在這樣的疾病面前沒有任何傲慢的理由,積極應對才是正確的態度。
當然了,現實中沒有“百毒不侵”的方法,一個人無論再怎麼努力預防也難免有中招的時候。
機率和運氣,客觀存在。
不過這並不是放棄抵抗的理由,因為積極的預防雖然不能“百毒不侵”,但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機率和病情的嚴重程度。
敬畏大自然、直面大自然,然後儘可能的掌控自己能掌控的那部分命運。
這是我對病毒防禦的基本態度。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來探討一下對流感的預防策略。
其實預防流感的關鍵並不在於你採取的方法有多高階和專業,而在於你能否長期堅持。
因為和病毒的博弈是一個敵暗我明、長期鬥爭的局面。
敵人無處不在、隨時出擊,而我們只能日復一日的被動應對,這就是現實。
那麼怎樣才能把這種“被動防禦”長期堅持下去呢?
關鍵在於這兩個字:成本。
這個成本既包括經濟成本,也包括時間和精力成本。
如果你打算做一件每天都要堅持的事情,那麼就必須把這件事情設計得足夠便宜和簡單,哪怕犧牲一定的效果。
60分的堅持好過100分的放棄。
所以我的方案並沒有什麼高大上的專業手段,只有幾個簡單的操作。
在這套方案中,我把日常生活分為了三個場景:
進入公共區域前、處於公共區域中、離開公共區域後。
在每個場景裡,我們都只需要做一件事。
進入公共區域前:
預防,使用鼻腔噴霧產品對鼻腔進行防護。
這是整個防禦體系中成本最高的一環。
目前市面上的鼻腔噴霧產品有很多,大家可以去某寶上慢慢挑。按不同的品牌,每天的成本大致在1-2元左右。
一些鼻噴產品的實驗結果能達到很高的病毒滅活率。
當然現實中的效果肯定不會特別理想,因為你噴的方式不一定足夠標準;而且這類產品的效果往往只能維持幾個小時。
所以如果你需要一整天都待在公共區域裡,那麼我建議你隨身帶著這類產品,每半天噴一次。
處於公共區域中:
防禦,儘量佩戴N95口罩。
這就比較簡單粗暴了,一個N95口罩的成本在5毛錢左右。
澳大利亞在口罩效果的問題上曾做過一項研究:
它選取了143個有流感患病兒童的家庭,並對這些家庭裡的286名成年人進行了調查。
最後的調查結果顯示,不戴口罩的成年人被家裡孩子傳染的可能性是戴口罩的4倍。

當然,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些場合不太適合佩戴口罩,所以我們的呼吸系統難免會在一些情況下暴露在病毒環境中。
這就需要我們在下一個場景中進行補救了。
離開公共區域後:
補救,用生理鹽水清洗鼻腔和用漱口水漱口。

病毒進入我們的呼吸系統後一般需要幾個小時才會入侵細胞,這就給我們提供了補救的時間。
清洗鼻腔和口腔可以把大量的病毒清洗出去,即使做不到百分之百的乾淨,也能大幅降低病毒載量,減輕身體免疫系統的負擔。
該操作建議每天常態化進行,就算已經感染,也不用停止。
《美國醫學會雜誌》曾刊登過一個研究。
該研究對401名感冒兒童進行了對照試驗,發現使用生理鹽水清洗鼻腔的對照組的症狀明顯低於未使用該方案的對照組。
他們的結論是“使用生理鹽水的兒童患病、缺課或出現併發症的天數較少”。
原文連結:https://healthnewstrack.com/saline-nasal-wash-improves-cold-symptoms_172/
這裡面需要用到的洗鼻器和洗鼻鹽都是非常便宜的商品,某寶上十幾二十塊錢買一套就能用很久。
整體方案就是這樣了,總體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甚至有些粗糙的方案。
想靠這樣的方案保證絕對的安全是不可能的,但它的最大優勢就在於前文提到的:
成本低。
在實踐中,該方案雖然沒有讓我百分之百的避免感冒的困擾,但到目前為止,確實有效降低了感冒感染的機率和症狀。
當然了,除此之外,在流感高發期到來之前提前打疫苗也是一個很好的措施。不過這就看個人的選擇了。
另外在流感高峰期的時候,也建議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出國旅遊。
這是因為每個國家的醫療體系各不相同,你作為一個遊客,肯定不可能完全掌握這裡面的門道和風險。
就比如說日本吧,它實行嚴格的“初診-轉診”分級診療制度,其醫療機構大致分為三個層次:
-
診所(一次醫療圈)、
-
綜合醫院(二次醫療圈)、
-
尖端醫療機構(三次醫療圈)。

患者通常需先在初級的診所就診,如果病情比較複雜,普通診所搞不定,診所醫生才會開具介紹信推薦至綜合醫院。
在這套系統中,一個外國遊客很容易因為流程複雜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比如說你可能會在生病後的第一時間就往大醫院跑,然後因為分級診療制度被拒收。
而且各國參差不齊的醫療水平也是個問題。
即使在一些發達國家,也存在大量水平拉胯的醫療機構和醫生。更別提還有因為語言不通而造成誤診的風險了。
就算是碰到了合格的醫生,他們的臨床經驗也大機率比你在國內碰到的醫生差得多。
原因很簡單,我們國內人口多,病例也多,臨床醫生的經驗升級自然快。
比如說中國一個普通外科醫生一年的手術量,就可以達到某些國家或地區一個醫生職業生涯的總和。
可以說在一些常見病的診斷和處理上,中國醫生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總之,未來我們有必要把各國的醫療風險也考慮到出國的注意事項中。
最後,這個世界上永遠不存在萬全之策。
我們的每一個行為,本質上都是在成本、風險和收益之間做選擇。
只要你能充分意識到收益背後的風險和成本,那麼你做出的選擇就無可厚非。
不過我當然希望大家能夠長期堅持那些對自己利大於弊的選擇。
雖然這樣的選擇在短期內可能看不到太明顯的收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機率的積累,你最終會得到一個積極的結果。
至於具體是否贊同我建議的方法,這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正視現實並積極面對。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



行研君

你們怎麼看?底下留言區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