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香港宣佈了一個非常重磅的訊息:看急診要漲價了!
3月25日,港府公佈了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

(圖:點新聞)
這裡先簡單科普一個概念,香港的公立醫院實行分流制度,就是按照病人病情的輕重緩急而定治理的先後次序,而不是按先到先得的方法。
急診是分為5種情況: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非緊急。

(圖:大公文匯)
像目前看急診都是統一收費為180元。
但從2026年1月1日起,香港急診室收費則實行兩級制。

(圖:香港01)
危殆和危急的病人免費,其他級別看急診的病人則每次門診費收費400元。

(圖:香港01)
按理來說大家都不願意看到漲價,但這個訊息一齣,不少港人都對此十分支援。

(圖:香港討論區)
畢竟目前統一收費之下就存在不少急診室濫用的情況,現時香港55%的急症室病人都屬於次緊急、半緊急的情況。

(圖:香港討論區)
有人會想著圖方便就把急診室當作普通門診使用,導致急診室超負荷工作。
部分病情不嚴重的病人雖說也要輪候上很長時間,但是因為急症室可以照x光,相比私人醫院收費專案更便宜,所以也願意等。

(圖:網路)
但這種常規的專案顯然就讓真正有需要的病人的救治受到影響,病情較為嚴重的急診病人輪候時間也會被拖長。
比如一名頭破血流的病人被分類為“緊急”,經初步包紮後仍需要在候診大廳等上三四個小時都沒能看上醫生。
相當於門診費漲價之後,能夠一定程度減少非急診病人湧向急診室的情況,讓真正需要急診的病人可以不用等這麼久。

(圖:香港討論區)
畢竟,在香港公立醫院看病真的要等很久!
通宵等到死!
香港公立醫院看病輪候時間是真的非常長,像2023還發生了一個非常轟動的事情:
一名病人活活等死在了醫院!

(圖:大公文匯)
當時已經是23點,一名58歲的女病人,因為發燒和咳嗽就跑到醫院的急診室看病。
結果這名女病人通宵在醫院等了一晚上都沒等到自己。
直到第二天11:45才排到她,當時醫生認為她情況穩定,所以就安排她回到等候區等待進一步檢查。

(圖:香港01)
但到了12:30,醫院廣播通知她去看病時,病人並沒有及時前往就診。
隔了一段時間之後,廣播又通知了一遍還是無人就診。
直到16:30,醫護人員在急診室等候區的廁所內發現病人已經失去了知覺,做心肺復甦也沒有搶救回來,最終不治身亡。

(圖:星島頭條)
而且這還不是第一例,過往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比如2021年時,一名63歲的病患同樣在急症室等候區等著上病房時離世。
儘管夜間就診高峰期等待時間相對更長,但即便在非高峰時段,患者的候診時間也未見明顯縮短。

(圖:點新聞)
就拿今天這樣的工作日來說,都有醫院的急診室輪候時間在8小時以上。

(圖:醫管局)
更何況8小時是可顯示的時間上限,即便有人等了12個小時,官網顯示的輪候時間也是超過8小時。
急診尚且如此,普通的專科門診就更不用說了。
專科門診也對病人進行分流,分為緊急、半緊急和穩定。
被列為緊急及半緊急的病人,醫護人員會盡量安排他們在兩星期及八星期內就診。

(圖:網路)
但是被列為穩定的病人就不好說了…
等候時間都是幾個月起步,甚至有的是以年來計算!

(圖:香港01)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香港醫院要等這麼久才能看上病呢?
人手不夠!
之所以要等這麼久,還是因為香港公立醫院資源不足,人手短缺。
據港府統計,2023年香港每1000名人口僅有2.1名註冊醫生,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像經合組織成員平均每1000名人口是約3.5名醫生的水平。

(圖:香港01)
與此同時,這個統計數量還是包含私立醫院的醫生人數。

(圖:CTgoodjobs)
香港在公私營醫院人手方面並不均衡,公立醫院醫生僅佔45%,但是90%的病人都是到公立醫院去看病。
更何況香港還存在醫生流失的情況,公立醫院的人手就更加不夠了。

(圖:無線新聞)
所以近些年來大家也經常能看到港府放寬招聘,引入非本地的醫護人員。

(圖:網路)
當然,也有等不及的港人選擇北上就醫看病,甚至掀起了一陣港人北上就醫的熱潮。

(圖:明報)
畢竟醫療改革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起效,想要快速看病的話,北上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最後,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你覺得看急症漲價這個措施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