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美國開餐館,你最好先請個律師


2024,餐飲怎麼幹?
前段時間,為了請教這個問題,我邀請到了卿永老師,做客劉潤輕訪談直播間,談談看法。
卿永老師,是窄門集團和番茄資本創始人,曾經投資了巴奴毛肚火鍋、費大廚辣椒炒肉、吉祥餛飩、茶百道、豐茂烤串等餐飲品牌,投資總門店數今年預計突破2萬家。
兩個小時的直播下來,卿永老師的洞察力,讓我深深折服。
比如,砂鍋和湘菜的強勢表現,是因為“上癮”。同時,這也是餐飲的底層邏輯。而想要做好餐飲,要尊重人性,不然閉店率可能會超過九成……
為此,我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不懂人性不做餐飲,和你分享。
但兩個小時的時間,畢竟有限。一些沒來得及展開的洞察,讓我意猶未盡。尤其,是最後“中餐出海”的部分。
於是,我斗膽問了問卿永老師,能否再來一次,展開講講中餐出海?
沒想到,卿永老師很痛快地答應了。
又是一場兩個小時的直播,又是大量的細節和資訊。我在小本本上,記了一頁又一頁。收穫太多。
今天,繼續與你分享。

中餐出海,不止為了逃離內卷

2000年,我第一次去美國。不過,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胃”,我吃不太慣西餐。所以,我選擇去當地的中餐廳,找點熟悉的菜吃。
但看著選單,我迷惑了。左宗棠雞。這是啥?在國內沒見過。
(圖片來自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不光是菜沒見過,用餐儀式,也很陌生。吃完飯之後,他們會給你上一個“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咬碎之後,裡邊會有一張小紙條,寫著吉祥話。像是:祝您今天好運。或者是:健康幸福。
(就像這樣。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後來,和不少外國人吃飯,他們都會問,這是不是你們中餐的特色菜?這是不是你們中餐的特殊儀式?我一時間都有點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真沒見過。
所以,我對美國中餐的最初印象,就是:不習慣。吃起來不太“像”中餐。至少,不太像我熟知的那個中餐。
到了05、06年,再去美國吃中餐吃飯,選擇就變多了。不少由二代移民(ABC,American-Born Chinese)開辦的自助餐廳,一些當地創辦的中餐品牌,比如熊貓快餐,味道都挺好。
再往後,大概2010年到2020年。我明顯感覺到,美國,出現了越來越多我所熟知的中國餐飲品牌。比如,海底撈。比如,眉州東坡。選擇更多了,口味也越來越正宗了。中餐在海外的發展,真是越來越好了。
卿永說,今天的中餐,已經到了第二次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有意思。可是,為什麼要航海?為什麼要跑那麼大老遠,去開店呢?
這首先是因為,今天的中國餐飲,已經卷到了一種令人髮指的地步。
有多卷?根據番茄資本資料,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中國的餐飲門店數量大概是743萬家(不包括食堂等團餐)。而在過去一年,就關閉421萬家。閉店率達到56%,接近六成。接近一半的門店,沒有活過一年。
好難啊。那麼,國外的競爭就不激烈嗎?
還真的要好不少。比如說,美國。卿永說,美國的關店率,只有我們的一半不到。
為什麼?首先,我們的每萬人擁有餐廳門店數,是53家(還不包含企業和學校團餐門店),美國是25家,我們的供給,是他們的兩倍還要多。並且,消費力有差距。即便是相同的產品,美國餐廳的客單價,也是中國的5-7倍。
此外,看成本。美國的租賃成本只佔總成本的7-8%,甚至更低;而中國會佔到15%-20%。美國的食材成本佔總成本的20%-25%,中國是30%-35%。即便在中國做得非常好的門店,平均毛利率也低於了6成,但在美國,不少餐廳的毛利依然在7成以上。
不光是美國,歐洲的英法德,北美的加拿大,都很相似。而像中東、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北美的墨西哥,是一些更好的市場,成本更低,營收也高,增長速度會更快。尤其是中東。卿永說,在那邊開一家店,盈利能力幾乎相當於在中國開十家店。因為不光人有錢有閒,餐廳還稀缺。
除此之外,中餐這種餐飲品類,也很受海外客人歡迎。很多國家會認為,中餐就是“高階”和“正式”的代名詞。而整個歐美大部分的中餐供給,可能還停留在中國15年前的水平,相對落後。比如,一些從福建過去,經營到今天的夫妻店。他們的選單,已經整整十幾年沒有更換過了。
天哪,這麼一比,我們的餐飲從業者,過得太難了。
但是,環境的不樂觀,也同時淬鍊了中國餐飲品牌的各種能力。無論生產技術、品牌營銷、品類豐富度、產品創新力,還是數字化應用程度,我們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領先的。這些年,餐飲企業的組織管理能力也有了大幅的提升。
所以,結論就出來了。
國內競爭激烈,國外機會更多,自身實力過硬。這幾點原因之下,出海,就變成了很多中餐創業者的優質選擇。
卿永說,如果你是大品牌,那麼我建議你出海。如果你還沒開始做,我建議你出海。如果你開始了,但做得很爛,我還是建議你出海。

服務好當地客人,才算真正出海

參考美國的中餐型別,卿永把中餐出海的具體情況,根據品牌創立地點,和主要服務的客人型別這兩個標準,分成了四大類。請看圖。
我們一個個說。
中國中餐,中國客人,就是在中國創立的品牌,去海外服務當地華人。當地中餐、中國客人,就是直接在當地創辦品牌,但也主要服務華人。可能是由留學生,也可能是由早期移民創立的。
這兩種情況,看似還不錯,但卿永說,這就相當於在國內一個比較賺錢的市場開了店,看似出海,實則離真正出海,服務當地客人,還有距離。
因為,只靠當地華人客人,你的天花板就註定不高。舉個例子,就好比麥當勞在中國只服務美國人,不要說開出萬店了,想開出十店估計都難。
只有做到讓當地客人喜歡、頻頻光顧,才算真正的出海,才能摸到更高天花板。
就比如,當地中餐,當地客人。就是當地創辦的品牌,加上對當地的理解又十分深刻,所以能很好地服務當地客人。又比如,中國中餐、當地客人。中國創立的品牌,去海外服務當地客人。
卿永說,很多人說中餐出海,都是指做“中國中餐、當地客人”這種生意,但絕大部分人,其實都做成了“中國中餐、中國客人”。
那麼,怎麼才能讓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被當地客人們接受呢?
這,就要求你對“當地”,有著足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了。

全球化,就是在當地的本土化

想要服務好當地客人,首先要足夠理解當地,才能解決各種各樣的當地問題。
什麼問題?卿永著重講解了3點。
1)法律問題。
以美國為例。美國是除了中國之外最大的餐飲市場。中國和美國加起來,要佔有全球市場的1/2。
(圖片來自窄門集團)
對於有理想的餐飲創業者來說,真可以說“美國者得天下”了。
可是,想要去美國做中餐,並不容易。搞定簽證,只是第一步。
想租一個當地客人會經常光顧的好鋪子,還需要有當地有社會地位的人為你推薦,否則有錢,也不一定能行。
而鋪子租下來之後,開店之前的各種審批,又要花很長時間。像市政下水、消防、食品安全衛生……一項項查下來,一趟趟跑下來,對一個新手來說,開一家店花一到兩年,很正常。
卿永說,到了美國做生意,千萬不要吝嗇請律師的錢。一開始就要請。否則,你不知道有多少坑在等著你。
舉個例子:連鎖加盟。
不少品牌急於求成,到了美國就去開放加盟名額,但卻不知,這相當於埋了一個巨大的雷。
在美國,有兩類加盟。一種,是品牌授權加盟,只授權,他做什麼你管不著,也輕鬆。但相對的,也只能收取1-2個點的營業額抽成,比較低。
另一種,是特許經營加盟,這種模式下,你能收取加盟商5-7個點的營業額抽成,甚至更多,並且對加盟商有嚴格的約束力。但要求就是:你自己要非常規範。
怎麼算“規範”呢?你要請會計事務所審計,去做FDD備案,給一個真實門店的財務模型,收入多少,成本多少,利潤多少,都要一五一十地公佈出來。
不少中國品牌,就沒搞清楚這一點,按照特許加盟要求加盟商,讓人家幹這幹那,但自己又不規範。
那麼,坑就來了:如果加盟商後邊賠了錢,是可以告你的。
一旦查到你沒備案,或者備案提交的數字是假的,不光加盟商虧多少,你賠多少,還要追加罰款。
聽完之後,我不由得感慨:居然這麼嚴格。
不過同時,這也很好地保障了加盟商的利益,防止品牌商收一筆加盟費就跑路的情況。
卿永說,很多國內的品牌商,靠供應鏈賺錢和加盟費,就能拿到一筆穩定的收入,而美國的品牌商,很多都是靠營業額扣點盈利,零差價供貨,並不靠供應鏈。所以,他想要賺的多,就要想辦法先幫你多賺。
所以,一個地方的法律法規,是你首先要摸清的東西。每個國家的法律都有差異,甚至同樣是在美國,不同的州法律也有差異。否則錢還沒掙到,光吃官司了。而除了美國,澳洲、北美、歐洲,也都有類似的法律門檻。如果你能在美國站穩腳跟,其他的地方就也八九不離十。
2)政策問題。
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的餐飲市場,很“不公平”。
什麼意思?在新加坡的不同地方開店,你的“初始難度”,完全不一樣。
比如,商城的美食廣場和小販中心。
等等。美食廣場我知道,小販中心是什麼?
卿永說,小販中心也是一些餐飲店,由菜市場演變而來,由政府主導建設、定價,並且只租給新加坡個人,非常便宜,而且年租金也很少漲。
(圖片來自Visit Singapore:小販中心)
橫向比較,如果你去美食廣場,租金的成本可能是小販中心的十倍。
成本的巨大差異,自然也帶來定價的差異。卿永說,每次去新加坡,他們都會分別去這兩個地方吃飯,然後比較。一模一樣的產品,定價可能會差出50%,甚至一倍。
這時,你要和在小販中心開餐廳的當地人競爭,就非常不公平。
而想在這種情況下盈利,就對你的創新能力,服務水平,提出了特別高的要求。
不然,人家為什麼要多花錢,去你那裡消費呢?
3)口味問題。
和中國人吃飯,很多外國人會大驚失色。因為很多在我們看來非常正常的食材,他們看來就完全不可思議。
比如,內臟。比如,頭、腳。又比如,血。
(圖片出自抖音:當外國人看中國人吃雞頭)
有時候,你的餐品裡如果帶頭或者帶腳,如果客人裡剛好有宗教信仰,他可能還會告你。
所有菜品,必須符合當地的基本風俗習慣,搞清楚有什麼是他們不吃的,有什麼是他們愛吃的,口味本土化、食材本土化,不要試著去挑戰他們的底線。
原來如此。之前,我還真沒了解這麼詳細。沒想到在不同的地方做餐飲,區別居然這麼大。
怪不得說,理解當地的不同,是服務好當地客戶的重要前提。
好了。現在,假如我現在已經充分地理解了各地的不同,具體又該怎麼做呢?

做好這五點,成功的機率更大

中餐出海,落實到門店上,具體該怎麼做,才會成功?
卿永以美國為核心,根據全球的餐飲成功案例,總結了五個關鍵點。
健康、新鮮、低價、明廚、服務。
首先,是健康。在今天的美國,生意做得大,做得好的品牌,多半都很重視“健康”這個概念。
比如,Chick-fil-A。
根據The 2023 QSR 50報告顯示,快餐行業的前三甲,分別是麥當勞、星巴克、Chick-fil-A。
50多年來,它靠一個雞肉三明治打天下。而在這個三明治中,雞肉由100%全天然雞胸肉製成,不含任何防腐劑和類固醇。而且,三明治中的酸黃瓜,都是每家餐廳自己製作的。同時,它也是第一家宣佈全部使用無抗生素雞肉的餐廳。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Chick-fil-A的招牌雞肉三明治
又比如, Panera Bread。它是美國第一家主動公佈“停用食材清單-No No List”的餐廳,包括人工反式脂肪酸,阿斯巴甜、發泡劑以及高糖玉米糖漿等。這讓顧客相信,Panera Bread生產的是健康產品,並且樂意為其買單。
接著,是新鮮。
舉個例子。In-N-Out漢堡。它是美國西海岸一家連鎖快餐店,漢堡胚當天現制,沒有防腐劑,牛肉是新鮮牛肉,沒有冷凍過,所有薯條都用新鮮土豆,現切現炸。
(圖片來自於窄門集團)
而對於中餐來說,很多中國的餐飲供應鏈,在海外很不成熟。
這時候,如果你執著於使用來自中國的食材,就會導致成本偏高,更重要的是:它不新鮮了。
所以,如果要出海,可能你要先在食材上,做一些妥協。想方設法在當地找到替代品,建立當地的供應鏈、或者全球化的供應鏈,保證原材料的新鮮。
這樣,你才有做大、做好的基礎。
第三點,是低價。
卿永說,只要能和價效比掛上鉤,你的生意,都不會差到哪裡去的。
舉個例子,Kpot。這是一個火鍋烤肉品牌,人均消費只有二三十美金,又能吃火鍋,又能吃烤肉,在美國當地來說,算是很便宜了。所以,它的生意非常火爆。
又比如,剛才舉到的例子,In-N-Out。它的價格比麥當勞低,但又比它新鮮低價。所以,它的單店營業額是麥當勞的兩倍多。
卿永說,其實低價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通用的語言。你不要覺得越富裕的地方,就越能支付高溢價。其實是越發達的地方,消費反而越理性。
第四點,是明廚。
什麼是明廚?就是明亮、敞開式的廚房。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你會發現,不少國外的食物,都比較單一。漢堡、牛排、沙拉、炸雞,翻來覆去就那幾樣。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光是連鎖餐廳多,追求效率,還和一件人性底層的事相關:恐懼未知的事物。
比如,如果你給當地的客人端上去一盤菜,而這道菜,他既不知道原材料是什麼,是怎麼採購來的,又不知道在後廚是怎麼做出來的,他就不敢吃。害怕。
所以,把廚房敞開,即使沒有那麼一塵不染,也比封閉起來,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信任。
最後一點,是服務。
這一點其實很有意思。我們都知道,在歐美很多地方,有“小費”文化。但他們往往收了小費,服務依舊不算好。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你不給小費呢?那更糟了。直接給你臉色看。
而到了今天,不少地方的小費,都強制化收取了,搞得不少當地客人不敢去外邊消費了。這邊一筆小費,那邊一筆小費,錢根本不夠花。
這就給很多中國品牌出海,帶來了天然的優勢。所以,如果你主動不收費,或者收小費,但服務做得很好,這可能會成為一個非常核心的競爭力。
但是,很多地方收小費的原因,是服務員的收入太低,不收小費很難生活。那麼,如果要做不收小費的決定,那麼就一定得給服務人員更高的薪水。
這,會不會帶來成本的增加呢?
卿永說,免掉小費,給你的餐廳所帶來的顧客滿意度的提升、市場的積極反饋,效益遠高於你多增加的員工薪水成本。很多人不這麼幹,一來是想省錢,二來是覺得會不會被同行敵視。但我們在走訪的過程中,確實看到過不收小費的餐廳,他的生意就明顯要好一些。
健康、新鮮、低價、明廚、服務。
學到了。不管到哪去開店,這五件事,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參照標準。

現在,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
2024,餐飲怎麼幹?
真正的高手看行業,總是能從兩個維度有著深刻的洞察。一個維度,叫底層邏輯。另一個維度,叫頂層設計。
卿永老師看待餐飲,就是如此。餐飲的底層邏輯,是:上癮,是:口是心非。餐飲的頂層設計,是:天地人美,上山下鄉,中餐出海。
用底層邏輯和頂層設計一框,你馬上就能迅速地理解一個行業。
而“中餐出海”,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可能意味著更多。卿永說,對於中國餐飲企業來說,全球化是新一輪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對中餐大連鎖而言,出海已經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中餐在國內經歷瞭如此激烈的競爭之後,是有能力在海外闖出一番天地的。
而且,中餐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中餐出海的意義,遠超餐飲本身。
說的真好。特別感謝卿永老師。
面對不確定性,人類最自然的應對策略,就是回到熟悉的世界裡,去尋找安全感。
這很正常。但是,熟悉的世界裡,也只能有安全感,很難有機會。那麼,機會在哪呢?在未知的世界。
安全感,來自確定性。而機會,藏在不確定性裡。
今天,擺在中餐品牌面前的這條,去往未知世界的路,也許就叫做:出海。
開啟門,走出去。外邊的世界,可能危機四伏,但機會也同樣眾多。
從下海到出海,從內捲到外溢,從可複製的能力到不可複製的本土化,每一個,都是難關,都是挑戰。
但同時,也都是機會。
祝你越過難關,抓住機會。
P.S.
再次感謝卿永老師的分享。
如果,你更喜歡“影片”的形式,或是想要了解更多直播中的細節,也歡迎你進入“劉潤·進化島”,檢視完整的直播回放。
同時,在“劉潤·進化島”上,你還可以直接向我提問,收聽我的商業日課;可以認識2萬多名創業者朋友,提升自己的商業認知;可以回看商業訪談,聽大咖講書,收穫更多的思路和視角 ……
更多關於“劉潤·進化島”的資訊,歡迎你點選下方圖片瞭解。
我在島上,等你。

*文章卿永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3、20美金!100盤肉!吃完Fancy的火鍋燒烤自助餐,老闆還非要送香檳!
https://www.sohu.com/a/312745378_164524


觀點 / 卿永  主筆 / 景九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300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