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商業君
來源:CEO商業評論(ID: ceobiz)
3月4日深夜,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實業釋出公告,宣佈與貝萊德牽頭的財團達成原則性協議,出售其全球港口業務核心資產,其中涉及巴拿馬港口公司90%股權。
根據公告,李嘉誠此次出售的標的資產覆蓋亞歐美洲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涵蓋199個泊位及配套的智慧碼頭管理系統、全球物流網路等核心資源。
長和特別強調,其將保留中國香港、深圳及內地港口資產,包括鹽田國際、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等戰略資產。此次整體出售總企業價值為228億美元,預期將為該集團帶來逾190億美元的現金收益。
這一次,李嘉誠跑的更果決,也更意味深長。
一、“李超人‘跑路’簡史”:五次經典撤退印證商業基因
歷史是最好註腳。
1999年“千億神話”交易。拋售英國電信公司Orange,套現1180億港元,躲過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危機,被譽“世紀交易”。
2013-2020年“中國樓市大撤退”。李嘉誠連續拋售上海、北京等地超千億商業地產,精準避開中國房地產下行週期,比潘石屹跑路還早幾年。
2020年在Zoom套現。疫情高峰期減持視訊會議平臺Zoom股份,套現逾200億港元,規避後續科技股暴跌風險,割了一把大韭菜。
2024年“英國電網大甩賣”,以150億英鎊出售英國電力網路。
2025年港口“清倉式拋售”。以228億美元出售全球43個港口(含巴拿馬運河關鍵資產),創史上最大單筆交易紀錄。
這就是李氏資本運作核心規律——其所有拋售均發生在資產價值高位期,且總伴隨宏觀拐點訊號,如政策轉向、地緣衝突、行業週期見頂,印證其名言“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經濟學家郎鹹平認為此次出售是典型的商業決策,符合資產最佳化邏輯。他指出李嘉誠在巴拿馬港口的利潤率僅為1%,而同期其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11個港口利潤率達6%。從企業經營角度,剝離低效資產、聚焦高收益業務屬於常規市場行為。
郎鹹平強調李嘉誠抓住了美國試圖收回巴拿馬港口控制權的視窗期,通過出售完成了一次“最漂亮的資產置換”。這一操作既避免潛在資產貶值風險,又實現了資本重新配置。
二、李超人本輪“搶跑”的三大動因
1、地緣政治衝突
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交易直接關聯中美博弈。特朗普政府多次施壓巴拿馬政府,威脅“收回運河控制權”,並指責中國資本滲透。美國資本貝萊德接盤,李嘉誠借勢溢價退出。
長和保留了中國香港、深圳核心港口,卻清空拉美、歐洲資產,顯性規避風險,實現財務安全邊際最大化。
交易後長和淨負債率從23.6%降至18%以下,現金儲備達市值83%,為抄底下一輪危機儲備彈藥。
巴拿馬港口雖年賺34億美元,但僅佔集團利潤1%,與其承擔的政治風險不成正比,“舍卒保車”投資邏輯清晰。
2、行業週期預判
全球海運量增速從2021年6.7%降至2023年2.5%,港口產能過剩隱現,重資產模式邊際收益下滑。
另一方面李嘉誠押注新能源領域:2024年斥資3.5億英鎊收購英國風電場,港口套現資金將加速向歐洲綠色能源傾斜。
3、資本避險
此次交易公佈後長和股價大幅飆升,投資者認可其“高位套現”所帶來的投資收益,與其1999年拋售Orange後股價翻倍的歷史如出一轍。
從香港樓市、英國基建到全球港口,李嘉誠拋售從未脫離“危機前置管理”邏輯。與其說“跑路”,不如視為頂級財閥對主權信用貶值、全球化退潮的應激反應。
當普通人還在爭論“愛不愛國”時,資本早已用228億美元的交易寫下答案:在主權與資本的博弈中,後者永遠選擇活下來。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