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賣港口事件,由於牽動中美戰略博弈,目前,這一“世紀交易”還在進一步發酵。
今日午前,長和港股直線跳水,一跌跌超4%。然而,廈門港務等港口股集體上揚。
3月17日,香港《大公報》發表題為“飲水思源有擔當 背靠祖國謀發展”的社評,以內地在香港面臨最嚴峻的飲水問題時果斷出手、讓香港徹底告別“制水”時代的故事為引子,回顧了國家對香港歷年來的關愛和支援。
不僅如此,針對李嘉誠港口事件,李家超、梁振英兩任特首也都發聲。
長和及長實突然取消全年業績記者會
受宣佈出售港口資產後的輿論影響,今日李嘉誠旗下港股公司大幅跳水。
3月18日,港股普漲的一天,香港恒生指數大幅高開,收漲2.46%。而臨近午盤,長和(00001.HK)突然直線下跌超4.4%,市值一度蒸發超過78億港幣,收盤股價有所回升。
跟隨長和一起下跌的還有長實集團(01113.HK)、長江基建集團(01038.HK)、電能實業(00006.HK),皆為李嘉誠家族四大旗艦上市企業。
訊息面上,據外媒訊息,李嘉誠海外港口交易正在接受審查,研究該交易是否存在潛在的安全漏洞或反壟斷違規行為。
與此同時,就在今日,長和及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宣佈將不會舉行全年業績記者會。
根據香港本地媒體報道,兩家公司將於本週四舉行董事會,批准公司及其附屬公司2024年業績及釋出,並考慮建議派付末期股息。
近年來長和及長實均有舉辦全年業績網路記者會並回應提問,此次突然取消背後,長和因涉及出售巴拿馬港口的風波而備受關注,香港《大公報》已連發三篇時評提出連串質疑。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今天午前就上述交易表態稱:第一,社會對事件的關切,值得重視;第二,特區政府要求外國政府為香港企業,提供公平環境,反對使用脅迫施壓手段;第三,任何交易須符合法律法規要求,港府會依法依規處理。
昨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也許香港被外國管治太久了,有些香港商人誤信“商人無祖國”,以為一切“在商言商”。
李嘉誠家族持續“瘦身”傳統資產
前段時間,中國首富之爭頓起,網上認為,李嘉誠作為香港首富,卻排不進中國前五,身家完全被低估了。
香港中環有分析師表示,“李嘉誠才是中國真正的首富,長和帝國涉及地產、港口、基建、電力,覆蓋大半個香港,同時又買下了大半個英國,投資美國豪賺,你讓內地首富隨便拿出100億可能嗎,李嘉誠可以”。
李嘉誠家族透過龐大的商業帝國控制著多家上市公司,其業務動向常引發市場與政策層面的雙重關注。
2015年,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合併、重組,最終分拆為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長和)和長江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長江集團)。
長和承接了李嘉誠旗下非地產業務,是家族商業版圖中最重要的上市平臺之一,業務包括港口運營、零售(屈臣氏集團)、能源、基建、電訊與資料服務等。
分析認為,2018年李嘉誠退休後,長子李澤鉅接任長和系主席,主導近年重大交易(如港口出售、歐洲基建收購)。
本月4日,正是長和宣佈以228億美元向貝萊德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資產,包括巴拿巴運河兩端的兩個港口權益,預期帶來逾190億美元的現金收益。
長江集團曾以地產開發為核心業務,2015年重組後,地產業務被劃歸至新成立的長實地產,也就是現在的長實集團(01113.HK),自身轉型為多元化投資平臺。
目前,除了四大旗艦上市公司外,李嘉誠家族還透過長和等企業控制著多家上市公司,包括和黃醫藥、港燈、和記電訊香港、長江生命科技、TOM集團、匯賢產業信託。
長和成員公司屈臣氏集團是全球最大保健及美容零售商,2024年計劃在香港和倫敦兩地上市,但暫未完成。
根據已披露的2024年上半年財務資訊,李嘉誠家族企業呈現“營收微增、利潤承壓”的特點,核心挑戰在於地產業務收縮及全球化資產再平衡。
近年,李嘉誠家族持續“瘦身”傳統資產(如港口、歐洲基建、減持郵儲銀行),並轉向新興領域(新能源、創新藥),整體戰略聚焦風險控制和長期增長。
港口股異動拉昇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嘉誠買港口事件警示下,港口作為戰略資產的價值重估對映到A股。
3月18日,A股港口航運板塊大幅拉昇,包括廈門港務、珠海港在內的多隻股票漲停或漲超10%,國航遠洋盤中更是一度飆升26%。
作為國內企業也開始買碼頭的一個縮影,廈門港務從3月10日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到17日披露預案,動作很快,凸顯了中國對關鍵基礎設施控制權的重視。
根據昨日晚間廈門港務披露的重組預案,廈門港務計劃透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向控股股東廈門國際港務有限公司購買其持有的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70%的股權,並擬向不超過35名符合條件的特定物件發行股份以募集配套資金。
廈門港是東南沿海的天然深水良港,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通商曆史悠久。廈門港務是福建省港口集團旗下唯一的港口上市平臺,是廈門港大型散雜貨碼頭與綜合物流服務商的重要力量。此次重組旨在將港務控股現有的港口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將進一步提升企業價值。
本次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仍將保持為國際港務,實際控制人仍為福建省國資委。
未來,重要港口資產的“國資化”與“功能化”或將成常態,服務於內外雙迴圈與統一程序的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