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老C
拍賣理論,博弈論,資訊傳遞理論,都可以解釋教育內卷中的某些有趣的現象。然而,經濟學是基於理性人的,沒有感情。教育,是一個極度複雜的社會問題。什麼樣的教育才最有效,不內卷,只有實踐能告訴我們答案。
1、
內卷這個詞的誕生,應該是美國社會學家用來描繪印尼爪哇島的農業,有很強的經濟學背景。當然,這個詞的應用範圍,現在廣泛了很多,捲到了各行各業之中。
今天就聊聊教育內卷背後的經濟學。
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之一,就是資源是稀缺的,要透過交換獲得。稀缺資源有兩種獲取方式,第一種是絕對的數字,第二種是相對位置。
我去4S店買輛車,明碼標價是15萬。不管我內心願意為這輛車花多少錢,我要付出的就是15萬這個絕對數字。就算我心裡其實願意花100萬,也不需要付100萬。這輛車標價15萬,我就能用15萬買到。我的心理價位100萬,減去我付出的15萬,剩下的85萬是經濟學中的“消費者剩餘”。
當稀缺資源可以用一個絕對數字來交換獲得時,一般情況不會內卷。
然而,很多時候並非這樣。稀缺資源的獲得方式,是相對位置,是靠排位決定。
比如,組織中六個副職裡面要提拔一個正職。機會只有一個,那就馬上卷的飛起。提拔為正職,這個稀缺資源的獲得方式,是要在六個人中排在第一。你做的再好,但如果別人做的更好也沒用。這是就會開始捲了,為這個機會各種勾心鬥角。
用排位獲得資源,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高考就是典型的排位決定。北大清華每年招幾千人,985加起來十幾萬,211加起來幾十萬。而我們每年的高考人數,差不多1000萬。決定一個人能考上什麼學校,不是絕對的分數,而是他在1000萬考生中的排位。教育也就很容易內捲起來。
購買商品如果採用拍賣方式,也是靠排位決定。你能否買到東西,不是覺得的金額,而是你出價超過其他人。央視每年都搞廣告拍賣會,想投廣告,先當標王。而網際網路領域的聰明人,發明了競價排名這個投放方式,投廣告也卷得飛起。
2、
為什麼有些資源只能用排位來獲得,不能明碼標價。第一是資源的稀缺性,第二是資源價值的模糊性。升職的機會只有一個,不可能六個副職都提拔成正的,無法保證達到標準就都能被提拔。
一般要透過拍賣的商品都很特殊,不同消費者對其認知完全不同,有人認為值1000萬,有人認為一錢不值,只有拍賣能完成價格確認。
然而,用排位方式去獲取資源,對資源的所有者是非常有利的。買家本來可以享受到的消費者剩餘,大部分會被賣家所取得。在拍賣會上,如果一件物品你的心理價值是1000萬,往往最終你能要付出的價格,不會比1000萬低太多(你最終付出的不會低於第二位買家的出價),賣家還會設計一系列拍賣方式(荷蘭式,英式,一價密封。二價密封),讓你掏出最多的錢。(拍賣理論相當複雜,應該有三次諾貝爾獎都給了拍賣相關的理論。邁爾森因為收入等價定理得了諾貝爾獎,而米爾格雷姆因為收入等價定理不一定成立,又得了一次)米爾格雷姆的拍賣理論告訴我們,拍賣中競標者獲得的資訊越充分,拍賣最終的價格越高。所以傳統的升序的英式拍賣就會比降序的荷式拍賣產生更高的收益。
教育領域也是一樣。優質的教育資源,是稀缺的,教育到底能給孩子貢獻多大的價值,是模糊的。這種情況下,就自然而然的會產生內卷,家長會把自己力所能及,願意付出的全部資源,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根據米爾格雷姆的拍賣理論,家長對其他家長對教育的投入瞭解的越充分,自己的投入就會越高。所以,那些加入雞娃群的家長,更加會卷得不亦樂乎。
大學畢業了,要就業。其實就業市場,也是根據排位的。我當年大學畢業時,就業市場的頂級工作,外資投行諮詢這樣的,在國內大概一年就招100個人。比如麥府當年就只招北清復交四所大學。資源如此稀缺,那肯定卷得飛起呀。為了找好工作,也只能加入內卷大軍,繼續在教育上加大投入了。
現在就業市場比當年好很多,高質量的工作多很多。但老實說,好工作還是稀缺的。估計公務員、國企、大企業、Professional加起來每年新招的大學生也就十萬幾十萬吧。但每年大學畢業生也是近千萬量級。就業,其實也是看排位。
商家是如何用這個思路去獲得消費者剩餘呢?第一,就是人為製造稀缺。搞高階品牌限量版,第二就是模糊資源價值。為啥一款限量版愛馬仕的包值幾十萬呢?核心就是製造了稀缺同時模糊了資源的價值。這樣,就可以製造小小的內卷環境,最大限度獲取收益了。
3、
內卷,是資源的極大浪費。為了一個價值模糊的稀缺資源,不惜一切的投入,以獲得一個好的排位。大家都不卷,對所有人都好。但博弈論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囚徒困境,理性人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得不卷的。(博弈論應該拿了至少6次諾貝爾獎)
為什麼大家對教育內卷意見這麼大,因為教育內卷的時間實在太長了。基本上從幼兒園捲到大學畢業。教育內卷不僅僅是中國,美國人為常青藤名校也卷得不亦樂乎。紐約媽媽為了爬藤。孩子一出生,家長就規劃他們上藤校的未來,千軍萬馬要擠進最頂級的私立幼兒園,據說有著比哈佛更嚴苛的錄取率。
博弈論告訴我們,避免囚徒困境,可以靠政府制定規章,強迫博弈各方合作來做到。今天的教育政策,也是透過培訓禁令,來避免內卷。然而,博弈各方還是會有非常強烈的違約動機,特別是違約懲罰並不大的情況下。家長們不能光明正大的卷,還是會偷偷的卷。
如果卷不可避免,那麼,早點卷出結果比晚點卷好。卷的時間越長,資源浪費越多。
我們經常推崇的德國和新加坡的教育,就是早早卷出一個結果。小學四年級開始分流,透過考試,把這些10歲的孩子分出三六九等。一部分人走上未來上大學的道路,一部分人走上職業教育當工人的道路。當然,這個過程中,上了技校的孩子,也有逆襲的機會和可能,但基本上,這些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在10歲就大體決定了。

10歲就決定孩子命運的方式是好是壞我不知道,但確實這個方式避免了教育領域的無限內卷。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十歲就卷出個結果,也許是正確的。然而,德國教育不內卷的根本原因,還是德國發達的製造業,較小的貧富差距,讓走上職業教育道路的人,也能有不錯的生活。
取消高考,就能不捲了嗎?不可能,只要優質的工作崗位和優質的教育資源是稀缺的,還是會繼續卷下去。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98年版新華字典裡的這句話,如果真的成為現實,教育也就不會這麼內捲了吧。解決教育內卷的最根本方法,還是社會能提供足夠多的優質工作崗位,同時縮小貧富差距吧。
4、
最後,我講一講另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理論 – 斯彭斯的勞動力市場訊號傳遞模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買這本書看看。

這個理論的誕生,據說是因為學霸斯彭斯在哈佛讀博士,天天查文獻寫論文痛苦不堪。然而,他看到哈佛商學院的很多學生,天天逃課,每天晚上夜夜笙歌開Party泡妞。
他就很奇怪,這幫人花這麼多錢上哈佛商學院,又不好好上課,到底是為了啥呢?於是他就鑽了牛角尖,茶飯不思的想了又想,最後提出了一個模型,後來得了諾貝爾獎。
他模型的第一個假設是:教育是無用的。教育無法提高一個人的工作能力,無法為僱主創造更大的價值。
第二個假設是:教育是非常痛苦的。天天喝酒開Party多好,沒人喜歡坐在教室裡上課。而且,能力越差的人,教育帶來的痛苦越強烈,能力需要的額外投入越大。
OK,這兩個假設看起來很荒誕吧。但斯彭斯的結論是,即使這樣,明知道教育沒用,企業還是願意僱傭名校的學生;同樣,明知道教育是痛苦的,而且沒用,人們還是願意在教育上投入時間和金錢。
這個是不是更荒誕了?讓我給你解釋一下吧。
首先,企業希望高薪僱傭有能力的人。但是,一個人有沒有能力,是隻有自己才知道的資訊。企業無法透過1-2次面試,就對一個人的能力做出準確判斷。而教育則是僱員向僱主傳遞的一個訊號,讓僱主意識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這個訊號之所以能成功傳遞,正因為教育是痛苦的。理性人會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教育帶來的效用等於未來可以獲得的額外收益,減去投入教育的成本和痛苦。
同樣,因為能力差的人,教育給予的痛苦更強,額外投入更大。於是能力差的人,就傾向選擇更短的教育年限,更差的學校。而能力較強的人,因為教育的痛苦較少,會選擇更長的教育年限,做更大的投入。
因此,教育本身雖然沒用任何用處,但教育給僱主提供了關於潛在僱員個人能力的私有資訊,讓僱主得以做出判斷,提升了效率。
兩幫人要打群架,其中一個大哥直接往自己腦袋上砸了一個啤酒瓶子,頭破血流。為什麼這個大哥要這麼做,就是為了向對手傳遞一個資訊,老子狠,對自己狠,不怕流血。
按照斯彭斯的理論,哈佛大學商學院MBA們花大筆錢讀MBA,就和大哥往自己腦袋上砸酒瓶一樣,用讀MBA這個給自己花大錢還製造痛苦的行為,傳遞出自己能力強的訊號。想想我當年為了讀MBA花的錢,感覺有點冤呀…. 哈哈哈。
聽起來很荒誕,但還能自圓其說。畢竟這個理論做為資訊不對稱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得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個理論的核心就是,教育是痛苦的。如果教育是快樂的,或者人人都能無限忍受教育的痛苦,這個訊號傳遞理論就失效了。
當我們覺得教育沒用時,覺得教育給我們帶來痛苦時,看看斯彭斯的這本書吧,你會從中尋找到痛並快樂著的感覺。
5、
經濟學是冷冰冰的基於數學和理性人的理論,沒有感情。大家看看增長見識就罷了,人生觀價值觀不能建立在經濟學理論上。
教育確實有篩選作用,也確實有訊號傳遞的作用。但教育,本身還是要給孩子帶來正面的意義。
所以,我們既不能像經濟學家那樣冷冰冰的認為,為了維持良好的訊號傳遞,教育給人的痛苦越大越好。
也不能只考慮教育的知識傳授職能,不考慮篩選和訊號傳遞作用。
思考什麼樣是良好的教育,必須多方面考慮問題。篩選環節應該是早點還是晚點?如何保證教育成績和學生的能力有良好對應,不需要靠“痛苦”來傳遞訊號?教育如何能真正給孩子的未來帶來正面價值?
教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沒有答案,只能慢慢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