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關心的澳洲教育。中國爹媽都想送娃過來讀中小學,但問得多來的少。最後都跑到了紐西蘭,為什麼?經過實地勘測我發現:澳洲教育特別卷。
作者:miki粥;本文來源:公眾號“miki粥”(ID:mikizhou520)。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一、
首先,澳洲入學卷。
尤其是男孩,難以想象的難,上學必須要提前排隊。
其他國家也排隊,比如新加坡,中國爹媽最喜歡的UWC,不少家庭都是提前三年做準備,為了中途插班可以錄,被無良朋友和中介騙走十幾萬的大有人在。
不過,能被騙到也就意味著至少還有學位。
不像澳洲,如果一個男孩想上好一點兒的私立學校,爹媽至少要提前6年排隊,也就是說,還沒進小學在幼兒園就開始排初中,這樣等到7年級才可能有機會進目標校。
然而這都不算最頂尖的學校,真正厲害的男校,爹媽都是拿著出生紙就開始給小孩排隊。不然的話,要麼拼基因,小孩天賦異稟能拿獎學金;要麼拼爹,家長掏得出50萬澳幣捐一個學位。
和一個澳洲媽媽閒聊,她看著我們家姐弟倆說,姐姐還有機會到澳洲讀書,女孩排個一年半就能排到,但弟弟已經8歲就沒什麼機會。
我不理解,問她為什麼一定要卷私校,難道沒有其他學校可以選?
她說,基本不會選。
早期技術移民過來澳洲的家長比較多選公立,然後把精英公立捲起來了非常狼性,不適合普娃的均衡發展;普校華人家長不願去,覺得裡面三教九流,怕青春期的小孩被帶壞。
所以,現在赴澳的中國家庭都送小孩讀私立。
不過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這個媽媽可能都不知道。
在澳洲升學是沒有統考的,學校自主命題考核學生學業水平,這導致一個問題:大學錄取沒辦法分辨學生強弱。
那要怎麼評估一個學生是否夠格拿offer呢?只能靠教育局對學校打分評估。
以維州為例,教育局會對學校定期做評估觀察考試難度,然後加權換算評估分數。比如,私校難度高,最後學生評估分數換算就高,80分對應90分;而公校課業簡單評估就會被打低分,人人考90多分也沒用,最後可能就換算成70分。
對學霸來說,讀公校就變得很吃虧,明明智商和努力都不缺,升學被學校評估拖了後腿——
私立基本50%的小孩可以進墨大,但換到公立,半數能升大學都算好學校。
一生好強的中國家長接受不了帶娃跑到澳洲還讀個菜校,所以掏錢鋪路卷私校就變成了一種眾人的選擇。
然而,他們越卷,澳洲私校就越難進。
加上本來澳洲人就多,光墨爾本一個城市人口就超過600萬(比紐西蘭全境的人還多),優質教育資源在龐大的人口基數面前變得好稀薄,最後只能你爭我奪。

二、
除了入學卷,進了學校更加捲。
只不過這種卷,跟國內的卷還不大一樣。國內你只需要捲成績,澳洲還要卷藝術卷體育卷音樂。沒有個突出的特長只知道學習,會被同學看不起。
學校的豐富資源也享受不到。
私校一年收三五萬刀的學費,最大優勢就是要啥有啥:體育有各種型別的運動社團,每週末都組隊拉出去打比賽;玩音樂有5、6個level的樂團,從爵士、交響樂到合唱;如果能搞得動競賽,學校可以給你配個老師一對一…
只不過不過,雖然他們提供了豐富資源但不主動分配,學生要按需求自己選。
如果一個小孩只會唸書,藝體美都玩不轉,那就意味著私校資源跟你無關,二三十萬的學費打了水漂。
甚至連個朋友都交不到。同學都有自己的圈子,你家小孩跟遊離生物一樣,難以融入。
所以澳洲的中國家長拼命卷,卷學業卷理科,中國娃的優勢不能放棄;還要卷體育卷音樂,外國小孩有啥我們要有啥。
不僅要有,還要單項特長具有碾壓優勢。
拿樂團來說,資源不同的level不同的難度等級,想進好一點的拼完才華拼努力,校內老師教了,校外繼續請老師上課。
很有意思,外國人的思維是「以己之長攻人之短」;而中國家長想的永遠是「消除一切教育短板」。
當然還有一個理由:優質中學擠破頭。
要是小孩有一點長處,比如學術很棒、音樂很棒或體育很棒,學校都會破格讓你進。這讓中國爹媽卷得更有目標感,欲罷不能。
三、
雖然澳洲做家長很卷,但據說小孩在校狀態是鬆弛的。
一方面,金錢鋪路已經把他們送進好學校,站在比較高起點上只要自己不擺爛,基本能躺進澳洲八大,升學完全不焦慮。
另一方面發揮優勢的地方多。不像國內只有成績好才算優等生,被老師同學高看一眼,在澳洲學術普通一點兒不耽誤升學拿獎,甚至可能更好。
這在國內不可能。
1342萬的高考生不拼分數拼德智體美,怎麼拼?只能用分數給小孩的智商和努力劃分等級,決定你到底是進清北、985、211還是其它學校…
國外你游泳玩樂團,都有機會進頂尖大學。
兩者這樣一比較,就讓你覺得國內的卷毫無意義——
姐姐潛水班上有個研究生小哥,國內一路學霸。
在一個教育很卷的城市排名前三的小學畢業,中考640多分考上了市裡排名第一的高中,結果高二刷題考試卷不動了,學力耗盡心態崩了,非要到澳洲讀書。
申請了一年預科,跳過高考直接進了墨大,現在在讀研究生。
同樣是潛水班的小孩,按部就班澳洲讀中小學,吹拉彈唱戶外運動一點沒耽誤,最後學術成績中上水平吧,進墨大也非常輕鬆。
國內捲了十年,和後者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所以,在國內卷生卷死,搞得小孩小學就抑鬱了,到底為什麼?
只不過,即便知道這些真相,也沒有幾個中國父母放得下,他們已經習慣把小孩的人生用教育計劃塞滿,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感覺空虛無比。
想帶娃到澳洲讀書,最後還是拼爹拼媽——
家裡有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撐小孩讀澳洲私校的幾十萬學費,以及數倍於國內的生活開銷?
是不是可以可以有全職媽媽跑到澳洲陪讀?不僅照顧衣食住行,還要幫小孩規劃學業、課外班接送…
還有一點,朋友特別強調澳洲學校有霸凌文化,不陪讀爹媽怎麼放心得下?
綜上所述,我覺得中小學的孩子不建議到澳洲上學,紐西蘭比澳洲要鬆弛安全很多,讀到10年級甚至大學,赴澳讀書是最佳時機,因為名校林立、經濟蓬勃,就業機會遍地,生活和國內無縫對接。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