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導讀:
“科創板首傢俱身智慧企業”
作者丨FOFWEEKLY


本期推薦閱讀5分鐘
繞過IPO獨木橋,一筆收購,引起行業震動。
昨日,智元新創收購上市公司上緯新材的訊息,將創投圈的目光聚焦於機器人獨角獸智元機器人的資本首秀。
這家成立僅兩年多的具身智慧企業,將透過協議轉讓和要約收購方式,以21億元取得上緯新材控制權。
有人指出:“在如今退出難的大環境下,智元機器人巧妙設計了一套“協議轉讓+要約收購”組合拳,規避了傳統借殼上市的嚴苛稽核,有望成為科創板首傢俱身智慧企業。”
有投行人士評價稱:“不是登上科創板,卻勝似登上科創板。”
“具身智慧第一股”
昨夜的一紙公告,在創投圈掀起一陣波瀾。
根據7月8日晚間,上緯新材(688585.SH)釋出的公告: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簡稱“智元新創”)及其核心團隊共同出資設立的持股平臺——上海智元恆嶽科技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智元恆嶽”),擬透過一系列股權交易收購上緯新材合計63.62%的股份。
從公告上來看,智元新創將透過其設立的持股平臺分兩步拿下上緯新材的控制權。
第一步是協議轉讓:智元恆嶽(智元機器人持股平臺)以7.84億元受讓24.99%股份,致遠新創合夥以1.57億元拿下5%股份。第二步是部分要約收購:智元恆嶽將對剩餘37%股份發起要約收購,交易完成後合計持股比例將達66.99%。
巧妙之處在於交易架構設計。6月25日剛剛成立的智元恆嶽,由智元機器人與核心團隊共同出資設立。其中智元機器人透過子公司持有49.5%份額,鄧泰華控制的恆嶽鼎峰持有49.5%份額,剩餘1%由智元機器人和致遠新創作為執行事務合夥人持有。
“這一架構既照顧了智元機器人原有投資人,又為未來引入新資本預留空間”,有律師分析道,“特別是恆嶽鼎峰的待定出資安排,與啟明創投收購天邁科技時採用的‘先鎖價再募資’模式如出一轍”。
作為此次收購的主導方,這家由華為前副總裁鄧泰華和“天才少年”稚暉君(彭志輝)共同創辦的企業,已成為具身智慧領域的明星玩家。
雖然成立僅僅兩年,已經完成多輪融資,背後不僅站著高瓴、紅杉、中科創星、經緯創投等知名GP,同時還有騰訊、百度、京東等網際網路公司,以及比亞迪、軟通動力等科技巨頭,此外還有上海多家國資的身影,如今估值已經飆升至150億元。
若此次交易落地,將成為具身智慧企業在科創板的首單收購案例。
7月9日,上緯新材覆盤首日即“一字漲停”。
行業破局新思路
智元機器人此次收購恰逢IPO政策關鍵調整期。
過去兩年,受IPO稽核政策趨緊的影響,退出路徑持續承壓,受退出困境影響,部分LP的信心也持續下滑,這兩年出資愈發謹慎。
有LP坦言:“當前GP-LP關係最緊張的痛點之一就是退出問題,智元機器人這種併購模式讓行業看到了新思路”。
智元恆嶽和致遠新創業表示,認同上市公司長期價值和A股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服務能力,擬透過本次權益變動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本次權益變動完成後,智元恆嶽和致遠新創將以有利於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有利於上市公司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利益為出發點,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企業整合產業鏈資源、突破技術瓶頸和加速產業升級的優勢,完善上市公司的經營和管理,促進上市公司長期、健康發展。
該模式或將引發科技企業併購重組潮。
今年以來,併購市場熱潮湧動,A股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迎來爆發式增長。
據Wind資訊資料統計,今年上半年,1493家A股上市公司共計籌劃1984單併購重組計劃,其中,構成重大資產重組的有102單,同比增長121.74%。
在杉域資本董事總經理王春傑看來:“這個案例或將迅速催生出模仿效應。國內資本市場的視窗期向來稀缺,敏銳的玩家已在搶跑”。
他進一步指出:“對LP而言,這意味著退出工具裡多了一把新鑰匙,也是緩解DPI壓力的新思路”。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前天,上海市經濟資訊化委印發《上海市促進高成長企業加快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其中提到,支援獨角獸企業透過兼併重組最佳化產業生態,促進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推動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股權投資基金以及產業投資基金等參與企業兼併重組,設立併購基金,向企業提供直接投資等融資支援。推動銀行開展併購貸款業務,擴大貸款規模,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對兼併重組後的企業實行綜合授信,支援企業跨國併購。
這場交易,無疑是為行業開闢了一條退出新思路。
結語
2025年對於創投行業來說,可謂是充滿希望的一年。
退出層面來看,近期監管層面密集釋放積極訊號,併購基金也爆發式增長,為行業打開了“退出新視窗”;募資端來看,伴隨著政策持續鬆綁與科技創新形成回暖共振,LP出資按下加速鍵,為行業帶來一系列積極變化。
市場的復甦跡象愈發明顯了。
對接需求請掃碼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每日|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