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稚暉君,目標赴港上市

“赴港上市目標不變”。
作者 I 楊繼雲 馮雨晨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一夜之間稚暉君衝進了科創板。
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7月7日晚,智元機器人要約收購科創板公司上緯新材,引發轟動。一家成立3年的機器人獨角獸,卻併購一家並不起眼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借殼上市”的猜想喧囂塵上。
不過,智元機器人很快向投資界否認了“借殼上市”說法,表示此舉旨在為未來注入更多優質資產,同時賦能上市公司內部孵化。同時強調,智元機器人仍將按照原有戰略規劃穩步推進
過去一天,投資界從多位智元投資方確認:“公司赴港上市目標不變”。投資人不約而同表達一個觀點:此次收購交易將幫助智元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佈局
所謂“借殼上市”,似乎小看了智元。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即將要揭曉了。
智元操刀一筆轟動併購案
藏著這些資訊
回過頭看,這一筆神奇併購案實在有太多值得細細咀嚼的地方。
具體來看,此次併購分兩步走:
第一步,股權轉讓
智元機器人董事長、CEO鄧泰華控制的上海智元恆嶽科技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上海致遠新創科技裝置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將分別以7.84億元、1.57億元協議受讓上緯新材24.99%、5%的股份,受讓價格為7.78元/股,與上緯新材停牌前7月1日的收盤價一致。
第二步,要約收購
在股權轉讓完成基礎上,上述智元恆嶽對上緯新材37%股份發起要約收購,收購價格同樣為7.78元/股。對應看,要約收購總對價約11.61億元。
兩步下來,智元及其相關公司將以21億元對價拿下上緯新材共63.62%的股權,實現對上市公司的絕對控股。
一家獨角獸公司打破常規收購一家上市公司,實屬罕見。
顯然,被併購標的是經過了仔細篩選。業務傳統,缺乏想象空間,同時規模不大,這是上緯新材留給外界的印象。資料顯示,這是一家乙烯基酯樹脂供應商,環保高效能耐腐蝕材料、風電葉片用材料是其兩大王牌產品。一旦被智元併購,則迅速搭上當下火爆的具身智慧概念,想象空間不言而喻。
對此,智元官方回應,這筆交易能夠帶來業務協同效應。“本次併購上緯新材,能夠為未來注入更多優質資產,同時賦能上市公司內部孵化,加速在若干應用領域的商業化佈局落地,進一步推動機器人行業的整合與升級。”
另外,智元重要早期投資方藍馳創投補充表示:該交易是通用機器人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首例重大收購,也是智元機器人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該筆收購交易將幫助公司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佈局。
細細看下來,意味深長。
當然,同樣受關注的還有併購的設計——智元恆嶽作為本次併購的主導平臺,於今年6月25日成立,是專為本次交易而生。
細看智元恆嶽的出資結構,有49.5%的份額由智元機器人全資子公司上海智元盈豐科技有限公司認購。如此一來,智元原股東及投資人便能夠與上市公司進行利益繫結,分享上市公司經營成果與股價浮盈——業內頗為關注智元身後投資方如何退出,此處無疑留下了伏筆。
另外49.5%的份額,則由鄧泰華控制的另一個平臺上海恆嶽鼎峰科技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有。公告顯示,這部分份額擬由智元機器人的創始人、核心高管以及重要產業方、戰略合作方認購出資,而後續創始人及核心高管的預計出資金額不低於50%。
可以想象,剩餘50%預留空間為後續引入新資金方帶來機會視窗
這是具身智慧企業在科創板的首單收購案例,爭議與質疑自然難免,但更重要的一點是,這將會給其他同類企業提供借鑑。
天才少年的創業路
擠滿了投資人
相比今年爆紅的宇樹科技,其實智元機器人在創投圈更受追捧。
身後的聯合創始人為人熟知——稚暉君。他原名彭志輝,2015年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繼續在本校資訊與通訊工程學院讀研。2020年,彭志輝經過前後七輪的面試,透過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成功入職。與此同時,作為知名UP主的稚暉君也在B站擁有越來越多粉絲,被稱為“野生鋼鐵俠”。
2022年底,稚暉君官宣離開華為,去追求自己夢想和熱愛的事業——2023年2月,智元機器人在上海起航,彭志輝任聯合創始人及CTO,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是上海交大教授閆維新。
背後華為系掌舵者浮出水面。今年4月,智元完成工商變更,公司法定代表人則由舒遠春變更為華為前副總裁鄧泰華。鄧泰華同時擔任智元機器人的董事長和CEO。資訊顯示,稚暉君與鄧泰華在華為時期是上下級同事。
成立至今,智元擁有遠征、精靈、靈犀三大機器人家族,產品覆蓋互動服務、工業智造、商業物流及科研教育等多種商用場景,預計2025年出貨量達數千臺。
一路走來,智元在創投圈掀起一場融資盛宴——截至目前,至少完成了9次融資。
翻看背後投資方——財務股東包括高瓴創投、藍馳創投、紅杉中國、中科創星、高榕創投、經緯創投、百度風投、鼎暉投資、奇績創壇等;產業及國資投資方則涵蓋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具身智慧基金、臨港集團、立景創新、臨港投控集團、上汽創投、軟通動力、臥龍電氣、騰訊、京東、比亞迪、北汽產投、TCL等,陣容豪華。
其中,高瓴創投和奇績創壇均是在智元剛剛組隊時就開始支援的種子輪投資人,藍馳創投則連續三輪押注。此前高瓴創投向投資界分享,出手智元時市場上還沒有“具身智慧”的概念,那時國內創投圈對於機器人行業,還停留在單純地作為硬體來看的階段。
但今天,已經盛況驚人。
具身智慧,開啟上市潮
回到此次併購,更多人將智元的出手看作一條走向資本市場的“新路徑”。
“目前看來,公司資金夠充足,有大把現金,業務前景光明且有足夠想象空間的優質科技公司,或許都能復刻智元機器人的做法,曲線進入資本市場。”一位投資人感嘆,畢竟按照目前的上市節奏,想要按部就班實現IPO,所費時日並不算短。
因此,外界普遍認為智元此舉是“借殼上市”。
然而事實未必如表面這般簡單。尚且不論智元做了官方澄清,就目前來看,智元先是控股上市公司,但並未注入資產,未來或將獨立培育一項機器人業務,成為上市公司主業之一。雖有“借殼”,卻並未有“上市”之實。
更何況,智元目前炙手可熱,又是具身智慧的明星專案,獨立IPO並非難事。正如投資界從投資機構獲悉,併購完成後,智元機器人繼續按照既定目標衝擊港股IPO。
由此望去,機器人公司正在集體吹響IPO號角。
首先,宇樹科技的IPO正在快速推進中。不同於智元,宇樹上市首選依舊是科創板。王興興和稚暉君,這兩位具身領域最火的90後創始人,正在爭奪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另外一眾機器人公司已經排隊。今年6月,深圳樂動機器人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機板上市;此外,仙工智慧、雲跡科技也在今年提交了赴港上市招股書;而優地機器人、節卡機器人、遨博機器人等相繼傳出或正在等待IPO,漢陽科技、雲鯨智慧等則宣佈已啟動Pre-IPO融資輪。
大多數機器人初創公司都還處於燒錢投研發的階段,儘管不少已在摸索商業化,但等到落地也還需要時間。就此而言,尋求上市無疑是突圍路徑之一。
這一場攸關生死的競賽已然拉開帷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