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21億,智元把宇樹的風頭給搶了

智元發起了一場“閃電戰”。
楊博宇
來源投中網(ID:China-Venture)
頭圖來源|AI生成
具身智慧公司的訊息,就像過年的鞭炮響個不停——
7月7號上午,星動紀元宣佈完成近5億元A輪融資;
7號下午,雲深處披露完成數億元新一輪融資;
8號上午,小雨智造宣佈獲得億元級A+輪融資;
8號下午,它石智航完成1.22億美元天使+輪融資;
……
不過,資本市場是最現實的,因為它只關注龍頭,所以這段時間雖然這些融資新聞不斷“刷屏”,但輿論最關心的可能是,剛剛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宇樹科技,是不是離上市只差臨門一腳了?我也聽聞,宇樹計劃在2026年以前完成科創板上市。
直到7月8日晚上,最大一響爆開——科創板上市公司上緯新材公告,智元機器人將收購公司約67%股份,控股股東變更為智元恆嶽,鄧泰華將成為上緯新材實際控制人。雖然智元方面不斷強調,本次收購不是借殼上市,而是“透過‘協議轉讓+主動要約’方式收購上市公司的控股權,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辦法》中的重組上市。”
不過,這殼也不是智元想借就借的。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稽核規則》,科創板公司實施重組上市(即借殼上市),標的資產需要滿足的顯性財務條件至少要有兩條:最近2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最近1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且最近3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累計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作為一家成立僅2年的具身智慧公司,有錢或許是有錢,但達到這些財務要求有點難。
但資本市場,拼的就是一個想象力。這不上緯新材一復牌,就迎來一個“20cm”的大號漲停。150億估值的超級獨角獸,最熱門的投資賽道,再加上併購交易的紅利視窗期,讓智元發起的“閃電戰”格外引人注目。當市場還在猜測頭部玩家們中誰會率先敲鐘時,鄧泰華與彭志輝已經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21億拿下上市公司控股權
今年5月,智元機器人在招聘軟體上釋出了兩個崗位,一個是證券事務主管,一個是法務總監,均為上市服務。當時市場就猜測,智元的IPO應該不遠了,而且大機率在港股登陸。現在答案終於揭曉:上市確實不遠了。不過目的地不是港股,實現路徑也跟大家想的不一樣,不是IPO,而是收購一家A股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8日晚,上緯新材釋出公告稱,智元機器人旗下的持股平臺,將以共計21億的價格,收購上緯新材69.99%的股份。該交易方案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協議轉讓。
持股平臺智元恆嶽,受讓上緯新材控股方SWANCOR薩摩亞持有的1.01億股,佔總股本24.99%。
持股平臺致遠新創合夥從SWANCOR薩摩亞受讓240.09萬股,佔股0.6%;從金風投控受讓1776.73萬股,佔股4.40%。
三筆協議轉讓完成後,智元系持有上市公司股份29.99%。每股轉讓價格為人民幣7.78元,股份轉讓總價款為人民幣9.41億元。
第二部分,要約收購。
智元恆嶽及關聯方以要約方式增持1.49億股,佔總股本37%。交易價格為人民幣7.78元/股,最高收購價為11.6億元。交易完成後,智元恆嶽與致遠新創合夥合計持股達66.99%。
交易完成後,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變為了智元機器人創始人鄧泰華。上緯新材原股東承諾放棄行使所持有上市公司全部股份的表決權。
在上述交易中,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持股平臺智元恆嶽,由智元機器人全資子公司“智元盈豐”認購49.5%份額。這在智元機器人與上市公司之間做了一層隔離,未來可進可退。另外,智元高管鄧泰華、彭志輝等人透過恆嶽鼎峰向智元恆嶽出資49.5%份額,餘下的50%蛋糕留給未來的重要產業方、合作方,這部分對應要約收購的1.49億股。
上緯新材也並沒有增發新股份,僅僅是控制權的轉讓。
並且按照2016年修訂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借殼上市需要滿足“控制權變更+五大指標(資產/營收/淨利/淨資產/股本)任一指標超100%”的雙重認定標準。所以智元機器人本次的資本操作確實不是借殼上市,僅僅是買了一家上市公司而已。
智元還在《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中披露說,未來12個月內,不會改變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也不會對公司資產和業務進行出售、合併等等。但12個月之後呢?一切盡在不言中。

已經完成9輪融資,操刀人為前華為悍將
《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還披露,這筆21億的併購,協議轉讓的9.41億元部分,應全部來源是智元的自有資金,而要約收購的11.6億元部分,鄧泰華、彭志輝等創始人和核心高管也將出資一半以上。因此,一是智元吃下了本次交易的大部分蛋糕,二是智元也給其他方面留了一些空間。本次收購主要還是來自智元及其高管的自有資金。雖然報告中並沒有顯示智元目前手握多少現金,但是看看過往的融資歷史就明白了,它是真的不差錢。
2022年下半年,智元機器人尚在籌備中時,高瓴創投就對其進行了種子輪投資,奇績創壇也在同一時期參與了首輪投資。2023年正式成立以來,智元機器人獲得9輪融資,僅在2023年底的一輪融資中,就獲得了超6億元的投資,而當時公司成立還不到一年時間。9輪融資中也是大佬雲集,既包括頂級美元機構高瓴創投、鼎暉投資、高榕創投、經緯創投、藍馳創投、紅杉中國等,也有比亞迪、立景創新、尚頎資本、百度、軟通動力、臥龍電驅等產業方。
而且截至今年3月,智元機器人已經量產下線1000臺產品。另據智元機器人研究院執行院長、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透露,2025年智元規劃遠征a2銷售4500臺,靈犀系列銷售2000臺左右。雖然官方並未披露相關產品具體價格,但靈犀業務線總裁魏強在《創投智庫》的一篇報道中披露,靈犀X2的價格區間“在十幾萬到三四十萬元之間”。如果上述銷售計劃能夠順利完成,那也將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另外,上述投資歷史中還藏著智元機器人的獨特打法:財務投資人和產業投資方與智元機器人的合作,不僅僅是投資,他們還成立了多家合資公司。
比如,智元機器人與軟通動力在去年底合資成立了軟通天擎機器人;今年3月,又與臥龍電驅合資成立了希爾機器人;高瓴還與智元機器人聯手成立了上海瓴智新創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等。此外,智元機器人還與東陽光、富臨精工、藍思科技、均普智慧等公司都設立了合資企業,其持股比例從5%至20%不等。
這些動作讓智元機器人看上去不像一家初創企業——它快速地與上市公司結盟,彷彿要成為一家提供基礎技術的平臺公司,而不僅僅是機器人的生產公司。另一個佐證就是今年3月,智元機器人釋出了智元啟元大模型GO-1。這套基座模型不僅能加快智元旗下機器人的學習能力,更支援部署到不同的機器人本體,並在實際的使用中持續進化。
試想一下,未來傳統制造業公司、汽車公司都在生產人形機器人,但這些機器人的“靈魂”都來自智元模型,甚至在產品設計和策劃上都是智元機器人操刀。這套打法是不是聽上去特別耳熟?
沒錯,不論是閃電般地收購上市公司,還是要做一家機器人的平臺型公司,背後都與那位今年4月才浮出水面的華為系掌舵人緊密相關。
今年4月,智元機器人完成工商變更,公司法定代表人則由舒遠春變更為鄧泰華。鄧泰華同時擔任智元機器人的董事長和CEO。
熟悉華為的朋友不會感到陌生。鄧泰華是華為公司原副總裁、計算產品線原總裁,在華為任職超過20年。2017年前後,他是華為5G專案的重要推動者。2020年後,又重點參與過華為鯤鵬、昇騰、尤拉等專案。作為一名華為老將,他不僅擁有對技術的深刻理解,在行業內擁有深厚的產業資源,而且對生態化、軍團化的打法舉重若輕。
另外,鄧泰華與彭志輝也關係緊密。彭志輝此前也是華為昇騰計算產品線的全棧研發工程師,而鄧泰華則主導昇騰AI計算生態的構建。另外,鄧泰華還是彭志輝的親師兄。彭志輝本科和研究生分別就讀於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和資訊與通訊工程學院。而鄧泰華同樣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為1995級資訊與通訊工程學院校友。澎湃新聞曾披露,鄧泰華並非中途加入智元機器人,而是一直是其幕後主導者。兩人自2022年底就已經開始籌劃智元機器人專案了。
2017年鄧泰華還在華為負責推動5G業務時,就向媒體說了一句話,“務實創新不等待,5G成功從現在開始。”現在這句話,放在具身智慧上也十分貼切。具身智慧作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前沿方向,正處於從技術探索向場景落地的關鍵過渡期,這其中資本的助力必不可少,玩法可能也將隨著智元的這次資本操作開始改變,如果依然還遵循之前做業務做營收等IPO那套玩法也沒問題,只是大家都講技術創新,資本層面的創新就不是創新了?完全也可以是嘛。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郭立琦審校:張格格  製作:王儀琪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
清華教授張亞勤邀您一起讀
《中國企業家》
 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2025全年雜誌 
[ 推薦閱讀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