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電商獨角獸斷臂,Temu距離印尼還有多遠

“整體來看,印尼的電商市場競爭過於激烈。”
|《中國企業家》記者孫欣
編輯姚贇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印尼本土電商Bukalapak選擇了退出。
2025年2月9日起,印尼本土電商四大獨角獸之一的Bukalapak將正式關閉電商業務,消費者無法再下單實體商品,平臺所有未處理的訂單將在3月內全部取消。Bukalapak在公告中表示,關閉實體電商業務後,將專注於充值電費、話費等虛擬產品業務。
作為印尼最早涉足電商業務的平臺之一,Bukalapak曾盛極一時。2010年,Bukalapak在雅加達落地,入駐商家多為當地小商戶、夫妻店。彼時,如今的印尼“四小龍”僅有Tokopedia一家,連目前市場份額最大的Shopee在5年後才成立。憑藉著先發優勢和在下沉市場中的份額,2021年8月,Bukalapak在印尼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當時印尼四家科技獨角獸中最先上市的公司。
據最新財報,2024年第三季度調整後的EBITDA虧損680億印尼盾(約合3049萬元人民幣)。其實Bukalapak自2023年就已出現虧損,2023年財報顯示,當年虧損達到了1.37萬億印尼盾(約合6.14億元人民幣)。
不只Bukalapak,印尼電商平臺的日子似乎都不太好過。2021年2月進入印尼的TikTok Shop,執行2年多便被封禁,而後花費8.4億美元收購本土電商Tokopedia75.01%股份並承諾流量扶持本土商家才得以返回印尼;2012年成立的Lazada,自2016年被阿里巴巴控股以來,7年內更換四任CEO,2021~2023年,GMV也從210億美元下滑到186億美元;Shopee裁員訊息頻出,2022年8月底,“上午開會,下午走人”的訊息在國內引發不少關注。
“整體來看,印尼的電商市場競爭過於激烈。”電商行業專家、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表示,除了企業內部供應鏈不足,印尼電商行業的激烈競爭或許是導致Bukalapak關閉電商的原因之一。新玩家強勢入局,Bukalapak的激流勇退未嘗不是一種明智之舉。

昔日驕子,斷臂求生

Bukalapak一開始的定位就很“輕”。
其創始人Achmad Zaky曾將Bukalapak解釋為“open a market stall”(擺一個小攤)。如其名,2010年,公司起步便以線上電商平臺形式,聚焦於下沉市場中的城鎮小商戶、夫妻店。彼時的印尼電商市場空間巨大,本土電商僅有早一年成立的Tokopedia,Lazada在2012年才落地,Shopee在2015年才進入印尼。
那年,國內的電商也在大步向前的路上。2010年初,阿里巴巴相繼推出淘寶電器城、淘寶名鞋館等垂直商城;同年4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全球速賣通;同年11月,淘寶商城啟用獨立域名。不只電商,Bukalapak對阿里的拜師學藝,從其支付及金融科技業務的佈局也可以看出。
支付寶從電子支付延伸到成為金融科技平臺,而Bukalapak與當地電子支付公司Dana合作推出電子支付平臺Buka Dana,又和Investree、 Modalku和Koinworks等P2P借貸平臺合作來滿足小微商家的金融服務,Bukalapak還針對買家推出分期付款業務等。而這些業務佈局,成為Bukalapak如今的救命稻草。
Bukalapak也與國內大部分電商平臺一樣,曾進入過一個快速的發展期。據網站分析工具Similarweb資料,2013年Bukalapak每天的交易額達到4.8萬美元,平臺上有接近8萬商家,每月網站點選量達到3000萬左右。2019年,Bukalapak全年GMV突破30億美元。2021年8月,Bukalapak成功上市,成為當時印尼四家科技獨角獸中最先上市的公司。
“印尼的電商競爭並不激烈。”2020年,首席戰略官(CSO)Teddy在接受採訪時信心滿滿,稱Bukalapak有自己的特定目標市場使用者,在這個領域裡,Bukalapak是一個主導者,但上市後的境況還是將信心拉回現實。
Bukalapak官網公告截圖
2023年,Bukalapak的淨虧損高達1.37萬億印尼盾(約合6.14億元人民幣);2024年上半年,淨虧損同比擴大90%,達到7480億印尼盾(約合3.4億元人民幣);即便是進入2024年第三季度,平臺調整後的EBITDA依然虧損680億印尼盾(約合3049萬元人民幣)。
財務狀況堪憂的背後,是市場份額的流失。
Achmad Zaky曾公開表示Bukalapak的市場份額一度高達40%,然而風光早已不再。據東南亞諮詢公司墨騰創投釋出的《2024年東南亞電子商務報告》,2023年Shopee在印尼電商市場的GMV份額達40%,TikTok控股後的Tokopedia排在第二,市場份額為30%,而Bukalapak市場份額僅為11%。
變化與競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2021年2月,TikTok Shop進入印尼市場,隨後便瞄準當地小店。即使後來遭到封禁,2023年,TikTok Shop憑藉與本土電商Tokopedia合作,重返印尼市場。
“我身邊幾乎沒人選擇Bukalapak,不只跨境電商,本土小店也都選擇TikTok。畢竟和內容平臺掛鉤,做電商的缺的不就是使用者嘛。尤其是TikTok Shop回來後,流量扶持、入駐政策都比較好。”在印尼從事電商業務的吳松梁告訴《中國企業家》,目前開店都會選擇Shopee和TikTok Shop,Bukalapak甚至不會出現在考慮範圍內。
此外,入駐條件這個硬性指標也限制了商戶們的選擇。入駐Shopee和TikTok Shop,只需印尼本土營業執照或印尼人個人身份證、印尼本地倉庫地址、印尼本地註冊手機號等條件。且在Shopee首次提交入駐資料的新賣家,可享3個月免繳保證金權益,還無需提供過往流水證明,而Bukalapak僅支援印尼的個人或企業賣家入駐。

電商巨頭“混戰”印尼

Bukalapak是被一步一步擠下舞臺的。
成立之時,Bukalapak入局市場份額便居第二,當時2009年成立的Tokopedia是印尼最大的電商平臺。2012年,另一大本土電商Lazada成功落地,在紅杉等資本入局下,Lazada迅速開啟市場,上線短短3年,Lazada商品交易總額就超過10億美元,2014年一躍成為最大電商平臺,2016年被阿里斥資10億美元控股,Bukalapak後退至第三位。
不久,東南亞電商再迎來一匹黑馬——Shopee,印尼也幾乎進入了電商大戰時期。2015年,被外界稱為“東南亞小騰訊”的新加坡東海集團發起成立Shopee,並在第一時間進入印尼市場。
“補貼”常常是電商平臺初期的常規打法,Shopee也沿用了這一方式。此外,Shopee還透過免佣金不斷補足平臺的SKU,與第三方物流合作對買家進行包郵補貼,再加上發力供應鏈等。落地4年,Shopee的全年GMV就達到了176億美元。
2019年,Shopee超越Lazada正式成為印尼GMV頭部電商平臺,同年,Bukalapak創始人Achmad Zaky宣佈辭職,隨後,餘下的兩位創始人Herucahyono、Rasjid相繼辭職。
即使紛爭四起,核心團隊變換,作為新團隊成員之一的Teddy依舊對Bukalapak自信十足,他稱Bukalapak和Shopee、Lazada的使用者重合度只有15%。而且,2021年8月作為四小龍的首位上市者,Bukalapak確實有自信的資本。
然而,舊浪翻湧還未定乾坤,印尼再迎來一位新玩家——TikTok Shop,且與聚焦下沉市場的Bukalapak直接“撞型”。
2021年2月,TikTok推出TikTok Shop印尼本土小店,並在豪氣補貼下,試著開啟印尼市場。自落地起,TikTok Shop按照賣家在平臺達成的GMV比例給予相應的補貼,使用者側同樣享有包郵和大額優惠券等福利,當時Shopee在賣家側的抽傭比例在10%左右,而TikTok Shop卻僅有3%左右,並在2023年降到1%。
這讓TikTok Shop發展迅猛。據墨騰創投資料,2022年TikTok Shop在東南亞的GMV為44億美元,而印尼的GMV就達到25億美元,佔整個東南亞市場GMV的57%,而2023年TikTok Shop在東南亞的GMV達到了163億美元。
印尼電商大事不完全統計。製圖:孫欣
Shopee憑藉著穩定的供應鏈佈局,即使面對衝擊,市場份額約48%,仍穩定在第一位。受影響最大的是彼時的第二市場份額——Lazada。據墨騰創投資料,Lazada的GMV從2021年的210億美元下滑到2023年的186億美元,2022~2024年,Shopee、Lazada更是裁員訊息頻出,Lazada市場份額也退居到Bukalapak之後。
即使在2023年被封禁後離場,但靠著TikTok的既有使用者,TikTok Shop控股本土四大之一Tokopedia後,迴歸印尼仍舊一路高歌。根據資料機構Yipit Data的調研,2023年期間,東南亞地區業務對TikTok全球電商GMV的貢獻值超90%,而在東南亞各國站點中,印尼佔比最高,約為28%。
強強“混戰”下,Bukalapak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Bukalapak退出,Temu的機會來了嗎

“印尼還是比較有活力的,年輕人多,這是促成消費時尚的推手來源。”艾媒諮詢CEO張毅說道。據環球雜誌,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擁有東南亞規模最大的數字經濟,2.8億人口的年齡中位數不到30歲。
印尼是最近幾年快速崛起的電商市場之一。據鳳凰網科技,2020年東南亞網際網路使用者增長率為11%,相當於中國2011年的增速,而這一年是中國網際網路黃金十年的起點。
然而,這樣的潛力市場,卻少了一個熟悉的身影——Temu。
對於進入印尼,Temu沒有放棄過嘗試。2022年9月起,Temu數次申請,均以失敗告終,商標註冊問題、商業模式不合規、價格策略等都是印尼對Temu關上大門的理由。張毅透露,Temu出海印尼,合規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電商領域中,印尼確實是東南亞最大的一塊“肥肉”。谷歌、淡馬錫、貝恩聯合釋出的《2023年東南亞網際網路報告》指出,在東南亞電商1390億美元的總GMV中,印尼電商GMV佔比最大,約為620億美元,遠超第二名泰國的220億美元。
張毅也告訴《中國企業家》,Temu的模式與印尼本土已有電商模式高度吻合,且當地消費者也確實追求價效比。這樣的背景下,Temu進入印尼後,憑藉著強大的供應鏈、價格策略,或許本土企業難以抗衡。
TikTok Shop曾藉著收購本土Tokopedia“曲線”回到印尼,這一思路是否適合Temu?
Bukalapak主攻下沉市場,而Temu常以“價效比”切入新市場。相似的定位和策略,難免引發外界的猜想:Temu如果想要復刻TikTok Shop的迴歸印尼之路,Bukalapak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2024年10月,Temu收購Bukalapak的訊息不脛而走。但據晚點LatePost報道,Temu方否認了該說法。
如今Bukalapak黯然退出電商行業,空出新的流量或許為Temu的進入騰出了空間。談及此,張毅稱要摸清印尼市場的發展策略和意圖:“印尼比較注重外來(企業)和本地相結合,比如形成技術和交易的本土化等。”
參考資料:
《“東南亞小騰訊”Shopee大裁員,有人剛拿完騰訊N+3賠償》,中國企業家
《TikTok電商印尼被禁:當社交與電商被“切割”,東南亞還是電商出海理想之地嗎?》,每日經濟新聞
《這個西方媒體眼中的“隱形國家”逆襲了》,環球雜誌
《不止於電商,對話印尼獨角獸Bukalapak CSO Teddy | In Focus》,36氪出海
《印尼封禁TikTok Shop和Temu:出海企業應對封禁有三種方案》,鳳凰網財經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王怡潔審校:張格格  製作:董斌
→點選下圖直通“未來之星全球領航計劃”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
[ 推薦閱讀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