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期「一封信」的主題是「離開一段不滿意的關係」,一共收到102封來信。
的確,身處一段「不滿意」的關係,會讓人不好受,而試圖離開它,往往更不好受。很多讀者講述了他們在其中的懷疑、掙扎、反覆,就像在推動西西弗斯的石頭一樣,一邊期待著,又一邊失望著。而這裡面的感受,彷彿與他人的悲歡也無法共通。外面的人可以冷靜旁觀,而處於其中的人,時常清醒自知,但又各種「離不開」。
這就是關係,足夠複雜和混沌。無論想離開或者離不開,都由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驅使著。它就是客觀存在的,需要我們正視它,接受它,在一定程度上去滿足它。
至於到底要不要離開?離開有多難?不必焦急和糾結,答案有一天會隨著生活而明瞭。一部分讀者的來信講述了他們「不離開」的堅持,也有很多人分享了他們的離開時刻,和日後的思考和個人重建。
這期我們也選擇了四封來信進行回覆。無論是離開還是不離開,那些在關係裡的艱難跋涉,都是我們的珍貴體驗。
策劃|《人物》編輯部
✉️
第一封信
《人物》編輯部:
您好,我想講述的是我父母的故事。在我心裡,他們原本沒有親密關係。
我的父母在我21歲那年離了婚,儘管我早已期盼這一天的到來,但他們偏偏選在了姥爺去世不久離婚。那天我在離家80公里的出租屋裡哭了一場,一半是解脫,終於不用再忍受他們的冷戰;一半是憐憫自己,20多歲突然沒有家了。
然而,我還是對現實的認知太淺了。他們離婚了,還住在一起,直到我爸去世。
我的爸爸生長在江蘇的一個小鎮,為了愛情千里奔赴到河南的一個小鎮與我的媽媽組建家庭。剛開始一切都很好,直到我出生後不久,爸爸的生意遭遇重創,往後的幾十年他再也沒有翻身重來。
從我有記憶開始,他們倆就在冷戰、打架、辱罵對方。我媽每次受了委屈就向我傾訴,我最害怕的是放學看到她表情冷漠,看我一眼轉身讓我跟上她。路上我一句話也不敢說,她會開始大段大段地傾訴,將她和我爸之間的瑣碎垃圾都倒給我。最後再哭著昇華到那些經典的句子:為了你,媽媽一定堅持到你大學畢業,不然你連學都上不起;你爸能幹啥?在家躺了十年跟廢物一樣,動不動還得給我臉色;我天天給他洗衣服、做飯、照顧孩子,為了這個家我吃的苦、受的累夠多了。
我媽媽確實不容易,有一個經濟上無法支撐家庭的配偶,有一個悶嘴葫蘆一樣的女兒。她跟我和我爸太不一樣了。我爸喜歡釣魚,她喜歡爬山。第一次跟著我爸去釣魚她在旁邊唱戲,後來再也沒帶她去過了。我們一家一起出門時,我爸總是遠遠地走在最前面,從不回頭看我倆。家裡飯桌上似乎經常少一雙筷子,要不就是我爸沉默地去拿一雙,要不就是我媽罵罵咧咧地抱怨沒人給她準備筷子。我只會當一個啞巴。
我不是一個稱職的女兒,我常常這樣想。我應該是他們之間的調和劑嗎?我是不是應該故作輕鬆地讓他們別那麼劍拔弩張?我是不是應該分開勸勸他們退一步海闊天空呢?可這為什麼是一個女兒的責任呢?如果他們在一起不開心,為什麼不乾脆分開呢?我每天都在膽戰心驚地活著,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們就摔了筷子或杯子打起來了,不知道晚上睡著以後會不會突然被他們的打罵聲吵醒。成年後我十分羨慕擁有鈍感力的人,而我,很不幸是一個高敏者,永遠都在擔心別人的看法和情緒。
回到我爸媽離婚的那一年,當得知他們還住在一起時,我覺得很難堪。彼時我還不懂成年人的無奈,不懂爸爸無法回到江蘇老家的痛苦,因為奶奶去世了,他也沒有家了;也不懂我媽內心的糾結,她覺得自己在收留我爸,這是一件善事。
沒多久我出國讀書,終於遠離了他們的爭吵和冷戰,遠離了壓抑的家庭氛圍。但是沒有人知道我其實非常非常想家,那裡偶爾也有讓我難以忘懷的溫暖。每到過年我爸就燉一大鍋豬肚、豬蹄湯,再炸一鍋魚塊兒、雞塊兒,我媽包的餃子總喜歡放很多大蔥,過年夜我們一家三口都喜歡涮著火鍋看春晚。那是我最幸福的時刻了,可它就像過年的煙花一樣轉瞬即逝。不誇張地說,大年初六之前,他們倆必會吵架,然後就開始冷戰。我一度以為這是一道詛咒,而我永遠找不到破解它的方法。
沒有想到,在我出國後他們的關係會有所緩和,因為我們家又多了一個孩子——我姨的孫子。他爸媽離婚了,起因是家暴。陰差陽錯下他6歲來了我家,一直住到了我爸去世,他升入高中。
這期間我鮮少聽說爸媽吵架甚至動手,他們說年紀大了,會忍了。我的小侄子在我家如魚得水,回國探親時能感受到我爸對他的喜歡。他們會一起打籃球一起跑步,出門散步再也不是我爸自己走在最前面了,釣魚也有人陪他,他做的每一頓飯,我小侄子都愛吃。他們提前過上了有孫子的生活,我媽偶爾會抱怨孩子媽媽不給生活費的事,但她非常喜歡小侄子。我開始懷疑是我沒趕上好時候,還是我確實太差勁了不是他們需要的那種孩子。
直到2020年我爸去世,我的小侄子,替代我在葬禮上扮演了孩子的角色,這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吧,同時我更遺憾跟父親的緣分太淺了。
我問過我媽,為什麼不離開我爸呢?
她皺著眉頭表情誇張,從她的口頭語「咦」一聲開始:咦,你爸根本離不開我啊!你以為我不想離開他嗎?你看我倆好的時候,我一齣門就打電話問我啥時候回家,我出去跟朋友玩會兒不接電話回家就給我生氣摔手機,我想出去闖闖乾點兒啥他都把我拴在家裡。還有你,我離開他了你咋辦?你爸不是不愛我們,他很愛我們,就是沒有找對方法。他也很痛苦的。
原來她也知道他很痛苦。
我猜我的父母從來沒有討論過是否還愛對方,他們只預設對方離不開自己。我曾經怨恨他們的關係給我的性格帶來的負面影響,直到漸漸釋懷——他們就是兩個不懂得如何經營親密關係的人,而我恰好成了他們的孩子。
阿陽

圖源劇集《我的事說來話長》
🖋️
編輯部回信
阿陽:
你好。謝謝你的來信。
讀完你的信,我忽然意識到,我已經很久沒有像你這樣思考父母的關係了。
有過很長一段時間,我和你一樣,認為他們原本沒有親密關係。小時候,每當他們爆發爭吵,結局總是一個人摔門而出,另一個在黑暗裡默然坐著,而我躲在自己的房間裡,不敢出聲。我做過很多次同一個夢,夢裡,他們依舊在吵架,我依舊縮在自己的房間,但床邊的那根櫸木衣架變幻出人形,走過來抱住我。一直到搬家之後,我偶爾還是會疑惑,老房子裡的衣架是不是真的有靈魂?
後來,雖然我的父母沒有離婚,但就像你寫的,他們的關係慢慢緩和了。他們是怎麼慢慢變好的呢?我有過很多個版本的理解。一個版本里,變好是從我母親生病開始的。我父親從家裡的「三不管」,到開始學做菜,每天奔波在醫院、單位和家之間。可能就是在那樣的倉皇失措中,他們意識到離不開對方,暫時收起了各自的脾氣。另一個版本里,是我的離開。現在回想,小時候他們每次爭吵,主題總會落回到我身上,成績不穩定了,鬧脾氣了,早戀了,我的種種「問題」總是由於一方沒有教育好。直到我去外地念大學,他們似乎失去了爭吵的靶心,每次回家,我很少再能見到同樣烈度的爆發。
說了那麼多,其實我真正想表達的反而是,不去理解也沒關係。你在信中寫了很多「為什麼」,為什麼他們不分開?為什麼是我要去承擔?你也有很多懷疑,是我沒趕上好時候嗎?我應該去調和他們的關係嗎?他們是否愛過對方?
這些問題,20多歲的時候,我也反覆問過自己。我們總是想要去理解,覺得理解了,就能找到解決辦法,就能往前看。但生活好像並不是這麼運作的,很多時候,傷害就那樣發生了,不一定是誰的錯。
往後的日子裡,你一定還會體驗到更多的關係。可能不久之後,你會發現母親沒有離開的另一重原因,可能會有一個契機改變了你對父母關係的理解。也可能,這個答案永遠不會出現。我覺得都沒關係。這是你母親的選擇,你有你自己的生活要過。
當你說到你對父母關係的釋懷,我挺為你高興的。我想起上野千鶴子講過的一個故事。在她母親去世後,她還是會常常在腦海中和母親對話。一度,她有過怨恨,覺得母親離世了還是不肯放過她,但也是在持續的對話中,她發現自己成長了,而母親同樣成長了。
在這個意義上,我想,母親「為什麼不離開」的答案早已沒有那麼重要了。帶給我們成長的,或許從來都不是關係本身,而是我們如何在關係中面對自己和彼此的能力。最後,祝你和家人健康快樂!
蜉蝣

圖源電影《面子》
✉️
第二封信
《人物》編輯部:
我,女,於2015年結婚,結婚物件胖子與我同歲。
在沒有生育之前,我們的婚姻生活很自在,沒有房貸壓力,週中上班,週末玩耍,日子在無憂無慮中度過了三年。後來懷孕了,這是我們盼了很久才懷上的,我很感謝上蒼的眷顧。由於老公工作忙,懷孕產檢基本都是我一個人去,即使孕晚期肚子很大了也是,我也有過怨言,自己挺著個大肚子一個人跑上跑下,產檢、抽血、結賬都得靠自己。懷孕36周+2的那天,我下班後躺在沙發上突然羊水破了,胖子還在加班,我打電話,他很快趕回來帶我去了醫院。
剖腹產生下兒子後,我媽過來照顧我坐月子,一個月後我婆婆過來照顧孩子,每天胖子下班後,婆婆就拉住胖子嘀嘀咕咕好一陣。只要聽到他們在嘀咕,我的火氣立刻就上來了。他根本無法體會,我多麼急切地盼望著他回來,回來的第一時間先跟我說說話,再跟他說說孩子的可愛和進步。因為有了婆婆的介入,也因為胖子不及時處理家庭矛盾,之後的生活總免不了爭吵。
孩子1歲的時候,我們的爭吵到了白熱化的階段,他說他不想回家,回家聽到的第一句話總是抱怨。我也很無奈,我總是在等他,等他回家,再等他跟我說說話,說說我愛你。但是總是遲遲等不到,於是就變成了無止境地埋怨。曾經也要鬧離婚,因為房子是婚前他家買的,關於分割財產這一塊,他說房子是他的,傢俱是結婚買的,我想搬走就搬走。很現實的話,也很傷人心。
這樣持續的爭吵、和好,我們又過了很多年,感情已經被彼此折磨殆盡。他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回家洗洗倒頭很快就打呼嚕睡著了。我成了家裡的保姆,家裡用品、清潔我來負責,孩子的一切也由我負責。對於情感,我不再奢望他會跟我說「我愛你」、生氣的時候會哄我、生日的時候有禮物。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任何的溫情、浪漫和激動。一天說的三句話都是固定的。我絕望過、崩潰過,而現在只剩下了無奈……
但是我還是決定不離開他,他這個爸爸的角色是沒有任何人可代替的,孩子總是希望有人能跟他打架,這個時候爸爸就派上用場了,而他對孩子的愛也是無人可替代的,和孩子跳舞、玩舉高高,孩子和他在一塊玩耍總是開懷大笑,這就是這個男人給家庭最大的安慰吧。
有了女兒後,他變了,我也變了。他變得照顧家庭了,難道真的是那句話: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生完兒子那會兒,白天晚上都是我看孩子,晚上我除了聽孩子的哭鬧聲,還要聽他的呼嚕聲。生完女兒晚上女兒鬧覺,他會立即起來抱著哄睡。好像整個人沒以前那麼自私,變得溫情了一些。我則變得不再依靠他,有什麼事情,我立刻就去做。我也不指望他能幫我帶孩子、能管管家裡的事情,或者能帶兒子出去玩。
我不指望的時候,他反而出手幫忙。
直到現在我們形成了一種平衡,少了很多爭吵。胖子負責掙錢,週中要早回家和兒子打完架再去忙別的事情,週末有一天要帶我們出去玩。我還是負責家庭的一切。今天的和諧,有多年習慣成自然的原因,也因為知道氣大傷身沒有必要,也因為平常看書看別人的人生使得內心坦然接受。
我們也相互問過,還愛不愛對方,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雖然當時都違心地說愛對方,但我們知道說出來是不自然的。我們沒有過度深究,愛與不愛沒有那麼重要了,即使不愛,我們還是關心對方、照顧家庭、愛護孩子,我們認為這就夠了。生活不易,放過彼此的不足,閒暇的時候看看書、鍛鍊鍛鍊身體、交流交流心得,好好工作掙錢,朝前走……

圖源劇集《婚姻生活》
🖋️
編輯部回信
親愛的讀者:
你好,感謝來信。這並非是一封能輕易讀完的信,直到看到最後你的釋然,我提起的心才慢慢放了下來。這也是一封寫滿了真實與隱忍的信,相信任何一個人去讀,都能感受到你這些年走過的每一步——從希望到失望,從爭吵到和解,再到如今的平衡。字裡行間,是你作為一個母親、一個妻子、一個個體的堅持和妥協,也是對家庭的愛與責任的映照。
你提到,婚姻的初期是自在的、無憂無慮的;後來,懷孕生子為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情緒和矛盾也隨之而來。從你獨自懷著孩子產檢、產後月子中的孤獨,到孩子成長過程中情緒的壓抑和無助,我想象著那些時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尤其是你一個人深夜抱著孩子,卻聽著身邊伴侶熟睡時的鼾聲,想要發火卻無從訴說的無奈。很多人最開始選擇走入一段關係中,都期待我們的付出能得到對方的回應,但如果面對的是長久的孤獨和失望,這段關係中積累起的信心和勇氣就會被損耗。
然而,我從你的文字中也看到了一種非凡的韌性。無論是為了孩子選擇堅持,還是為了家庭的運轉選擇適應,你從來沒有完全放棄希望。信中寫到的那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不指望的時候,他反而出手幫忙。」——甚至在提到丈夫的變化時,你也能依然溫柔地描述著他作為父親的責任感和他對家庭的付出。你沒有被困難壓倒,反而努力尋找一種能讓彼此關係存續的方式。
在信中,你也提到了「平衡」。或許,這種平衡是你們用漫長的時間一點點摸索出來的。它雖然不是完美的,但卻是讓生活繼續向前的動力。這種平衡,有對孩子的共同愛意,也有對彼此責任的分擔。你學會了減少期待,而他也開始在女兒出生後承擔更多責任。這種互相調適,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成長。
不過,我也還是想再多問一嘴,在這份平衡中,你是否會感到疲憊?是否偶爾停下來想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家庭的和諧和孩子的幸福固然重要,但你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也值得擁有溫暖和支援。你信中提到,如今會「坦然接受」,會讀書、鍛鍊,與家人交流,甚至調整心態去面對無奈的生活。這樣的你,是堅韌的,也是令人敬佩的。但我仍希望,這份「坦然」並不是放棄自己,而是找到讓你真正感到舒心的生活方式。你所有的堅持也並不意味著犧牲自己,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希望你能多一些真正為自己而活的時刻。
另外,我也注意到,你的丈夫這些年似乎在慢慢變化:女兒出生後,他開始承擔更多家庭責任,甚至試圖透過一些方式重新融入家庭。雖然這些變化可能來得遲緩,但也代表他並非完全不在意。或許,這種「平衡」之下,還藏著一些未曾完全開啟心扉的可能。不過,無論你們選擇繼續保持現在的平衡,還是某一天彼此需要更多的改變,我都希望,你的選擇始終是為了讓你和孩子都能擁有一個更好的生活。
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複雜性往往讓我們陷入困惑,但它也讓我們在堅持與改變中看清了自己。作為一個堅韌的母親和妻子,你已經走了很遠,我也確信,未來無論你選擇怎樣的方向,都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路。誠然,生活從來不是簡單的對錯題,但我還是希望你無論為了家庭還是孩子,始終不要忘了你自己的重要性。
願你在這份複雜的關係中,繼續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與幸福。
阿寧

圖源電影《愛在午夜降臨前》
✉️
第三封信
《人物》編輯:
你好!
如果不是《人物》,或許我永遠沒有契機寫下這些文字,用來對我9年的感情畫上一個句號。為什麼很多人無法離開一段不滿意的關係?我不知道自己對這段關係是不是滿意,因為在一起時我曾那麼渴望分開,擺脫束縛;我也不知道自己對這段關係是不是不滿意,因為分開了以後仍然感到不捨。
我們從初三在一起,一直到我讀完研究生,畢業這一年分手。這中間經過了9年,身邊的朋友都深信不疑我們會走入婚姻,其實我也曾經對此深信不疑。因為在別人眼中我們是「恩愛情侶」「模範情侶」,是我的朋友告訴我「離開他再也不會有人這樣寵你愛你對你好」,是不管發生什麼他都一如既往支援我,除了我忍受不了矛盾的解決方式——冷戰。
這一習慣始於高中,我至今仍然記得第一次被冷暴力時我甚至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手機對面的人忽然消失了,我以為他有事或者別的什麼耽擱了,但是直到過了早上、到了中午,下午我才意識到,我被冷暴力了。後來我去找他的朋友問是否可以聯絡上他,他朋友給我發來了他幾乎是秒回的訊息截圖,我才確認這是冷暴力。
說來可笑,這麼多年,一直到分手的那一刻,我們都會時常進入冷戰狀態,唯一區別的只有,我從震驚到麻木,變得習慣。人為什麼會無法離開一段不滿意的關係?我想可能是因為這段關係裡總還有讓你滿意的地方:恩愛的時光、對方的寵溺、一直的陪伴、朝夕相處的習慣成自然。我們之間在感情後期經常爆發一些比較大的矛盾,我也會(在當時看來)理智地提出分手,雖然在現在看來那好像有一些任性。分手後我的朋友家人都用一種無法理解的語氣問我,為什麼?為什麼寧願割捨這麼深情的男友,即便他從來忠誠;為什麼寧願放下9年的時光,即便青春不會倒流;為什麼他會在數次冷戰後又選擇數次低頭數次主動,來挽留這段感情?
分手的那天我對他說:即便日後回憶起來我會後悔,但是現在我真的不想再繼續下去,如果後悔那我就自認沒有福氣。他發來一段長長的文字,結尾是,「如果你想和我談談,我隨時歡迎,如果你覺得沒有必要,那就這樣吧。」我狠了心沒有回覆,於是這段關係就這樣終結。
我永遠不會否認這段感情的美好,我相信他也是。雖然在分手的那一刻我感到無比的暢快,好像深陷囚牢終於刑滿釋放,但是分手後我又飽嘗苦楚。我清楚自己錯過了一個很好的人,一個愛我的人,一個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人,但是我也清楚,從此我可以不再被冷戰,我可以獨立快活地去經營自己的感情。
今天這個主題不是回憶青春也不是回憶初戀,但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退回去和邁出去其實都是一樣艱難,只不過前者是沼澤,後者是曠野。即便我們到最後才發現人無完人,感情需要包容,但是很無奈,不走出這一步,你無法知曉這一點,這可能就是所謂的代價。我承認這個代價不小,但是我們終將走過那一段黑暗的時光,現在他也有了女朋友,並且那時候他告訴了我,他勇敢地邁出了這一步,此時的我特別特別為他開心,我相信那是一個溫柔的女孩,不會讓他脾氣發作再選擇冷戰。祝他永遠幸福,祝看到這裡的你也幸福。
從看到徵稿的那一刻幾乎是一氣呵成,謝謝《人物》。

圖源電影《機器人之夢》
🖋️
編輯部回信
你好。
離開一段關係,尤其是一段9年的關係的確很難,我想,也不必強求自己用「滿不滿意」來定義它。畢竟關係不是以「段」為單位,是無數個細碎的、具體的瞬間組成的。這些瞬間是兩個不同意志的人反覆相愛、拉扯、協商、磨合、靠近又分離,流動著度過的,所以對每個時刻的感受一定不同,不是用滿意與否能概括的。
讀完你的文字,我非常理解你的眷戀,畢竟初中到大學畢業的9年,在你目前的人生裡佔據著巨大的比重,對方的特質、喜好,在這麼多年的相處中或許早已影響了你,成為你的一部分。在分手的當下,我們都曾強烈地想把對方的印記從自己的世界裡刪除,但那些過去也包含著自己的青春,自己珍貴的生命體驗,沒有那麼容易切割。
抗拒告別是人性的一部分,我覺得你不必苛責自己為何經受很多傷害依然無法離開,人就是會為了一點甜頭吃很多苦的。不是你反覆原諒,你怎麼能知道他是真的改不掉「冷戰」這個臭毛病。與其懊悔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妥協,不如把它看作一場「check」。我們反覆退回到關係裡,一次次地確認和看清那些傷害,都是為了做出最終的選擇,不讓自己後悔。
很開心你最終做出了讓自己更暢快的決定,也勇敢地承擔了分別的苦楚。這種苦楚和時時蹦出的後悔,我理解為一種戒斷,斷掉的不只是他對你的傷害,也有你曾經對這段關係美好的想象。我不太認同你說你錯過了他,相反,這段感情曾在你的生命裡熱烈地展開過,只不過如今迎來了它的結局。而每一段關係,結束還是繼續,其實是一種機率,你曾在那9年裡體驗過它,就夠了。
至於別人眼裡的「模範情侶」「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人」,都是冷冰冰的關係正規化,這些遠沒有你打出「獨立快活」這四個字時候的感覺來得真實。你其實想得很清楚了,結束這段關係,你承擔了代價,也學會了如何經營一段感情。我想,你以後會變得更勇敢,也會更有經驗面對這樣的時刻。祝你找到一個你很喜歡的人!
卡

圖源電影《稍微想起一些》
✉️
第四封信
《人物》編輯部:
她大學畢業實習是在我工作的單位,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同事關係,機緣巧合兩年後在一起了。實際上那個時候就隱約覺得彼此性格不太合,她比較強勢且易怒,永遠說最狠的話傷她父母和我的心(現在我知道這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一種人格障礙),但是當時自己心性未熟,就這樣戀愛6年後結婚。
從戀愛到離婚一共16年的時間,幾乎都在大小爭吵中度過,有時候會安慰自己說父輩也有很多是一輩子吵吵鬧鬧的,但人家還是都走過來了,我們說不定也可以。
結婚後的第5年我們有了兒子,到兒子3歲的時候,兩個人基本上已經無話可說、無架可吵了,家裡每時每刻都充斥著壓抑的負氣壓。那幾年每次爭吵都會提起離婚分手的話題,可每次爭吵完事後我和她都只用冷暴力面對彼此,別無他法。就這樣又勉強維持了兩年,我實在忍無可忍提出離婚,可她總會有各種無厘頭的理由來回懟我,藉此躲避這件事,那時候我知道她實際上不願意走到離婚這一步。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生活中瑣事的爭吵,為了不讓兒子受到太大影響,我當時摔門而去,關門那一剎那還能聽見她讓5歲的兒子選擇跟爸爸還是媽媽,說你要是認那個父親就跟他走,這樣的話讓我徹底死了心。出門後退出所有的家庭群,拉黑了她大家族所有的親戚,包括跟我關係很好、很喜歡的表哥表姐妹妹等等的微信。
在賓館裡住了一週,因為她反鎖了家裡的門,我正好冷靜下來認真考慮了一下自己往後的人生。拿賓館裡的一張信紙,左邊寫:離婚後我會得到什麼?一二三四列出來,右邊寫:離婚後我會失去什麼。左邊寫了十一二條,右邊只有一條:我會失去兒子或者兒子會因為父母的離婚而改變他的人生。當時去意已決,我給自己只有五個字:為自己而活。因為我之前的生活是沒有自我的,家庭裡的排序是妻子、兒子、父母,最後才是我。我想明白了,以後我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兒子也不能影響我的後半生。所以,哪怕淨身出戶,我也在所不惜。
這一次我作了充分的準備,直接去找律所起訴到法院,其實我是不太敢走到法庭上那一步的,所有的動作都只是為了跟她表明我的態度,我不想再這樣繼續下去了,終於逼得她必須面對這件事。我問她,像咱倆這樣在家的時候,彼此在對方眼裡都是透明的,除了照顧兒子的生活,沒有任何多的一句話,更不要說回家或者出門時給對方一個微笑,這樣的關係會讓年幼的小朋友以為原來父母是這樣在家裡相處的,我覺得與其這樣,不如分開吧(雖然已經分房睡兩年了)。這樣的夫妻關係,對兒子來說,離了比不離要好。可我得到的回應只有一聲冷笑。
又這樣拉扯了3個月,疫情也來了。終於,我們離婚了。
如今過去4年了,寫在那張紙上左邊的內容我全都實現了,保持單身狀態的我心情不再壓抑,找回了曾經的愛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父母,對生活又有了新的憧憬,就是那五個字:為自己而活。
龍鳳青和

圖源劇集《最完美的離婚》
🖋️
編輯部回信
龍鳳青和:
你好。
這幾天我時不時就會把你的信拿出來讀一讀,因為回覆起來確實不容易。
我陷入一種矛盾中。理智告訴我,你作為當事人,在這段長達16年的相處時間裡消磨了感情,陷入了無盡的爭吵和冷戰,這種痛苦是相當真實的。如今離婚後,這4年裡你感覺到一種自由和解脫,我應該為你感到高興才是。
但實際上,這封信的真實閱讀感受卻是讀起來令人火大。有時候還不得不壓抑住這種生氣,畢竟還要回信。不得不說,在編輯部收到的眾多來信中,這是一種少見的閱讀體驗,尤其是在信裡,看上去你只不過是分享了為自己而活的體驗,並且你現在的自由快樂也是真實的,只不過,你可能也沒想到,有人讀了你的信會這麼生氣吧。我之所以反覆閱讀,一是因為讀得多了,就不那麼上頭了,慢慢也冷靜了;二是也要找出它令人讀來不適的根本原因,因為對於這段關係來說,它很關鍵。
我想,最大的原因是信裡呈現出了一種割裂感,也就是表達觀點和所做行為的不統一。一方面,你會說在這段婚姻中你沒有自我,重要度排序是「妻子、兒子、父母、自己」,而你像是受害者,也是忍受者;但在所做的事情上,呈現出來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比如,對妻子的指責,你用詞極重——「她比較強勢且易怒,永遠說最狠的話傷她父母和我的心」。要知道,「永遠」和「最狠」都是過於絕對化的用詞。在我看來,你這句絕對化的指責在狠的程度上也並不弱,且不說這種絕對化在真實生活中是否成立,一個人但凡到了用很重的話語來傷人的地步,必定承受了相應級別的刺激,連線著她最深處的創傷。
如果在這時,對方真的是你重要度排序第一的人,面對生命裡最重要的人的創傷,是應該激化這種憤怒,還是應該盡力去理解和安撫它?無論如何,當你在衝突後選擇「摔門而去,退出所有家庭群,拉黑對方所有親戚」的那一刻,對方是「最重要之人」的說法就不攻自破了,因為這種極度迴避和冷暴力的做法,無異於關閉了所有的溝通大門,看似選擇了一種空間遠離帶來的「和平」,實則開啟了另一場級別更深、傷害更重的戰爭。
另外,你雖然度過了看起來持續很久的戀愛和婚姻,但似乎並沒有過多地思考關於自己的部分,指出的全部都是對方的缺點。在婚姻中,整封信你唯一針對自己的反思只不過是「心性未熟」。嚴格來說,這並非反思,更像是開脫。戀愛6年結婚,結婚5年生子,無論哪一次決定,都度過了相當長的時間,如果這麼長時間都無法讓一個人心性成熟的話,那再以此為理由就不太合適。而在婚姻後,你得出的「為自己而活」的結論,又顯得過於冷酷,更像是「只為自己而活」。尤其在那張關於離婚得失的紙上,你明明失去了在你重要度排序上第一的妻子,失去了兩人共同的承諾和陪伴,寫出來的卻只有兒子。
最後,在這段婚姻中,痛苦的不是隻有你。按你信中所說,妻子跟她的父母關係也不好,那麼你在離婚後還能有父母陪伴,過快樂自由的生活,但以妻子的原生家庭關係,她是更缺乏支援體系的。她不光要想辦法工作賺錢,還要承擔起養一個未成年兒童的沉重勞動。
這是頗為艱難的現實。不過,面對這個現實,也並不是要求人們不要離婚。我想,你的妻子也一定從這種離開中感到一種久違的解脫,同樣的,她也不用面對無盡的爭吵和冷暴力。早有研究證明,對兒童成長來說,比起身處一個父母頻繁爭吵的家庭中,反倒不如離婚之後被父母兩人共同撫養,這樣孩子要幸福健康得多。所以,一方面不用強行保持婚姻,另一方面,它也對離婚之後的父母雙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不用帶娃的那一方)——離婚絕對不意味著失去孩子,反而是要繼續履行撫養孩子的責任,深度陪伴,給予孩子成長中的必要支援和足夠的愛。
最後我想說,在享受久違的自由和快樂的時候,有時候也要想起,一個人的快樂,往往可能是另一個人的代價。
祝好。

正衫

圖源電影《出走的決心》

✉️來信請寄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