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鐵定逆轉,兩個月內見分曉

作者 | 那一夫、劍書、震穀子

智谷趨勢出品 | ID:zgtrend
事情,正在起變化。
關稅戰打到現在,變成了數字遊戲,白宮的壓力正在累積。
“為什麼特朗普的百日維新可能導致歷史性失敗?”《紐約時報》已經有點迫不及待地想要宣佈屬於美國某個人的時段必然很快終結。
接下來,這場橫跨太平洋、令全球矚目的貿易僵局會怎麼演變?我們有個核心的期限判斷:2個月內鐵定會有逆轉。
這來自三個觀察:
第一,關稅只是手段,製造業迴歸才是目的。但特朗普很難等到那一天,因為美債危機大機率會被他自己的大招提前引爆,“股債雙殺”之下,其結果甚至會動搖美元霸權。這在戰後是第一次。
第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國供應鏈的廣度和厚度,放在人類經濟史上都獨一無二。即便美國鐵了心要製造業迴歸,但那是比較長的一個時期。在等待的歲月裡,美國大部分需求很難找到中國以外的替代供應商,尤其是對中小企業而言。
第三,大部分美國人吃不了苦。當貿易戰的餘波開始在物價、失業、福利等諸多領域反饋,民意就會快速反彈。考慮到特朗普支援率的低上限,以及當選蜜月期,也許2個月我們就能看到洶湧的民意。
最近的民調顯示,55%的受訪者不贊成他對經濟的管理,這是特朗普有史以來最低的經濟評分,是一貫“支援”他的CNBC民調首次給出了差評。
供需端的資料也暗合2個月的視窗期。綜合美國各種統計資料,目前美國零售和批發商的庫存總額只能支援2個月的消耗,預計在2個月內,美國新一波的採購需求就會出現。
這也跟媒體最近與阿里國際站、中國賣家和美國買家深度採訪後得出的觀察結論相符,一般美國當地零售商的備貨量只有2-3個月,但他們一般不會等庫存徹底消耗完。預計,大概2個月後就會開始來找中國補貨。
事實上,特朗普的態度在今天凌晨即已有所“軟化”。據報道,當地時間4月22日,特朗普在受訪時表示,美國不會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對華關稅最終“將遠低於目前的145%”。
偉人曾經說過,我們始終寄希望於美國人民。此時此刻同樣如此。而對於中國的眾多商家而言,堅持就是勝利,千萬不要倒在黎明前。

美元霸權首次被撼動
這一輪關稅戰,比2018年看起來更兇猛,部分商品的對華疊加關稅,最高飆至245%。很有一幅特朗普不惜與中國死磕到底的架勢。
但實際上,只要讀過他那本《交易的藝術》就知道,這是他的一貫風格,從他成為房地產開發商就開始了。
最重要的是,特朗普陷入了新當選總統常見的錯覺——不理解競選活動的壯觀與成功治理工作之間的巨大差別。他太喜歡高高在上的感覺了,比如當下華盛頓最流行的那頂“特朗普做的一切都是對的”的紅帽子。
重返白宮一百天時間,他至少給自己挖了三個坑。
第一個坑是美債。
美國國債總額高達36萬億美元,平均到每個美國人頭上就是10.8萬(約80萬人民幣)。
20256月就是一個檻,當月到期的美債規模達6.5萬億美元,佔全年的70%以上,創了戰後的歷史紀錄。其中相當部分都是5年前疫情期間發行的低息債券,利率只有1.8%
面對的一個棘手難題,常規做法就是“借新還舊”。但最麻煩的是,美債最新利率已經飆升到接近5%。這意味著,要讓別人願意出錢買新債,利率最起碼不能低於5%太多。
據此估算,6月到期美債“借新還舊”將讓白宮每年每年新增至少2000億的利息債務,壓力山大。
如果關稅戰無法緩和,國際市場上美債拋售承壓,利率還將進一步抬升。
沒有哪一位領導人能長期承受這樣的財政支出壓力。最近特朗普向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放狠話“應該儘早下臺”,就是在對其遲遲不肯降息表達最強烈不滿。
畢竟,美國的國債利息支出佔財政收入比重已升至18%,遠遠超過國際安全標準線(10%),處於極限狀態,未來任何一次風吹草動都可能成為那根致命的“稻草”。
更糟糕的是,特朗普的操作第一次動搖了美元資產的避險屬性。
強勢美債的背後,是“收割”全球的美元霸權。當全球央行都在拼命買黃金,置換部分美元資產,就是在向美元投下的一張張“不信任票”。
美債根基動搖,萬萬不能承受。
這柄高懸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將迫使特朗普儘快結束關稅鬧劇。

最後的世界工廠
逼特朗普“懸崖勒馬”的第二個坑,是市場。或者說,是強悍的中國供應鏈。
“讓美國成為這個星球上最後的帝國。”說這句話的是美國人比爾·克林頓,代表幾代美國人的野望。
“中國也許是最後的世界工廠。”說這句話的不是中國人,而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
如今,最野心勃勃的野望與最後的世界工廠迎頭相遇,虛實之間,其結果很多人內心如明鏡一般。
對於世界工廠的力量,耶倫心知肚明。所以她在2024年的G20峰會上,曾語出驚人:不許中國製造業獨霸全球。
現在,輪到美國企業家對此深有感觸了。

美國《連線》雜誌採訪了十多名美國企業家,得出結論:
小到鑰匙扣,大到床墊,大多數美國中小企業無法在本土生產製造。美國從根本上是離不開中國製造的。
中國仍是全球製造業標杆,無論關稅多高,轉移生產線都異常困難。
《連線》講了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拼圖公司Goodfit聯合創始人凱西·麥克德莫特(Casey McDermott)嘗試尋找本土供應商,結果發現,本土報價是中國產品價格的3倍且無法達到中國同行標準——後者數十年積累的專業經驗難以複製。
這絕非特例。在關稅戰升級之後,一個奇特的現象出現了——不少美國企業寧可漲價找中國供應商,也不願意採購他國/本國的替代品。
前段時間,就有個美國個體小老闆在油管上發影片說,哪怕關稅加到300% 都要跟中國做生意。他選購一款瓶身,結果美國供應商的報價比中國足足高出八倍。粘在瓶身上的標籤供貨價就更離譜了,在美國要 7000美元的製版費和 美元/張的標籤印刷費,而在中國,根本沒有製版費,每張標籤哪怕用最好的工藝去印刷也只要 25 美分。
近期,阿里國際站在美國AppStore購物榜上已經衝到第一。

一位名叫Carlos Alvarez的美國買家公開表示,即便有關稅,他依然在引導身邊的中小企業主朋友從阿里國際站上採購中國外貿工廠的貨。
他說:
現在畢竟是全球經濟時代,你當然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找供應商採購、生產,但如果你對價格有特定要求、或者不具備複雜專案的管理能力,不太熟悉怎麼去協調多個生產環節,那你在其它任何一個市場絕對找不到像中國這樣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至少在未來十年內都不會出現能與中國匹敵的模式。
中國從2018年後,就開始把主要注意力轉向硬科技和中高階製造,進一步夯實了中國製造供應鏈的優勢。
當前,中國正在從傳統“世界工廠”轉向更具戰略意義的“全球供應鏈樞紐”,成為全球製造業的關鍵零部件供應中心。比如,2022年中國對東盟中間品出口佔比高達65%,成為連線原材料供應國(如澳大利亞、非洲國家、智利等)與技術品牌國(如美國、歐洲國家、日本、韓國)的核心節點。
也就是說,“中國”成了全球供應鏈上根本繞不開的必經之路。
當然,不同型別的美國買家,反應模式可能會很不一樣。根據阿里國際站的調研情況,從受關稅戰的影響程度從小到大來看是:有定製需求的自有品牌買家<小型零售商<大型進口商<Drop Shipper(美國當地分銷商)。數量龐大的自有品牌買家、小型零售商,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會保持長時間的慣性。
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案例,就在特朗普宣佈關稅戰的當天,一位中國老闆熊偉平,還收穫了來自美國客戶的千萬大單。熊偉平做的是生意是戶外一站式庭院,主要為海外客戶搭建戶外電動陽光房、玻璃房。2024年銷售額超過1億人民幣,六成來自美國。

4月關稅落地後,浙江外貿廠長熊偉平的公司接到訂單來到美國量尺寸
按一般的邏輯,像這樣的小微企業,在大國博弈中豈不是分分鐘被磨成齏粉?
但事實上,熊偉平說加關稅之後,訂單不降反增。原來,他的美國客戶,100%都來自阿里國際站,其中很多也是中小企業,就是上面說的“自有品牌買家”,有很多定製需求,且對質量標準、交付實力、售後服務要求都很高。
一些在中國人看來習以為常的事情,比如把整個陽光房、一整套涼亭的所有材料都備齊,方便客戶整體採購,在美國其實很難做到。動不動就要七八家廠分開採購,溝通協商成本很高,尺寸還未必匹配。好不容易湊齊了,價格比中國產品加關稅後還要高。
客戶也曾去東南亞尋找“平替”,同樣碰了一鼻子灰。
“您不擔心關稅嗎?”熊偉平問。
“如果因為關稅,我的度假村建不起來,後續的損失我更加承受不起。”客戶說,“我寧願多付一些關稅,加到度假村的成本當中,再賺回來就是了”。
Time is money。這是這個客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市場,猶如一架看似緩慢卻無比龐大精密的機器,它能在無聲無息中碾平無數壁壘。

留給特朗普的時間沒那麼長
市場起初的時候總是沉默的,直到它滲透到企業成本、生活物價、福利,傳遞給各個階層的民眾,逐漸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
當民意開始匯聚,特朗普就給自己挖好了第三個坑——選票。
關稅戰爆發之後,很多美國兒童突然面臨一個意外的窘況,今年也許要過一個“零禮物聖誕”了,因為玩具突然成了奢侈品。
關稅成本,正結結實實地砸到消費者頭上。弗吉尼亞州玩具店主艾米·盧瑟福舉例稱,一款中國產熊貓玩偶價格從32美元飆升至80美元,漲幅達150%
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在記者會上算了一筆民生賬:
一套樂高式積木從2018年的39.99美元漲至68美元,而加州家庭年收入中位數僅7.8萬美元,“工薪階層難以承受每週玩具漲價”。
事實上,美國很難擺脫中國產業鏈,尤其是製造業當中的小單品。美國80%的玩具、90%iPhone零部件依賴中國供應鏈,本土連玩具娃娃的頭髮絲都無法生產。
與此同時,無數美國人開始湧入中國電商平臺。
在美國TikTok上,一篇“中國工廠購物指南”僅僅列了幾個中國電商APP名字的帖子,被5萬多人收藏,下面的1500多條評論裡,滿屏的“Alibaba.com”(阿里國際站)。

大批次採購、直接跟廠家溝通、物美價廉、線上交付……萬萬沒想到,在中國興起的“源頭廠貨模式”,會在關稅戰的“神助攻”下,颳起了太平洋對岸的一場颶風。
巨大的經營壓力,也傳遞給了3320多萬家美國小企業。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企業,員工一般不到500人,卻是美國經濟的“毛細血管”,如今面臨“爆管”的風險。
一旦大量美國小企業倒閉,可能會導致數百萬人失業,社會動盪加劇。
到時候,合力把特朗普和MAGA重新推上歷史舞臺的“紅脖子”們,可能會發現自己才是被“迴旋鏢”擊中的那一個。
還有那些吃福利的底層。2000年,全美只有317個縣的居民收入中有25%來自政府援助,到2020年,這一數字已經膨脹到了1986個縣,對特朗普最危險的是,這些縣80%之前投票給了共和黨。
他們對於福利削減、物價上漲、生活變動是最敏感的人。他們是特朗普座椅下的火藥桶。
面對火藥桶的累積,特朗普的“自己人”也開始坐不住了。
據美國《國會山報》報道,私下反對關稅、卻不敢公開批評總統的共和黨議員暗中希望美國最高法院出手,叫停關稅戰。
共和黨策略師、前參議院共和黨助理布萊恩·達林就說,民調顯示關稅政策不得人心,若長期持續,恐將斷送議員們的連任之路。
關稅政策引發的連鎖反應,已使共和黨人開始擔憂2026年的中期選舉。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籍參議員湯姆·蒂利斯就在採訪中提到了1982年,共和黨人因經濟問題在中期選舉中丟掉了26個席位。
如果這樣的歷史重演,特朗普的第二個任期,就可能提前進入“垃圾時間”。
結語
這場關稅戰還能再挺2個月嗎?《紐約時報》率先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為什麼關稅戰鐵定大逆轉?美債、市場、選票等因素的背後,其實是關稅高牆難以阻擋的全球化浪潮。對抗全球化,就是與全世界為敵。
美國關稅震盪下的全球貿易關稅,短期會影響影響美國市場的產品價格、物流成本,但從長期來看,決定貿易本質的依舊是全球市場長期的供需規律。對此,我們需要有信心。
上一輪關稅戰,特朗普拼命揮舞大棒,打壓中國出口。結果呢?2024年,中國出口佔全球比重不降反升,民營企業對美國市場的出口總額從2017年的2000億美元“打”到了現在的3000億。

中國出口結構的多元化,也以百花齊放的姿態,深度融入全球外貿格局。美國,只佔了其中很小的一塊。

這幾天,對外貿最敏感的浙江、廣東等省份,已經開始政府帶隊、動員企業,飛到全球去開拓更加多元化的市場了。
包括阿里國際站在內的各大平臺也開始派出業務骨幹,奔赴一線支援中小外貿企業……
不管風浪多大,全球化的歷史程序依然磅礴,且不僅僅是跨國巨頭的舞臺,還會吸引無數的中小企業,踏浪前行。生意一定會越做越遠,更高效、更智慧、更安全、更低成本,以及更有益於全體人類的福祉,才是商業主流。
不管形式如何變化,場景怎樣轉移,再過兩個月,美國的新訂單還會排隊來中國。
當這一輪鬧劇般的關稅戰落幕,人們一定會發現,時代潮水依然。
千萬不要倒在黎明前。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智谷趨勢為中產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財富。宏觀經濟、商業邏輯、企業興衰、產業轉型……這裡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訊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