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及東北,人們往往想起的都是它曾經的輝煌和落寞,也會想起那片黑土地上孕育出的文字,那些大時代變動之下,失意卻始終保持著生命力的普通人。多年來,我們關注著人的東北、工業的東北、「文藝復興」的東北,卻很少觸及自然的東北、動物的東北、大地的東北。但這才是所有作品和人的來處,漫長的歲月中,滋養東北大地的是什麼,這片土地上究竟有什麼樣的吸引力?4月初,我們跟隨作家蔡崇達、《人物》CEO張寒,來到黑龍江省安達市,在豐饒的黑土地上探尋東北的神奇風物,也探尋風物背後的故事。
文|許言
編輯|桑柳
4月,東北的河水還凍著,隱約可見幾條魚保持著冬日冰封時的樣子。清晨6點多,大霧瀰漫在黑龍江龍鳳溼地自然保護區,這裡植被豐富,沼澤、草甸、水域密佈,還有許多野生動物棲息著。成片的蘆葦蕩中,偶爾響動,是春天甦醒的聲音。
蔡崇達和張寒漫步在棧橋之上,開始了他們尋找神奇風物的東北奇幻之旅。站在這片水域之上,迷霧環繞著他們,他們說,這一次真正感受到,東北「文藝復興」作品中像霧氣一樣的悲傷是從哪裡來。那些人的失落感,久久不散的迷茫,還有與土地的連線。
站在蘆葦蕩邊,張寒想起了一首35年前的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又名《丹頂鶴的故事》,那首歌曲講述了一個年輕的東北女孩徐秀娟,為了保護丹頂鶴付出生命。
徐秀娟來自黑龍江扎龍保護區的一個養鶴家族,扎龍溼地,是中國珍稀水禽分佈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頂鶴繁殖地。徐秀娟的父母都是鶴類保護者,17歲開始,她就和鶴群,和東北的自然緊密地聯絡著,她也被稱為中國第一位養鶴姑娘。養鶴並不容易,需要做許多勞累又細緻的體力活,擔水、配食、餵食、清掃和護理,但是徐秀娟飼養的幼鶴成活率能達到100%。23歲那年,為了尋找走失的丹頂鶴,她在沼澤地溺水遇難,她短暫的一生,都在保護東北的神奇物種。
當他們談起這個故事時,有一隻黑嘴鶴矗立在旁邊的河面上,尋覓它的早餐。它走得很慢,鑽進霧中,又從霧中走出來。來自東南海邊小鎮的蔡崇達很少見過這樣的場景,他趕緊拿起手機想要捕捉這一瞬間,但黑嘴鶴銜起一堆乾草,向它的巢穴飛去,消失了。
這就是東北,神奇的風物隨處可見,在倏忽之間。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蔡崇達說,作家其實是老天爺的農作物,不管什麼樣的種子,只能長出所屬地方的風味。他形容自己是泉州的土特產,他寫出來的作品也只會是泉州的,閩南的。而對東北作家而言,這豐饒、深厚的黑土地,就是一切的底座,屬於東北的精神由此萌生、茁壯。
來到東北後,看見了到處遍佈的黑土地,來自閩南沿海小鎮的蔡崇達不斷感嘆,「太奢侈了,太奢侈了」。在他的家鄉泉州,土地是紅色的,那樣的赤土只能夠種出花生和地瓜,最高階的是一種閩南話叫做「地頭香(hiu)」的土壤,類似東北的黑土地,這種土壤對他們來說,特別珍貴和難得,只有「地頭香」種出來的蔬果才飽滿、鮮甜。
他分享了一個小細節,在泉州村鎮,嫁女兒都會陪嫁一片土地,土質是紅土地還是「地頭香」,往往會使女孩受到不同的待遇,有時候女孩嫁到婆家,如果土地不夠好,還會到孃家尋求支援,請孃家送來培育好的「地頭香」,擁有「地頭香」的家庭,才稱得上富足。小時候,蔡崇達也跟隨家中長輩培養過「地頭香」,不是當年就可以養成,而是要積年累月,經過漫長的時間,才可以獲得。
蔡崇達一直覺得這樣的「地頭香」是神聖的,它是自然造化的結果。當跨越3000多公里,來到東北的土地上,蔡崇達又一次感受到了這種造化的神性,那些神奇的風物的秘密或許就藏在腳下的這片土壤之中。

蔡崇達和張寒
當蔡崇達和張寒望著冰封的河水和遠處的鶴時,他們才瞭解到,腳下踩著的這片黑土地,有著一段段神奇的故事和歷史。
一些數字能夠說明黑土地的神奇:這裡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東北平原的黑土地主要形成於1萬多年前,黑土的生長速度緩慢,自然條件下需要200~400年才能形成1釐米厚的黑土層,全球的黑土總面積不足陸地總面積的7%,因此黑土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
黑土,也是全世界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有著「一兩土,二兩油」的說法。在這樣的土壤之上,出產了包括五常大米在內的諸多優質的農產品,這裡也是中國大豆、玉米的重要產地。受益於晝夜之間顯著的溫差,還有漫長的夏季日照,這裡的作物有著充足的時間來吸收和積累養分,才促成了黑土地上的農產品獨特的鮮美口感。
這就是黑土地的豐厚,堆出肥沃的養分,也堆出了自然,堆出了文學作品。它總是在等待,在靜候,不論哪個時刻需要它,它都能夠提供一種新的價值。
來自山東的張寒,對於黑土地又有不一樣的情感。她提到,當年黃河下游連年受災禍,山東的居民們闖過山海關,遠去東北謀生,這片土地支撐了很多人的生計,始終在託舉著需要它的人。
張寒回憶,在她的家鄉,土地大多也只能產出花生和紅薯,它介於南方的赤土和東北的黑土之間,這樣的土壤在華北平原上養育了無數的人。作為耕地,那裡的土壤常年沒有休息的時間,有時候能夠感受到土地的疲憊,它總是在氣喘吁吁地服務著、供養著人類。人類是否思考過,給土地一些喘息的時間,反過來給土地一些養分呢?
「土地是誠實的」,蔡崇達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無論南北,都會有同樣的感受。有時候,他也覺得土地是人的一面鏡子,我們給予什麼,它就回報什麼,是如此公平公正,「就像東北這個地方,蓄積了多少年的善意,把禮物藏在土地當中,等著我們來尋找」。
神奇的動物,正是黑土地的饋贈。黑龍江綏化地區,擁有300多萬畝的草原、溼地,其中溼地總計120萬畝,佔總面積的十分之一以上。這裡擁有37種國家二級以上保護動物。每年春天,大鴇會從南方飛回綏化,大鴇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世界僅存2000只左右,屬於瀕危動物。近年來綏化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越冬大鴇的數量從10年前的30只,增加到現在的63只。夏天,這裡又成了東北虎和遠東豹的樂園,綏化虎林也是中國重要的野生保護區之一。冬日,你還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動物駝鹿在這裡出沒。丹頂鶴、東方白鸛、紫貂、灰鶴、蒼鷹……許多珍稀動物常年在這裡棲息。
還有一種神奇的動物,中國荷斯坦牛,在這片黑土地上,正與這些珍稀的動物毗鄰而居。

說起中國荷斯坦牛,就要談到一段悠久的歷史。
黑龍江省安達市,是中國的奶牛之鄉,是世界上最早馴化牛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集聚飼養西種奶牛的地區,在20世紀30年代,安達境內奶牛養殖戶就達到140多家,奶牛存欄數超過4000頭。1943年,安達從日本北海道引入了4頭日系荷蘭黑白花母牛,經過幾十年不斷的馴養以及和當地牛種的繁育,形成中國黑白花奶牛,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中國荷斯坦牛,中國唯一的奶牛品種。中國荷斯坦牛活潑、清秀,產奶量高。
這也是認養一頭牛所使用的奶牛品種。認養一頭牛有機牧場,正是位於安達,黑土地的核心區域,這裡的土壤,在建廠之前空置了三年才開始使用。空置三年並不是浪費時間,而是防止土壤生病,恢復土地的產量和品質。
蔡崇達和張寒走進認養一頭牛的牧場,牧場的牆上是這樣的話:「奶牛養得好,牛奶才會好」,「讓牛吃得更好,喝得更好,睡得更好,身體更健康」。大門、更衣室、休息室、食堂,甚至洗手間裡,都有小奶牛的漫畫。這裡的一切都以奶牛為先,想要和奶牛群親密接觸,得經過兩輪的全身消殺,穿上白色的連體防護服,戴上手套、口罩,才被允許進入牧場,這是為了奶牛的安全,保護它們能夠免於外界病菌的侵害,健康地長大。
牧場的工作人員詳細地介紹了這裡奶牛的生活。它們喝的是五大連池的同源水,是來自億萬年火山的自湧泉,這裡的水質不僅乾淨,還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它們吃的草料,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安達地處世界三大優質草場之一,擁有最好的羊草草甸草原。羊草是牛科動物最重要的飼料來源,因為產量稀少一度被嚴格管控,曾有資料顯示,安達的羊草比其他的牧草粗蛋白含量高出2-3個百分點。這也是黑土地對生長其上的植物的饋贈。
吃著有機豆餅、有機苜蓿草、有機羊草、有機葵籽仁餅,每頭奶牛每天的伙食費約100元,飼料還是24小時輪換,不吃「隔夜草」。這些,都是為了保證奶牛們獲得最好的攝入。
經過初生奶牛的圈舍時,蔡崇達和張寒再次感受到「神奇」時刻。當張寒拿著溫溫的牛奶,經過數個圈舍,問著到底誰和我有緣分呢?話音未落,一頭乳白色的小奶牛,從圈舍裡跑出來,往前湊了湊。那頭乳白色的小奶牛,出生於2025年3月8日婦女節,它的鼻頭粉粉的,溼乎乎的,睜著棕色的大眼睛望著張寒和她手中的奶瓶。

他們都是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奶牛,也是第一次知道,原來剛出生半個月的小奶牛,比大型犬的體型還要大一倍。小奶牛喝的雖然是媽媽的奶,但是也要經過消殺,放涼至一定溫度,溫溫的,不燙手,才可以餵給它們。
在這裡,每頭牛都可以得到良好的休息,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管理。它們有專屬的牛舍,也可以隨時跑到運動草場放鬆,那天,他們就見到好幾只奶牛正在午後撒歡兒。牧場裡有很多牛體刷,仿造奶牛互相舔舐對方的動物行為而設計,它能夠讓奶牛們得到心理的撫慰。不僅如此,它們也每天聽音樂,被按摩,放鬆地生活著。
每頭奶牛的耳朵上都掛著一個小牌子,上面標識著它的出生日期;脖子上扣著電子智慧項圈,這個項圈能夠24小時監測奶牛的運動數值,就像智慧手錶一樣,運動過量或運動少了,都會被記錄在電腦裡,而它們生產出來的牛奶——認養一頭牛品牌的牛奶,每一瓶都可以追溯到具體的一頭牛。
這是蔡崇達和張寒第一次來到認養一頭牛的牧場,所有的事物都顯得神奇,許多細節和他們想象的不一樣。牧場沒有難聞的氣味,更多的是新鮮草料發酵的味道,蔡崇達說甚至聞到一種陳皮的味道。他們聊起,這裡的奶牛醒來就可以吃,吃飽了就開始玩耍,玩累了就睡覺,睡飽了,有機的食物又等著它們——「它們的幸福程度應該很高,高到來自北京的人類們都要羨慕了」。
認養一頭牛品牌創立以來,適合追求高品質健康生活的全年齡段人群的A2牛奶,就是品牌的基礎,而當下,在這個基礎上,品牌又疊加了黑土地和有機兩個元素。黑土地孕育的草料,供給黑土地上的奶牛們食用,產出的牛奶也帶著黑土地的豐厚營養。黑土地給予人的滋養,也可以給予奶牛群,給予畜牧業。這也是多年來,認養一頭牛堅持在做的事情,一件聽起來簡單卻很難得的事情:用自然的資源,養好每一頭牛。認養一頭牛還在不斷為使用者尋找更好的牧場,更好的奶牛,做出更好的牛奶。

傍晚5點多,尋找神奇風物之旅接近了尾聲,天光轉淡,黑土地上,落日也是神奇的。安達位於高緯度地區,落日角度更平緩,太陽停留在地平線上的時間顯得更漫長。這裡空氣乾淨,溼度適中,陽光穿透力很強,一輪圓盤一樣的太陽顯得格外清晰、乾淨,那天的落日是橘紅色的,也是巨大的。
蔡崇達和張寒坐在河岸上,看著橘紅的落日,喝著認養一頭牛的牛奶,談到了更多人與土地的關係。
眼前的黑土地開闊無邊,就像能夠包容一切,他們聊起,這種開闊也養育了開闊的東北人,這也是為什麼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境,總是帶著一種幽默感和喜劇精神,不會永遠沉寂或低落下去。
也因為這裡的氣候鮮明,每年都會經歷漫長的寒冬,人會誠實地面對四季,也會誠實地面對自己,認真地關心自我的節奏。冬日裡,人們和家人有了漫長相處的時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人的內心,他人的處境,似乎都更容易被看見、被關照。

就像土地的堆肥,這也是屬於人內心的堆肥。只有經歷了足夠的等待,人才會變得豐富,變得豁達,這是自然帶來的精神肥料。同樣的,這片土地上哺育的生靈也會找到自己的節奏,變得更特別,這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力量,也是黑土地的造化。
蔡崇達提到了一位來自黑龍江的老朋友,他們相識於學生時代,朋友是個記者,獲過新聞大獎,卻辭掉了工作,想要去自然中找到神奇的風物。大部分時間,蔡崇達找不到那位朋友,他總是無影無蹤,偶爾出現時,會講述自己的經歷,扎進了某座山谷,扎進了某處森林,扎進了某條河流。
朋友曾經想尋找完全沒有見過人的動物,他見過一頭雪豹,當雪豹第一次看到人類的時候,他發現雪豹的眼睛裡充滿著迷茫、困惑、好奇,像是一種自然造化去逼近另外一種自然造化,他從雪豹的眼睛裡看到,自己也不過是大自然系統的一部分。
每次想起那位朋友,蔡崇達都覺得,這種神奇的、來自大自然造化的感受,或許只有東北這塊土地能夠提供,能夠啟迪。這次奇幻的東北之旅,更加深了蔡崇達的這種感受,他想要傳遞給更多人這些故事,他說,這樣的神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奢侈品。

4月11日,認養一頭牛品牌方將邀請探尋過神奇東北的作家蔡崇達、人物CEO張寒,還有《讀庫生鮮》主編東東槍,共同在抖音商城超級品牌日,開啟他們關於黑土地的神奇漫談,聊聊東北大地,聊聊神奇的風物,也聊聊在這片有機的土地上,如何養好一頭牛。
走過這麼多路,張寒向蔡崇達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來自海邊的他,對於土地仍然有這麼深的眷戀?蔡崇達說,大海是遙遠的、廣闊的,也是多變的,它總是在沉浮,上一秒風平浪靜,下一秒可能就狂風暴雨。但是土地不同,它能夠給人一種非常踏實的感受。
「土地會給未來提供一種輪廓,你可以預知未來會收穫什麼」,張寒這樣說,蔡崇達認同她的看法,他談起小時候種地的經歷,人類如何對待土地,土地也會如何回報人類,它有著一種樸素、誠懇的品格,在無常的人間,這種安心、安定和安穩才是人最需要的。
安心、踏實、樸素的黑土地給東北帶來了不一樣的風物,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東北人和他們書寫的作品、他們的生活態度。土地所滋養的不僅是他們,還有它們,那些生活在牧場的奶牛們,它們被尊重,被認真地對待,它們擁有了更好的生活,而它們生產的牛奶,也會從黑土地走出去,走向更遠的地方,帶給更廣闊地域的人們,一些新的、神奇的、來自黑土地的故事。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