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是潤米諮詢一年一度的年會。我帶著全公司小夥伴,來到韓國釜山,痛痛快快地玩了4天。
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旅行。白天,大家去海邊散步、去景點打卡。我這個半百老人,死皮賴臉地跟著年輕人們,給大家拍照、在後面付錢。晚上,大家還想一起喝酒、玩狼人殺。我只能說,我實在是安排不動了,你們加油吧。
年輕,真好。
雖然體力比不上他們,但我卻很自信,有一樣東西,現在的我和年輕時相比,並沒有絲毫減損:好奇心。
我一直堅信,只要守住好奇心,人就不會老去。
韓國我來的不多,這是一個讓我非常好奇的國度。在國內,對韓國一直有著許多“都市傳說”。
比如,都說韓國的水果貴到離譜,以至於中國對韓國免籤後,很多韓國人會來上海週末遊,落地直奔海底撈,狂吃免費西瓜。

比如,都說韓國人很“迷信”,大事小事都要找人“算命”。
比如,聽說他們的國民食品竟然是泡麵,韓劇裡總能看到情侶坐在漢江邊吸溜泡麵。
雖然遠遠不敢說,這短短幾天旅遊,就能給這些好奇心找到答案。但至少,來到現場,我們可以瞭解得多一點、再多一點。
帶著這種好奇,我在韓國拼命地探索(閒逛)。今天,我想把很多有趣的見聞分享給你,算是一次微型“問道釜山”了吧!


都說韓國水果貴,到底有多貴?
落地釜山第一天晚上,請大家吃完晚飯,想著總要出來走走消食。一看地圖,竟然離我們酒店一公里處,就有一家E-mart。
太好了,就這兒了。

每到一個國家,我總喜歡找超市看看當地的物價。E-mart是韓國本土的大型綜合超市,有點類似於我們的大潤發。這裡的物價,應該很有代表性。
一進超市,我就直奔水果區。都說水果貴,到底有多貴?
好傢伙,確實感受到了。
目前韓元的匯率,大約是200:1。
你看這顆西瓜,24900韓元,125元人民幣。

和我一起的年輕同事脫口而出:瓜皮子是金子做的還是瓜粒子是金子做的?
這顆西瓜6KG,折算下來就是10.5元一斤。
這兩年,我聽到過很多“西瓜漲價了”的吐槽,說不像我們小時候吃的西瓜,都是幾毛錢一斤,十塊錢一大個。
但即便如此,盒馬上最貴的麒麟奶油西瓜,也只是48.8元4KG,折算下來6元一斤,只是韓國西瓜的一半多一點。

除了西瓜,蘋果也是很貴,我看過一條新聞,說韓國蘋果的價格已經是世界第一,甚至很多地方蘋果“論個賣”。
但我一激動之下,竟然忘了拍照了。沒關係,我上小紅書找了一張。你看這個蘋果,3000韓元,也就是15人民幣一個。

圖片來源:小紅書博主@sunshine
還有陽光玫瑰,我聽公司小夥伴說,今年國內的陽光玫瑰,便宜得像白送一樣,十幾塊錢就能買一大串。
但你看韓國便利店裡的陽光玫瑰,這麼小一盒,裡面大概10顆左右,就要二十多人民幣。

去韓國的前一天,我剛從羅老師跨年演講現場回來。
羅老師說,中國人消費了全世界60%的西瓜、49%的蘋果、73%的梨。來到韓國,真是有了一個特別微觀的體現。



蔬菜呢?也不便宜
看完了水果,那蔬菜呢?似乎也不便宜。
就拿最有代表性的大白菜做例子吧。你看這顆大白菜,做泡菜的那種,這一顆要3980韓元,大約20人民幣。

前段時間我還看到了一條新聞,說韓國一半以上的泡菜,都來自中國,看到這個菜價,有點能理解為什麼了。


生活必需品,好像還可以
此前去越南參訪時,我曾經分享過。如果你想了解當地的物價水平,我建議你對比三樣東西:麥當勞巨無霸漢堡、星巴克咖啡、可口可樂。
但如果你想了解當地基層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建議你對比兩樣東西:雞蛋、牛奶。
因為,雞蛋和牛奶意味著一件事:最廉價的蛋白質。
只要雞蛋牛奶的價格控制住,即便是收入沒那麼豐厚的人家,也能保障子女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入。
那麼,韓國雞蛋和牛奶的價格怎樣呢?
我們在超市逛了又逛、比了又比。這是我們能找到的最便宜的牛奶,900毫升一盒,大約11元人民幣。

在國內超市,這樣的900毫升平價牛奶大約9-10元,你看,相差並不大。
雞蛋呢?我們找到的這種包裝最簡陋、同時也是最便宜的雞蛋,5980元,30顆。換算下來大約正好1元1顆,也和國內相差不大。

看來至少在這兩項生活必需品上,價格並沒有多大差距。


滿街都是泡麵,甚至有專門的機器
逛完了熱度最高的蔬菜水果,以及生活基礎品雞蛋牛奶。特別讓我好奇的,是他們的國民食品:泡麵。
韓國人到底有多愛泡麵?
走進超市,在最中心的位置,連續好幾排貨架都是滿滿的泡麵。

甚至走進一些街邊便利店,店裡都有專門設計的泡麵機,買一個專用紙碗,把泡麵和調料倒進碗裡,就能在泡麵機上直接開煮。

我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個單純的開水機,沒想到是我孤陋寡聞了,原來這是一個電磁爐,泡麵是煮出來的,而不是泡出來的。味道確實比泡出來的好吃很多。
為了一個品類,配置專門的儀器,可見需求究竟有多大。估計除了韓國,你沒法在世界上第二個國家看到這樣的裝置了。
如果你也來韓國,非常推薦你來便利店體驗一下。


韓國炸雞:讓肯德基“活不下去”
來到韓國,總要嚐嚐韓國的炸雞。
這幾筐炸雞,每份大約22000韓元,110人民幣。還不到一個西瓜的價格,對比之下,似乎划算了很多,畢竟這是一大筐肉。

而特別讓我好奇的是,在韓國4天,我似乎沒有在街上偶遇到任何一家肯德基。
這是怎麼回事?
我搜了一下,據說全韓國有超過8萬家炸雞店,考慮到韓國只有5000萬人口,相當於每600多人就有一家炸雞店。
而中國人提到炸雞的第一印象肯德基,在韓國只有大約200家門店,還沒有中國一些地級市的肯德基多。
乍一聽有點驚訝,但細想卻又很順理成章。肯德基這種“美式炸雞”,來到這個炸雞大國,可能確實不太對韓國人的胃口。
其實,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一個品類的代表性連鎖品牌,去到它的老家,經常會水土不服。
比如,咖啡霸主星巴克,在咖啡故鄉義大利就根本玩不下去。直到2018年,星巴克才在義大利開出了第一家門店,直到現在也只有二三十家。或許在義大利人看來,星巴克的那種咖啡,簡直就是刷鍋水。
還有一個例子,如果你去過美國,大機率會聽說過熊貓快餐。這是一家美國本土的中餐品牌,售賣各種中式炒飯、炒麵。

熊貓快餐,圖片來源:網路
很多美國人印象裡的“中餐”,其實指的就是熊貓快餐。什麼火鍋川菜小龍蝦,全都不存在。比如美劇《生活大爆炸》裡的謝爾頓,就最愛熊貓快餐的陳皮雞。
相信說到這裡,你要會心一笑。熊貓快餐如果開來中國,一定玩不轉。


韓國的算命業,其實本質是諮詢業
韓國另一項獨特的文化,是他們的“算命業”。走在街上,就能看到聯排的算命攤位,裡面會有慈祥的老奶奶向你招手。

甚至,有的攤位還提供中文服務。

我們有同事非常感興趣,很想去試試,沒想到當天晚上居然約滿了,生意竟然如此火爆。
我們的司機釜山小李,是一位在韓國讀書、工作,總計生活了15年的中國人。他告訴我們,韓國人非常相信風水學,在買房等人生重大決策時,總要參考風水的意見。
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他們的國旗。你看韓國的國旗,直接是一個大的八卦圖。

小李甚至告訴我,他研究生在韓國學的是不動產專業,課堂上教授會直接教五行八卦,左青龍右白虎什麼的,用五行八卦分析房產運勢。
這屬實是有點超出中國人的想象範圍了。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單純用“迷信”兩個字就能簡單概括嗎?我找了一個晚上,狠狠地研究了一番韓國的算命業。
一番研究下來,我有一種模糊的感受:韓國的算命,和我們直覺裡的“迷信”並不相同,而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這種算命業,更像是在面臨一些人生重大選擇,比如結婚選日子,比如高考選學校時,找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參謀參謀。它並不主打“預測”,而是主打“分析”。
你甚至可以說,這種算命業,某種程度上更像諮詢業。
好傢伙,原來都是我的同行老前輩。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獨特的文化。一旦你用“迷信”這樣的結論把它封裝起來,你就關閉了這種好奇心,更失去了此後探索它的無限可能。
當然,這只是我旅遊時的粗淺感受,如果你對這種獨特的文化有所瞭解,歡迎在評論區指正。


還有很多新奇的小玩意兒
除了上面這些,我還看到了很多新奇的小玩意兒。
比如,我在逛超市的時候,看到了這種“貨架廣告牌”。掛在貨架上,直接播放商品廣告。頗有點類似咱們國內的電梯廣告。
一搜之下,這是一家叫Admill的廣告公司,2000年就成立了,開發過“購物車把手廣告”等多種廣告形式。
有意思,我逛過那麼多次超市,從來沒想到過,這種地方也能有創業機會。
在成熟的經濟體內,機會,往往來自細小處的精耕細作。
再比如,我還在超市發現了一種沒見過的商品,分享給你。
你看這幾瓶飲料,放在益生菌飲料的貨架上,和養樂多之類的在一起,看上去好像沒什麼特別對吧?

挪到上面,你看,它的瓶蓋裡是一個小小的儲存倉,裡面是兩片小藥劑。

我又是一番搜尋,原來這是一種在韓國很受歡迎的益生菌飲料形式。據一些報道說,把益生菌藥劑單獨儲存,喝的時候再倒進飲料裡化開,可以更好儲存活性。
是不是真的有效,不太清楚。但沒見過是真的。
除了超市,街上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比如,你看韓國街上的電線杆,很多外面都包著一層,上面佈滿了凸起的小顆粒,這是為什麼?

一番搜尋下來,我終於找到了靠譜的解釋,這大機率是為了防止貼小廣告。
你看,這些沒有小顆粒的杆子上,果然就貼滿了城市牛皮癬。

這個設計真的很有意思,想點個贊。
再比如,這幾天吃飯時,我發現韓國的筷子都是長方形的,和國內的筷子很不一樣,用起來還真有點不適應。

又是一番搜尋,我看到了很多解釋,其中兩個我覺得比較有說服力。
一是這種設計讓筷子不容易滾動,不會滑下桌子。
二是韓國的筷子以金屬材質為主,不像中國的筷子以木製、竹製為主。而對於木製來說,圓形更容易加工成型。
帶著好奇之眼,天下處處都是商學院。


和本地小哥聊了聊
前面說到的我們的司機,釜山小李,我好奇地問他,你在韓國生活十幾年,會覺得韓國的物價偏貴嗎?
他說,其實沒有太大的感受。主要是兩方面原因。
一是同等崗位的收入,韓國普遍比國內要高。
比如據他所知,建築工地的工人,報酬可以達到1000人民幣每天,甚至更高。
還有,前幾年疫情時,旅遊業沒有生意,他去嘗試過送外賣。韓國一單外賣,能分給外賣員的配送費大約是20元人民幣左右,同樣比國內高出不少。
二是除了西瓜這樣被炒上熱搜的特殊商品,其它的生活必需品,並不會感覺價格有明顯差別。
想真正瞭解一個地方,真的不能靠看新聞,而要去看、去問、去感受。


全球化視野
在回國的路上,有同事問我:為什麼好像很少聽到有中國企業去韓國出海?
這確實是個有趣的現象,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韓國只有5000萬人口,市場不算太大。
比如,韓國地勢不佳、資源匱乏,太白山脈縱穿整個朝鮮半島,全國只有不到1/5的土地可耕種。這也是他們蔬菜水果昂貴的重要原因。

朝鮮半島地形圖
再比如,韓國財閥林立,外來企業很難打敗三星這樣的本土巨頭。
韓國,雖然並非中國企業出海的樂土。但我始終相信,任何一片土地,都有我們可學習之處。
如果一定要讓我總結一點值得學習的,那我覺得是韓國企業的“全球化視野”。
我此前聽吳軍老師說過,正是因為韓國市場太小、資源匱乏,因此很多韓國公司被迫在一開始,就帶有一種“全球視野”。
也就是說,對韓國企業而言,只賺到韓國人的錢,那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預設為全世界使用者打造產品。
比如,蔡鈺老師就說過一個鮮活的例子:韓國的流行音樂Korea Pop,簡稱K-Pop。
蔡鈺老師說,在設計之初,韓國政府就和整個K-Pop產業達成了兩個明確的共識:
1、韓國發展K-Pop是出於商業意圖。
2、發展K-Pop的目的是為國掙錢,所以要主攻海外市場。
這種機制之下,韓國形成了一整套專業的“造星”打法。
比如,既然要產業化,那就不能靠天才、不能靠靈感,而要靠工業化造星制度,穩定地生產一代一代的偶像。這也就是你一定聽說過的“練習生制度”。
再比如,既然瞄準全球市場,那就要有標準化的全球要素:偶像必須有英文名和團名,發行的歌曲需要有英文歌名,歌曲的副歌部分必須有英文歌詞。
同時,歌曲旋律要易唱易記易洗腦,MV畫面要色彩鮮豔吸引眼球,偶像團體必須有整齊劃一的舞蹈,公司層面要幫粉絲設定好組合應援棒、應援色、應援臺詞等等。
蔡鈺老師說,這些設定,都是為了幫歌曲或偶像團體在跨文化市場上傳播,幫不同市場的粉絲降低入坑難度。
你聽不懂韓國歌詞,總能聽懂英文部分吧,你要是連英文歌詞也聽不懂,總能記住洗腦的旋律吧,你哪怕對韓國流行歌的旋律也不感興趣,你還可以把它的女團舞學走,套用到你本國市場的流行歌。
除了K-Pop,近年來韓國最火熱的一些文化輸出產品,比如遊戲《絕地求生》,影視劇《魷魚遊戲》,也都是在製作之初就瞄準全球市場,這也造就了他們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火。
中國本身是一個統一的巨大市場,因此很多企業並沒有這樣迫切的“全球化需求”。
但隨著中國出海進度的進行,這種“理解海外、放眼全球”的思路,一定會成為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必將走過的路。
而這,正是我們能從韓國企業身上學習的。


最後的話
4天的旅程,很快。收穫,也很多。
羅老師說,一困惑,就出門。我想補充一句:一齣門,就好奇。
帶好奇之眼,不帶偏見之心。
很多人,身雖在外,心卻封閉。他們總想著用已知事物的框架,去硬套那些未知的新奇的東西。
哎呀,這個樓,比上海的矮多了。那個技術,深圳早就有了。
一旦你抱著這種心態,你就關閉了好奇心,關閉了理解這個世界的視窗。
同樣的現象、不一定是同樣的原因;同樣的原因,也不一定是同樣的本質。
同時,很多人在出門之前,大腦裡就已經預裝了很多“偏見系統”。出門,只是為了驗證這些偏見。
哎呀,你們的水果真貴啊。原來,你們每天只能吃玉米芯啊,好可憐。
偏見是認知的牢籠,好奇心才是開啟世界的鑰匙。
而我,也會一直在路上。
下週開始,我就會去到美國東部,探訪波士頓和紐約這兩座商業名城。我無比好奇,那些大學的孵化器,和金融的加速器,究竟在如何改變全球的商業?
所有的見聞,我都會同步更新在這個公眾號中,歡迎你和我一起探索。
坐在家裡,只能揣測。去到現場,才有答案。
最好的商業洞察,都來自於腳底的路,而不是鍵盤的聲音。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韓國K-pop如何成為亞洲文化符號?《蔡鈺·商業參考3》

觀點/ 劉潤主筆/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486篇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