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義的短影片,讓人變得“腦腐化”|3分鐘文化資訊

🧠🤯
2024
們變得“腦腐化”的一年
12月2日,牛津大學出版社宣佈2024年度詞彙為:“腦腐化”(brain rot)
“腦腐化”指的是一個人的精神或智力狀態的惡化,特指由於過度瀏覽那些無聊或低質量的內容(尤指現在充斥在網路的內容)所出現的狀態。
牛津大學出版社表示,過去一年中,“腦腐化”的使用頻率增加了大約230%,並在夏季和9月份達到高峰。它匯擊敗了其他五個候選詞彙:“demure”(端莊)、“lore”(傳說)、“romantasy”(浪漫幻想)、“slop”(廢話)和“dynamic pricing”動態定價)。這一結果經過兩週的公眾投票、大眾評論以及牛津大學出版社語言資料分析後產生,全球有超過3.7萬人參與投票。

“腦腐化”這個詞彙有著超過150年的歷史,它最早出現在亨利·大衛·梭羅的1854年著作《瓦爾登湖》中。梭羅在書中寫道:“當英格蘭努力治癒土豆腐爛時,難道沒有人努力治癒更廣泛、更致命的大腦腐爛嗎?”
不幸的是,梭羅所說的“腦腐化”並沒有被治癒,反而繼續蔓延。牛津大學出版社指出,這個詞彙現在與社交媒體上快速傳播的“低質量、低價值”內容聯絡在一起,當我們花費大量時間消費越來越多的這類內容時,它就會發生。
🍫🤎🍄‍🟫
潘通2025年度代表色
看起來很好吃?
12月5日,色彩研究機構潘通(Pantone)公佈了2025年度色彩:PANTONE 17-1230 摩卡慕斯(Mocha Mousse)
這是一種溫暖的棕色調,讓人聯想到巧克力慕斯和拿鐵咖啡,給人帶來舒適、親密和優雅的感覺。
摩卡慕斯是從上一年度的色彩“桃絨”(Peach Fuzz)演變而來,潘通將這種柔和的色調更接近於大地的柔和棕色,從而喚起甜蜜的放鬆和舒適感。這種色彩也與自然世界緊密相關,鼓勵人們與自然建立更深的聯絡。
潘通色彩研究所副總裁Laurie Pressman表示:“對於2025年度色彩,我們尋找的是一種柔和的棕色調,其內在的豐富感和感官上的舒適溫暖進一步延伸了我們對舒適和簡單樂趣的渴望,這些樂趣是我們能夠給予和與他人分享的。”
12月5日晚,倫敦眼上演了一場摩卡慕斯顏色的燈光秀。不久後,摩卡慕斯也會在紐約、上海和孟買等城市以沉浸式裝置和互動色彩體驗的形式出現。
📽️🎞️🎬
維姆·文德斯獲得
2024年歐洲終身成就獎
12月7日,在瑞士盧塞恩舉辦的第37屆歐洲電影獎(37th European Film Awards)上,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榮獲歐洲電影學院頒發的2024年歐洲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以表彰他對電影的貢獻。
在第37屆歐洲電影獎上,文德斯從法國演員朱麗葉·比諾什手中接過了2024年歐洲終身成就獎的獎盃。以下是他的部分獲獎感言:
“ 我幾乎花了整個職業生涯才意識到,電影製作不是關於成為天才,不是關於變得偉大,也不是關於知道什麼,而是關於知道「電影比你更重要」。這就是我想告訴你們作為學院的原因。
這個學院比我們每個人都更重要,但你們每個人都可以為它服務。歐洲現在有麻煩了,我們知道。但我們每一個人,有了這個學院的幫助,可以問我們自己,問自己那個著名的肯尼迪問題: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我真的要求你們,我真的敦促你們想想我們能為歐洲做些什麼,因為歐洲需要你們。
在電影界,去製作一個更積極、更有情感的大陸形象,這個「大陸」在翻譯中有點迷失了,因為太多人認為它是一個經濟共同體,一個金融共同體,但它也是一個情感的統一體,給了我們力量,我們現在應該給它力量,謝謝。”
🐼🖤🤍
2500只熊貓出擊
"Panda Go!"
12月2日,2500件熊貓展品亮相香港國際機場停機坪,作為香港最大的熊貓主題展覽PANDA GO! FEST HK啟動儀式的一部分。從12月7日起至12月26日,這些熊貓將在尖沙咀的星光大道、大嶼山的昂坪360、香港海洋公園和中山公園展出。
今年9月26日,第三對中央贈港大熊貓大熊貓“安安”和“可可”抵達香港。12月8日,它們在海洋公園香港賽馬會四川奇珍館正式與公眾見面。
目前海洋公園共生活著6只大熊貓,除安安和可可外,還有2007年來港的第二對贈港大熊貓盈盈和樂樂,以及它們在今年8月誕下的龍鳳胎寶寶家姐和細佬。盈盈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年長的首次生育的大熊貓母親,它最早將在2月與遊客見面。
第一對贈港大熊貓是1999年抵港的安安和佳佳,佳佳在2016年去世,享年38歲,是世界上在圈養中最長壽的大熊貓。
這次熊貓展出中有6座雕塑代表著6只如今生活在香港的熊貓,這些雕塑由回收的橡膠桶和樹脂等材料製成。
香港的旅遊業對6只大熊貓帶來的影響持樂觀態度,鼓勵企業利用大熊貓的受歡迎程度來發展“熊貓經濟”。

🧨🧧
春節
申遺成功
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目前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總數達到44項,位列世界第一。
⛓️‍💥👨‍🔧🌷
“沒做成的
爭取明年再做一次”
12月8日是藝術家蔡國強的生日,這天他在自己的出生地家鄉福建泉州的臺商投資區塗秀村進行了白天煙花表演《紅帆》。
本次場表演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紅帆”、“簪花”和“世界”。

第一幕“紅帆”是蔡國強紀念其摯友普利茲克獎得主弗蘭克·蓋裡(Frank Gehry),他設計的位於泉州的蔡國強當代藝術中心也於當天開幕。海面上26艘小船和無人機煙花“帆船”射出絢爛的煙花。
第二幕“簪花”是蔡國強獻給其奶奶、母親以及廣大閩南女性的作品。表演過程中,因為大風加上訊號干擾,兩千架無人機在返航途中開始墜落,導致600臺無人機墜海、墜地,下起了悲壯的“無人機雨”,本應由900架無人機組成的四朵“簪花”和“光環”未能實現。
第三幕“世界”是關於蔡國強離開故土、遠行世界及返鄉的故事。這一幕中,固定翼飛機帶著煙花在空中描繪少年時反覆抄寫背誦的歌德詩句,小號聲則演繹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

空中的無人機
第二幕“簪花”表演中未實現的渲染圖
表演結束後,蔡國強對現場觀眾說:“大家幫忙收拾一下無人機,不要帶回家。
🪴🪥🛋️
回到生活中去
2024年12月13日至2025年4月6日,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將舉辦“與美為期:威廉·莫里斯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展覽。本展覽免費對公眾開放。

圖片來源 / 世博會博物館
本次展覽將與來自倫敦的V&A博物館合作,展出來自V&A博物館的123件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相關的典藏珍品。V&A博物館起源於1851年在倫敦舉辦的首屆世博會。展覽分為序廳和“靈感”、“製造”、“社會”三個篇章,探索威廉·莫里斯的藝術思潮和工藝美術運動。
工藝美術運動起源於19世紀下半葉的英國,反對工業化帶來的粗陋和非人性化,追求自然材料的運用和簡潔優雅的設計風格。這場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威廉·莫里斯。
威廉·莫里斯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設計師、詩人、工匠,他擅長桌布、地毯、傢俱等領域的創作。他的作品強調實用與美觀的結合,注重材料的天然質感和手工技藝。他也關注社會公平與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希望透過設計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審美品位。

威廉·莫里斯設計的“草莓小偷”家居紡織品,圖片來源 / 世博會博物館
展覽將展出威廉·莫里斯的多幅設計作品和生活用品,包括平面圖案、紡織品、室內傢俱裝飾、建築外觀和書籍裝幀設計。
✍️🚋🍽️
40年前的人
上下班等地鐵時也會無聊
美國街頭藝術家凱斯·哈林(Keith Haring)曾在1980年至1985年間,在紐約地鐵中創作了數千幅塗鴉作品,他在地鐵站牆上空白的廣告板上用白色粉筆作畫。

他曾表示,第一次在時代廣場站注意到一個廣告板後,就立刻去買粉筆開始作畫。他將這種在地鐵站作畫的行為視作一種愛好,並在上班途中等待地鐵時進行創作。
圖片來源 / 蘇富比
凱斯·哈林於1958年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他在匹茲堡長大,並在匹茲堡中心藝術學院(現匹茲堡藝術學院)學習商業藝術。1978年,哈林搬到紐約市,在視覺藝術學院(SVA)繼續他的藝術教育。
哈林以其簡潔、色彩鮮明的圖形風格而聞名,他的藝術作品經常描繪跳舞的人物、狗、飛碟等圖案,這些圖案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流行文化的標誌。
今年,哈林的31幅地鐵畫作在蘇富比拍賣行以總計92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這些塗鴉作品許多已經遭到破壞或遺失。這31幅畫作之所以能夠儲存下來,歸功於收藏家拉里·沃什(Larry Warsh)。他在1980年代首次在紐約地鐵中看到哈林的作品,併成為早期粉絲,從那些從牆上移除畫作的人手中購買這些作品。這些作品的主題涉及政治及社會問題。

蘇富比舉辦的展覽現場
在拍賣前,蘇富比在紐約舉辦了一場沉浸式展覽,重現了1980年代的地鐵場景。哈林最初創作地鐵系列作品,是因為他不想讓人們只在博物館或畫廊裡欣賞藝術,而是將藝術帶到人們身邊,以一種開放和易於接觸的方式呈現。
⚰️🪑
“坐好”最後一班崗
2022年,英國設計師Chairbox釋出了一個辦公椅的設計,名為“最後一班崗辦公椅”(The Last Shift Office Chair)。當時他在朋友家客廳的地上躺著,把雙腿放在沙發上,想到如果自己以這個姿勢死去,可能就得這樣埋葬我了。把呈90度的腿放進棺材裡太不方便了。

另一方面,這把椅子背後有著Chairbox對工作的思考。有研究發現,人每天坐6到8小時會增加死亡的機會,但人類生來就不是為了每天坐在椅子上8個小時的。英國現在有一項法律規定,僱主必須在辦公室提供站立式辦公桌,但這並不足以帶來很多實質的改變。
Chairbox自述道:“我們在工作中度過一生,像是一種慢性自殺,卻幾乎一無所獲,這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日益增長的過度工作文化似乎已經滲透到世界各地的工作場所,它讓員工認為‘這就是生活應有的樣子’。我們坐在棺材裡,為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但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釘上蓋子,把我們推到公司的墓地。”
這款椅子在2023年時被商品化,設計師特意去掉了底讓人們在坐著時可以把腳放地上。同時有3種桑蠶絲絨布料可以選擇。
有網友評論道:“終於!一把辦公椅,可以反映出坐在一場毫無意義的兩小時會議上的實際感覺,而這場會議本來可以是一封簡單的電子郵件!”
🥨🏗️
牛津街的馬莎百貨
準備拆除重建
經過四年的拉扯後,英國馬莎百貨(Marks & Spencer)終於獲得政府批准,將拆除位於倫敦牛津街的旗艦店。
這間旗艦店建於1930年,分佈在三棟不同大小的建築中。
2021年,馬莎百貨的執行長斯圖爾特·馬欽遞交了拆掉旗艦店的申請許可,但當時的英國保守黨和“拯救英國遺產”保護組織都強烈反對拆除店內的裝飾藝術結構,認為這是對可持續性和文化遺產的不尊重。時任住房大臣邁克爾·戈夫介入其中後,於2023年7月拒絕了申請。
今年,這項申請最終作出了審判:法官裁定英國政府在試圖阻止該計劃時犯了一系列錯誤,並表示邁克爾·戈夫去年的決定誤用了規劃政策。
斯圖爾特·馬欽表示:“經歷了前政府三年不必要的拖延、混淆和糟糕的表態後,我們的‘倫敦大理石拱門’的重建計劃終於獲得批准,這是牛津街唯一一個以零售業為主導的重建提案。”
未來規劃的新樓效果
根據規劃,之後馬莎集團將在這裡建起一棟10層的新樓,其中不僅有一家規模稍小的馬莎百貨,也有咖啡館、健身房和辦公空間。為超過2000人帶來工作崗位的同時,也將可持續貫徹在新的運營中。
🏨⛪️
修復後的巴黎聖母院
將擁有自己的博物館
伴隨著巴黎聖母院重新向公眾開放,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宣佈:經過整修的巴黎聖母院將擁有自己的博物館,位於其隔壁的巴黎主宮醫院(Hôtel-Dieu)內。
建立博物館的想法早在上世紀30年代起就已經被提出,在當時雖然得到了文化遺產協會的支援,但遭到了監管部門的強烈抵制。藉著因火災而改造巴黎聖母院的機會,馬克龍再次將它提上日程並落實。
今年二月,法國國家文化遺產研究所所長查爾斯·佩爾索納茲(Charles Personnaz)提交了為巴黎聖母院建立博物館的計劃,在願景中,該博物館將展出巴黎聖母院的歷史和建築,其中收藏的藝術和手工藝,以及梳理從13世紀到21世紀的修建史等。過去幾年重建工程中的考古發現也可能會展出,但這要取決於博物館分配給畫廊的空間。
巴黎聖母院旁的巴黎主宮醫院
巴黎主宮醫院
巴黎主宮醫院是目前全世界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醫院,根據巴黎醫院管理機構的提案,未來將對這家醫院進行翻新,三分之一的空間將租給開發商,用於建造購物中心、共享辦公空間和餐廳。博物院也將坐落於此,面積約為5000至6000平方米,屆時會在目前聖母院門口的廣場上設立路標。
該博物館的建設由查爾斯·佩爾索納茲帶領的團隊預計於2025年開始。但這一估計花費至少1.2億歐元的專案能否順利完工,還是要取決於聖母院重開後的執行狀況。
🗿🚧⚠️
採石場裡的幾根大柱子
是用來做什麼的?
在挪威Brøtsø島上的一個古老採石場裡,有幾根用夯土技術製作而成的柱子。
這是建築實踐ACT!、Studio Winther 與建築師 Ask Holmen 和 CLAYA 一起帶來的裝置作品Borrowed Land,透過它探索建築、環境退化和氣候危機之間的共生關係。
圖片來源 / Sophie Koenig
圖片來源 / ACT! Armelle Breuil
夯土技術是人類最古老的建築技術之一,是指將泥土中的空隙透過夯的動作(即用重物壓實)變得更結實的一種建築材料。它是一種結實、密度大且縫隙較少的壓制混合泥塊,用作房屋建築。
夯土技術在 20 世紀 20 年代到 1970 年代被有限地利用,許多與其相關的知識已經消失。其優點是生態環保,夯土建築拆除後的土料可以重新使用,且夯土牆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氮氣,拆除破碎後還可以作為肥料迴歸土地。但缺點是強度、耐久性、抗震性較差。其遇水侵蝕,或長時間浸泡容易發生崩解,強度也會大大降低。
圖片來源 / Sophie Dorn
圖片來源 / Sophie Dorn
Borrowed Land的核心理念是迴圈:從地球借用資源並在使用後歸還。這些柱子採用來自當地垃圾填埋場的材料建造,包括古代冰川沉積的粘土和石頭。當雨水、風和陽光與結構相互作用時,侵蝕會在柱子上留下複雜的變化,將周圍的氣候嵌入到材料本身中。建築不僅僅是一種創造行為,而且是對資源的複雜借用。
Borrowed Land贏得了 2024 年國際費爾德雙年展(舞蹈與建築交叉的節日)一等獎,是挪威數十年來第一個戶外夯土專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