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牆透壁,「剖開」中國古建築!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古建火了,人們排隊去小西天打卡,古建節目還登上了今年的央視春晚。此外,去年央視還推出了一部古建紀錄片《傳世古建》。
實景拍攝、專家解讀,這些亮點自不必說。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紀錄片藉助3D技術將應縣木塔、隆興寺摩尼殿“拆了”!無數個木構碎片在空中綻放,古建蘊含的技術與巧思、匠心與美學再也藏不住——在古建“炸裂”的那一刻,我真的淪陷了。
如果短短幾秒鐘的“視覺大爆炸”不過癮,那麼李乾朗教授的《穿牆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肯定能讓你大飽眼福。
作為中國古建入門經典讀物,《穿牆透壁》自2009年首次在大陸出版,陸累計銷量10萬餘冊;即使在斷貨的情況下,依然穩居豆瓣“熱門建築史圖書”NO.2,僅次於梁思成《中國古代建築史》。
現在,《穿牆透壁》以全新的面貌歸來,內容擴充1/3,足足增加128頁!在這本厚達544頁的書中,李乾朗親手用畫筆“解構”了72座中國傳世古建,可謂名副其實的“中國古建解剖書”!190幅建築解剖圖、900餘幅實景照片,讓你一眼看穿古建築的奧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理想國imaginist

X光一樣的眼睛,看穿古建築的萬千細節
李乾朗從事建築研究半個世紀,尤其擅長以各種角度的解剖圖來詮釋建築的奧秘。
他彷彿有著X光一樣的透視眼,再加上信手拈來的手繪功夫,在紙上就能將建築精確“解構”,把至為精妙的部分呈現出來。為此,他“研發”了8種建築解剖圖的畫法——縱剖、橫剖、掀頂、鳥瞰,1/2剖,等等。他說,一切嘗試都是為了用一張圖傳達最多的資訊。
“切開”牆體,才能看清梁、柱、斗拱精密的穿插關係。比如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粗大的木構唐風猶存,只是殿內以天花板將樑架遮住,即使親臨現場也無法一覽全貌。而李乾朗將大殿從中間“劈開”,隱藏在天花板上的樑架,自然就暴露出來了。
“掀開”屋頂,地面上的結構佈局才能一覽無餘。比如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作為“八大遼構”之一,內部不僅保留著精美的雕塑,還有巧奪天工的藏經壁櫥,其上的“天宮樓閣壁藏”更是被梁思成譽為“海內孤品”。大殿內部光線幽暗,很難看清壁藏的細節。李乾朗索性將屋頂抬起來,於是壁藏構造清晰可見——長廊式的壁藏圍繞後牆鋪開,分兩層,二層有7座樓閣,3座為重簷頂,4座為單簷頂……
拿掉”一塊,才能看清樓閣內部的層次劃分。比如有“東方比薩斜塔”之稱的應縣木塔,從外觀看只有5層,像切蛋糕一樣拿走一塊才發現,它內部有9層之多!木塔千年不倒的秘密也從此解開——每個寬敞的“明層”之間,其實夾著一個暗層,暗層內佈滿斜撐的構件,巧妙利用了三角形穩固的原理。而且,木塔內的5層分別供奉著不同組合的佛像,這隻有透過解剖圖才能一次看清。
假裝自己像鳥一樣“飛”上高空,建築群的規劃佈局才能盡收眼底。論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典範,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代表的“故宮三大殿”當之無愧。對於佔地廣闊的殿堂建築群,如何從整體上把握它們?李乾朗選擇俯瞰全域性,畫出建築的分佈、主次、大小關係。如何體現太和殿的“九五至尊”呢?他再次掀起屋頂,讓裡面的每一根柱子都露出來。數一數——十一開間、五進深。數字足以說明一切。
以經典古建,串連中國古代建築史
72處古建跨越唐代至明清的各個時期,包含數個“中國古建築之最”和“中國古建築之孤例”:
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
最早、最高的木塔——應縣木塔
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福州華林寺大殿
最大的木構殿堂——紫禁城太和殿
最早的磚塔——河南登封嵩嶽寺塔
最古老的戲臺——山西高平二郎廟戲臺
最古老的民居——山西高平姬氏民居
最古老的天文臺——河南登封觀星臺
最大的關帝廟——解州關帝廟
四出抱廈的孤例,俗稱“五花大殿”——河北隆興寺摩尼殿
魚沼飛樑孤例——晉祠
……
覆蓋17種常見的建築型別——
佛寺、佛塔、石窟、喇嘛寺、道觀、清真寺、宮殿、城池、亭臺樓閣、皇家苑囿、禮制建築、陵墓、城市、民居、書院、戲臺、園林、橋樑
為了讓大家對建築型別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書中還延伸解讀了34處相關案例,整書覆蓋100餘處古建:
為了全面介紹“石窟”這種型別,本書重點解剖圖繪了最具代表性的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同時對洛陽龍門石窟、工藝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做了補充解讀。
講述形式獨特的磚拱建築“無樑殿”時,專門描繪了南京、蘇州等處的無樑殿透檢視,作為補充說明。
在解讀明代“十三陵”之長陵、湖北顯陵時,亦將相近時代的定陵、稍晚的乾隆皇帝裕陵作為輔助參照,讓我們對古代的帝陵文化有更全面的理解……
190幅手繪圖之外,書中還搭配了900多張實景照片,堪稱“中國古建築影像百科”透過這本書,每個人都可以用眼睛走進古建築,而不需要“腦補”。
延伸解讀古建知識,掌握閱讀古建的專業“語言”
艱澀的建築術語常常是“勸退”古建迷的一大障礙,本書專門設有“延伸閱讀”“延伸議題”等欄目,用文字與實景照片把古建必備知識一次講透。
比如我們常說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築最奇妙的構造,但是對它的細節原理所知甚少。李乾朗用4張斗拱結構圖、分解圖,把斗拱名稱、位置、結構關係畫得明明白白。分解一組斗拱,不僅能清晰看到“鬥、拱、昂、枋”,還能立刻理解什麼是“偷心”與“計心”。如果只是用文字描述,想必你已經眼冒金星了。

對於同一結構的不同樣式,李乾朗在書中也用大量的圖片做出闡釋。
為了更清晰地呈現斗拱的豐富組合,他一次列舉了19張各地古建中典型的斗拱照片。
談到屋頂形式,他用14張中國各地的不同屋頂照片,讓我們一眼看出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的區別,還能領會南北方的風格差異。
還有大家非常關心的“藻井”,他亦用12張藻井圖片,向我們一一展示圓形藻井、八角藻井、六角藻井的精美與華麗。
可以說,從屋頂的脊飾、天花的樣式、樑柱上的彩繪到地面上的柱礎,凡是你想知道的古建細節,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如果古建築是一門語言,看完這本書,你就能掌握基本的語法。
追隨梁思成的足跡,一步步探訪中國古建築
李乾朗是臺灣建築學界翹楚,從事古建築研究、修復與保護近半個世紀。自1988年開始,李乾朗追尋梁思成的足跡進行考察,30年裡足跡遍及20多個省。這本書就濃縮了李乾朗30餘年研究中國古建築的珍貴成果,書中解讀的100餘處古建,都是他一步步踏訪、考察過的。
無數人讚歎李乾朗有著X光一樣的透視眼,其實,他不過是憑著滿腔的熱情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心血。考察前,李乾朗會蒐集古建築的基本資料,考察中的他總是速寫本與相機不離手—— 一座建築可以拍一百張照片,三開間的小殿堂也可能畫好幾張速寫。回到工作室後,他就在這些豐富的素材基礎上展開創作—— 琢磨最適合“解剖”的切入點,繪製更精確的線圖,然後上色,等等。
梁思成曾說:“研究中國建築可以說是逆時代的工作。”對於自己做的研究,他往往淡淡地說“這只是笨人下的笨功夫”。然而,梁思成等營造學社成員考察時的測繪圖,迄今仍是難以超越的典範。
如今,藉助成熟的計算機建模軟體,乃至超乎想象的AI科技,我們很容易獲得建築的3D圖,乃至各種“建築爆炸圖”。然而李乾朗卻依然下著“笨功夫”,一筆一畫地描繪,為在一張圖中呈現最多的資訊而經營位置、隨類賦彩,為我們熱愛古建文化的人看清每一個細節不遺餘力。
暢銷10餘年,增訂版全面升級,不止增加128頁
《穿牆透壁》自2009年首次在大陸出版,已經累計銷量10萬餘冊,成為無數人的第一本“中國古建築啟蒙書”。在新版上市前的“空窗期”,網上甚至“一書難求”,溢價三四倍。即使在斷貨的情況下,依然被列入“古建入門必讀書單”,穩居豆瓣“熱門建築史圖書”NO.2,僅次於梁思成《中國古代建築史》。
新版最大的變化,是內容的大量擴充,足足增加128頁!作者李乾朗對內容進行修訂,並補充了最近十幾年的考察成果,包括21座古建築、64張手繪,從原來的51座古建,擴充為72座;從原來的百餘幅手繪圖,升級為190幅。
增訂版積極採納讀者的反饋意見,對版面、裝訂形式等均做了升級將所有的建築解剖圖放大,讓圖中的細節更加清晰。
重新調整圖片與文字的對應關係,做到圖隨文走,對照閱讀時省時省力。將照片全部更新為彩色照片,更貼近古建現場的實景,從而從色彩、環境等方面把握建築這門“綜合的藝術”。
新版採用“裸脊鎖線”裝訂,可以180°平攤閱讀,大幅的跨頁圖再也不會被書縫“強行拆散”。

隨書附贈4張建築線描圖,分別為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大同善化寺山門、泉州開元寺塔。每一位古建迷既能體會手繪的快樂,也能透過實際的描繪加深對古建築的理解。

8開的“古建分佈圖”,詳細列出72處經典古建的具體資訊、位置。它既是一張圖文版的目錄,也是一份簡明的旅行指南。你可以在地圖上找到感興趣的建築,然後去書裡開啟“紙上神遊”;也可以按照古蹟分佈的位置,合理規劃遊覽路線,展開“線下奔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