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商業衛星圖片顯示,山東艦曾出現在菲律賓附近海域,有分析認為“中方首次派出航母前往菲律賓近海,有威懾之意”。對此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張曉剛今天表示,海軍航母編隊組織遠海實戰訓練,是年度例行安排。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 張曉剛:近期,山東艦編隊赴相關海域進行遠海實戰訓練,系年度例行安排,符合國際法和國際實踐,不針對任何特定目標。今後,中國海軍將常態組織類似演練,不斷提升航母編隊體系作戰能力。
這一週,中國官方和智庫釋出了三份釋出關於南海問題的重磅報告。
第一份是8日釋出的《仁愛礁非法“坐灘”軍艦破壞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報告》。
《報告》認為,該區域珊瑚礁生態系統受損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菲律賓軍艦非法坐灘及其相關聯的人類活動。
鏽跡斑斑的非法“坐灘”軍艦。(圖片來源:《仁愛礁非法“坐灘”軍艦破壞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報告》)
第二份是10日釋出的《黃巖島海域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報告》。調查評估結果表明,黃巖島海域環境質量優,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
第三份是11日釋出的《南海仲裁案裁決再批駁》報告。
報告梳理了南海有關爭議問題的本質,並對南海仲裁案裁決的管轄權問題,仲裁裁決在歷史性權利、大陸國家遠海群島、島嶼地位等問題上的法律解釋和適用與事實認定問題,以及仲裁庭的代表性問題進行分析批駁,進一步向國際社會揭示仲裁裁決的謬誤和其對國際法治的危害。
一週之內,中方一口氣釋出三份關於南海問題的報告,這還是很罕見的。我看網民們這幾天在分析中方這麼做的意圖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目前有兩種觀察:
第一種觀察認為,這是我們對菲律賓動手的前兆,因為中國是大國,必須師出有名。
華南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吳士存11日在《南海仲裁案裁決再批駁》報告發佈會上指出,在仁愛礁問題上,中方有三個選項,即清零、維持現狀和預設。
他認為,中國允許菲律賓給坐灘軍艦提供人道補給,但阻止運輸建築材料的管控模式代價太大、不可持續,必須要考慮一勞永逸的辦法。
吳士存先生的觀點,似乎暗示中方將採取措施,恢復仁愛礁無人居住的狀態。作為一名長期研究南海問題的學者,他的觀點很有參考價值。
第二種觀察,中方透過其他途徑,加大對菲律賓的施壓力度。中菲雙方正從海面上的正面衝突轉向法律戰。
這兩種觀察都很有道理,我個人更傾向於第二種。從國家總體戰略講,在東海、臺海和南海問題中,臺海是主要戰略方向。
以“5·20”賴清德的講話為標誌,臺海局勢進入到了新階段。
我認為,我們應該優先解決臺灣問題。臺灣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解決起來也會順利一些。
臺灣空軍拍攝到解放軍轟-6型轟炸機(圖源:臺灣省防務部門)
南海問題不是不解決,但當前主要是求穩。熟悉中國安全環境的朋友都知道,中國周邊矛盾點挺多的。
從現實角度來講,全面出擊是做不到的;從道義角度講,南海問題,我們國家還是優先用政治手段解決。
中方最近這一系列動作,我個人傾向於認為是一場政治戰、輿論戰、法律戰,目的是製造國際輿論,爭取菲律賓以外的東盟國家的理解和中立,不意味著我們很快就要對菲律賓方面動手。
我們國家的南海戰略,始終是在維權和維穩的矛盾中保持平衡。這對矛盾挺難處理的,只能靠領導人的藝術來把握。
我認為,中方目前在維權方面還是有把握的,南海局勢未發生根本變化。
在做好這些工作的基礎上,如果能徹底解決臺灣問題,全盤就主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