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高階的活法: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文 | 南星 · 主播 | 應猶

來源 | 紫翹書桌(ID:jxylsy3377)

知乎上,有人提問:
“什麼樣的人生最失敗?”
有個高贊回答:
“過現在的生活,不是在糾結過去就是在擔憂未來,於是我們過不好現在,也過不好未來。”
俗世凡塵中,太多人被情緒綁架,每天沉浸在對過去的自怨自艾和對未來的惶惶不安中。
而生命的價值就在當下,就在此時此刻。
放下過去,可以心情愉悅,輕裝前行。
不畏將來,可以眼含希望,大步前進。
就如同曾國藩說過的: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人生如行路,雖有一路艱辛,卻也有一路風景。
與其瞻前顧後,不如痛快地欣賞眼前的風景。
過去已逝,不後悔
一行禪師在《活在此時此刻》中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越戰老兵的部隊遭遇埋伏,許多戰友被殺害,只有他和少數幾個人活了下來。
為了報復,他在戰友們被殺害的村子裡設定了陷阱,將毒藥放到三明治裡,扔在了村口。
很快,幾個孩子發現三明治並吃了下去,中毒後的孩子開始哭喊,痛苦不已。
因為地處偏僻,沒有救護車,沒辦法及時送到醫院搶救,父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痛苦地死去。
孩子們悽慘的死狀一直浮現在老兵眼前,哪怕他回到美國也無法忘記。
他一直心懷愧疚,無法原諒自己的行為,哪怕母親安慰他戰爭就是如此殘酷,他依然不能釋懷。
後來,一行禪師建議他多去幫助窮苦的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老兵漸漸得到救贖和治癒。
思想家歌德曾說:
“一個人總是喜歡把過去的痛苦反覆咀嚼,因此才會更加痛苦。”
狂風暴雨終會過去,痛苦與苦難也將變為歷史。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釋懷與放下,若一味地沉浸在過去的痛苦中,只會無端地消耗自己。
英國前首相勞合·喬治有隨手關門的習慣。
有一次,勞合·喬治和朋友一起散步,每次他們經過長廊裡的門時,喬治總是回身將門關上。
朋友非常不理解,於是他問喬治為什麼每次走過大門時都要把它關上?
喬治微笑著說:
“我這一生都在關我身後的門。
你知道,這是必須做的事。
當你關門時,也將過去的一切留在後面,不管成敗還是榮辱。
放下這些後,你的人生就可以重新開始了。”
經受了風雨,走出了泥濘,身上自然會沾染泥水,心中自然會留下酸澀。
如果總為流逝的過去感傷不已,只會白白耗費眼前的大好時光。
追悔過去,就無法享受當下;丟失當下,又去哪裡尋找未來。
正如俗話所說,一直懊悔耽誤火車的人,肯定也趕不上下一班火車。
《百年孤獨》中有段話:
“我們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就是一條單行道,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所有的回憶都是過去式,無論曾經多麼耀眼,無論你多麼強烈地嚮往著,時間也無法倒流。”
人生無常,事事難斷。
好好珍惜當下遇見的,努力釋懷已經錯過的,然後微笑著踏上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只有放下過去,才能迎接新的未來。
當下未過,不糾結
《五燈會元》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源禪師去拜訪慧海禪師,請教打坐參禪之法。
慧海禪師說:
“最好的打坐參禪之法就是‘餓了就能吃飯,困了就能睡覺’。”
有源禪師不解,如此做法與普通人有何區別?
慧海禪師說:
“一般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有種種思量;
睡覺時不好好睡覺,有千般妄想。
我能好好吃飯睡覺,自然與他們不一樣。”
生活中,很多人身體活在當下,內心卻一直徘徊在過去與未來,他們總將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瞻前顧後上。
一行禪師在《活在此時此刻》一書中這樣寫道:
“當我們深深融入當下,就知道怎樣連線過去與未來;
當我們知道怎樣更好地把握當下,就能療愈過去、改變未來。”
所有事情都只能在當下,發生在過去的是回憶,發生在未來的是期待,過去和未來只是時間概念而已。
過去已逝,不會再回來,未來還未到,也無法掌握,只有當下可以把握。
漢宣帝時期,大臣夏侯勝和黃霸因反對漢武帝的“廟樂”升格,被逮捕下獄,判了死罪。
夏侯勝性情耿直,受此大辱,不免心灰意冷,在獄中整天鬱鬱寡歡。
黃霸性格豁達,對生死之事看得很淡,他利用難得的機會向夏侯勝請教學問。
夏侯勝苦笑:
“咱們都犯了死罪,不知道哪天就要被皇上處死了,現在學習經典能有什麼用?”
黃霸卻說: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人應該活在當下,抓住現在,學有所得,心有所悟。
今天就是快樂的,何必管虛無縹緲的明天呢?”
夏侯勝聽後大為感動,於是他穩住心神,耐心講解《尚書》,黃霸盤腿而坐用心聽講,兩人不分晝夜地講學,每當講解到精妙處,還能仰天大笑。
作家林清玄曾說:
“當我們活在當下時,才能丟掉憂愁的過去和恐懼的未來;
當我們不再憂愁過去,不再恐懼未來,我們才可以真正享受自由。”
靜心享受當下的美好,這份美好就會發酵,生出更多的美好。
當我們忽略當下的美好時,這份美好便會貶值,最終一文不值。
認真活在當下,才是人生應有的態度。
未來尚早,不憂懼
莊子說: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人總是憂慮未來,就會終日愁眉不展,心緒鬱結,羈絆住前進的腳步。
大師豐子愷曾講過一則趣聞。
有一次,大批日軍將要進攻上海,很多人都四處逃命,豐子愷一家也不例外,他們要逃到租界裡。
安全抵達後,豐子愷問兒子華瞻害怕逃難嗎?
沒想到,華瞻不但不害怕,反而說很喜歡,豐子愷很奇怪孩子為什麼喜歡惶恐不安的逃難。
原來,孩子一直很喜歡坐汽車,平時難得有機會。
在逃難時,大人不會在意車費,只要能僱到車就好,所以平日很少坐汽車的孩子可以坐個痛快。
同時街上的行人你來我往,不停奔走,就好像是舞臺劇上的演員一樣,很吸引孩子的目光。
豐子愷聽完孩子的講述,不由得暗自驚歎,原來孩子的心境才是最值得學習的。
大人憂慮困擾的逃難,在孩子看來就是一次奇妙的旅行,可以坐大車、看輪船。
每天憂心忡忡、焦慮不安,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如放下煩惱,踏實做事。
村上春樹說過:
“糾結當下,憂慮未來是沒有必要的,當你的經歷足夠豐富時,眼中所看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
曾看過這樣一則訊息:
一男子輕信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謠言,所以他無心工作,整天考慮怎樣花掉自己的11萬積蓄,怎樣快樂地度過最後的日子。
表面上他每天都逍遙自在,實際上他因為世界末日而苦惱不已。
最終,女友實在無法忍受他如此不堪的狀態,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女兒離開了家,自己跑回了孃家。
這時,他才幡然醒悟,原來人生最重要的不在未來,而是在當下,珍惜眼前人,做好當下事。
人這輩子,時常擔憂未來,害怕未發生的事,因此就會對人生迷茫彷徨。
但是世事無常,明天會發生什麼,誰也說不清。
真正成熟的人,都懷著一顆恬淡坦然的心面對每一天。
將自己的分內事做好,未來自然會給你一個圓滿的交代。
弘一法師有首詩:
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
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
我們的人生,由每一個當下組成,不留戀過去,不計較未來,做到清明、快樂、放下的時候,就抓住了人生。
人生之路是不可逆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重新來過、重新選擇。
不管你多麼虔誠地沉浸在對失去事物的惋惜與痛苦之中,也於事無補。
與其讓自己沉浸在無法改變的過去,深陷無法預知的未來,不如好好活在當下。
既過不戀,未來不迎,是一種心態。
物來順應,當下不雜,是一種修養。
不懷念過去,不畏懼將來,努力過好現在。
如此,內心方能清朗寧靜,不負此生。
文末點亮

,與君共勉。

作者:南星。來源:紫翹書桌(ID: jxylsy3377)。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
點選立即加入
“有書逐字讀經典·共讀計劃”
本期書目《百年孤獨》
豆瓣評分9.3分
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鉅著
每天僅需30分鐘,20天逐字讀完
僅需55元
紙質書+有聲書+共讀,立體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