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創始人早說過:產品非常簡單,沒有秘密

作者也想要個邀請碼:)
周鑫雨 鄧詠儀
編輯蘇建勳
封面來源Manus官網
這幾天,求Manus邀請碼,成了科技圈一種很新的社交模式。
輿論的焦點,是出自華人公司Monica.im的一款Agent(智慧體)產品,Manus。2025年3月5日深夜,Manus的demo影片,空降海外平臺X,以及合夥人張濤的微信公眾號“潛雲思緒”。
在Demo中,Manus閱讀完了15份簡歷,給出了排名、候選人簡介和評估標準,並輸出成了一張excel表格——在這一過程中,你還能隨時給Manus傳送新的指令。

Manus簡歷篩選能力演示。圖源:Manus官方demo

再比如,它能自動對網際網路進行了檢索,並根據使用者的預算,篩選出了房產列表。
Manus在demo中高度擬人、準確的任務執行表現,立刻為科技圈注入了一劑腎上腺素。
在由官方定向傳送邀請碼的情況下,Manus的伺服器仍然扛不住使用者試用的熱情,頻頻宕機。
這迫使Manus團隊,20小時內就在中文社交平臺上做出了回應:
但很快,Manus在實測中的表現,讓市場上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在“買家秀”中,Manus並沒有表現出demo中的機靈,比如,它無法正確理解自然語言指令,使用者仍然需要依靠多輪對話,或者較重的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詞工程),讓Manus準確理解意圖。
但無論如何,定向給邀測碼的飢餓營銷,微信、小紅書上的討論發酵,貼著DeepSeek的捆綁傳播……不管是否出自團隊的營銷手筆,這款號稱“首款通用AI Agent”的產品,都賺足了流量。
不過,Manus顯然還沒做好應對流量、輿論,和市場亂象的準備。在閒魚上,Manus的邀請碼已經被炒上了5萬元——有網友銳評:“這才是AI Agent最好的商業模式”。

Monica是誰:拒絕位元組收購、三個月做出Manus

Manus一躍成為頂流,也讓其身後的團隊,Monica.im,成為輿論的焦點。
此前,Monica.im打的一場破圈之戰,還是在2023年——彼時,當國內行業的主旋律,還是堆疊引數、大煉模型,Monica.im就將目光果斷投向了海外和AI應用。
這一判斷,來自Monica.im的創始人、連續創業者肖弘對市場的觀察。他在極客公園的訪談中提到:“2023年,我們專注在海外市場,因為有視窗期和紅利期,因為整個AI產品的供給是非常少的。你只要做對很少的事情,就有很好的增長、很多的使用者。”
雖然出身於軟體工程專業,但肖弘是個非典型的技術創業者。他形容自己為“產品經理”,比起自研模型、實現顛覆性的技術,他更在意使用者的需求。
這也讓Monica.im將AI瀏覽器外掛作為產品形態,推出了產品“Monica”,理由是:在既有場景裡用AI最佳化流程和使用者體驗。
肖弘也並不避諱Monica是個“套殼”產品:“從產品經理的角度出發,要用就要用最好的大模型,用最好的東西能產生多大的商業價值,產品經理關心的是這個。”
很快,Monica獲得了驚人的海外成績。“智慧湧現”獲悉,Monica.im在2023年,就實現了1000萬美金的ARR(年度經常性收入),淨利潤達到了3-400萬美金。
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Monica.im的使用者量仍保持穩定的增長,截至2024年底,Monica.im的使用者量達到1000萬,較2023年底翻了番。
使用者量和獨立造血能力,讓Monica.im一躍成為眾星捧月的明星公司。據能湧現瞭解,字節跳動曾經以千萬級美金的估值,企圖收購Monica.im,但被團隊拒絕。
2025年,成了Monica.im團隊的“轉身之點”。一名接觸過Monica.im團隊的投資人告訴能湧現,Monica.im在海外的增長開始放緩,團隊決定將重心轉移到中國市場。
接入DeepSeek,成了Monica在國內市場的初步試水。2025年2月24日,搭載著DeepSeek的Monica中文版開啟內測,同樣是以定向傳送邀請碼的形式。

Monica中文版。圖源:網路

然而,在國內AI外掛市場已經被豆包、夸克等產品佔據的情況下,Monica中文版水花並不大。
Manus,是Monica在國內孵化的另一個專案,發軔於2024年7月。肖弘、Monica.im首席科學家季逸超,以及Monica.im產品合夥人張濤,聯合成立了Manus。
在Manus團隊中,舵手從肖弘,變成了張濤。作為一名產品老兵,張濤曾在字節跳動負責國際化產品的戰略規劃和落地,而後加入王慧文的AI公司“光年之外”,擔任產品負責人,孵化了一款兒童陪伴類的AI產品Dodoboo。
一名接觸過張濤的從業者提到,做出Manus,50人的團隊只用了3個月。
“先發優勢很重要,”另有從業者對能湧現提到,“人人都預測2025年是Agent的爆發之年,Manus不做效能最強的,做最先建立市場認知的那個。”
後來的故事大家也看到了,Manus,目前成了團隊離復刻Monica最近的一步。

產品沒那麼完美,但場景足夠“痛”

不少拿到邀請碼的博主,測評後的感受都是:Manus能解決部分問題,但還不夠聰明,離不開人的監督。
比如,Manus將修改日期的指令,理解為修改名為“日期”的欄位。再比如,當果殼網根據現有的資料生成一份研報PPT,Manus最後輸出的,仍然是一份文字Memo。

Manus將修改日期的指令,理解為修改名為“日期”的欄位。圖源:果殼網直播

“使用者還是需要做很多Prompt Engineering的工作,把自然語言轉化成機器能夠執行的語句。”一名工程師表示,“這對普通使用者而言門檻還很高,不是開箱即用的Agent產品。”
在2025年3月6日釋出的宣告中,合夥人張濤坦言Manus還是個階段性產品。他將Manus稱作“襁褓中的小嬰兒”,“離我們正式想交付給大家的版本還差很遠”。
一時間,根據測試效果,起底Manus的技術架構,也成了行業的熱點。
Manus的“大腦”,其能力來源的模型,首先被曝了出來。根據科技博主賽博禪心的訊息,Manus接入的是目前程式設計開發能力最強的模型Claude (部分人認為是最新的Claude 3.7 Sonnet),以及阿里的通義模型,並加以post-train(後訓練)。
從Manus的操作模式來看,其執行的本質,是透過多個內建Agent打配合,模擬人去操作虛擬機器(透過模擬軟體的計算機系統),完成網頁查詢、表格填寫等工作流程。
但這一套技術模式並不新穎。無論是Multiple Agent(多智慧體)的架構,還是虛擬機器的執行方式,此前已經出現在Anthropic釋出的Computer Use、微軟開源的Agent框架OmniParser等產品中。
一名曾與張濤有過交流的從業者,在微信上提到,她曾追問張濤做出Manus的秘密是什麼,對方的回答是:“真的非常簡單,就是沒有秘密,就是相信模型的力量。”
這也讓不少人認為,Manus的技術價值和壁壘並不高。其中一個論據是,即便在GAIA(該榜單用於評估通用人工智慧助手解決實際問題的效能)上登頂,Manus在海外也沒有什麼聲量。

Munas在GAIA三個難度等級的測評上,都拿到了SOTA(最佳)。圖源:Manus官方

AIGCLINK發起人、行行AI合夥人佔冰強則在朋友圈中表示,未來Manus強調的通用能力可能會被大模型內化,或者面臨與Coze、Dify等低程式碼AI開發平臺的直接競爭。
不過,另一面的聲音則認為,不能憑表象判斷Manus的技術價值。
“雖然Manus用的技術不新,但是將多種技術垂直整合本身就是一種技術壁壘。”一名大廠工程師告訴能湧現,“就像iPhone每個零部件大家都認識,但是將8000個零部件組裝成iPhone,只有喬布斯做到了。”
Manus的爆火,除了歸功於邀請碼的飢餓營銷,以及“首個通用Agent”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其反映了當下行業的現狀:使用者苦Agent偽需求久矣!
“比如智譜之前推出的Agent,技術做得比較到位,但是主打的點單、發紅包場景,根本不是剛需。”一名AI從業者對能湧現評價,“Manus demo中演示的研報分析、PPT製作等功能,技術上實現可能沒那麼難,但在國內,它是第一款明確告訴‘牛馬’的產品:Agent就是能夠解放生產力。”
Manus會是泡沫?還是重新點燃Agent的一把火?當下,悲觀者仍然佔了大多數。
高昂的推理成本,首先就是Agent創業者們需要面對的問題。拾象科技創始人兼CEO李廣密在朋友圈給出了幾組數字:Chatbot單詞對話1k Tokens,Manus/Deep Rsearch(OpenAI的Agent)單個任務100k Tokens,“算力需求擋不住啊,兩個數量級的提升”。
在Manus的交流會上,團隊也給出了單任務執行的成本:約兩美元。即便已經是DeepResearch的1/10,但單任務近15元的價格,依然是難以規模化的運營成本。
如何接住潑天的流量,並證明Agent的造血能力,是Manus團隊接下來需要直面的難題。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