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丫丫港股圈
作者|kyle
在一個月前的文章《改變網際網路競爭格局的國內AI競賽》裡,討論了今年BAT可能會對AI投入產生FOMO,指的是在位元組今年投入1500億的舉措下,可能會帶動BAT也跟上投入,加大對AI大模型的部署,爭奪AI時代下的網際網路流量介面,以免位元組豆包在大模型是一家獨大的網際網路大廠。
而剛過去的一個月裡,國內AI大模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月前位元組豆包的月活人數還是遙遙領先國內所有大模型,達到6000萬的MAU,BAT三家大模型MAU加起來都遠遠達不到豆包的數字,總使用者數也被甩開幾條街的程度。
但在deepseek的出現下,接下來可能就會不一樣了,本週暴漲的港股就是最好的例子。
01
Deepseek改變了遊戲規則
這次deepseek的出現對於網際網路股來說有兩個重大的意義,一是市場對國內大模型的重視程度提上來了。
回想一兩個月前,其實國內大模型的跑分並不差,只是市場不在乎跑分,而是看中有沒有實際的應用場景,就像chatgpt那樣,有沒有那麼多使用者使用你的大模型,市場才會透過跑分能力來判斷後續可能產生的價值。而之前豆包大火就是因為背靠抖音的流量介面,所以月活使用者數一下就堆上去了,豆包對C端的應用場景更大,但之前國內AI大模型在B端上是缺少實際應用例子的。
而deepseek的出現恰恰就改變了這一點,不僅讓市場開始重視國內大模型的跑分數字,例如外資看到deepseek R1的實力後,不再輕視阿里的Qwen;這也讓國內大模型開始接入B端服務企業,擴散到更多的各行各業中,服務更多的客戶,提高工作效率。
當然,現在每個企業都說自己接入了deepseek API,實際上哪些企業能產生最大的槓桿效應?那無疑是頭部網際網路企業,所以騰訊阿里漲的最多,而他們也是最有資金實力的。
一是有足夠的算力卡,例如BAT+位元組這幾年買了不少的NVDA卡,有自己的雲平臺,有自家跑分能力不差的大模型。即使差也可以接入deepseek,例如這幾天騰訊元寶也接入了deepseek,透過騰訊雲服務的能力來搭載deepseek,使得在騰訊元寶上使用deepseek不會出現伺服器崩潰的情況。
這點相信大家在近期使用deepseek後更容易理解為什麼要買卡構建自己的伺服器了。這就好比你在deepseek的軟體上用會伺服器繁忙,而在騰訊元寶上用deepseek就不會卡,這就是算力更大的優勢。
Deepseek的出現可以說是抹平了之前國內大模型之間的差距,如果你沒有自家大模型,那用deepseek也不差,中國企業的AI大模型實力下限被抬高了不少。
那麼,當接入deepseek是每個企業都能做到的事情後,後續的差距是怎麼拉開的?
02
網際網路股的FOMO正式開始
正如上述所說,在有不錯的大模型後,那就需要有更好的硬體設施,能承載更多的使用者同時線上。別看openai的月活躍使用者2億人,基於我們龐大的人口基數,大模型普及後用戶數超過2億人是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騰訊阿里小米都能在自家應用上嵌入大模型,並不怕沒有應用的場景。只不過,去年網際網路公司在AI上的部署的確較慢,只有位元組一家推進的速度比較快,而今年在阿里+百度+蘋果的帶動下,相信會有更多的應用出現。
基於市場規模有很大空間,那網際網路公司都有動力去擴大AI投入,找到新的增長點。比如阿里是肯定要抓住AI這輪機會的,因為自己的主業還在被拼多多蠶食。位元組的想法也與阿里同樣,只是位元組的電商要比阿里做的好,壓力沒那麼大,都是要在AI上找第二增長點。
回到開頭提到的重點,現在來看讓BAT形成FOMO效應的並不是位元組,而是在Deepseek出現後,這兩天已傳出阿里capex將從去年500億增加到1000-1200億之間,capex將較去年翻一倍,增加的幅度也與位元組一致,位元組和阿里capex都翻一倍。可能接下來不久的時間內,還會看到騰訊、百度、小米都紛紛加大投入,國產AI硬體支出週期正式開啟。
如果阿里增加capex的傳言為真,那阿里是BAT裡第一家加大AI投入的,而這是個很誇張的幅度,因為在幾周之前,主要大行對阿里的2025年capex預期是0增長。理由也很簡單,阿里的主營業務還在防守階段,消費復甦的一般,之前市場的預期是有錢都拿來回購了,但在deepseek+官宣阿里與蘋果合作的背景下,阿里可能會迎來戰略性的大改了。
那麼,假設阿里的傳言成真,那光是阿里和位元組兩家公司,在今年的capex就達到2500-2700億左右的capex。要知道,在去年市場對BAT的capex總和預期是1500-1600億。
這裡不妨展開想想,如果騰訊也加大capex跟上阿里的投入?
2024年騰訊capex是700億左右,假設騰訊翻一倍那就來到1400億,或者保守一點預計,騰訊capex只增加50%,那騰訊的投入數字也來到1000億的水平。
光是騰訊+阿里+位元組,三家的總和就接近4000億了。這裡還沒加上百度+小米+京東+美團的投入,加上這幾家的話,25年這7家公司對AI的投入可能逼近4500億人民幣的數字。
值得注意的是,最快能在2月20號阿里的財報會上聽到關於增加capex的訊息。但這有個不同點,如果網際網路股都加大ai投入,相對應的回購可能會減少,這是投資者需要做好準備的。
因為過去一兩年的時間裡,網際網路股的現金流很充裕,但沒什麼地方進行投入,那就用來回購了,但現在如果網際網路股進入到新的資本開支週期,那回購可能就要往後先放一放了。

2025年網際網路股的投入狀態,就類似於美股的2024年。也就是擴張最明確,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而現在真正受益的國產硬體公司,還沒有多少反應出來。之前A股熱炒的位元組鏈,在近期也因為英偉達鏈的下跌的有所熄火,A股直接跑去炒AI應用股,其實是不太符合邏輯的。
實際上,在2023年GPT剛出來那段時間,A股也是現在的劇情,不炒0-1的硬體,直接到1-10的應用股,結局是怎麼樣想必大家都還記得。炒上去要減持的減持,要配股的配股,要A殺的A殺,要業績也是沒有的,受益最大的AI應用平臺都在港股。
那麼,我們可以參考2023-2024年美股CSP開始投入capex時,美股炒作AI的路徑。根據高盛的總結,美股炒作AI分為三個擴散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英偉達的繁榮為特徵,那就是先買最核心的GPU訓練卡,或是博通的推理ASIC。
第二階段是AI基建,擴散到與AI相關的基礎設施公司。這個階段包括半導體、雲服務供應商、資料中心、硬體和裝置公司、安全軟體開發商、電力股等等。例如,ARM、臺積電、思科、A股的中際旭創、新易盛光模組類。
第三階段:AI的賦能者,也就是應用公司透過商業化AI技術來增加營收。例如snow、APP等。以及生產力提升的公司。
來看港股近期大漲的標的才是真正受益最大的核心股。例如,一個月內漲幅翻倍的萬國資料、金山雲、亞信科技。A股和港股AI的不同點在於,A股更多是硬體公司,而港股更多是雲伺服器+應用+平臺公司。
所以,近期外資行UBS在報告中也提出,如果炒AI主題的話,A股的受益股會更多,主要都是硬體。

03
結語
最後,AI會不會帶領全市場上漲,這點暫時來看是比較難的,這次可能是一場更加集中的結構性牛市,因為宏觀經濟還未復甦,而真正受益的公司並不受宏觀經濟多少影響,因為例如受益的硬體公司都是網際網路股的capex喂出來的,而不是看宏觀環境。
在本週港股暴漲後,逐漸抹去過去3年的陰霾,網際網路公司也準備好開啟新的投入週期了。

【 熱門影片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