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億人中招,流感的“隱形威脅”怎麼破?

你知道全球每年有多少人感染流感嗎?100萬,1000萬,還是1個億?
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的報告就給出了答案:10億例。這意味著平均每8人中就有1人感染流感。儘管多為輕症,然而由於基數龐大,重症病例可達300萬-500萬之多——快趕上一座特大城市的常住人口了。
最近這段時間全球流感大暴發,美國至少有2400萬人“中招”,亞歐亦遭衝擊。去年冬季我國也進入流感高發期。人們最直觀的感受是:身邊人不斷生病,醫院的門診擠滿了人。隨著氣溫回升,流感流行強度逐漸下降,今年4月將回落至非流行季水平,但南方地區可能會出現夏季流感流行季。
相同的戲碼年年上演。流感如一支走位飄忽的迴旋鏢,眼看已飛遠,可繞了一圈又回來了。
流感“偽裝術”
我國是從去年末,伴隨氣溫驟降進入流感季節性流行期的。從黑龍江到廣東,從浙江到四川,人們紛紛“中招”,流感病毒陽性檢出率快速上升。大街上、寫字樓裡、地鐵車廂內,打噴嚏的人明顯增多,不少人重又戴起口罩。醫院的急診科、感染科、發熱門診更是人滿為患。無論是生機勃勃的老年人還是活蹦亂跳的青少年,都被折騰得精疲力竭,更不要說本就疲累不堪的中年人,以及本就有其他疾病的群體了——前不久因流感離世的大S,就有癲癇、心臟二尖瓣脫垂等疾病。
其實,在經歷過全球疫情,加上持續科普,人們對流行性疾病的警覺性早已今非昔比,饒是如此,還是年復一年地被流感“摩擦”,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或許可以套用一句老話:不是我們無能,而是敵人太狡猾!
流感其實非常“狡猾”
流感的狡猾首先表現在它有著極強的偽裝術。流感病毒像一條心機很深的變色龍,把自己和普通感冒病毒混同起來,讓人“傻傻分不清”。
生活中,打噴嚏、咳嗽、流涕、咽喉痛、低燒均為常見病痛,人們也習慣將這些症狀歸結為“感冒”,認為熬一熬就能挺過去。這正中流感病毒下懷——它正是透過這種高明的偽裝術,潛入人體,伺機發作。
以此次國內流感流行季的主要推手甲型H1N1流感為例,其初期症狀與普通感冒無異,但度過1—3天的潛伏期後,感染者會急性起病,體溫在數小時內驟升至39℃~40℃,並伴隨劇烈頭痛、肌肉痠痛、乏力等全身性症狀。
換言之,當感染者意識到自己被甲流附身的時候,病情很可能發展到了高潮。此時再問診、用藥,苦痛已無法避免。
“我就是這樣的。”黃曦說。去年12月的某一天,她突然感到嗓子疼,剛開始以為是吹了寒風受涼的緣故,沒太當回事。“上海的冬天非常陰冷,得點小感冒是很正常的。”黃曦吃了泡騰片,想著提高下免疫力就能夠扛過去。她還按原計劃前往重慶出差,不過隨身的藥包裡“特意裝上了流感特效藥,以防萬一”。“結果還真用上了。”黃曦心有餘悸地說。
如果差旅路上遭遇流感,一定要及時判斷
“出差那天,一上飛機就覺得不對勁,渾身疼痛,要散架了那種感覺。我全程戴口罩,怕傳染別人。”黃曦回憶。抵達重慶的酒店後,黃曦的身體已經開始不停地顫抖。問前臺要來體溫計,一量,38.5℃。她懷疑自己得了流感。果然,甲流測試劑的檢測結果呈陽性。黃曦趕緊吃藥休息。“傍晚時分體溫漸漸升高,到晚上七、八點的時候,我燒到40度,當時特別難受。”黃曦說。及至深夜,藥效發揮,體溫才漸漸往下走,翌日早晨已迴歸正常。
事後,黃曦有點怪自己反應遲鈍,竟然被流感的偽裝術騙過了,“要是早點意識到,馬上吃藥能少受多少罪啊!”其實黃曦是幸運的,年紀輕,身體好,及時採取了檢測,基本確定了自己患上了流感,對症治療才得以痊癒。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這份幸運。要知道,大S即因流感引發的重症肺炎而不幸離世的。這也讓公眾對流感的危害性有了更加深切的認知。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蔣龍元則介紹過另一個有代表性的病例。有一位患冠心病、肺栓塞及心功能不全的八旬老人,因腦血管意外在神經科住院,後又感染流感病毒。經過治療,病情本已好轉,可以出院了。為慎重起見,家屬將老人轉入急診科觀察兩天,不料當晚老人就出現心衰,不久心跳驟停,最終呼吸和心跳停止。蔣龍元注意到,老人的心電圖上並未出現心梗跡象,那麼奪走老人生命最直接的禍首,就是流感。
流感猛如虎
事實上,流感與人類糾纏了幾千年,製造過無數災難。
公元前500年,古希臘城邦雅典暴發瘟疫,許多人出現高熱、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不少人死亡,包括雅典的領導者、古希臘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歷史學家據此推論,這場瘟疫可能就是流感。
中世紀歐洲經常被流感“光顧”,義大利、法國、荷蘭等地無一倖免。中國古人恐怕也受流感侵擾。北宋醫家楊士瀛描述過一種疾病,說病人“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這同流感的症狀幾乎如出一轍。
16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啟,海洋貿易將世界各地前所未有地連線起來。副產品是,很多疾病也隨著人類腳步廣為散播。流感就是其中之一。美國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中認為,西班牙殖民者之所以能憑藉區區幾百人就征服美洲大陸,和他們帶去的流感、天花等病毒,致使原住民大規模死亡有關。1557年,一場超強病毒性流感席捲全球,造成大量人口死亡。這被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遭遇的“第一場全球性疾病”。
進入20世紀,流感日益露出恐怖獠牙,用“猛如虎”形容毫不為過。
新聞報道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
1918年暴發的西班牙大流感,短時間內造成全球約5000萬人死亡,對人類的打擊程度遠遠超過同期的一戰,是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流感大流行。當時的很多名人,如小羅斯福、聖雄甘地、華特·迪士尼都曾經“中招”。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的祖父弗雷德里克·特朗普(Frederick Trump),也是在此期間因感染流感而喪生的,終年49歲。
限於醫學水平,人類一直沒有把流感分離出來。從歐洲到亞洲再到美洲,上面舉的所有流感病例,當時人都視作重感冒或其他疾病。以西班牙流感為例,其症狀和普通流感症狀相差無幾,無非是咳嗽、頭疼、發燒、嘔吐,只是病情會突然加劇。有的人感染之初毫無異樣,在路上走著走著就倒下了。
直到1933年,英國科學家成功分離出第一個流感病毒,即甲型H1N1。後來科學家根據構成蛋白不同,將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丁四型。
流感病毒研究
“甲流最常見,乙流其次,丙型和丁型很少。”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陳振杰介紹。原因很簡單,甲流傳染性最強,也最容易發生變異,幾乎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甲型流感病毒惹的禍。
甲流的另一大特點是“欺軟怕硬”。陳振杰指出:“兒童、老人,通俗一點說就是免疫力低下人群,都屬於高危人群。”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流感每年可導致5%~10%的成人和20%~30%的兒童發病,兩相比較,兒童的發病率是成年人3倍。兒童的症狀也更為嚴重,“發熱的程度、發熱的溫度、臨床的消化道症狀乃至全身症狀,往往會比成人重一些。”陳振杰說,“而且,兒童發展成重症的比例,以及併發症的發病率,也要高於成年人。”
如果把流感比作猛虎,那麼對兒童、老人及有基礎病的人來說,他們更容易為鋒利的虎爪所傷。這就需要建立一道更為有效的屏障。
預防要從日常做起
兒科醫生的臨床經驗顯示,耽誤治療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兒童本就易感冒、易發燒,家長習以為常,就沒有特別引起重視。
前不久,陳振杰所在科室接診了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感染甲流後已經高燒三天,出現了暴發性心肌炎這樣嚴重的併發症後家長才送過來。“我們第一眼就感覺孩子狀態不對,馬上搶救。”醫生們一邊給孩子插管上呼吸機,一邊進行體外膜肺支援,同時使用流感特效藥,奮戰整整9天,才把孩子從鬼門關拉了回來。“還好搶救措施到位,沒留下後遺症,孩子算是痊癒了。”陳振杰說。
兒科醫生的臨床經驗顯示,耽誤治療是較為普遍的現象
但人類和流感的戰鬥不能建立在幸運的基礎上,要知道,即便健康的成年人,也有一定機率死於流感。因此,樹立“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觀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唯其如此,才能抵擋流感這頭猛虎。
“預防要從日常做起。”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蔣龍元提醒道。勤通風、洗手,去人員密集場所戴口罩,都是有效的預防手段。
勤洗手是預防流感的有效手段
“還有就是打疫苗,透過提高機體的免疫抵抗能力來預防流感。”蔣龍元說。這對有流感病史的人同樣適用。蔣龍元強調,有人認為得過流感體內會產生抗體,從此“百毒不侵”。這是極大的誤解。“流感分四型,每一型還有很多變異,抗體強度會隨時間逐漸減退,不同時間段患上同一種病毒的可能性不大,你的‘抗體’也就無的放矢了。”蔣龍元說。“所以疫苗該打還是得打,尤其是高危人群。”
如果已經有了流感症狀,“最方便的方式是自行檢測,可以做初步的判斷。”陳振杰介紹道。“如果不踏實,及時就醫,但是邏輯是一樣的,也要先檢測判定病毒種類,再對症用藥。目前大家熟悉的一些抗病毒特效藥,已經能將病程縮短至24小時。”畢竟“治療+阻斷”是有雙重收益的。至於公眾擔心的耐藥性問題,“那是病毒變異導致的,和個體用藥並無關係。”陳振杰介紹道。
一旦病了,最方便的方式是自行檢測
不過陳振杰也強調,如果接觸過流感人群,希望服用藥物預防流感,最好在兩天內實行,“太晚的話效果會變差了。”這要求人們有較高的警覺性,預判到健康風險及時干預。
蘇蘇對此深有感觸。年初,這個杭州女孩原想帶父母去川西遊玩,行前爸媽被傳染了流感。好在蘇蘇覺得爸媽歲數大了,應該“疊甲”——吃藥預防,無異於“增加魔法技能抵禦傷害”。“我中午就讓媽媽吃了藥。下午兩點多她果然開始渾身痛,發低燒,但是到了傍晚的時候,這些症狀就全部消失了。”令蘇蘇欣慰的是,父親安然無恙。“爸爸早年因為肺大皰動過好幾次手術,還伴有炎症、氣胸,我特別害怕他得了流感會迅速感染肺部,後果不堪設想。”所幸,有特效藥防護,蘇蘇的父親無驚亦無險地陪著媽媽度過了這次流感,最終,蘇蘇的父母康復,如願去了川西。“都江堰、畢棚山、四姑娘山、小金山……我們一路自駕,老兩口精神十足,跟正常人完全一樣。”
事實證明,只要對流感的危害性有正確的認知,採用正確的防治手段,流感是可防可治的。正如陳振杰所說,當前人類面臨的所有病毒中,只有流感有真正意義上的特效藥物,這何嘗不是醫學進步帶來的福祉?
接種疫苗仍是最好的預防方式
流感是人類糾纏千年的古老對手,一直在變異的道路上狂奔,製造一個又一個難題。但人類絕非束手就擒。當1933年第一株流感病毒在實驗室現出真容,當疫苗構築起免疫城牆,當特效藥將病程壓縮成24小時,我們終於逐漸能在這場攻防戰中扳回一局。
今天,面對每年10億感染者的數字,我們需要在理性與溫情間找到平衡點:當黃曦誤判症狀的教訓、八旬老人驟停的心電圖、蘇蘇築起的藥物屏障,都在警示——對抗流感的利器不僅存在於醫院,更存在於每個普通人洗手時揉搓的指尖、接種疫苗時的主動挽袖和察覺異樣時的警覺判斷。
當抗病毒藥物在感染黃金48小時內阻斷病毒複製,我們終將理解:那些躺在抽屜裡的抗病毒藥物、玄關處常備的口罩收納籃與消毒噴霧、疫苗接種記錄上的墨跡,共同編織成一張融合現代醫學與家庭溫情的防護網——它既阻斷病毒傳染,更消解著恐慌在代際間的傳遞。真正的防護從不是冰冷的隔絕,而是每一扇窗後科學判斷與人性溫度的共同覺醒。
參考資料:
1、央視新聞《流感來了》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nwR7
2、大眾日報《為何流感可能致命?從社會熱點事件看流感的科學防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756744035428725&wfr=spider&for=pc
3、第一財經《全球流感大暴發!》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476904955975257&wfr=spider&for=pc
4、36氪《38張圖,帶你瞭解世界流感簡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505741222187249&wfr=spider&for=pc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微信編輯 設計排版丨幸鵬
作者丨履賁中郎
圖片來源丨視覺中國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