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早知道黎巴嫩這個地方,是小時候看羅馬史。羅馬史中最精彩的一段當屬第二次布匿戰爭那段。羅馬人的噩夢-漢尼拔是迦太基的將軍。而迦太基,這個與羅馬纏鬥百年,羅馬歷史上最大的敵人,原本只不過是腓尼基人的城邦泰爾在非洲大陸上的一個殖民地。而腓尼基,就基本上是今天的黎巴嫩。腓尼基人前後兩個首都,都在今天的黎巴嫩境內。黎巴嫩這個國家,雖小,但可以稱之為真正的文明古國。
黎巴嫩境內山地為主,沒有沙漠,有高山、峽谷、沃土、沙灘,屬於冬暖夏涼、陽光雨水充沛的地中海氣候,谷地土壤肥沃,迥異於中東其他地方的沙漠氣候和環境。它還有良港和悠久的航海、經商傳統。也許正因為黎巴嫩燦爛的文明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埃及人、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奧斯曼人、法國人相繼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而黎巴嫩,也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爭奪的焦點之一。
歐洲教會和基督徒發起前後9次十字軍東征。黎巴嫩正處於進軍耶路撒冷的必經之地。十字軍之後,黎巴嫩雖然被阿拉伯帝國統治,境內基督教卻信眾龐大,教派也很多,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馬龍派都有;伊斯蘭教的遜尼派、什葉派和德魯茲派也在此共存。
後面出國讀書,同組的一個同學,也是黎巴嫩後裔,但很小就隨家人逃離了這個國家。我們也聊過幾句黎巴嫩這個命運多舛的國家。
黎巴嫩是多種宗教文化匯聚的焦點,是一個典型的多元社會和分權共治政體,但同時,也為日後宗教衝突和內戰埋下了伏筆。黎巴嫩可以是人間天堂,也可以是人間地獄,就取決於宗教之間是否發生衝突。
2
一戰結束後,英法簽約,規定約旦、伊拉克、巴勒斯坦歸英國委任統治,黎巴嫩和敘利亞成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黎巴嫩在二戰中的1943年,就宣佈獨立,1946年,英軍和法軍都撤離了黎巴嫩。黎巴嫩本來只包括沿海的一個比較狹窄的長條地段。法國為了削弱敘利亞,把敘利亞的很大一部分領土劃入黎巴嫩,這使黎巴嫩的領土擴大了一倍,但也埋下了民族衝突的苦果。下圖中的黑色虛線是奧斯曼帝國時代黎巴嫩(Mount Lebanon Mutasarrifate)的邊界,可以看到原本黎巴嫩是以基督教馬龍派為主,領土擴大後,劃入了大片穆斯林居住的領地。劃入後,黎巴嫩基督徒(其中馬龍派是最大的分支)僅佔總人口的 50% 多一點,而黎巴嫩遜尼派穆斯林的數量增加了八倍,什葉派穆斯林增加了四倍。同時,法國在政策上顯著偏向基督教徒。

現代黎巴嫩憲法起草於法國託管時期(1926年),規定了各宗教團體之間的權力平衡,但法國要保證其基督教盟友的政治主導地位。總統必須是基督徒(實際上是馬龍派),總理必須是遜尼派穆斯林。根據 1932 年的人口普查,議會席位按照 6 比 5 的基督徒/穆斯林比例分配。憲法賦予總統對議會批准的任何立法的否決權,實際上確保了即使人口分佈發生變化,6:5 的比例也不會被修改。
黎巴嫩獨立時人口130萬,基督教徒佔60%,穆斯林佔40%,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差不多各佔一半。當時各教派根據1926年憲法,就國家權力分配達成了協議,基督教馬龍派和伊斯蘭教遜尼、什葉兩派分權共治,相互制約。根據協議,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由基督教徒擔任,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穆斯林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穆斯林擔任,議員和部長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
二戰後的十多年,黎巴嫩經歷了和平發展的繁榮時期,社會文化多元,在阿拉伯世界獨樹一幟。
雖然,民間各宗教和教派平時相安無事,但通婚很少,不同宗教之間,互不往來。當時的黎巴嫩,和平繁榮,貝魯特被稱為中東小巴黎。
3
黎巴嫩的不幸在於,黎巴嫩的南邊就是中東亂源,以色列/巴勒斯坦。
二戰結束後,聯合國大會透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的地方劃出一片給猶太人建以色列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1948年以色列宣佈建國第二天,七個阿拉伯國家聯手向以色列宣戰,結果慘敗,巴勒斯坦100萬難民出逃,其中40萬人湧入黎巴嫩。黎巴嫩本來就只有100多萬人。1960年,穆斯林已經佔據黎巴嫩人口的大多數。
本來並不牢固的平衡被打破。黎巴嫩權力分享機制建立在人口比例基礎上,而穆斯林人口驟增,導致權力分配的變數加大,要求調整的呼聲增強。基督教派不讓步,穆斯林強烈要求,矛盾開始明朗化。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武力抵抗以色列,總部設在約旦。1967年以色列從約旦手裡奪取了約旦河西岸。更多的巴勒斯坦難民湧入約旦。兩次中東戰爭後百萬巴勒斯坦難民中的60萬進入約旦,當時的約旦人口只有50多萬人,巴勒斯坦難民比約旦總人口還多。
1970年9月約旦國王決定約旦不再歡迎巴解組織,武力驅逐。巴解組織總部和大量巴勒斯坦難民遷到黎巴嫩南部,黎巴嫩的人口比例更加失衡。黎巴嫩南部,被巴解組織控制,東部被敘利亞控制。
1975年,黎巴嫩內戰爆發,持續15年。穆斯林和基督徒互相殺戮。1976年的達穆屠殺就是其中之一。"中東瑞士"變成了敘利亞和以色列角力的戰場。1982年,以色列出動9萬大軍進攻黎巴嫩。佔領了黎巴嫩南部。1982年的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就是以色列預設,基督教馬龍派的黎巴嫩長槍黨動手。1982年,在以色列入侵後,真主黨成立。開始三年處於秘密狀態,1985年才公開宣佈。1983年以色列撤軍之前,黎巴嫩南部由以色列及其小弟控制。

以色列撤軍後,黎巴嫩繼續內戰,黎巴嫩內戰之混亂,在人類的內戰史都是罕見的。內戰並不單純是穆斯林和基督徒的戰爭。穆斯林之間也在互鬥。一會兒敘利亞支援“阿邁勒運動”打巴解組織,一會兒伊朗支援真主黨打敘利亞支援的阿邁勒運動,一會兒伊拉克的薩達姆支援馬龍派打真主黨,一會兒馬龍派內訌,基督徒自己打自己,一會兒敘利亞聯合穆斯林打基督徒。
最終在1990 年 8 月,各方就憲法修正案達成一致,內戰結束。國民議會擴大到 128 個席位,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各佔一半。除了真主黨之外的民兵武裝解散。內戰後的分權架構,伊斯蘭教勢力佔了上風,雖然議會中兩大教派席位均分,但跟1943年相比,基督教派的地位略有下降。今天的黎巴嫩政府,並沒有按教派劃分,三月八日聯盟中既有阿邁勒運動和真主黨,也有基督教馬龍派的自由愛國運動。
中央政府的權力擴大到了黎巴嫩三分之二的領土。但與以色列接壤的黎巴嫩南部,仍然在真主黨的控制之下。

1983年,雖然以色列撤出了大部分南黎巴嫩領土,但在黎巴嫩南部仍然保持了一個小的安全區。以色列扶植南黎巴嫩軍,將該地區作為一個防範反以色列武裝襲擊的緩衝區。以色列佔領區的總面積達900平方公里,約佔黎巴嫩總土地面積的10%。人口大約18萬,約佔黎巴嫩總人口的6%。2000年,以色列從黎巴嫩南部撤軍,這個安全區旋即被真主黨佔領。
2006年7月黎巴嫩真主黨和以色列爆發衝突,戰爭持續了34天,聯合國安理會透過決議後停火。停火也解決不了問題,以色列仍然得不到和平。
4
納斯魯拉被炸死後,網路上很多“以粉”又開始顱內高潮,稱讚以色列武德充沛了。老實說,今天以色列的“武德”完全無法與當年的以色列相比。
1967年,以色列用了6天時間徹底打敗了埃及、約旦及敘利亞,以色列的領土擴大了三倍,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這是人類軍事史上罕見的一方壓倒性勝利。
1973年,在遭遇埃及和敘利亞的突然襲擊後,以色列反敗為勝,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再次取勝。
1982年,以色列的武德已經大不如前,但也是在一週之內,就從以黎邊境,推進到了貝魯特,把巴解組織趕出黎巴嫩。
今天以色列的“武德”,也就是打打治安戰,到現在也沒地面出兵黎巴嫩,和當年比,差得實在太遠了。
以色列的“武德”,把周邊阿拉伯國家都打得心服口服,但還是沒能帶來和平。後面以色列轉向懷柔政策,和巴解組織法塔赫簽訂和平協議。以色列懷柔政策其實非常成功,把本來同樣“膽大包天,武德充沛”的法塔赫,變成了仰人鼻息的,靠以色列施捨活著的小綿羊。
阿拉伯國家心服口服了,法塔赫也慫了,還是沒帶來和平。法塔赫慫了,又出了一個哈馬斯。把巴解組織趕出黎巴嫩了,又出了一個真主黨。
今天的以色列,硬的也用了,軟的也用了。無論是“硬的武德”還是“軟的文治”都很成功,但仍然無法帶來和平。
指望炸死一個納斯魯拉就能帶來和平,那也太小瞧以色列建國後的那批領導者了。那批人才是一時之傑,他們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色厲內荏的內塔尼亞胡能解決?以色列的對手,從埃及、敘利亞這樣的中東大國,換成了哈馬斯真主黨這樣的民間組織,卻仍然無法消滅對手,帶來和平。老實說真有點丟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