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觀全球的沿海國家,大都是沿海地區比內部地區發達,緬甸南方瀕臨印度洋,這裡確實是緬甸最發達的地區,最大城市仰光就坐落在印度洋旁的河口處。
然而,“沿海就發達”放在緬甸身上並不完全準確。緬甸擁有3200公里海岸線,其中若開邦獨佔1100公里。

▲若開擁有漫長海岸線
從地理位置來看,若開邦似乎應該是緬甸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至少肯定比戰亂不休的緬北要富裕,事實上坐擁漫長海岸線的若開邦是緬甸最窮困的地區。
若開有著怎樣特殊的歷史?位置優越的若開邦為什麼混成這般模樣?

▲沿海而居的若開人
一、千年古國——阿拉幹
緬甸地形條件優渥,緬族聚居在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澆灌的中心平原地帶,緬甸南側臨海,北東西三面的山區中生活著大量少數民族。

▲若開邦在緬甸的位置
緬甸境內西側的若開山脈將其與緬甸核心部分隔離開來,若開在古代被稱為阿拉幹,長期作為獨立國家存在。

▲緬甸地形
從地理上來看,若開位於東南亞與南亞的交界地帶,更是佛教與伊斯蘭教、印度教文明交融的前沿地區。
若開人與緬人並不同源。受鄰近印度文化影響,公元前2世紀,阿拉幹出現了印度化封建王朝,這遠比緬甸國家出現的要早。受若開山脈阻隔,阿拉幹保持獨立發展,而非緬甸的一部分。

▲阿拉幹王國曆史比緬甸悠久
7世紀中葉,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白狼羌南下並於9世紀佔據伊洛瓦底江流域。白狼羌皈依佛教,最終形成緬族。一些緬人穿越山脈抵達阿拉幹,將佛教帶到這裡,此時的緬人政權和阿拉幹是互不統屬的兩個國。
若開山限制了阿拉干與緬甸核心地帶的經貿人文往來,反倒與孟加拉形成了一條南北走向的沿海區域通道,兩地連線更為緊密。

▲若開山脈
孟加拉地區地處恆河下游,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是南亞次大陸上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一直是南亞文化向東傳入阿拉乾的橋頭堡。
10世紀前後,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商人的腳步傳入孟加拉,隨著穆斯林信眾增多,伊斯蘭教開始向鄰近的阿拉幹傳播,當地形成佛教-伊斯蘭教並立的狀況。

▲伊斯蘭教東傳
蒲甘帝國不滿足於伊洛瓦底江流域,試圖擴大疆土,自10世紀起,緬甸不斷入侵阿拉幹。
1118年,緬甸首次將阿拉幹納入版圖。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若開山脈是緬甸君主推行統治的障礙,阿拉幹保有較大自主權。
13世紀末,在內亂和蒙古入侵下緬甸陷入分裂,阿拉幹再次獨立。

▲阿拉幹恢復獨立
阿拉幹人保留了佛教信仰,同時加強了與孟加拉的聯絡,藉此對抗緬人的威脅,阿拉幹貴族就保有伊斯蘭樣式頭銜、姓名。
緬甸多次試圖重佔阿拉幹,若開山脈為阿拉幹提供了絕佳保護,緬族統治難以維持,孟加拉等地穆斯林也會幫助阿拉幹人對抗緬甸。從13世紀到18世紀,阿拉幹王國與緬甸形成並立局面。

▲伊斯蘭-佛教雙重底色的阿拉幹
1785年緬軍翻越若開山脈再次征服阿拉幹,當地11萬穆斯林(佔若開人口30%)中,7萬人被殺,3.5萬人被驅趕到孟加拉,阿拉幹佛教人口比重大幅上升,文化上更加趨同於緬族。
由此看來,歷史上多個緬族政權都試圖征服阿拉幹,若開山脈的保護和緬族不斷的內鬥,確保了若開的獨立。
若開人和緬族離心離德,特殊地理位置讓若開人能夠吸納伊斯蘭文化,和孟加拉關係緊密進一步鞏固了其獨立地位。

▲阿拉幹風景畫
直到18世紀末,緬甸才透過武力壓制和文化同化逐步消化了阿拉幹。除了緬北,若開是最後一塊兒併入緬甸的領土,隨著殖民時代到來,若開又被推到風口浪尖之上。
二、若開夢魘
緬甸立足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流域,不斷向四周山地擴張。征服若開之後,緬甸又在19世紀初征服了緬北,並以此為踏板染指今印度東北。

▲若開被緬甸征服
不斷西進的緬甸與正在南亞殖民的英國迎頭相撞,此時英國已征服孟加拉並向東擴張,英緬在今印度東北利益衝突加劇,最終引發第一次英緬戰爭。
緬甸無力戰勝英國,被迫割讓沿海的若開和德林達依給英國,英國將其作為進軍緬甸內陸的前進基地,若開再度脫離緬甸。

▲英國人來了
英國於1852、1885年對緬甸發動戰爭並徹底兼併緬甸,將其變為英屬印度緬甸省,是英國向中國西南和東南亞擴張的橋頭堡。
下緬甸(緬甸南方)土壤肥沃,稻米種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英國從孟加拉引入大量穆斯林,印度洋邊的港口仰光取代內陸平原的阿瓦、曼德勒等城,成為緬甸的經濟文化中心。

▲若開在英國殖民體系中沒有存在感
鄰近孟加拉的若開是穆斯林主要落腳地,但英國重點開發地區是緬族聚居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當地成為全球重要稻米產地,若開的發展依然滯後。
英國在殖民地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穆斯林在緬甸根基較淺,很難反抗英國的統治,英國藉此拉攏穆斯林移民壓制緬甸佛教徒。

▲緬甸是佛教國度
至1922年增長到22萬,穆斯林佔若開人口的40%(22萬人),隨著穆斯林的增加,若開北部伊斯蘭化了。
在英國扶持下,一些穆斯林商人兼併佛教徒土地,他們驅使緬甸人為他們勞動。對資源的競爭和不同的宗教信仰讓穆斯林與緬甸人矛盾加劇。緬族、若開族將穆斯林看作英國殖民者的幫兇,開始頻繁襲擊穆斯林移民。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於1942年5月佔領緬甸。英軍組織了一支由孟加拉穆斯林組成的“V支隊”,他們被派往緬甸執行偵察任務。

▲二戰
V支隊潛回若開後卻大肆摧毀佛教徒的佛寺村莊,至1945年二戰結束,約10萬緬甸佛教徒死在了V支隊槍下。
1945年英軍重佔緬甸後,若開北部已盡是穆斯林聚居區,當地佛教徒村莊盡數被毀,民族隔閡加劇,“北穆南佛”格局定型。
二戰後,英國無力維繫其龐大的殖民地。英屬印度獨立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印度(橘色)與巴基斯坦(綠色)
1947年,緬甸獨立運動領袖昂山將軍組織緬甸各派、各民族簽署《彬龍協議》,各方同意組成統一獨立的緬甸,次年緬甸獨立。
緬甸在緬族聚居區建立了7個省,少數民族聚居區則建立了7個邦,阿拉幹人聚居區建立了若開邦。若開取代阿拉幹,成為這片土地和世居民族的名字。

▲7個民族邦
當時,緬甸境內的數十萬穆斯林移民後裔多居住在若開邦。在若開語中,穆斯林被稱為Rohang,二戰後該詞演變成緬甸境內穆斯林後裔的自稱——Rohingya(羅興亞人)。
羅興亞人不想和信佛的若開人生活在同一個行政區,他們要求從若開邦分離出來,建立屬於穆斯林的邦,激進者甚至要求將若開邦北部併入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

▲羅興亞人聚居區(紅色)
羅興亞人武力對抗緬甸政府和若開人,若開邦戰火不斷,緬甸不再承認羅興亞人的緬甸法定民族身份,改以孟加拉人或吉大港人來稱呼他們。
20世紀50年代,緬甸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人均GDP居亞洲前列。

▲緬甸盛產稻米
動亂讓若開無法享受稻米出口帶來的經濟紅利,縱使若開邦有長達數百公里的海岸線以及優良的海港,也很少有稻米從動亂不休的若開港口出海。
緬族控制的中央政府認為《彬龍協議》賦予少數民族過多權利,不利於中央集權。20世紀50年代,緬族把控的中央政府推行“大緬族主義”,企圖同化和控制少數民族。

▲緬甸是多民族國家
為求自保,緬甸各民族相繼成立了民族地方武裝(民地武)。
1962年,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建立軍政府,軍方開始強硬打擊民地武。周圍環境的變化也加劇了羅興亞人的獨立運動。1971年,印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肢解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獨立。羅興亞人頻繁襲擊若開人和佛寺,想要連人帶地併入孟加拉國。

▲夾縫中的若開
1977年,緬甸軍方發動“龍王行動”,大規模清剿羅興亞人聚居區,彈壓羅興亞分離勢力。
若開人也是“大緬族主義”的受害者,但當軍方號召“檢舉非法移民”時,若開人大為擁護。畢竟同為佛教徒,緬族和若開族在驅逐穆斯林的看法上是一致的。

▲羅興亞人
在若開人看來,羅興亞人就是那些曾剝削壓迫他們的孟加拉穆斯林後裔,他們壓根不應該出現在緬甸的土地上,龍王行動致使20萬羅興亞人逃往孟加拉國。
1988至1992年,緬甸軍政府強徵羅興亞人土地、制定了種目繁多的稅項,這引發第二輪逃亡潮,約25萬羅興亞人逃往孟加拉國。

▲被焚燬的羅興亞村莊
至此,若開地區在殖民入侵、宗教對立、民族衝突的輪番襲擾下度過了20世紀。穆斯林的到來,徹底改寫了若開邦民族和宗教力量構成。在若開原有的緬人-若開人民族衝突基礎上,又增加了穆斯林-佛教徒的宗教衝突。
三、永不妥協
進入21世紀,緬甸軍政府半個世紀的失敗統治沒有解決中央和地方的問題,經濟發展也陷入停滯,緬甸淪入亞洲最落後國家之列。民眾激烈反對軍政府統治。
為轉移國內矛盾,羅興亞人成為緬甸政府開刀的重點物件,若開地區衝突的頻率和烈度不斷提升。

▲羅興亞難民
緬甸有限的發展資源開始向仰光等軍政府控制的主要城市集中,若開山脈在古代為若開地區獨立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護,如今卻成為若開邦發展的重要障礙。
由於國內動亂不休,緬甸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修建足夠多的連線若開邦與緬甸核心地區的道路。緬甸本就經濟落後,可若開邦連落後的緬甸國內統一市場都難以融入。

▲燈光稀疏的緬甸
無休止的動亂,讓若開地區發展陷入停滯,若開人對緬甸軍政府愈發不滿。
2009年,若開族人通米良成立若開民族聯盟, 同時建立起武裝組織若開軍。為躲避打擊,若開軍前往緬甸最北部的克欽邦,投靠實力較強的克欽獨立軍。
到2013年,若開軍規模突破千人,羽翼漸豐的若開軍決定“迴歸若開邦”,他們在若開邦建立大量據點,不斷同緬甸軍政府和羅興亞人武裝發生衝突。

▲若開軍南北開花
與此同時,羅興亞人組建的羅興亞民族軍、羅興亞救世軍組織頻繁襲擊緬甸軍方目標、村鎮佛寺。僅2012至2017年間,雙方就爆發了9輪大規模衝突,波及緬甸全國多地,衝突造成72萬羅興亞人逃往孟加拉、馬來西亞等國。
緬甸政府認為自己的作為無可指摘,他們不承認羅興亞人作為單一民族的存在,羅興亞人的長相膚色、宗教信仰都與緬甸主流社會大相徑庭。

▲佛教徒反對羅興亞人
羅興亞人被看做殖民歷史的殘留物,是當初英國人口政策延續至今的惡果,況且羅興亞人勢必搶佔佛教徒的土地、教育等資源,緬甸政府和民眾絕不會接受羅興亞人。
但隨著若開軍實力的膨脹,緬甸軍政府很快發現,來自若開人的威脅已超過羅興亞人。
2019年,緬甸軍方宣佈若開軍為恐怖組織。自此若開軍取代羅興亞人武裝,成為緬軍在若開邦境內主要的打擊目標。

▲夾縫中的若開
2021年,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再次推翻民選政府。動盪的局勢讓緬甸各地的民地武蠢蠢欲動,若開軍就在若開境內同緬軍發生激烈衝突。
至2023年,若開軍規模突破3萬人,民地武遍地開花的背景下,緬軍疲於應付,若開軍趁機對若開邦內的緬軍據點發動全面進攻。

▲若開軍領導人通米良
至2024年初,除了若開邦首府實兌等個別城鎮,若開軍已控制若開邦95%的土地。若開人看似距離“重獲自由”僅一步之遙。

▲若開軍控制區(米黃色)與緬軍據點(紅點)
受到戰爭影響,若開邦國際和國內貿易路線均已關閉,若開現有的主要港口仍在緬軍控制下,國際援助的物資和貨物難以運抵若開。
國際社會經常把緬北看作緬甸最混亂、最落後的地區,實際上緬北只是少數民族同緬族的衝突,緬北玉石、木材等資源稟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的貧困狀態。只要當地民地武願意,貨物就可以透過鐵路、公路、河運順暢的運往緬甸南方或中國。

▲緬北面向中國
反倒是若開邦,除了若開人-緬人-羅興亞人的民族衝突,還有穆斯林-佛教徒的宗教衝突,緬甸-孟加拉國的難民處理問題,若開山阻斷了若開邦與仰光等緬甸主要城市的聯絡,致使若開邦產品進出困難。
日益激烈的衝突讓若開邦人大規模失業,大量土地拋荒,惡性通貨膨脹和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等問題接踵而來。
2024年,若開邦稻米產量預計9.7萬噸,僅為2023年的34.4%,只能滿足若開邦20%的需求。同時,若開邦境內難民數量卻從2023年的18萬激增至2024年的81萬。

▲若開破落的鄉村
截至2023年,緬甸人均GDP 1187美元,居東南亞倒數第一位。而戰亂下的若開邦人均GDP已不足1000美元,基本上和非洲的馬裡、甘比亞這類國家一個水平。
其實,若開邦的地理位置本是老天爺賞飯,如果殖民者不挑動民族、宗教獨立、軍政府不推行“大緬族主義”,若開本可以是緬甸對接南亞,聯通印度、孟加拉國的海上交通樞紐。中國將若開作為中緬油氣管道起點,印度投資若開港口都是出於對若開沿海位置的看好。

▲中緬油氣管道
可惜現實沒有如果,若開是緬甸矛盾最多、最複雜的地區,這一點連“電詐滿天飛,見人噶腰子”的緬北自嘆弗如。如今,若開軍幾乎要佔領若開邦全境,中國、印度在若開邦的投資已難以取得效果。
縱使若開熱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如果不能逐一開啟宗教、民族、中央-地方之間盤根錯節的矛盾,戰亂之下的若開還將繼續在貧窮中游走,縱使良港眾多,若開邦也只能揹負著“緬甸最窮省份”的帽子望洋興嘆。

▲物資匱乏的若開182801493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