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內捲動真格,減產大潮要來了

大家都知道,內卷的結局一定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內捲到極致,一定是同歸於盡。
如今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眾多企業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大家不得不刀刃向內,自我革命。
1
這幾天有關部分行業減產的訊息在網上瘋傳。
62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發表文章《在破除“內卷式”競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裡面有幾點關鍵資訊,值得大家去仔細琢磨。
第一,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主動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內卷式’競爭。
第二,“內卷式”惡性競爭違背了經濟規律,後果很嚴重。
第三,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重拳整治劣質低價等市場亂象,堅決打擊侵權假冒、製假售假行為。
第四,行業和企業要自律。
到了7月1日,中央重要經濟會議召開,會上強調了一點:
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等。
在《人民日報》發表完這篇文章以及中央會議舉行當天,我們看到了一個明顯的變化,很多行業都在跟開始推出減產計劃了。
71日,國內頭部光伏玻璃企業宣佈自7月起集體減產30%,以緩解行業“內卷式”競爭,預計7月國內光伏玻璃產量將降至45GW左右。
除了光伏玻璃企業減產之外,未來整個光伏行業都有可能迎來減產大潮。
620日,當時市場就一度傳出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召開的會議重要議題是“限產保價”,有媒體提到光伏行業第三季度將迎來更大力度減產,預計開工比例將環比降低10%~15%
除此之外,光伏行業協會也會特別針對低於成本銷售的現象加以嚴管,甚至會引入第三方專項審計組進行全面的審計。
對於市場這個傳聞,一些光伏行業內部人員雖然說沒有聽說過,這只是小作文。
但我覺得這絕非空穴來風光伏,光伏玻璃企業減產或許只是在打頭陣,未來其他企業會不會跟進?這是大機率的事情。
除了光伏行業之外,近日,鋼鐵行業也傳出了減產的一些訊息。
近日,市場傳出74日到15日唐山將推行減排限產措施,雖然這個訊息沒有官方檔案的釋出,但根據唐山一些鋼鐵企業透露,他們其實已經接到了內部通知的訊息。
根據這些接到通知的鋼鐵企業透露的資訊,目前唐山主要鋼鐵企業燒結礦日產27萬噸,產能利用率83%;但按照減產計劃,未來唐山一些主要鋼鐵企業燒結礦日產或減少3萬噸,對應的產能利用率也可能下降到70%左右。
至於這些訊息是否屬實,我們要等政策落地了才知道最終的答案。
但我相信市場的嗅覺是最靈敏的,這兩天包括光伏以及鋼鐵在內的多個上市企業股價就出現了大幅上漲。
這或許從側面印證未來減產將是一個大趨勢。
2
減產這不只是在拯救行業,也是在拯救自己,更是在拯救整個經濟。
大家都知道,目前我國是全球製造業體量最大的國家,2024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高達40.5萬億元,製造業更是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
雄厚的製造業基礎是滿足社會發展物質需求的重要保障和支撐,也是推動我國經濟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
憑藉著龐大的製造業實力,我們能夠享受很多物美價廉的商品,這是很多國家居民都不曾有的待遇。
從物質豐富的角度來看,其實很多國家都非常羨慕我們中國人。
雖然我們人均GDP表面看起來不高,但是從購買力平價的角度去看,其實目前我們是全球購買力平價GDP最高的國家。
按照世界銀行公佈的資料,2024年中國的購買力平價GDP總量為35.24萬億國際元,超過美國超過11萬億元,對應的我們的人均購買力平價GDP達到2.5萬億國際元,這個人均購買力平價GDP差不多相當於初級發達國家的水平了。
看到這很多朋友都納悶了。
既然我們物質這麼豐富,為什麼大家感覺日子還這麼難過呢?
為何不見工資有明顯的增長?
其實這裡面有一隻無形的手在影響著大家的錢袋子,那就是內卷。
內卷的結果是價格降低,表面看是消費者得利,比如原來20多萬才能買的一輛車,現在只需要十幾萬就可以了,爽得一米。
但其實這是一種“慢性毒藥”,而發起內卷的那些企業就是百草枯。
因為內卷的結果一定是企業的利潤被壓縮,最後為了維持利潤,很多企業都推出了幾個“損招”
一個是利用自己的規模優勢壓低上游的價格;
二個是大幅延長賬款週期,讓上游企業面臨很大的流動性壓力,很多小企業都得借錢經營。
三個是降低產品質量和服務,結果是很多產品的生命週期可能變短,表面看消費者的購買價格下降了,但更換頻率會提升,時間一長實際購物成本反而上漲了。
最關鍵的是,這種內卷就像一個病毒一樣傳播,讓整個產業鏈都跟著遭殃。
比如終端的大廠壓低價格、延長貨款,上游企業又會將這種壓力傳導給上上游企業,結果大家利潤都不斷被壓縮,但經營成本卻不斷上漲。
到最後怎麼辦?只能縮減員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同時一邊延長加班時間提高工人的邊際產出,另一邊卻對部分員工進行裁員。
結局是整個社會的收入增長都不太樂觀,就業率也不太充分,最後導致整個消費都非常乏力。
消費乏力,又導致終端產品供過於求,企業只能開啟新一輪的價格內卷。
如此反覆,大家相互傷害,企業不好過,居民不好過,經濟也不好過。
結果忙了一圈,回過頭一看,大家才發現扔出去的刀全都變成迴旋鏢捅在自己的屁股上了。
就像光伏行業一樣,這幾年光伏行業內卷也非常嚴重,價格也不斷下降,目前已經下降到0.6/W左右,跟2023年相比幾乎攔腰折斷。
然而面對不斷降低的價格,一些光伏企業還在搞內卷,甚至有個別企業以低於成本價去投標,這導致整個行業完全亂套了。
比如根據一些上市光伏企業公佈的財報資料,2024年到2025年第一季度, A股以及港股上市的光伏企業合計虧損接近800億,有些企業可能連工人工資都發不出了。
3
看到這種內卷,無論是從業人員還是網友都罵這些企業沒良心,是法盲,你以低於成本價去售賣,這不是構成反不正當競爭嗎?難怪會被外國一些人抓住把柄。
但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他們除了降價還能做什麼?
降價或許會導致利潤減少甚至虧損,但如果不降價,那虧損會更大,甚至會破產。
換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秉著的反正都是半死不活了,還不如降價搏一把。
而這種困境的背後其實是很多行業出現了相對產能過剩。
我們還是以光伏行業為例。
目前我國光伏行業的總產能是多少呢?說出來可能會讓大家驚掉下巴。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資料,截至2024年底,我國光伏全產業鏈多晶矽總產能323.1萬噸、矽片總產能1348.87GW、電池片總產能1302.58GW、元件總產能1156.95GW
對於這些資料,可能大家沒什麼概念,我們來對比一下,大家知道有多誇張。
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只有530GW,這意味著我國整個光伏行業的產能相當於全球市場需求量的兩倍以上。
這其實已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供需失衡,很多企業最終只能透過以價換量的方式來尋求生存。
但這種價格內捲到最後都是兩敗俱傷的,沒有真正的贏家。
光伏行業自然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現在行業開始聯合起來了,頭部一些光伏企業開始倡導行業自律,主動減產,這或許是一個好的開始。
當然除了光伏行業之外,未來包括汽車行業、鋼鐵行業等其他產能利用率相對比較低的行業估計都會迎來一波減產潮。
但我覺得光是減產是遠遠不夠的。
減產雖然能夠解決短期內的供需結構失衡問題,讓企業利潤有所恢復,但這種減產終究是治標不治本。
要從根本上解決各行業內卷的局面,必須真正地做到刀刃向內,改革地方政府的產業觀和政績觀。
為什麼最近幾年很多行業產能飆升這麼猛?
其實這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地方的產業引導,各地方政府現在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產業規劃指導,基本是各自為政。
結果市場上什麼火爆,他們就引進什麼產業。
而且為了引進這些產業,很多地方都給出各種優惠政策,包括稅收優惠,土地優惠等等。
但是這些地方在引進這些產業的時候,壓根就不會考慮這些企業能不能盈利。
地方政府最關心的是把產業引進來之後,只要有產出,就會有GDP
尤其是在核算GDP使用生產法的背景下,不管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有沒有賣掉,它都是地方的GDP
正因為如此,很多地方都片面地追求產業規模的擴大,壓根就不關心生產出來的這些東西能不能賣出去,結果很多行業的產能遠遠大於市場的需求。
這其實是人為的影響正常的市場供需結構。
而這種扭曲的市場背後是一些地方不正確的政績觀以及領導晉升考核的機制。
如果對地方官員的考核仍然圍繞GDP來進行,那很多行業的產能失衡就不會有根本性的變化,內卷還會繼續。
所以要消除內卷,不僅要對市場動手,更需要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對地方政府的政績觀和領導考核機制進行改革。
想要做到這一點,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或許是最大的希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