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放羊成才的女孩

編者按:本文摘自徐祖峰的:《萬里挑一:一個美籍華裔女孩的成長和成功之路》。
徐祖峰的女兒阿黛爾,陪媽媽抗癌十一年。別的孩子參加課後班的時候,她只能在家裡的餐桌上試圖解讀媽媽收集的有關癌症治療的剪報。“被迫放羊”,也讓她更體貼,懂事,獨立。阿黛爾斯坦福大學畢業後,繼續在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攻讀醫學博士及醫學研究博士(MD-PHD),攻克癌症。
《萬里挑一:一個美籍華裔女孩的成長和成功之路》寫的是一個在美國出生的華裔女孩從出生至上斯坦福大學十八年間的真實故事。
她名叫 Adele F. Xu,中文名字是徐祥雲,中文小名叫阿黛爾或黛黛。
她生於 1992 年 9 月,屬猴,是處女座。本書的作者“我”是阿黛爾的父親。
這是已屆“知天命”年齡的我第一次寫書。寫這本書是為了與讀者分享阿黛爾這個出身平常的女孩的不平凡的成長經歷,同時也給自己和她留下一些人生的文字記錄。
在這本書裡我試著以紀實的方法寫,以敘事為主,儘量避免主觀評論。對書中的觀點讀者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興許本書能對焦急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有一點借鑑和安慰作用,對與阿黛爾同齡或其他年齡段的讀者有一些啟發和激勵。
本書也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阿黛爾申請就讀美國私立寄宿高中(private boarding school)也叫作大學預科學校(preparatoryschool)和申請大學入學(college application)的親身經歷,可供有興趣的青少年讀者和他們的家長參考——但不是“複製”。
因為每個人天賦和成長環境以及機會都不一樣,個人的經歷無法也無需複製。況且,我真不希望任何讀者有本書主人公幼年時期那樣沉重的家庭經歷。
阿黛爾生性低調,在讀初中時她曾說過不希望將來成為名人或富人,而只希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她從來就不喜歡我對別人談論她的成就,更別說專門寫本關於她的書公佈於眾,她一直認為她自己很普通。
她覺得自己周圍有很多出類拔萃的同齡人,自己還有很長的成長道路要走,離可能有的成功還遙遙無期。當得知我想以匿名方式寫這本書時,特別是當我解釋了我的目的以後,阿黛爾沒有像我事前想象的那樣反對。她只是希望我真實、客觀、完整地寫她的成長經歷,特別是要我提到:儘管她一直勤奮努力,但仍然有不順利的時候或不順心的事情,而且常常對自己沒有充分的信心。
她這個想法與我不謀而合。
這本書是4年前出版的,現在噹噹網上有電子版。
1.
阿黛爾在 9 到 10 個月大時開始學說話,一歲多的時候她的口齒就已經相當清楚了。我們在家裡自然而然只說上海話,所以阿黛爾一直到三週歲時還一點不會講英語,但她在 5 歲時卻已能講一口純正的英語。
記得她 5 歲在上海探親,坐計程車時經常碰到有司機誇獎這個小姑娘英語講得好,誇獎我們教女有方。我們為了避免因為是“老外”被“宰”計程車費,常常打馬虎眼說:“是的是的,我們從小教她學英語!”
兩歲多時的阿黛爾有兩件事我記得很清楚:一次是她在家門口聽到別人放音樂,她高興地扭著小屁股隨著音樂跳起舞來了,跳得很有節奏。另一次是我們在黃昏中的高速公路上開車回家,她看到下山的太陽說:“爸爸、媽媽,你們看,那個太陽像個鹹蛋黃!”那一刻,我開始意識到小黛黛有很好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她的記性很好,媽媽常常說小黛黛是“小狗記千年”。
我和她媽媽在小黛黛 4 歲時偶爾有一次拌嘴的事她十多年以後還跟我提到過。小黛黛在學習方面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樣給我留下特別深的印象。良好的記憶力和豐富的聯想力以及喜歡閱讀是阿黛爾學習成績好和知識豐富的重要內在原因。

2.

阿黛爾剛過 3 歲,媽媽的化療、放療已經結束了,身體狀況穩定了。曾經脫光了的頭髮長得比原來的更好看。於是麗萍想到出去讀幾個計算機程式設計方面的課程以便找份工作,一方面是為了補貼家用,另一方面麗萍本來就是一個事業型的女人。
因為計算機網路的興起,20 世紀 90 年代中後期在美國從事電腦及網路行業的人很好找工作。於是我們把小黛黛送去了託兒所。我們先在家教她用英文怎麼說餓了,要喝水,要上廁所等生活基本語言。上廁所這方面的兒童詞彙我們還是臨時查漢英字典學的。
幾天下來她去託兒所時就不再哭了,白天也沒聽說有什麼困難。

3.

我們也沒注意什麼時候開始小黛黛在家裡對我們以講英語為主了。那時我們根本不會想到,十年後,13 歲的阿黛爾竟然是進入全美“《讀者文摘》詞彙冠軍賽”(The Readers’ Digest Word Challenge Championship) 前十名決賽圈中兩名女生中的一名 !
小黛黛上了託兒所以後變得不那麼怕陌生人了。她從來就不是淘氣的孩子。她常常可以很長時間一個人不聲不響地畫畫、玩玩具或看電視,而且她總會把自己的玩具擺放得很有條理、乾乾淨淨的,不會弄髒或弄壞。
她因為很乖,很聰明,長得也可愛,所以老師和同學都喜歡她。美國的託兒所和學校都強調種族平等和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多元化等人權理念,雖然作為亞裔人,但我們沒有覺得自己或者阿黛爾受到過什麼種族歧視。

4.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從來沒有為阿黛爾上學——從幼兒園到進大學,向任何人說過情或送過禮。說情送禮在美國是不正常的,做了反而會被送禮的物件和旁人看不起。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的二女兒 Amelia 正好是在上海讀小學。適逢中國的“教師節”前夕,一些家長在聚會時互相打聽該給老師送什麼禮物。有位媽媽說禮物的價值至少也得上千元人民幣,她戲稱:“大家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無語,心想:我們感謝和尊重老師,可是我們沒行賄的習慣。
小黛黛四歲半的時候,因為我跳槽換工作,我們舉家搬到了離新澤西州中部原住地以南 160 公里的特拉華州紐瓦克市。在搬家不久後的一天,我記得在陪阿黛爾玩的時候拿了一支可擦筆在家裡的一塊白板上教她認英文單詞。
我寫了一串象形且發音近似的詞如bear,pear, beer, peer, dear, tear, deer, tare, fear, fair……,然後解釋這些詞的意思給她聽,同時做出各種各樣的誇張動作來幫助她理解。小黛黛聽得好開心,她自己立刻在白板上照葫蘆畫瓢地寫了起來。
我又趁興順勢教她如何查附帶圖畫的幼兒英文字典,小黛黛也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從此以後,她喜歡上了認字看書,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5.

回想起來其實我真汗顏。在我的記憶中那恐怕是我唯一一次教阿黛爾字!阿黛爾的媽媽沒少教過阿黛爾認字、寫字,也給她講過無數次睡前故事。可是得過癌症的麗萍體力和精力都有限。開始上班後,她工作認真又很忙碌,上下班單程就要一個小時,回到家還要做家務。正式教女兒讀書的事只能拜託給學校的老師了。
因為我們大人忙,沒有什麼時間陪她玩或教她點什麼,阿黛爾就把看書當成玩耍了。她不迷戀看電視,我們也沒有給她機會玩電子遊戲。因為時間、精力以及經濟能力的侷限,我們也沒能讓阿黛爾參加什麼課外活動。
許多美國的中產階級華人家庭裡,父母帶著孩子“趕場”似地去溜冰、游泳,學樂器、跳芭蕾舞、畫畫、中文、柔道,練網球、打乒乓球、踢足球和上補習課等,是相當普遍的,和在國內的情況差不多。父母和孩子的日程表大都是排得滿滿的。

好幾年後,阿黛爾在一篇作文中提到那時的情景:“媽媽的健康狀況不佳,我從小就不得不喜歡閱讀,因為沒有人帶我出去參加其他活動。同伴們可以出去學芭蕾舞或參加國際象棋俱樂部活動,而我只能在我們家裡的餐桌上試圖解讀媽媽收集的有關癌症治療的剪報。
我的父母給了我所有他們可能擠出來的時間來關心我,但是他們更多的是操心治療方面的事。他們沒有時間來檢查我的功課或關注我的小提琴練習進展。所以我從來沒有覺得我的爸爸媽媽令我煩惱或給我壓力。”

6.

的確,我們也從來沒有刻意在讀書和任何其他方面給阿黛爾煩惱或壓力。自從那一次教阿黛爾認字和查字典之後,我基本上沒有過問過她的功課、考試成績,也沒有輔導過她做功課。我們當然也從來沒有為她請過家教或送她去補習班,除了上了幾年週末的中文學校和後來她 9 歲時自己提出要學拉小提琴。
現在想想,在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環境下,不用為孩子的學業操心可能是做父母的奢望,而為孩子的學業操心可能使個別父母到了絕望的邊緣,其實這真是沒必要的——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有原因的,會有他或她的該有的出息、至少是出路的。
阿黛爾現在還記得我曾經很認真地要求她寫文章要講究格式,不要寫字時把字都擠在一起,紙上卻留下大片的空白,缺乏整體美感。她迄今還記得我那次為此讓她重新抄寫了五遍短句。
與其說那是我輔導她學習,倒不如坦白地說那是我在孩子身上發洩我當時沉重的精神壓力和我認真個性的表現。
致:面對挑戰卻仍然心懷希望併為之努力的人:太陽是為了你才冉冉升起!
作者簡介
我不出名,因此需要作個自我介紹:
我 1962年 11 月出生,1985 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同年受該校化學系主任溫元凱教授的推薦 , 接受法國政府獎學金赴法國貢比涅技術大學 (L’ Universitéde Technologie de Compiègne) 學 習 酶 工 程、 生 物轉化與微生物學。1989 年 10 月獲博士學位並隨即轉赴美國愛荷華大學 (University of Iowa) 從事酶的非水相催化研究工作。
1992 年轉赴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做藥用蛋白質化學博士後。2002 年我加入美國國籍。2007 年我接受就職已十年的美國公司 Hercules 的委派,回到我的出生地上海,擔任這家公司造紙化學及水處理部門在亞太地區的技術中心主管。
2013 年 4 月,我受聘擔任美國杜邦公司屬下一個部門的中國研發中心總監。
人經歷多了會有一些感慨 , 年過半百之際常有寫個回憶錄什麼的想法。可是我回首往事,發現自己既沒有驚天動地的成就 , 為人處世亦乏善可陳,人生經歷支離破碎、難以結集出書。 
唯一每每想起能深感自豪的是我的三個大小年齡相差 19 歲的女兒,尤其是 2012 年 9 月已滿 20 歲的大女兒阿黛爾(Adele F. Xu)。兩年前我決定把她的成長故事寫下來與我的朋友們和讀者們分享,於是有了這本“理工男的處女作”。
希望讀者讀完這本書後會慶幸讀了一本值得一讀的書;更希望我女兒的成長經歷能讓正為兒女教育問題而備感壓力的父母從本書中得到一些有用的資訊、獲得一點啟發。
徐祖峰
編輯:阿朵。版權歸作者所有 。
《北美養娃那些事兒》
立足矽谷,放眼世界。《北美養娃那些事兒》由北美家長分享養兒育女,申請大學,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真實故事。
關注《北美養娃那些事兒》, 掃碼吧。
歡迎大家一起分享!投稿請寄[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