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公眾號點選右上角“…”設置星標 ↓

【導讀】根據白宮4月10日釋出的一項行政命令,美國對中國產品徵收的額外關稅現已達到145%。有分析指出,幾個回合下來,特朗普對華加徵關稅已淪為一場數字遊戲。然而,特朗普不斷放大自身所引爆的關稅戰,真的承擔得起代價嗎?
回溯過去,美國不止對華施展過“脫鉤斷鏈”的重拳,而相關政策往往加劇危機。本文指出,僅僅西方與俄羅斯的脫鉤斷鏈就已造成了全球經濟的嚴重滯脹,並使美國的宏觀經濟政策進退維谷。這提醒了世界,僅與俄羅斯的脫鉤斷鏈就造成了如此嚴重的後果,更遑論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脫鉤斷鏈。
在亞洲,儘管美國鼓勵產業與中國脫鉤,但它們並未大規模迴流美國,而更多地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全球生產力佈局的這一新變動,意味著全球產業鏈正向歐亞大陸中心方向集中,從而使“一帶一路”意義凸顯。本文認為,世界經濟不能也不應承受中美經濟脫鉤的後果。中美競爭合作當前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世界應當抓住這一“冷和平”的可能,轉換賽道,積極尋求新型的再全球化道路。其中,低碳經濟既是中美都認為需要加強合作的領域,也將是帶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中國若持續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並透過制度性開放,使這一市場為世界所共享,將逐步走進世界的舞臺中央。
本文原載《文化縱橫》2023年第4期,原題為《美國對華經濟脫鉤能走多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供諸君參考。
▍世界經濟格局正在深刻調整
時代主題開始由“和平與發展”向“安全與發展”轉變。這意味著,世界經濟不再像全球化年代那樣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世界不再是平的,價值觀至上的主導之下,“同誰做生意比做生意本身更重要”,“小院高牆”及“脫鉤斷鏈”成為潮流,世界經濟因此而開始碎片化。
所謂“小院高牆”,突出表現在亞太和印度洋地區三個機制不同的多邊圈子。2008年金融危機後,為克服危機的影響,於2010年按照世界貿易組織(WTO)自由貿易的原則成立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並隨後擴充套件為東盟+中日韓(10+3機制),成為今日擁有亞太15個成員國的RCEP基礎。與此相對應,2015年10月以美國為首達成了日本、加拿大等12國參與的TPP。TPP是按照所謂條件對等的“公平貿易”原則設立的,並因此與(10+3)的自由貿易原則相區別。2017年,美國特朗普政府宣佈退出TPP,隨後剩餘11國達成協議並於2018年成立CPTPP。2022年5月,美國拜登政府宣佈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宣告在四個關鍵性支柱上樹立新的標準,即在互聯互通的經濟(貿易)、有韌性的經濟(供應鏈)、清潔的經濟(清潔能源)和公平的經濟(反腐敗)建立新規則和新規制。2023年5月底,IPEF十四國部長級會議關於國際供應鏈協議的談判基本結束,並計劃於2023年11月在美國召開的APEC會議上正式簽署。
所謂“脫鉤斷鏈”,突出地表現在美國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法案上,尤其是《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晶片科學法案》以及《通脹削減法案》,在加大制裁中國企業的同時,採用或懲罰、或補貼的方式力促產業特別是高新科技產業迴流美國。與此同時,美國又提出了“近岸生產”和“友岸生產”的概念,取代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普遍使用的“在岸”和“離岸”的概念,以縮短產業鏈條並集中於價值觀相同的國家或地區生產。在亞太和印度洋地區上述三個圈子中,除RCEP外,其餘兩個都將中國排除在外,尤其IPEF意圖更為鮮明,企圖透過設立新的標準和機制,形成排除中國的“小院高牆”,並加快產業鏈向IPEF的集中,實現對中國的“脫鉤斷鏈”。其目的是減少產業鏈供應鏈對中國的系統性依賴,實現針對中國“去風險化”。
雖然部分成員對美出口依賴程度高於對華出口依賴程度,但是其進口對華依賴程度普遍更高。在這種具有韌性的經濟關係中,中國與印太產業鏈脫鉤至少短期內是難以實現的。
▍俄烏衝突後全球生產力佈局在預期之外的變動
俄烏衝突爆發後,全球生產力佈局變動加速。俄羅斯經濟不得不向東看,特別明顯地表現在廉價油氣能源的供應方向上。與此相對應,歐洲,尤其德國以俄羅斯廉價能源支撐的重化工業受到嚴重衝擊,甚至難以維持,出現了向東外遷跡象;在亞洲,美國鼓勵產業與中國脫鉤,但並未大規模迴流美國,而更多地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全球生產力佈局的這一新變動,既是經濟去全球化的表現,又是經濟全球化的新安排,它意味著全球產業鏈並未如美國所期望的“近岸”“友岸”方向變動,而正向歐亞大陸中心方向集中,從而使“一帶一路”意義凸顯。
在“一帶一路”上已有兩個多邊國際機制:一是具有豐富能源資源的上海合作組織,二是具有低成本勞動競爭優勢的RCEP。中國正處於這個組織的地理中樞,並且是其主要成員,同時又具有龐大的製造業,尤其基礎工業能力,是可以發揮其在“一帶一路”產業鏈中強鏈補鏈作用的。事實上,中國已成全球化工業基地,不僅集中了全球主要產能,而且在技術和成本上具有優勢。如果中國發揮這一競爭優勢,上游與上海合作組織對接,下游與RCEP對接,預示著縱貫歐亞大陸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發展具有嶄新的前景。
(一)“一帶一路”與中國西部發展新機遇
中國中亞峰會提出“應鞏固中亞作為歐亞大陸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加快推進中國—中亞交通走廊建設,發展中國—中亞—南亞、中國—中亞—中東、中國—中亞—歐洲多式聯運,包括中—哈—土—伊(朗)過境通道,途經阿克套港、庫雷克港、土庫曼巴什港等海港的跨裡海運輸線路,發揮鐵爾梅茲市的過境運輸潛力。建設中哈塔城—阿亞古茲鐵路以及保障中吉烏公路暢通執行,實現中塔烏公路和“中國西部—歐洲西部”公路常態化運營。中吉烏鐵路是一條不再經過俄羅斯而通往西亞、中東乃至西歐的鐵路,本世紀初就已規劃,今年終於可以動工共建。
(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蓬勃發展
2019年,隨著蘭渝鐵路的開通,“一帶一路”在中國境內交通已經閉合。目前中緬鐵路、中越鐵路改造、中老高鐵延長接入、泛亞鐵路以及中國尼泊爾鐵路都在規劃和相繼開工中。其中,規劃中的中緬鐵路是十字形的,不僅可以南向到新加坡,而且可以西向經孟加拉到印度。
中歐班列2011年首次開行以來,截至2022年底共開行6.5萬列,其中2022年一年開行1.6萬列。2023年的1~4月開行就達5611列,同比增長了17%。在中國境內出發的城市已達109個,透過歐洲25個國家211個城市。
依賴於日益密集的中歐班列國際物流網,中歐班列從前端運輸延伸到了終端消費市場,催生了物流與商業銜接的新業態。其跨境電商的貨物比重逐步上升,郵政班列執行平穩,並開始向電商從業者提供跨境物流服務,既開拓了返程貨源,又拓展了服務屬性。目前班列實現統一訂單手續,交接時間壓縮30%以上,從而比海運節省三週左右時間,有力地帶動了中國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以新能源為例,2022年,陝西省以101.55萬輛新能源汽車成為生產第一大省。青海省正在投資建設全國最大光伏製造全產業鏈專案,其重要目標就是滿足“一帶一路”的強勁需求。
一旦中吉烏鐵路和泛亞鐵路建成並相互貫通,歐亞大陸經濟聯絡將不再完全依賴海運。由此,數百年來世界體系中海權的霸權優勢有可能改變。
(三)“一帶一路”與東北振興
俄烏衝突迫使俄羅斯向東看,表現在經濟領域,俄羅斯對西伯利亞及遠東的國際開發開始持開放的態度。這為東北亞地區格局變動增添了新因素。東北亞經濟不再拘泥於中、日、韓三國合作,而擴充套件成為包括俄、蒙、朝在內的六國,打破了地區僵局併為中國東北經濟振興帶來了新契機。
2023年5月23日,中俄雙方在上海舉行商務論壇。中俄雙方都派出高級別官員參加。其合作深度和廣度超出以往。俄羅斯遠東地區土地肥沃,適宜耕種,且地廣人稀,中國又是糧食尤其是大豆的進口大國,中俄農業合作前景廣闊。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俄羅斯太平洋地區最大的不凍港海參崴已對東北開放,這是地緣政治經濟變動的鮮明訊號。據此,可以預計,東北圖們江利用扎魯比諾港實現出海問題也將會有新進展。這不僅使東北有了至日本海的出海口,而且也為RCEP和歐共體的經貿往來開通了亞洲經北冰洋到歐洲的西北航線及穿越北極圈的“冰上絲綢之路”。一旦“冰上絲綢之路”開通,東北將成為東北亞陸海交通樞紐,俄羅斯西伯利亞及蒙古經東北南下出海,東南亞經日本海、白令海北上歐洲。
▍美國對華經濟脫鉤能走多遠
(一)脫鉤斷鏈將是對世界經濟的長期挑戰
“二戰”後,世界曾陷入“一堵牆(柏林牆),兩個平行體制和市場,三個不同的世界”的冷戰之中。全球市場經濟體制的一致性,不僅標誌著冷戰的結束,而且極大地降低了全球制度性交易成本,世界的可貿易程度因此而大大提高。不僅商品,而且生產要素都可以在全球流動,推動著以商品貿易自由化為宗旨的“關稅貿易總協定”升級為投資貿易自由化為核心的世界貿易組織,奠定了經濟全球化的局面。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的全球佈局。產業佈局不再拘泥於一國,也不再受制於傳統的垂直或水平國際分工,而是沿著成本最小、利益最大的比較利益方向,橫臥在各國之間。如圖2所示,產業的不同環節分佈於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形成有別於過往的全球產業鏈及三大產業聚集中心。

與此同時,服務和生產外包使這一全球產業鏈同時也成為全球供應鏈,不僅企業管理扁平化了,而且管理的重心也轉變為全球供應鏈管理。相應的,全球金融也一體化了,並特別突出地體現為與金融相關的規則、規制、標準及管理上,使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更加規範化、細膩化,世界經濟由此成為一個整體。
2018年,美國在全球經濟再平衡中表現長期不佳,促使特朗普政府動用行政手段,展開了對華以全面加徵關稅為代表的貿易戰,隨後又在“美國優先”的口號下開始對華制裁。然而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開始超過美國後持續上升,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時,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已是美國的1.7倍。此後,雖然製造業佔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增加值卻在上升。特別在疫情期間,中國經濟率先復甦,出口增長強勁,製造業增加值已超過美國、德國和日本之和。也正是這一變化,促使拜登政府變本加厲,透過立法將“小院高牆”變成建制化的安排,在產業鏈和供應鏈上尋求對華的“脫鉤斷鏈”。
(二)脫鉤斷鏈的後果是“滯脹”
中美經濟結構是互補的,從而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強行脫鉤斷鏈一定會兩敗俱傷。俄烏衝突將這一後果的嚴重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儘管俄烏兩國GDP和進出口總額佔世界的比重不高,但能源與糧食的基礎產品卻對世界經濟有著重大影響。2021年俄羅斯石油出口佔全球出口總量的10%,天然氣出口占全球出口總量的19.1%,俄烏兩國玉米出口佔全球出口的18.6%(其中烏克蘭為16.4%)。俄烏小麥出口分別佔全球出口的16.9%和11.6%,兩國小麥出口總計佔全球出口的28.5%。俄烏衝突導致了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暴漲。一方面推高了全球的物價水平,另一方面因成本提高而降低了經濟增長,從而推動菲利普斯曲線扁平化,全球經濟由“類滯脹”快步進入滯脹狀態。在歐洲,工資物價相互推動的螺旋上升機制正在形成。
俄烏衝突帶來的滯脹提醒了世界,僅與俄羅斯的脫鉤斷鏈就造成了如此嚴重的後果,更遑論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脫鉤斷鏈。這也是眾多國家,尤其發展中國家成為遏制脫鉤斷鏈不可忽視力量的原因。
與此同時,俄烏衝突帶來的滯脹也使美國的宏觀經濟政策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在疫情衝擊下,為對沖經濟下行,美國祭出了現代貨幣理論,實施了大規模的赤字融資,致使通脹快速上升,不得不開始大幅加息。自2022年3月開始,短短一年加息十次,由零利率飆升到目前的5%。但在目前滯脹情況下,如果繼續收緊財政貨幣政策,物價並不一定再顯著下行,反而會使經濟加快進入衰退;如果不收緊財政貨幣政策,經濟增長也並不一定顯著改善,反而會使物價進一步上漲。
由於美國財政貨幣政策“過山車”般無約束,寬鬆和急劇緊縮引起了金融資產價格的大幅變動,系統性衝擊著經濟和金融,使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普遍承壓,進而引發了矽谷銀行、銀門銀行、簽名銀行等倒閉事件,涉及金額已經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作為全美第十六大銀行,矽谷銀行因從事高科技金融業務被視為是“金融全明星”,從“全美最佳銀行”到破產倒閉剛滿一天,這種創紀錄的猝死聞所未聞。與此相類似,瑞信銀行3月14日釋出年度報告稱,在2022財年和2021財年的報告中發現“重大缺陷”;僅僅五天後,瑞士政府即要求瑞銀集團收購瑞信銀行,而且其額外一級資本(AYI)債券全部減記為零,令市場目瞪口呆。
與此同時,美元出現了歷史上第三次大幅波動。美元指數是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與黃金脫鉤後出現的。迄今共發生過三次大幅上升與下降的過程,都給世界經濟造成重大沖擊。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美國為克服通脹持續加息,美元指數在1985年創下了163.85點的歷史紀錄,觸發墨西哥債務違約,使拉丁美洲債務危機接踵而來,至今陰影不散。第二次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1994~1995年美聯儲為對付經濟過熱而持續加息,促使美元持續升高,被認為是引爆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此次美聯儲快步加息,尤其美國國債上演的拉鋸戰,極大動搖著國際金融市場信心。美元指數忽高忽低,發展中國家匯率忽高忽低。2022年斯里蘭卡宣佈國家破產,而現在巴基斯坦、阿根廷似乎又要步其後塵。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是在中國的積極參與應對中平復的。當前,金融市場動盪又起,人們對中國的期望再次升高。這既是以人民幣國際使用擴大為代表的“去美元化”潮流興起的原因,也是美國包括官員在內的財經界希望訪華的動機之一。
▍中美競爭合作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眾多跡象表明,美國已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曆史的大國,具有自身的文化和傳統,是不會為美國的政策所改變的。因此,在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的同時,採取了“該對抗的對抗,該競爭的競爭和該合作的合作”的態度,展開體系性競爭。
中美競爭合作的相持是全面的,從而,這一相持階段將是長期的。相對於過去的“冷戰”,這種全面的戰略相持極有可能形成一種“冷和平”狀態。各自暗暗較勁,進行“體系性競爭”。這其中經濟金融領域將是賽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是核心。
在當前情況下,面對全球氣候變化,低碳經濟既是新賽道,也是中美雙方以及全世界都認為需要加強合作的領域。更為重要的是,對中國經濟而言,持續有效的投資是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是唯一聯合國產業目錄所有產業都具備的經濟體,這意味著所有的產業都有減碳的需求,並因規模巨大,不僅各種技術都有用武之地,而且有利於實現商業化。據初步測算,按照“巴黎氣候協定”要求,在2050年將全球氣溫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中國最少需要投資100萬億元,如果要控制在1.5攝氏度,則需要投資138萬億元以上。換言之,每年平均需要投資3萬億元以上,持續30年。這將是帶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引擎。
就技術而言,相對於晶片等高科技產業和技術,低碳技術中國沒有代差,甚至處於領先態勢。例如供給端的風光電技術,需求端的新能源汽車及電池技術,正在改變全球產業的技術路線。如果說晶片等中國仍有代差的技術領域較易被打壓成為脫鉤壓力較大的產業,但在低碳的賽道上競爭,美西方優勢就不明顯。低碳不僅是生產方式,也是生活方式,需要全球合作。因此透過賽道的轉換,不僅會有效地抵制脫鉤,而且會逆勢而上,使全球合作進一步加強。例如,電動汽車所形成的市場優勢及成熟技術路線正在形成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這既有利於世界,也有利於中國。
▍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問題
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歷史的範疇,其要旨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它是一個程序,既是器物的現代化,更是制度的現代化和文化的現代化,全球概莫例外。從“二戰”後各國,尤其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實踐來看,一個國家要實現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中國式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身國情的鮮明特色。
在經濟全球化中,中國經濟的成功令人耳目一新。中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機制設計,把握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關係的漸進式改革推進方式,發揮國家力量消滅絕對貧困的行動能力,以及推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都為世界提供了新的榜樣,帶來了現代化道路的新選擇。中國的成功經驗,逐漸為其他國家,尤其全球“南方國家”所重視。
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倡透過“共商、共建、共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雖然只有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但它並不全然是個地理概念,更是個治理理念。“共商、共建、共享”是在中國式現代化成功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國際經濟治理新理念。
在全球變局下,以自身穩定發展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成為必然的選擇。擴大內需是寓意深遠的長期戰略。擴大內需戰略將從消費和投資兩個方面展開:一是促進形成統一強大的國內市場,全面促進消費,加快消費提質升級;二是以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為核心,最佳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展望未來,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消費率平均為53.4%,目前已達到55%左右,今後還會進一步上升。到2035年,預計中國的中等收入人口將翻一番,達到8億人,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預示著中國成為全球前所未有的超大消費市場。如果將這一成長中的消費市場向世界開放,讓世界分享中國的成長紅利,中國不僅自身實現了內迴圈帶動雙迴圈,而且將以雙迴圈踐行國際經濟治理新理念。
目前,中國的工業化進入中後期,城市化率已達65%,但相較於發達國家通常在80%以上的城市化率水平仍有相當差距。這意味著中國經濟仍有巨大的增長潛力。用改革開放精神發掘潛力,堅持真抓實幹,激發全社會創業活力,讓幹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幹、群眾敢首創,使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並透過制度性開放為世界所共享,中國將由此走進世界舞臺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