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裡那些“遠親不如近鄰”的時刻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僅是一句口號,它意味著在一個社會大家庭裡,每個人都能扮演支持者和被支持者的角色。這一年,一個公益組織繼續紮根社群,透過具體的行動,將這一理念轉化為現實。一件件看似小事的善意之舉,共同編織出一個更加緊密和有力的社群之網,幫助個體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文 | 布丁
編輯 | 張輕鬆
運營 | 芋頭
“遠親不如近鄰”的新實踐
這是發生在今年冬季的兩個溫暖瞬間。
下午2點,洛陽,70歲的老張準時蹲守在直播間,準備聽一堂教老人用手機的公益直播課。他找好一張父親在1984年拍的老照片,跟著直播間裡老師的教學,耐心塗抹掉照片上的汙漬,再利用AI一點點恢復畫質。看著眼前父親的面容清晰了起來,就像穿越時空,父子倆在70歲的年紀,有了場神奇的“重逢”。
在上海的助醫愛心小家,外地求醫的孩子收到了一份意外而溫馨的禮物——15雙棉拖鞋和一次性毛巾。這是打掃小家的保潔阿姨送給他們的禮物。雖然無法直接分擔他們的病痛,保潔阿姨的一點小小善意,讓他們在異鄉感受到家人般的貼心。
這些溫暖善意之舉,常常發生於家人之間,而現在,它們都發生在由陌生人組成的“社群”裡。社群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共同體”。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王德福在《中國式社群》裡表示,中國人常講“遠親不如近鄰”,這是對集體生存經驗的總結,意思是鄰里關係是最便利的社會支援網,可以幫我們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根植於社群的貝公益,能夠敏感捕捉最小單元的需求,也一直致力於透過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社群,幫助生活其中的人們,尤其是最需要幫助的人。
一老一小能夠獲得溫暖庇護的社群,才是能夠支援所有人的社群。貝公益也首先將目光投向了社群中的老人和孩子。
助老專案“我來教您用手機”的啟動,就源於貝公益的悉心洞察。
▲ 公益“我來教您用手機”課堂上,學員們拍“畢業照”。圖 / 講述者提供
早在2018年,貝公益調研了幾個月後發現,想要學會智慧手機這件小事,是老人群體一個非常強大的訴求。他們不願意頻繁因為小事去打擾家人。新事物如同一個巨大的鴻溝,這一邊的老人們,成了容易被社會忽視的隱形群體。
如果社群能夠提供幫助,是不是可以跨越這個鴻溝,成為老年人的社會關懷力量?
懷抱著這個初心,2018年“我來教您用手機”課程正式啟動,開始在全國各地的不同社群展開教學。
為了讓更多老年人有突破時間、空間學習手機知識的可能,2023年3月1日開始,每週三、週五,貝公益直播間裡的老師們會教老人們怎麼遮蔽手機廣告、怎麼買票和改簽、怎麼拍照剪影片、怎麼用全民k歌唱歌……這件看似尋常的善舉,收穫了老人們的熱情參與和好評。
除了“我來教您用手機”,助老專案還涵蓋“我來教您防跌倒”這樣的課程,希望觸及老年群體更實際的痛點。在太原,70多歲的張為民,在一次騎腳踏車摔倒後,成為了貝公益課的忠實學員。他和老伴王春蘭,從手機課到防跌倒課,全部都沒有落下。他說,“課堂上一方面能學到知識,另一方面,我們也找到了組織”。
自“我來教您防跌倒”課程開啟以來,已經在全國10個城市開設了1302場,走進了271個社群,惠及老年人2.6萬人次。有的老人甚至把上課當成了精神寄託的一部分,“哪天要是沒課還感覺空落落的”。
▲ 公益“我來教您防跌倒”的線下課堂。圖 / 講述者提供
老人們既有身體上的支援,也獲得了精神上的陪伴。類似貝公益這樣的社群服務,為老人提供了一個溫暖、安全的公共社群空間。
回應著居住環境裡同樣迫切的需求,貝公益助小專案“助醫愛心小家”關注那些遠道而來、在陌生城市中尋求醫療幫助的大病患兒家庭,為他們提供一個臨時的避風港。目前,北京已有4家這樣的愛心小家,上海有1家。服務覆蓋了5家醫院,共計30間房,為589個大病患兒的家庭解決了異地求醫的住宿問題。
與此同時,貝公益助小專案下的追光計劃、陽光操場、太陽花班等,為超過60所鄉村學校的兒童提供支援。
2024年,貝公益在建設社群人群友好方面,一直在連線著更多社群中有需要的人。那些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家人、為鄰居提供的身邊的幫助,編織出一個更加緊密和有力的社群之網,從而連線更多人的善意,讓更多人看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力量。
如何做一個“好鄰居”?
源於德語的“共同體”,被社會學家費孝通翻譯為“社群”引入中國。2000年,全國開始推進社群建設時,才將這個社會學概念作為新的基層治理單元名稱進行推廣。
在由陌生人組成的城市社群裡,除了老人,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陷入困境、需要幫助的一刻,建設一個更美好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就成了為每個人的安全感兜底的工程。
作為一種新型鄰里共同體,社群依然在成長之中,最終成為什麼樣,還需要更多力量的塑造。我們能做什麼,讓社群變得更好?貝公益為我們打造了一個樣本——建設美好社群,從當一名“好鄰居”做起。
▲ 公益“愛心小家”,上海的新華小家。圖 / 講述者提供
從事社群服務行業,紮根社群,貝的門店和經紀人就在社群,因此擁有天然的社群屬性,可以關注到社群的需求。做好社群裡的“好鄰居”,牽頭建設美好社群,成了貝公益獨有的優勢和願景。
公益所形成的志願者精神,是凝聚這股社群力量的核心。“和其他很多網際網路公司不同,我們連線著幾十萬的服務者,這些都是天然的公益資源。”貝找房副總裁、貝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賈生平介紹。
如今,社群中越來越多居民已經習慣從貝所連結的經紀品牌門店中獲得幫助。這些門店遍佈全國各地,當你需要緊急列印檔案,當你在街頭迷路,當你遇到突如其來的雨天…..都有貝公益的志願者提供貼心細緻的服務。從線下走到線上,助老、助小專案服務的物件,也從一個個小社群中的居民,慢慢延伸到了五湖四海、更廣闊的人群。
除了人群友好,貝公益也希望在環境友好方面盡一份力。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貝直營品牌“鏈家”的很多門店都開始了節能減排行動——由於門店多、分佈廣,很可能會導致能源浪費,因此很多鏈家門店都開始對用電裝置進行遠端控制,透過提升管理效率來實現節能減排。截至2024年12月,智慧門店監測控制系統已覆蓋天津、廣州、西安、深圳等16個城市200餘家門店。
在更廣泛的人居環境治理方面,自2020年起,貝啟動“藍海行動”,致力於種植修復紅樹林,守護生態環境2024年9月,在臺風災後的金沙灣海岸邊,17位貝公益志願者們齊聚湛江,種下了300餘棵紅樹林幼苗。
▲ 公益修復紅樹林的藍海行動。圖 / 講述者提供
除了透過不同的公益專案傳遞善意,貝致力於透過員工公益編織更大的公益網。“向上向善”,是貝的企業文化基因。作為社群生活的一部分,貝希望每個員工都能率先成為公益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2024年是貝的員工公益“善貝GO”上線三週年。這個專案透過讓員工積累日常走路或跑步步數,參與到公益中來。隨著專案的發展,活動形式也在不斷創新和升級,經紀人帶領客戶一起跑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跑團,讓人與人之間的連線更加緊密。
2024年11月,善貝GO發起“貝大朋友冬日慈善跑”活動。全國7個城市的8個跑團成員組織線下慈善跑活動,透過捐步、義賣、5km跑等形式,為200多位異地求醫的小朋友的新年心願禮物助力,展現了大社群的溫暖。
“在無數個社群裡都有貝的門店,無論什麼事情,我們的經紀人都樂意搭把手,去幫助居民。而社群居民看待貝人的眼神是信賴的,尊重的。每個員工的臉上都洋溢著自信,內心充滿歸屬感,這大概就是我們說的,成為有尊嚴的服務者吧。”賈生平說。
“中國式社群”的明天
一件小事,只要一直做下去,就會帶來積少成多的改變。而在從事公益的過程中,貝公益也能從和人的接觸中洞察到更多深層需求。
比如在“我來教您防跌倒”專案中,紮根社群的志願者們,會結合社群和老人的實際需求靈活地進行知識科普。貝青島站的志願者在開展業務之餘,積極拓展醫生資源,邀請了青島市人民醫院退休的老院長為大家科普,加強老人聽課的積極性。
深圳一個社群裡,合唱團裡的一位叔叔因為跌倒再沒來過,叔叔阿姨開始焦急地討論著跌倒的原因,並且積極地找社群工作人員學習防跌倒知識。貝公益深圳志願者黃敏立馬向社群協調了三十本防跌倒教材,及時為老人進行科普。收到課本的老人們在課本上標滿了記號。
每一個投身公益的貝人,原本只是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最終都會被一點一滴的善意所帶來的改變感動,從而更加持續地投入到公益事業中去。
而更暖心的是,一些原本的受助者,也加入了貝志願者隊伍,自發地幫助身邊的人。堅持上手機直播課的老張,在今年秋天,正式成為了貝公益的“銀髮志願者”。他說,自己感受到了數字時代的便利,希望能帶著更多老年朋友一起追趕智慧時代。現在,他已經可以從容地教老朋友們用手機了。
▲ 公益的銀髮志願者在教社群老人用手機。圖 / 講述者提供
公益首批100名“銀髮志願者”中的老人,甚至會主動到電影院、車站幫助其他老人進行手機操作的指導,從幫助身邊人到惠及更多人。
溫情與善意在輪迴,貝公益也在不斷進化,不斷探索社群公益的多種可能性。
隨著城市化推進,越來越多人住進由陌生人組成的社群,“這種共同體肯定不同於過去的單位,也不同於過去的村莊,它不會很親密,也不會很熟悉,但是當人們遇到一些困難的時候,社群裡的人能夠互助合作起來,形成良好的社群生活秩序。”
在被王德福稱為“中國式社群”的基本生活單元裡,貝公益這樣的先行者正在努力參與打造一個更美好的家園。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無數微小的閃光的瞬間,讓人們看到社群成長的美好願景。
參考資料:
《如此城市CityTells|對話王德福:中國式社群是什麼》澎湃新聞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如果不標星,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還請點選星標🌟“每日人物”,及時接收每篇新鮮出爐的推文,我們期待與你的每一次見面。

每人互動

你喜歡這樣的社群生活嗎?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