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寧:唯一的風口,就是真需求!


內容來源:筆記俠(Notesman)
高階筆記達人 |李雲責編 | 瀟瀟  排版 | 衛莊
整理者:瀟瀟
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文章已獲授權
商業思維
今天,中國的人口結構和模式已經變了,有9億人口生活在城市,或者依賴城市的系統在生活。
絕大多數人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市場規律及商業規律交手,並在市場規律和商業規律中謀生。
長期以來,中國是農業社會,導致現在我們基於城市的商業系統化常識是缺失的。
農業社會,勞動者積累了大量的常識,如自然常識中的“二十四節氣”,透過這些常識,我們知道什麼時候點瓜種豆,什麼時候插秧割麥。
這就是系統內生存的常識,遵循這些常識才能更好地生存。
我們也在商業領域積累了一些基本認知,但缺少一個完整的思考鏈路。
很多曾將公司做到一定規模的人也沒有,即便他過去曾經做到了,但那是稀裡糊塗地成功。
一個人在做一件新事時,會把注意力、興奮點、熱情留在他自己最興奮的那個點,他所有的時間反覆在這個點上,而其他方面,他是缺課的。
你可能已經成功,或在商業摸爬滾打中積累了很多商業常識,但如果缺乏一個完整的思考鏈路或者思考清單,生意也很難複製。
為此,筆記俠採訪了產品戰略專家梁寧。
以下為採訪內容整理,分享給大家。
一、創業,需要系統思考力
我曾在得到《產品思維30講》中提到一個概念:“點線面體”的戰略思考。
1.點:與時代的關係,是業務的底牌
當下的業務就是一個“點”,它是無數人焦慮的原因。因為時常焦慮,於是出現了一些所謂的“身心靈”導師,讓我們關注當下。
那麼問題出現了:
如果只關注當下,企業為什麼還要做計劃?
或者換個說法:企業到底是去做第二曲線(關注未來),還是收緊現金流(只做當下的事)
舉個例子:100年前,汽車剛發明出來的時候,馬車和汽車是並存的。
最初的汽車在模仿馬車,如果你是當時馬車行業的從業者(假設你是為馬車做配套的某個環節),那個時候,你應該開始第二曲線,還是應該收緊現金流,把馬車的客戶服務好呢?
今天看來,似乎是做第二曲線更好。
但如果沒有“點線面體”的思考,就像那些所謂的大師所講——只做好當下,這不就是在坑人嗎?
在這件事情上,作為一個創業者,我們必須思考一個關鍵問題:我們和時代的關係。
如果你做的事情是一個時代的配套,那麼當一個新時代來臨,你必須要得跳船。
比如,安卓的時代來了,塞班陣營的企業要麼跳船,要麼連業務整個都捨棄,華為和三星就是在跳船,快速地從塞班切換到了安卓陣營,諾基亞其實就是在塞班時代的沉船。
所以,在一個新時代要不要換賽道?首先要搞清楚的一個問題是,這個新時代和你的(業務)關係是什麼?
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發現有些業務是“去時代性”,比如日本的溫泉旅館,一兩百年的壽司鋪,還包括日本的寺廟(在日本,寺廟屬於私產,由家族進行傳承,甚至有一千年的寺廟),它們就沒有時代性。
所謂的業務“去時代性”,就是使用者的需求和他們的交付其實和時代沒有關係。
泡溫泉和有沒有電、有沒有蒸汽,完全沒有關係;去一個寺廟和有沒有電,有沒有蒸汽,有沒有網際網路,有沒有AI,都沒有關係。
為什麼阿里要把“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公司”作為願景?是因為它是一個時代的企業,它吃足了時代的紅利才增長到如此規模。它有點像一個當年為馬車服務的企業,吃足“馬車”這一交通工具的紅利。
當時代更迭到一個新的時代,要在舊時代和新時代中保持同等的規模,也就是一個企業想要跨時代,其實需要做出巨大的選擇。
如果一項業務或者事業本身沒有時代性,那就可以按照那些“身心靈”的導師所說的“在當下篤定”。
有沒有時代性,還需要進行系統性的辨別,也就是“點線面體”的思考。
2.線:時間累積的張力
11月中旬,我跟隨俞敏洪老師踏上了“川滇橫斷之旅”。在這個團隊中,只有我沒有短影片的賬號,而這一場旅行居然變成了一場所有隨行人員的漲粉之旅,就連開車的司機小哥都漲了5萬粉絲。
俞老師就是流量之源,所有人看到他來了之後,就爭相往俞老師的鏡頭前面去湊,以期粉絲能從鏡頭中看到他正在跟俞老師一起拍攝。
我問這個司機小哥:如果你漲了5萬粉絲能怎麼樣呢?小哥說:那我可以接商單了,一個月能有2000多塊錢。
我問:那又如何呢?小哥說:我如果粉絲漲到100萬,那麼商單就不止2000塊錢了。
我們先別質疑他的粉絲能否漲到100萬,這實際是點和線的關係。線就是隨著時間的積累形成了積累效應。
比如筆記俠的一篇篇文章就是一個個點,在時間的累積下,筆記俠成為了一個品牌。
3.面:獨特使用者群體的養成
再比如,筆記俠成為品牌的過程,其實也是公眾整體崛起的時代,大家都在公眾號尋找新知識。筆記俠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定位,所謂筆記,其實就是最乾貨的知識。大家關注筆記俠,實際是在尋找最乾貨的知識。
因此,筆記俠養成了一個獨特的使用者群體,否則,連長影片都少有人看,還有人會習慣在筆記俠看5000字以上的乾貨文章嗎?
因而,面是一個獨特使用者群體才會發生的現象。
4.體:內部努力和外部環境的適配
在今天,大家閱讀的習慣、知識獲取的習慣都發生了變化,最大的增量不再是公眾號。在這個時候,筆記俠也要思考:什麼是新的時代?
所以,從面到體其實是內部的努力和外部環境的關係。有些事是內部的努力能幹成的,有些東西是外部性的,你必須適應外部的變化。當然,利用外部性可能是另外一種能力了。
所以,是要守住現金流還是開拓第二曲線,核心其實是在你的業務所在板塊是穩定的,還是必然變化的。
二、真需求的三角模型
對於但凡做點生意的人來說,這個商業閉環模型有點像站樁,屬於非常常識性的東西。不過只要日復一日地去琢磨、運用,就一定會讓人理解得更加通透。價值方面,還可以細分成很多種,像是功能價值、情緒價值等。
之所以要分價值、共識和模式,是因為多年帶企業打磨產品、制定戰略及評估等經歷得出的經驗。
1.價值:功能、情緒、資產
我將價值分為功能價值、情緒價值和資產價值。
產品的價值若不成立,那最好早做調整重新開始。而有些產品價值雖成立,但市場就是不啟動,銷售不佳,這時候就需要持續打磨產品,要明確產品價值到底是什麼,它就像個價值配方。
在定義產品時,可能會出現產品沒價值的情況。
對於功能性產品而言,其經典說法是“匪兵甲”,因為功能價值主要拼效率,如同馬車對比其他先進車輛一樣,做功能價值產品若處於劣勢,那遲早會被淘汰,該及時止損,而不是隻專注當下。
情緒價值的經典說法是“貂丁”。企業容易陷入自嗨,比如使用一堆原材料,堆砌一堆沒用的概念,這類產品還不少。
企業在內部定義產品時,看似每條都不錯,像採的原材料是稀缺的、找的市場是空白的等等,但實際做出來的產品沒價值,這種情況就沒必要再打磨了,要趕緊扔掉,重新開始搞。
那什麼是資產價值?
經濟學裡對於資產價值有非常複雜的解釋,但我認為,資產價值,就在於可持續變現。
而可持續變現需要兩個條件,所以資產價值需要有兩個條件支撐:
第一,有一個能夠持續變現的二手市場及配套服務;
第二,在二手市場的價格與價值依賴於某個共識。
所以,我也將創新分為功能創新、情緒創新和資產創新。
功能創新的核心是技術,透過技術投入來提升效率。所有的科技進步,帶來的都是效率進步。
對於許多企業而言,在技術與效率投入上可能面臨人力不足的困境,受自身稟賦限制,即便努力也難以達到頂尖水平,就像我們再怎麼努力也跑不過奧運冠軍一樣。
但我們也不能一直用石器時代的產品,服務於現代社會的需求。這個時候,企業要考慮創新投入的有效性問題,如果資金有限確實難以實現科研技術突破與效率提升,那麼企業要找到適合自身的活法。
若企業認為維持產品不變可繼續生存,即使他從事的是非趨勢性、非時代性的產業,也應與時俱進,響應當下人們的服務訴求。
所以,真需求是要自己做到的地方,否則就會變成習得性無助,即使努力掙扎了也沒有任何效果。
2.共識:識別使用者想象及使用場景
① 外部共識
有些產品本身還行,但市場共識卻未形成。這時關鍵在於如何識別具體使用者的想象以及相關場景。
在廣州我聽到的一個案例,是做女士運動內衣的。通常運動內衣主打“支撐力”等宣傳點,這家用的是Lululemon的代工廠,產品出來後價格比Lululemon便宜很多。
一開始他們做的推廣文案主要突出支撐好等功能性特點,像排汗、透氣、支撐等方面確實表現不錯。
因為代工廠規模較大,要求有一定量才給做,所以他們直接就做了3萬件,不是隻做少量就能合作的。
投放之後,產品卻賣不動,面對3萬件庫存慌了。接著他們找小紅書的up主播推廣,給了100個up主產品,也沒提啥要求,就說穿得不錯就幫忙發一條。
這些up主和粉絲互動很敏感,清楚發啥內容粉絲會感興趣。結果90%的up主發現使用者真正買單的點是顯白,反而他們前期梳理的像支撐性好、排汗透氣等賣點沒派上用場。
於是他們索性更換了產品功能價值傳播點,沒想到銷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這件事其實涉及到之前說的痛點、癢點以及達成共識的問題。關鍵在於瞭解使用者的想象是什麼,使用者想要一件怎樣的產品。
從場景角度看,對於做服裝、美妝的來說,畢竟在這個時代,自拍就是幾個核心場景之一,如果忽略了它,就會失掉吸引新使用者的一個核心場景。
這個產品本身價值是成立的,但之前卻沒有形成市場共識,所以賣不動,因為原來用的宣傳點是那些使用者並不需要的。
而換了能契合使用者需求的宣傳點後,一下子就達成了市場共識,產品也就好賣了。
② 內部共識
內部共識是一個共同體形成的原因,因為有共識所以才在一個共同體中,沒有共識就會慢慢脫離。
企業要如何形成自身的內部體量呢?實際上是需要對內部進行管理。
有兩種情形,更容易達成共識:
其一是遇到戰爭時,戰爭能凝聚共識,因為大家要一同面對共同的對手;
其二是處於增長階段,在增長面前一切都好,大家會先想著把新增的增量拿到手再說。
3.模式:使用者需要,不代表你能賺錢
① 商業模式不對,有價值也不成
之所以還要一個模式,是因為在任何成熟市場中會發現,需求往往是公共的,供給的產品也都差不多,就像誰都能找Lululemon的代工廠做產品那樣。
以咖啡做模式的案例來說,做一杯美式咖啡,大家都有能力透過按一下咖啡機來完成,都能做出這樣的產品,但要做成像星巴克、瑞幸這樣的公司就不同了。
這時就不是需求和價值的問題了,而是關乎自身如何生存、如何賺錢的模式問題。
我們會發現不成熟的創業者總以為只要創新,做出新價值、新功能、新情緒、新資產等,賺錢就會自然而然到來。
但實際上做出對方需要的東西,並不代表就能掙到錢,還得有合適的商業模式才行。
這時候關鍵得審視自身的價值是否真的成立。品牌和產品就如同人的名字和本人的關係,有名的人必定是名實相符的,不是光有個名字就有名,而是靠做了一系列事情。
企業也不是光喊著要打品牌就能有品牌,得靠做出一系列過硬的產品。所以,當產品本身不行,就像前面說的做成了“匪兵甲”那種劣勢產品,卻非要把它包裝成“蓋世英雄”,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產品往往被束縛在自己的時代,而作品能夠穿越時代。

產品往往束縛在自己所處的時代,就像博物館裡陳列的那些物品,都是曾經在特定時代被大家使用的產品,可隨著那個時代過去,它們就只能被封存在博物館,逐漸從社會中被淘汰掉。
如今我們身邊的很多東西,大概100年後可能也會像這樣被送進博物館然後被淘汰,所以產品確實是會被時代限制住的。
作品是能夠穿越時代的,像達芬奇的畫作、《紅樓夢》、《詩經》裡的詩句等,幾乎不存在時代侷限性。不過像方法論這類的書往往會被時代所侷限。
城市裡的一切都可視為產品,它們皆是由人的心念所化。因為要是沒有人們的需求,就不會有城市,也不會有道路以及城市裡的任何事物。
城市裡,從一棵樹變成花壇,花壇又變成水泥臺子等變化,皆因人們需求的改變所致。而某一天它又消失了,說明大家已經不需要了。
沒有需求就沒有價值,價值只是需求的一個呈現。
② 沒有不賺錢的行業,只有不賺錢的商業模式

越是在生產線、生死線艱難掙扎的公司,越該去研究模式。因為經營得好的企業,說明其模式是正確的。

實際上不存在不賺錢的行業,只有不賺錢的商業模式。
就拿疫情期間來說,比如民宿行業遭受重創,但有的企業卻能盈利。行業是相同的,可有人經營不下去,有人卻能存活。
所謂行業,只要相關需求存在,就會有對應的行當,而且這個行當會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時代會透過基礎設施為其賦予新的能力,提供整體的社會能力。
社會在不斷變化,行業能一直存在,就表明需求和價值都是存在的。有需求是一回事,能不能賺錢又是另一回事,能賺錢靠的是商業模式。
所以,越是在生產線、生死線上苦苦掙扎的企業,就越要研究模式。既然需求存在,那賺不到錢就是商業模式的問題,而非需求本身的問題。
我在跟別人討論時,先要清楚討論的是價值、共識還是模式的問題。
是否有需求,先要考慮價值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早做思考早解脫。要是價值成立,就像內衣的例子,可能一開始沒找到關鍵突破點,但一旦找到,就能有所突破。
而在突破之後,能不能自己掙到錢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即便滿足了對方需求,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求能否被滿足還是個問題。
三、內心秩序,是一切的起點
1.學會“自在”
我觀察一個人時,會觀察他幾個點,其中一點就是他為什麼會生氣?也就是哪些事你不能“逗”他,一“逗”他,他就生氣。
他之所以生氣,是因為那是他不能自我接納的部分,如果這個點不存在,他就不會生氣,因為跟他沒有任何關係。
有這個東西的存在,他就不能自我接納,他就會生氣、憤怒、恐懼或者焦慮,這就是內心秩序的缺失。
所以我的新書為什麼叫“真需求”?怎麼能看到使用者的需求?
如果你不能坦誠地對待自己的需求,你也看不到對方的需求。因為你會用一種遮遮掩掩的態度活著,不能坦然和如實地去面對自己的狀況和對方的需求。
在一次分享會上,一位參會者向我提出一個問題:現在是AI時代,有一些很細分的小類目需求,找不到合作的開發者,因為這些AI的開發者看不上,該怎麼辦?
其實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本質上是說我想幹一件事,我想找的人又看不起我。
我對他說: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學習理想汽車的創始人李想。他在高中就輟學創業,在河北石家莊創立了PC POP(泡泡網)
他當時定了一條原則:他要做的所有的事兒一定是薪資3000塊以內的人就是可以完成。如果一件事兒的複雜程度和難度過高,薪資3000塊以內的人難以完成,那就把這個更復雜和難度更高的任務拆解成薪資3000塊以內的人能做的小任務。
為什麼定這個原則?剛創業那會,他還是一個十幾歲高中都沒畢業的孩子,他認為只要薪資要到了3000元以上的人,就會看不起他。
所以,他並不認為非要請到一個很牛的人來做事不可,他要做的事其實是把一個有難度的事情拆到3000塊以下的人都能幹的事,因為這樣的人隨時都可以找到,他就不怕失去任何人
我們的很多焦慮,其實是害怕自己控不了場,怕失控:我倚重的這個人走了,怎麼辦?這個人突然表達出對我的不滿,怎麼辦?
李想的做法,至少表達出了一種坦然。他知道自己是什麼情況,知道什麼樣的人需要他,什麼樣的人可能會離開他?知道了這些,就知道應該用哪種方式讓自己安全。
後來,汽車之家在美國上市,當年拿著3000元月薪的人都變成了1萬、百萬、千萬的人,包括現在很多知名的汽車UP主。
什麼是內心秩序的構建?就好像一顆種子,只要環境適合就會發芽,因為它是一個生命,他知道生命的來路。
任何一個企業家,任何一個普通人,在這個混亂變化的時代,你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能活著?你要知道什麼是別人的需求?什麼是自己的需求?
如果你連自己的狀況,自己的需求都不能面對,總是在自欺欺人,那麼最焦灼的人一定是自欺欺人的人。因為他怕真相暴露之後就會被拋棄,所以要拼命地掩飾,這件事就會越來越難,他也就越來越恐懼。
一本書不應該是一個方法論,它其實是一個精神產物,我也不是一個崇尚成功學的人,那麼我想交付的是什麼呢?
後來我想通了,我其實想交付的是“自在”,既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但同時得必須得滿足自己真實的需求。即使再怎麼好,我天天不自在,這件事我也堅持不下去。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舒適區也是有可取之道的。
在這個行業呆久了,我見的企業家也多,我一看到某個人,就知道他是不是在“自在”的狀態。無數的人忽然上個熱搜,出了名,漏了臉,忽然之間又消失了。
為什麼?因為他不自在,體量(規模)一大,連線的人就多了,所有人對他的期望、不滿、怨念全都出來了,他無法面對突如其來的大家對他的訴求、排斥、鄙視、不滿、怨念等等,然後就受不了
而你看那些一直在一個地方的人,是因為他在這個處境中是自在的。
2.理清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一些公司靠著上個時代紅利撐到現在,可當下產品不受市場認可,舊業務又明顯下滑,就是價值與需求的關係出了問題,原有模式可能就“卡殼”了,價值不成立。
對一些創始人而言,斷臂求生往往是很艱難但又可能不得不做的選擇。但是,企業家面臨的痛苦在於,要是砍了業務,那些跟著幹了多年的員工該怎麼辦?把他們都裁掉又於心不忍。
很多人不能狠下心來把自己“內部世界”裡的這些人和事理清楚。
就像在家和愛人相處的情況,有時大家會爭議為啥兩人都處成那樣了還在一起,這其實也涉及到一個人的內部世界,是那種情感、關係等交織的複雜狀況,很難簡單去處理和割捨。
我們的世界又分為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
真需求屬於外部世界範疇,要考慮市場有需求時,企業怎麼去交付產品來滿足需求。
所謂產品,其實就像是企業交給市場的一張卷子。要知道,沒有企業是單純為了服務使用者而生存的,企業作為一種“生命”形態,首要的也是為了自身能生存下去。
所以企業得去識別哪個市場需要自己,明確市場需要什麼,然後交出一份合格的“卷子”,以此換來能讓自己活下來、繼續發展的資源,而這整個過程所圍繞的就是真需求,它本質上就是企業和外部世界之間的一種關係。
所以,需求是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關係。小天地就是自己的內部世界。
和人絕交、離婚、辭職、辭退員工這些情況,從表面看,像辭退員工可能只是涉及幾千或幾萬塊錢的事,數額上不算大事,但卻讓人很痛苦,因為這意味著要把一個人從自己的內部世界清除出去,而自己也曾是對方內部世界的一部分。
外部世界和我們關係相對沒那麼緊密,每個人其實主要是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也就是內部世界裡。
所以,對有些人來講,面臨業務下滑等情況時,關鍵不是放棄業務本身,而是要去處理好自己內心關於人員等方面的內部世界的問題。
像董宇輝那樣擁有很大流量、規模體量的情況,雖說有龐大的外部世界,比如大量的“丈母孃群體”支援,但能否發展成一個大規模的公司,關鍵還在於其內部世界的構建。
企業規模的發展和穩固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內部世界的良好構建,對於董宇輝而言,內部世界如何構建是他當下要思考的。
四、創業者,是時代的弄潮兒
最近,《小巷人家》挺火的。在那個物質從稀缺到豐盛的時期,劇裡的哥仨透過倒騰東西創業賺錢,感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創業者的機會挺公平的。
但現在對於普通人來說,好像很難複製電視劇裡的創業模式。
1.每代企業家,都有各自的時代烙印
第五代創業者是筆記俠創始人柯洲提出的概念。
《小巷人家》裡的哥仨其實是第一代創業者,特點是受本能驅動。在當時物質匱乏的情況下,核心任務就是找貨,靠膽大,誰能找到貨就可以進行倒騰買賣。
第二代創業者呈現出這樣的特點,他們能夠敏銳地識別出核心資源。在中國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背景下,很多資源集中在政府手中。
這就導致在他們眼中,做生意的關鍵環節變成了透過拉關係、走後門、請客吃飯等方式從政府那裡獲取資源,然後將這些資源變現。
無論是倒批文、倒物質,還是承包某些專案,本質上核心動作都是圍繞著獲取和利用這些資源來開展商業活動。
第三代企業家從90年代開始興起,以柳傳志等為代表。他們的特點是處於半計劃、半市場經濟的環境下進行創業發展。
一方面,他們瞭解計劃經濟的一些特點,比如計劃經濟所形成的遮蔽作用,會讓部分市場產生壁壘,也正因如此,給市場留出了一些可利用的空間,造就了一些市場縫隙可供挖掘。另一方面,他們又積極努力地去擁抱市場經濟。
當下中國很多著名的大企業,正是在半計劃、半市場混合模式下的第三代企業家所創立發展起來的。
然而,這一情況也成了他們後續面臨爭議的一個因素,因為有人認為他們在發展過程中佔了計劃經濟的一些“便宜”。
第四代企業家從網際網路興起時就出現,他們的特點是產品主義。
前三代企業家所處時期的特點是供給匱乏,所以那時產品主義不太重要,有商品就行,不管產品質量好壞,像電視、羽絨服等,只要有就能被接受。
以前的電視品牌如熊貓等,放到現在來看產品質量或許不怎麼樣,但當時只要有產品就會被消費者羨慕。
從網際網路時代開始就不同了。馬化騰、雷軍、張小龍就是第四代企業家的代表人物,在他們之前很少有人著重提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關係。
他們更加註重使用者體驗、使用者關係、產品質量等因素,這也是產品主義的重要體現,他們依靠對產品細節、使用者感受等方面的精心打磨來獲得市場競爭力。
2018 年,我講產品思維時,很多人覺得耳目一新,就是因為以前沒有認真想去做產品,只想抓到貨就去賣。
第四代企業家的特點是拿來主義,他們會借鑑國外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技術,採用“拿來主義”,在中國市場進行復制,很難去做技術創新、應用創新和體驗創新,所以本土原創的東西就比較少。
如今中國湧現出了一批極具特色的企業,它們實現了技術原創、產品原創、體驗原創。
這些企業是基於對市場、行業真正專業度的深入洞察,憑藉自身真實且獨到的理解去進行創新,而不再是單純模仿抄襲他人。
像大疆在無人機領域、華為在通訊及智慧手機等諸多方面、TikTok在短影片社交領域、方太在家電領域等,它們的原創成果不僅在國內大獲成功,還能夠向全球進行輸出。
這就是第五代企業家遵循的原創精神。
現在最痛苦的當屬一代、二代、三代企業家。他們創業起步於供給不足的時代,那時有貨就能賣,所以沒接受過辨識市場需求、新技術、新效率、新體驗等方面的訓練。
他們大多隻想著搞到東西,然後靠營銷能力努力說服顧客,以此掙錢。這也是企業家群體或商人群體被汙名化,讓外界誤以為只要是商人、企業家,就一定是靠拉關係、走後門、送禮行賄來經營的。
但其實不是,這也是我寫《真需求》這本書的一個原因。
過去幾十年,中國的企業實踐不單純為這個社會創造了產品,也為他們自己創造了就業和財富,而且其實我們也產生了基於中國本土實踐的商業理性。我們的商業思想、商業理性配得上我們的商業成果。
對第五代企業家來講,在這個時代他們不痛苦,甚至歡呼雀躍。
他們服務了地球上的80億人口,這批企業創造了500萬人的就業。500萬人口在出海業務上,而歐洲很多國家都沒有500萬人,他們在海外找到了機會,找到了他們可以做事的方式。
所以,他們是不痛苦的,真正痛苦的是傳統企業。
2.產品更迭,背後是需求更迭
前三代企業家追求的是大規模、低毛利,因此產品廉價且比較粗糙,把產品壓給渠道,讓渠道想辦法去銷售。
國內有些大企業完全不跟使用者接觸,他們自認為是為渠道、大客戶定製產品,對消費者來說,他們是非常傲慢的,不止是傲慢,還有貪婪。
本來就是躺著賺錢的行業,居然還想躺得更舒適一點,錢還要賺得更多一點,這不是貪婪是什麼?
現在是什麼環境?那種簡單、粗糙、大規模的需求還有空間嗎?沒有,現在更深入的、更具體的、更美的、更靈動的需求其實無所不在,只看你願不願意去做了。
回顧百年來商品的演化,其實功能價值的商品一直在整合,而情緒價值的商品一直在分化
簡單來說,其實是:工具越來越整合,情緒消費越來越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