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在國際婦女節到來之際,《賽先生》精選10本女性科學家傳紀,她們的人生經歷,或由好奇者,或由自己書寫。她們展現出的對於科學的熱忱,她們面對挑戰時所展現出來的勇氣與堅韌,無不在提醒,女性是科學事業中重要部分,不要再只是因為性別就無視她們的貢獻。
1969年的一天,當耶魯大學研究生瑪格麗特·沃爾什·洛西特(Margaret Walsh Rossiter)在經常參加的教授和學生的每週非正式聚會上詢問道,“有沒有女科學家呢?”
她得到的回答是:“沒有,沒有,任何可以被認為是這樣的女性都只是為男科學家工作。
“居里夫人也不算嗎,”有人問,“拿了兩次諾獎那個?”
在查爾斯·沃倫中心(Charles Warren Center)擔任研究員期間,洛西特開始關注美國科學界的女性歷史。她讀到一本傳記百科全書《美國科學界的男性》(American Men of Science),在其中發現了一百多位女科學家的條目。由此,洛西特想深入研究女科學家,可沒有任何大學對這個課題感興趣。而且,由於沒人瞭解女科學家,她的提案也就無從評估,申請不到獨立研究經費。
不久後,洛西特打算就女科學家寫一本書,惹來了一位哈佛教授的譏笑:“這書恐怕寫不了幾頁吧?”十幾家出版社回絕了她的選題,因為盡人皆“知”——女科學家子虛烏有。
這可是1970年代末的美國。
幾年後,洛西特寫的歷史三部曲《美國女科學家》(Women Scientists in America)的第一部在1982年正式出版了。它講述了至今依舊鮮為人知的一群人的故事。翻開這本書,從事科研工作的女性會猛然發現自己並不孤單,知識分子精英前輩曾經作出了多麼不凡的成就!而偉大的洛西特女士從此拓寬了學科的邊界,開創了嶄新的研究領域,後榮獲麥克阿瑟基金會頒贈的“天才獎”,並在康奈爾大學擔任講席教授。
美國微生物學家麗塔・考威爾(Rita Colwell)在其自傳《她的實驗室》中的前言——“不再隱沒”一節中,講述了這個故事。
麗塔·考威爾是美國最頂尖的微生物學家之一,她揭示了霍亂細菌的生存軌跡,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在“9·11”期間的炭疽病襲擊事件中,她領導團隊在細菌溯源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她是擔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首位女性主任,美國、瑞典、加拿大、孟加拉國、印度科學院院士,馬里蘭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傑出教授,曾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美國微生物學會主席、美國生物科學學會主席等。
就是這樣一位既極具研究才華,又富有領導能力的女性,第一次申請研究生獎學金時,卻被告知:“我們不會把獎學金浪費在女人身上。”由於得不到某些男性導師的指導,在拿到博士學位前,她被迫更換了6次專業。
考威爾看到,想做科學家的優秀女性多的是,但是她們常常被忽視、排擠,或者是隱沒在丈夫或男同事的實驗室裡、或者是醫學博物館、圖書館、政府機關、全國各地的基層教學崗上。
甚至,一小撮手握權力的男性,拒絕承認女性同行的貢獻,僅僅允許那些取得關鍵性突破的女科學家,成為科學發現的註腳。
《化學基礎論》中的162幅插圖,均由瑪麗·皮埃爾萊特(Marie Pierrette)繪製,但在一些科學教材中,她與拉瓦錫的合照被裁去身影。探測到脈衝星訊號的是喬瑟琳·貝爾·伯奈爾(Jocelyn Bell Burnell),獲得諾貝爾獎的卻是她的男導師。羅莎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於1952年拍攝的X射線衍射圖譜是解密DNA雙螺旋結構的關鍵線索,沃森與克里克“借用”後,僅僅在發表的那篇里程碑式論文的文末感謝富蘭克林的“未發表的實驗結果”。直到今天,有著百餘年曆史的諾貝爾獎,除機構獲獎外,女性得主佔比僅佔7.2%。
但是,正是有洛西特這樣的科學史學家,不斷提問,對於歷史的真相緊追不捨,有考威爾這樣的女性科學家,深知女性要在科學領域闖蕩出來自己的一片天有多艱難,特意寫下自己的研究歷程和經驗教訓,讓那些渴望進入科學領域的女性感到並不孤獨。
在國際婦女節到來之際,《賽先生》精選那些勇於書寫科研之路的女性科學家的傳紀,她們的人生經歷,或由好奇者,或由自己書寫。她們展現出的對於科學的熱忱,她們面對挑戰時所展現出來的勇氣與堅韌,無不在提醒,女性正是科學事業中重要部分,不要再只是因為性別就無視女性的貢獻。
無論是拿起移液槍,還是低頭觀察細胞結構,望向宇宙深處,女性,做你想做的任何。


《她的實驗室》
[美] 麗塔·考威爾,莎朗·伯奇·麥格瑞 著
柯寧 譯
中國工人出版社
2024年10月出版

且看一個乘風破浪的女科學家,如何在“精英白男”的世界裡突圍,成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歷史上的首位女性主席。
本書記錄了麗塔·考威爾闖蕩科學界60年來的所見所聞。從實驗室裡的性騷擾,到阻礙女性掌權的隱秘體制,塔·考威爾意識到離家上學後的每一步女性都面臨系統性的社會偏見。一路走來,她與志同道合者攜手反抗不公,用智慧和勇氣克服偏見,一次次擊碎文化和體制障礙,為更多女性推開了科研之門。
本書是任何夢想打破職業玻璃天花板的女性的必讀之書,正如考威爾博士所言:“每每被問及我哪來的時間竟發表了800多篇論文時,我就會告訴他們:我別無選擇——身為女人,我只有把我的發現足足證明20次,才能讓它們被認真對待。證明,證明,證明——你必須一直,一直逆流而上。”


《突破:我的科學人生》
[美] 卡塔琳·考里科 著
李敬 梁貴柏譯
譯林出版社
2024年7月 出版

意志消沉,迷茫彷徨時,不妨讀讀考里科。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卡塔林·考里科唯一親筆自傳,充滿力量。你可以看到這位屠夫女兒的性格:勤奮、堅韌、執著、樂觀。青少年時代,她就透過反覆練習、嘗試,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因為得不到研究經費,移居美國,繼續追逐夢想:用創新的mRNA技術,重塑醫學的未來。更換多個老闆,依然痴心不改,即使退休時都未能拿到終身教職。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獨特經歷,相信你讀到許多場景會會心一笑。


《實驗室女孩》
[美] 霍普·潔倫 著
蔣青譯
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12月 出版

地球生物學家霍普·潔倫,用文學之筆記錄下學術路上因性別而別,也不因性別而別的焦慮、挫敗、有所失和有所得。她把“如何成為一名科學家”的秘籍刻錄在啟發她心智的葉片、土壤和種子之中,教會你習得“既會動手又能用心”地在科研領域中、在日常生活中、在愛中——試錯、收穫,再繼續前行。


《居里夫人文選》
[波蘭] 瑪麗·居里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年5月 出版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愛因斯坦如是說。
居里夫人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女性科學家,但是有幾個人能真正瞭解她?《居里夫人文集》收集了瑪麗·居里研究放射性物質的代表性論文、自傳、皮埃爾·居里傳、諾貝爾獎獲獎演說的文集,附有諾貝爾獎委員會給作者的頒獎詞、作者生平大事年表及論著目錄和各種獎勵榮譽,以及作者母女兩代人的中國研究生的回憶文章。透過這本書,許多人會發現,自己對於這位偉大科學家原來知道的那麼少,那麼淺。所謂的“桃色新聞”波瀾,根本不值得一提。

《玻璃底片上的宇宙》
[美]達娃·索貝爾 著
肖明波 譯
後浪/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4年5月 出版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哈佛天文臺是最早僱用女性擔任計算員的機構。起初,這些女計算員來自天文臺常駐天文學家的妻子、姐妹和女兒,她們計算和解譯男同事夜晚觀測的結果。隨後,越來越多的女子學院畢業生加入其中。她們見證了攝影術與光譜學興起的時代,工作內容從計算轉向研究“玻璃底片上的宇宙”——透過天體照相定格在玻璃底片上的星星;利用這些底片分析恆星光譜、進行恆星分類、編纂星表、發現新星和變星,並找到一種透過星光測量太空中距離的方法。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回到了愛德華·皮克林與哈洛·沙普利任職哈佛天文臺臺長的時代,親歷了天文臺從美國馬薩諸塞州到秘魯再到南非的觀測活動與玻璃底片庫的擴充,見證了安娜·德雷伯和凱瑟琳·布魯斯兩位女性贊助人對天文觀測和研究的慷慨解囊,更沉浸於威廉明娜·弗萊明、安妮·坎農、亨麗埃塔·萊維特、安東尼婭·莫里和塞西莉亞·佩恩等女天文學家的職業生涯中——她們創造了歷史並影響至今。

《讓火箭起飛的女孩》
[美]娜塔莉亞·霍爾特(Nathalia Holt) 著
陽曦 譯
後浪/九州出版社
2022年3月 出版

這是一個早該講述、卻姍姍來遲的故事。揭開塵封已久的歷史,讓我們見證讓火箭起飛的女孩們的快樂與憂慮,以“她的聲音”寫就我們共同的故事。
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招募了一群年輕女性來完成所有關鍵的計算工作。她們打破了女性只能從事無關緊要的文秘工作的固有印象。從計算員到程式設計師,再到科學家與工程師,她們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導彈飛上天空,火箭飛越太平洋,美國第一顆衛星的發射,月球任務和行星際探索任務,都離不開她們的計算和程式。同樣身為女性的科學家娜塔莉亞·霍爾特敏銳又細緻地為讀者刻畫了她們擁有女性、母親和科技工作者多重身份的光輝與挑戰。

《深海有光》
[美]伊迪絲·威德 著
鄭昕遠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2年5月 出版

無數次直墜深淵,作者仍堅持童年夢想,用50年的探索訴說對海洋發光生物的熱愛。
在地球上,照亮生命的自然光幾乎都來自兩個源頭:太陽與生物發光。在永無陽光的海洋深處,無數奇異的生物在黑暗中創造著生命的光芒。關於深海,我們的瞭解還不及火星。這個被錯誤描述為“亙古黑暗”的世界,時時刻刻都有“燈光秀”上演。甲藻、珊瑚、水母、磷蝦……還有被誤傳為“北海巨妖”的大王烏賊,都在用光的語言編織生命的戲碼。
伊迪絲·威德從小就夢想成為海洋生物學家,一次意外導致的短暫性失明經歷讓她對光產生了特殊的情感。在那之後的50多年來,她越發著迷於海洋深處閃現的神秘光芒,一次又一次回到深海,只為解開生物發光的謎團。
威德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神經生物學博士,海洋學家,海洋生物學家,海洋研究與保護協會(ORCA)聯合創始人,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她多次參與設計、改進潛水裝備和工具,利用自己設計的隱形攝像機等裝置初步實現了對海洋環境的無干擾觀察。2012年,威德更是利用自己研發的技術,拍攝到了自然棲息狀態下大王烏賊的珍貴影像,引發了公眾對深海生物的興趣。

《更遙遠的海岸——卡森傳》
[美] 威廉·蘇德 著
張大川 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9年7月 出版

真正寫出了20世紀一位傑出改革者的風采,瞭解蕾切爾·卡森的思想和現代環境保護運動歷史的權威之作。
蕾切爾·卡森是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著名科普作家、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先驅,被《時代》週刊評選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物之一。當北極冰川加速消融的警報與亞馬遜雨林的濃煙同時佔據新聞頭條,蕾切爾·卡森這個名字愈發顯現出先知般的光芒,她的遠見卓識早已超越了環境保護的技術層面。
在《更遙遠的海岸——卡森傳》中,我們得以窺見這位"寂靜的春天"的書寫者,如何將實驗室資料轉化為震撼人心的文學意象——她筆下的農藥如同"死亡的春雨"滲透大地,這種科學與詩意的完美融合,至今仍是科學傳播的典範。當人工智慧開始模擬生態系統,當元宇宙試圖重構自然景觀,卡森留下的精神遺產愈發珍貴:真正的環保從來不是技術競賽,而是人類對生命網路謙卑的認知與守護。

《破天機:基因編輯的驚人力量》
[美] 詹妮弗·杜德娜 / 塞繆爾·斯坦伯格 著
袁端端 譯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原力
2020年12月 出版

傳統觀念中,女性在競爭中常常會後退。但實際上,女性也是可以追求競爭,不畏競爭,並在競爭中獲勝。
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的發現過程中,兩位女性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和埃馬紐爾·夏彭蒂耶的合作研究,首先給出了CRISPR可以用來進行基因編輯的明確證據和工作原理,並且在後續的基因編輯專利之爭中毫不退縮。二人在202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破天機》以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的發現與應用為主線,用冷靜剋制的筆觸還原了一場真實的科學探索。透過對大量一線科研人員的訪談,將實驗室裡的偶然突破、技術迭代中的競爭合作,以及圍繞基因編輯的倫理爭議層層展開。

《我看見的世界:李飛飛自傳》
[美] 李飛飛 著
趙燦 譯
中信出版社
2024年2月出版

《我看見的世界》既是李飛飛的個人史,也是一部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人工智慧發展史。在這本書裡,李飛飛回憶了自己從底層移民成長到頂尖科學家的經歷。她度過了困頓艱辛的青少年時代,但對科學的熱愛不斷激勵著她持續追尋人生的“北極星”,並最終走進科學的殿堂。
當李飛飛和家人努力適應在美國的生活時,恰逢現代人工智慧開始不斷取得突破。她不斷開啟新的科學征程,並確立了自己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科學使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這本書裡,她詳細記錄了這些重大時刻的關鍵細節。同時,李飛飛也對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判斷和警醒,核心就是“以人為本”,讓人工智慧真正推動人類的發展,而不是成為威脅。
這本書既是對重大科學突破幕後的精彩窺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氣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僅證明了即使是最技術性的學術研究也需要激情,更加表明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可以激發無盡的科技創新。

賽先生書店可開發票,請在購書備註中留下開票資訊(單位、稅號和電子郵箱),確認收貨後,由出版社開具。

歡迎關注我們,投稿、授權等請聯絡
合作請新增微信SxsLive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