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半導體載流子極性和濃度的有效調控是現代電子學的核心之一,全面理解並精確調控載流子的輸執行為,對於提高未來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穩定性和降低功耗至關重要。然而,在單一材料中實現極性可調和可逆切換以設計最佳化器件,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已有研究表明,壓強能夠誘導功能材料的導電型別發生轉變,但這種轉變往往伴隨半導體向金屬態的轉變,極大地限制了其在半導體領域的應用。因此,尋找高壓下能在半導體-半導體相變中實現導電型別快速切換的材料變得尤為重要。
在此背景下,吉林大學劉冰冰教授、李全軍教授團隊與張立軍教授團隊合作,利用金剛石對頂砧技術在金屬鹵化物BiI3中發現了一種反常的壓強誘導的p-n型轉變,並顯著的提升了其光電響應特性。與通常在類似轉變中伴隨帶隙閉合的現象不同,BiI3在導電型別轉變後仍保持約1.1 eV(與矽相近)的帶隙。此外,以往的研究通常將高壓下負光電導歸因於載流子型別的切換,但在光電流測試中施加偏壓會對載流子型別的判斷產生潛在的誤導。因此,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光熱電效應(PTE)主導的自驅動光電流來判斷載流子極性的新方法,並進一步揭示了高壓下正-負光電導轉換與載流子型別切換之間的關聯。研究者採用聚焦光斑對樣品進行區域性照射,利用PTE效應產生載流子濃度梯度,從而自發形成光電流。這種PTE效應產生的光電流方向可直接反映載流子的極性,排除了偏壓的影響。這些發現不僅有助於深化對半導體載流子行為的理解,還為邏輯電路的設計和器件效能的最佳化提供了可行途徑。


圖2:壓力誘導BiI3的p-n導電型別切換導致自驅動光電流的極性反轉。該實驗使用直徑為10微米的光斑對樣品進行區域性照射,且未施加外部偏壓。當雷射照射BiI3樣品與電極接觸的一端時(A點),產生正向的自驅動光電流;而當壓力超過5.5 GPa時,光電流方向發生反轉,表明BiI3的導電型別發生了p-n切換。霍爾效應測量進一步驗證了導電型別的轉換。
這項成果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吉林大學嶽磊博士和田伏鈺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劉冰冰教授、李全軍教授和張立軍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3YFA14062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274166、62321166653)的資助支援。
點選“閱讀原文”閱讀原文。
擴充套件閱讀
媒體轉載聯絡授權請看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