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轉載於“戎評”

▼
美國那麼大實力,為什麼消耗不過俄羅斯?普京隱忍了20多年,才等來一戰血仇的機會。

在俄烏衝突的紛爭中,美國對俄羅斯的讓步如同潮水退去,一次次在制裁的邊緣徘徊,未能形成真正的壓力;美國出賣歐洲,將能源危機的苦果推給盟友,歐洲在能源短缺的寒冬中顫抖,而美國卻冷眼旁觀,如同隔岸觀火;美國出賣烏克蘭,承諾的援助如同海市蜃樓,虛幻而遙遠,烏克蘭在戰火中孤軍奮戰,如同被遺棄的孤舟,在風暴中掙扎。
美俄沙特的會談,是普京找到的最後一塊拼圖。在這場會談中,普京如同一位智者,巧妙地利用了能源這張王牌,將沙特拉入棋局,打破了美國的孤立策略。普京笑到了最後,因為他在這場博弈中,不僅穩固了俄羅斯的能源地位,更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了俄羅斯的影響力。他的勝利,不僅是對美國的一次巧妙反擊,更是對世界格局的一次深刻改寫。今天這期節目我們深度聊聊美俄之間的博弈:
北約東擴,普京的隱忍開端
時間回溯到1994年,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在葉利欽的領導下,國力衰微,百廢待興。此時,北約東擴的陰影開始籠罩俄羅斯。葉利欽深知北約東擴對俄羅斯地緣政治安全的巨大威脅,他站出來反對北約東擴,試圖為俄羅斯爭取一些戰略空間。然而,他的反對如同微弱的吶喊,在西方國家的強勢推進下,顯得蒼白無力。
僅僅過了10年,到了2004年,局勢愈發嚴峻。此時,普京已接過俄羅斯的領導權,儘管他有著強硬的政治手腕和堅定的決心,但俄羅斯當時的實力太弱,根本無法阻止北約的擴張步伐。就在這一年,北約一次就擴充了 7個成員國 ,其中包括與俄羅斯接壤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這三國的加入,使得北約的軍事力量直接部署到了俄羅斯家門口,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當時的俄羅斯,經濟上陷入困境,國內生產總值大幅下滑,工業生產停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在軍事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的軍事遺產雖龐大,但由於多年的經濟低迷,軍事裝備老化嚴重,軍隊訓練不足,戰鬥力大打折扣。面對北約的步步緊逼,俄羅斯在軍事和經濟上都無力與之抗衡,普京只能選擇隱忍,嚥下這口氣。這種隱忍,並非是軟弱,而是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為了俄羅斯的長遠利益,不得不做出的艱難抉擇。普京深知,在沒有足夠實力的情況下貿然對抗,只會讓俄羅斯陷入更深的困境。
美國的戰略誤判
在美國眼中,俄羅斯在北約東擴的壓力下毫無還手之力,這讓美國產生了嚴重的戰略誤判。看到俄羅斯如此弱小無助,美國開始沾沾自喜,認為俄羅斯已不再是其強勁對手,未來的戰爭模式將發生巨大轉變。
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更是深信這一觀點,他主導了一系列軍事變革,其中對美國地面部隊的裁減堪稱大刀闊斧。在他看來,美國空軍、海軍和國民警衛隊的數千架戰機足以應對未來的戰爭威脅,地面部隊的作用似乎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於是,1995年時,美國一個月還能生產87 萬發炮彈,到了2021年,炮彈產量驟降至1個月4萬發 。不僅如此,許多先進的地面武器專案也紛紛被裁減,像十字軍自行火炮、多功能炮兵等都未能倖免。
美國陸軍也開始了全面轉型,朝著更輕、更快的方向發展,大力發展輕型輪式裝甲車旅。這種轉型的背後,是對未來戰爭場景的一種設想:快速部署、靈活作戰,在面對小規模衝突和非傳統威脅時能夠迅速做出反應。然而,這種設想忽略了大國之間可能發生的大規模地面衝突,以及地面部隊在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在北約東擴的陰影下,普京並未一蹶不振,而是選擇了臥薪嚐膽,暗中積蓄力量。在這20多年裡,他在軍事、外交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精心佈局和不懈努力,為未來的反擊做著充分準備。
軍事上,普京深知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國家的堅實後盾。他大力加強俄羅斯的軍事建設,不斷提升軍事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在戰略核力量方面,俄羅斯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發和更新。例如,新型“鋯石” 高超音速導彈已開始批次生產,這種導彈具有極快的速度和強大的突防能力,能夠突破現有的防空反導系統,讓俄羅斯在戰略威懾上佔據重要地位。現代化武器裝備在俄戰略核力量中的佔比已經達到95%,“三位一體”的海軍核力量比例幾乎達到100%。
外交上,普京積極開展全方位的外交佈局,拓展俄羅斯的國際影響力。他深知,在國際舞臺上,孤立無援的國家很難在大國博弈中取得優勢。因此,俄羅斯重新開始在全球範圍內佈局拓展,無論是中東、亞太還是遙遠的拉美、非洲,都能看到俄羅斯外交的身影。
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這場衝突猶如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美國和俄羅斯在軍事資源、戰略決策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也讓世界看到了俄羅斯在面對美國及其盟友時的堅韌與實力。
在戰略決策方面,俄羅斯展現出了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決心。俄羅斯的戰略目標是確保烏克蘭不會成為對其安全構成威脅的存在,維護自身的地緣政治利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俄羅斯在軍事行動中採取了穩紮穩打的策略,逐步推進,控制關鍵地區,削弱烏克蘭的軍事力量。相比之下,美國在俄烏衝突中的戰略決策則顯得有些搖擺不定。美國一方面希望透過支援烏克蘭來削弱俄羅斯,但又擔心過度介入會引發與俄羅斯的直接衝突,導致局勢失控。這種矛盾的心態使得美國在對烏援助的規模和力度上猶豫不決,時而加大援助,時而又有所保留。美國在外交上的態度也十分複雜,既與俄羅斯進行談判,試圖推動停火,又不斷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加劇衝突。這種搖擺不定的戰略決策,不僅讓烏克蘭感到失望,也讓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此外,美國在俄烏衝突中還面臨著國內政治的壓力。美國國內對於是否繼續支援烏克蘭存在著不同的聲音,一些人認為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已經過多,不僅耗費了大量的資金,還可能引發與俄羅斯的全面衝突,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這種國內政治的分歧,也使得美國在俄烏衝突中的戰略決策受到了一定的制約,難以形成統一、有效的戰略。
在俄烏衝突中,俄羅斯在軍事資源投入和戰略決策等方面都展現出了比美國更強的實力和決心。美國的戰略誤判和搖擺不定的決策,使其在這場衝突中逐漸陷入困境,而俄羅斯則憑藉著自身的實力和堅定的決心,在衝突中佔據了主動地位。
俄烏衝突的爆發,不僅是俄美之間實力的一次激烈碰撞,也深刻影響著未來的俄美關係和地緣政治格局。美俄在沙特的會談,雖然標誌著雙方在某些問題上可能尋求對話與緩和,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會全面放棄對俄羅斯的壓力或制裁。為什麼這麼說呢?
美國與俄羅斯在全球地緣政治中存在結構性矛盾,尤其是在東歐、中東等地區的利益衝突。即使雙方在某些領域達成暫時共識,長期的戰略競爭不會因此消失。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涉及經濟、金融、能源、科技等多個領域,這些制裁是基於俄羅斯的行為而實施的。除非俄羅斯在核心問題上作出重大讓步,否則美國不會輕易解除制裁。在美國國內,對俄羅斯的態度依然強硬,尤其是在國會和輿論中,反俄情緒根深蒂固。任何對俄羅斯的讓步都可能被解讀為軟弱,從而對美國政府形成壓力。美俄會談更像是為了緩解短期緊張局勢,或者在某些具體問題上達成有限合作,但這並不代表美國會放棄對俄羅斯的整體遏制戰略。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