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藍白熊”,來了又走了。
過去幾個月內,號稱售賣俄羅斯商品的“俄貨店”“俄羅斯商品館”“俄羅斯國家館”,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城市冒頭。這類門面往往風格鮮明且統一,多以高飽和度的藍色為主,藍白色大熊為主要標誌,店內裝修也大多簡易,有的只是臨時的棚搭。
僅從外表看,就不像要久留的樣子。
果然,就在1月17日,俄羅斯駐華大使館透過官方賬號發出提醒:目前,俄羅斯國家館在中國的官方地址僅限於在俄羅斯出口中心支援下開設的場館,而且只有四家,分別位於上海、哈爾濱、成都和深圳。
也就是說,大多數所謂的俄羅斯館,來歷都很不簡單。

● 俄羅斯國家館在中國的官方地址僅限於在俄羅斯出口中心支援下開設的場館/圖源:@俄羅斯駐華大使館
不久前的1月8日,上海市場監管局亦宣稱,將對個別無證無照經營、未備案經營的“俄羅斯商品館”類店鋪予以立案調查,責令停業。此外,市監局從2024年12月23日起先後對47家“俄羅斯商品館”進行了檢查,且對其中6家宣傳為“國家館”、對消費者存在較大誤導性的商鋪進行了立案調查。
2024年12月底,南風窗記者走進南方某城市一家商場,發現一樓內新搭建起了一家“俄羅斯商品直營館”,無穹頂,佔地約十幾平方米。貨架上的商品大多中外文混雜,包括但不限於“大列巴”“牛筋腸”“格瓦斯”等等符合國人對俄羅斯刻板印象的食品。
陳列酒品的貨架上,有一款1.5升塑膠裝的“白熊大塑”啤酒,標價39元,商品標籤的顯示產地為“俄羅斯”。但在電商軟體上以照片識別商品,包裝與規格一模一樣,三瓶打包售價只要38.8元,產地為黑龍江哈爾濱。
今年1月,南風窗記者再次路過同一家商場,發現一個月前的“俄羅斯商品直營館”已經不在。
這樣的“短暫出現後又消失”,在不少城市比比皆是。

俄貨來自東北
俄貨店總是突兀地出現在城市裡,在CBD中心,或在商場門前的空地上。高飽和度深藍色,鋪滿整個店面,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白色大字向來客呼喊:“戰鬥民族”“烏拉!”
粗糲的盛情撲面而來。
1月中旬,南風窗記者走進一家深藍色棚搭的“俄羅斯國家館”。時值週六午後,店內較為熱鬧,可見兩個五六歲模樣、身著“東北花棉襖”的白人孩童與父母一起選購。
店內商品以零食與副食品為主,但均價比大多數國內商超都高,產地有的標註俄羅斯,有一部分標註為中國黑龍江、吉林等省份。
比如 “風味光頭餅”,產地為黑龍江省綏芬河市。“俄式酸黃瓜罐頭”則標註為原產國越南。

● “風味光頭餅”的產地為黑龍江省綏芬河市/南風窗記者 邢初 攝
對於商品的中文貨標,一位女性店員用濃郁的北方口音普通話告訴我,“不可能只是俄文,咱也看不懂啊”。
她還坦陳,因為“場地大,只放俄羅斯商品肯定放不完”,於是貨架上同時出現了產自中國其他省份地區的,與“產自俄羅斯/白俄羅斯”、但經黑龍江等東北省份代理的食品,甚至有原產地為越南的商品。
不過,不管是不是俄羅斯原產地,同一款商品,俄貨店大多都比網購平臺貴1-2倍,甚至更高。
比如,該店銷售的一款產自黑龍江牡丹江的“阿穆爾王者牌風味伏特加”, 500毫升零售價為63元人民幣,而在電商平臺上的同款伏特加,售價僅為36元。
研究俄羅斯方向國際關係的博士生覃心曾在莫斯科留過學,熟知俄語,也去過南京、上海不少俄貨商品店。在覃心看來,各種俄貨店內售賣的大部分零食,“其實在俄羅斯見不到”。商品包裝上的俄文,“其實很多拼音和字母也都是錯的”,一些商品的中文名,在她看來也是“機翻的感覺”。

● 俄貨商品店的零食/南風窗記者 邢初 攝
對國人而言,在不知從何而來的某些刻板印象裡,“牛筋腸”“大列巴”等名詞,與俄羅斯特產緊密掛鉤。即便,目前沒有任何可查證的專業資料,能證明“牛筋腸”是俄羅斯特產。覃心認識的俄羅斯本地人會吃一種“牛肉腸”,但從沒聽過“牛筋腸”這種東西。覃心認為,“目前,中國市場上的‘俄羅斯牛筋腸’,多半是商家根據本地消費者喜好自行研發或改良的‘俄式風味香腸’。”
2025年1月初,元旦剛過,覃心打算去一家位於上海環球港的“俄羅斯國家館”,卻發現前一天還在營業的店鋪,已經倒閉。

熟悉的與陌生的
在俄羅斯人眼中,中國的俄貨店有著一種奇妙的感覺:既熟悉,又陌生。
在上海讀大學的21歲俄羅斯女孩尤利婭對南風窗記者表示,走進俄羅斯商品店,她感受到了久違的“俄羅斯的氛圍”“熟悉的音樂”,讓她感到驚喜,還有一些熟悉的俄羅斯當地品牌,比如阿廖卡(alyonka)巧克力、Lyubyatovo餅乾等,“而且大部分價格都比在俄羅斯當地更低”,尤利婭說。
阿廖卡最早是蘇聯時期生產的牛奶巧克力,如今已成為俄羅斯當地最大的食品品牌之一。中國的各類“俄貨店”,都能見到標註為阿廖卡的巧克力、餅乾,不過,尤利婭不記得這個牌子有“抹茶”口味。

● 阿廖卡品牌的“抹茶”口味零食/尤利婭 攝
莫斯科高等經濟大學的博士生薩沙對中國俄貨店的第一印象也是“積極”,除了熟悉的食品品牌,一些店鋪用“受歡迎的人進行營銷”也讓她感到親切,比如,她曾在上海看見過“帶有普京形象的俄羅斯冰淇淋廣告”。
但店內依然有不少食物是薩沙從未在俄羅斯見過的,“主要是各種品牌的香腸、蜂蜜、麵包、罐頭食品”,她想,“但也許這些品牌只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很常見,所以我沒有在莫斯科看到它們。”
而對薩沙來說,俄貨店是不會去第二次的那種店鋪,“在中國嘗試中國商品要有趣得多”。
俄貨店最早的風潮出現在2022年3月。彼時,京東與俄羅斯電商平臺Yandex Market合作、由示範區產業投資促進局策劃推動成立的“俄羅斯(Russia)國家館”上線,很快就被中國消費者搶購一空。店鋪的線下配貨基地負責人在採訪裡表示,店鋪上線一週後,總銷售額已達近600萬元。
該店鋪上線當天,俄羅斯聯邦總商會駐中國商業大使謝爾蓋·百採夫還發布了一段影片,感謝中國朋友對俄羅斯(Russia)國家館的支援。不過,尚且未有證據表明該店鋪出自網傳的“俄羅斯大使館授權”。

● 俄羅斯聯邦總商會駐中國商業大使謝爾蓋·百採夫釋出的影片
目前,“俄羅斯(Russia)國家館”在平臺擁有粉絲逾260萬。證照資訊顯示的營業執照註冊者,為陝西日出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
店內,一包190克的“阿廖卡”巧克力售價15-19元,比線上下標榜為俄羅斯進口商品的實體店便宜。
緊隨其後,“俄羅斯國家館”的概念,開始以各種仿照店鋪的形式冒頭,不約而同的外形風格裝修,讓它們看上去宛如連鎖,但實際上很可能分屬於截然不同的經銷商和代理商。
短影片平臺上不斷有各種自媒體博主在力呼“俄貨店”的高昂利潤。名為“俄比熊聯合創始人”的博主宣稱,自己的品牌僅需40-50萬元啟動資金,就可以輕鬆收穫90萬年利潤。一家開在長沙的新店,三天內就能營業10萬,毛利高達50%以上。
在企查查上輸入這名博主口中的“俄比熊”,檢索出逾130家相關企業,其中註冊規模最大的一家,是位於湖北武漢的“俄比熊國際貿易(武漢)有限公司”,成立於2023年12月。

● 一家俄貨線下店/尤利婭 攝
南風窗記者從社交平臺添加了“俄比熊-俄貨供應鏈”的微信賬號,其個人影片號曾在1月16日釋出過一則“如何辨別真假俄貨”的科普影片,據其稱,看一件商品是否產自俄羅斯,最直接的方式,是檢視商品背後的條形碼數字,“開頭為46的是(產自)俄羅斯,開頭為48的是白俄羅斯”。
依照這一方法去線下俄貨店對照檢視,的確能發現小部分產品為46或48開頭,但平均單價都比線上“俄羅斯國家館”要高。

退潮之後
雨後春筍般出現的俄貨商品鋪,儘管真假莫辨,但某種程度上,都是中俄兩國關係日益提升的反映。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俄羅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昕向南風窗記者表示:“中俄雙邊貿易在過去十幾年內一直在提升,近兩三年尤為明顯,而且伴隨著一些結構上的變化。”
“比如,一直以來,能源佔據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一大塊,而如今及往後,非能源類的原材料,包括農產品也在進一步增加。”張昕認為,這一變化對兩國經濟合作關係的影響非常大,“這可能是近三十年來中俄關系的第一次。”
據中國海關總署於2025年1月13日公佈的統計資料,2024年,中國與俄羅斯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74萬億元(約237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不過,與2023年32.7%的漲幅相比,2024年的同比增長率2.9%明顯落後。

● 俄羅斯國家館/圖源:@俄羅斯駐華大使館
除戰爭因素,整個經濟結構的變化,也吸引著張昕對中俄貿易的關注。“蘇聯以後,俄羅斯的整個工業與製造業一直相對走弱,越來越依賴能源和原材料的出口,與此同時,中國本身的工業化水準和製造業提升非常快,二十多年的這些宏觀趨勢積累到現在,再部分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就會進一步加速出現貿易的結構性變化。”
在張昕看來,俄貨店在各城市的忽然冒頭,恰好反映了國家關係總體提升的大趨勢,“原來我們跟俄羅斯交往比較多的地區,現在一定程度上在向全國蔓延。比如江浙華南一帶,在地緣上曾經一度是與俄羅斯聯絡比較少的。”
不過,張昕並不太看好這類店鋪的長期發展。“除了能源這種大的(產品),中國消費者日常能接觸到的,還是日用品和食品多一些,比如酒、糖果。但這類商品有不少又存在出口限制,比如肉類。不管是生肉還是肉製品,(俄羅斯)對中國的限制是比較多的。”
因此,店鋪裡能買到的肉製品,諸如牛筋腸,就極有可能是中國生產,貼上了俄羅斯的標籤。“但也不能說它們是假貨”,張昕提醒,“它們只是用了某些與俄羅斯相關的符號做營銷,而商品背後的生產地,都符合法律規定。只不過是否涉嫌虛假宣傳,這個是可以追問的。”

● 有俄貨店的商品已標註清楚“國產”或“進口”/圖源: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張昕認為,隨著資訊透明度的增加,大部分消費者都會逐漸發現“此俄非俄”。“不管是確實從俄羅斯進口的還是貼牌的(食品),還是實際上是完全在中國生產的,甚至跟俄羅斯沒有本質上直接關聯的,本質上都只是商品。”在張昕看來,國內生產的食品宣傳為俄羅斯特色,無可厚非。
就算是廣義上的俄羅斯食品、日用品,對中國市場的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中長期吸引力也有限”。在張昕看來,“你可能偶爾嘗試一下覺得好玩,但隨著好奇心過去之後,見過、吃過,也就這樣了。”
新年過後,那些如今雨後春筍般濃郁藍白色系的城市訪客,或許也會隨凜冬淡去,終將成為歷史。
● 關注它,能讓你聽到更多真話,多一分對世界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