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聯濤:特朗普版“門羅主義2.1”?

如果強權即公理,美國則可以不受“友善行為”的束縛,擴大領土、獲取更多水資源、能源和礦產資源,並掌控太空以及南北極,這些都曾被視為全球公共財產
文 |沈聯濤
編輯 |袁滿
1823年,美國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提出“門羅主義”,宣稱包括北美和南美的西半球將不再允許歐洲國家進行新的殖民活動,同時承認歐洲在美洲的現有殖民地。
自1823年以來,美國向太平洋擴張,逐步接管前西班牙帝國的領地(得克薩斯、加利福尼亞、波多黎各、夏威夷、關島和菲律賓),以及1867年從俄羅斯手中購買阿拉斯加,這些都擴充套件了“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
進入20世紀,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於1903年接管巴拿馬運河,並在門羅主義基礎上提出“羅斯福推論”,賦予美國干涉西半球國家內政的權利,只要這些國家的行為損害了美國利益。
“門羅主義2.0”在1961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受到考驗,當時蘇聯試圖在古巴部署導彈。美國還曾插手尼加拉瓜、海地和多明尼加共和國的事務。
距1823年的“門羅主義1.0”已經過去202年,美國第45任和第47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似乎為21世紀重新表述了這一政策(“門羅主義2.1”)。他宣佈計劃“收回”巴拿馬運河,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並提出從丹麥手中購買格陵蘭島。
這與特朗普作為反戰總統的立場是否矛盾?在競選期間,他誓言要結束前任總統發動的永無止境的戰爭。自今年1月再次上臺以來,他試圖推動烏克蘭和加沙衝突的解決——把烏克蘭問題交由歐洲處理,與伊朗和以色列協商解決中東問題,並計劃與中國國家領導人會面,展開外交魅力攻勢。
那些認為西方正在衰落的專家推斷,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意在重建“美利堅堡壘”,透過提高關稅將製造業帶回美國。更大膽的支持者則認為,特朗普的真正目標是重建美國的單極地位,遏制俄羅斯和中國所倡導的“多極威斯特伐利亞秩序”。亨利·基辛格將該秩序總結為:1. 互相尊重領土完整與主權;2. 互不侵犯;3. 互不干涉內政;4. 平等互利;5. 和平共處。
在我的想象中,特朗普的“門羅主義2.1”展現了一個更加大膽和宏偉的戰略視角:21世紀的超級美國將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展開運作。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在2021年釋出的《2040全球趨勢報告》設想了五種可能的情景:一個混亂的切割世界,美中競爭共存,區域集團、貿易與供應鏈的分隔,如歐盟與中國合作應對氣候災難的悲劇與動員,民主體制恢復領導地位的民主復興。這些情景假設人人都將表現出善意和遵守法治,但“特朗普2.0”完全否定了這一點。即使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英國,它的國防部對2055年的預測也認為,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的地位將“相對衰落”。
但如果強權即公理,美國則可以不受“友善行為”的束縛,擴大領土、獲取更多水資源、能源和礦產資源,並掌控太空以及南北極,這些都曾被視為全球公共財產。
這種以地球為單位的地緣政治競爭視角,遠比19世紀英俄帝國之間以陸地和海洋為核心的“大博弈”更加大膽和全面。
英國地緣戰略家哈爾福德·麥金德在1904年提出著名的“心臟地帶理論”:“誰控制東歐,誰就控制心臟地帶;誰控制心臟地帶,誰就控制世界島;誰控制世界島,誰就控制世界。”這是基於陸權的思維,擔心俄羅斯將接管英屬印度帝國。在20世紀,隨著航母、導彈、核彈、衛星、無人機、能源以及情報領域的計算能力迅猛發展,地緣政治思維也隨之轉變。
如今,在AI、機器人與太空主導的時代,掌控越來越多的能源與地理資源成為關鍵。美國在地理位置和國土規模上佔據有利地位,不僅能左右東西,更能沿南北軸心展開佈局。若能奪取格陵蘭,美國將比俄羅斯更深入北極地區;若能主導南美,則可掌控南極地區。隨著氣候變暖導致南北極冰層融化,美國有望比其他國家更早開發新的能源、水源與礦產資源。
換而言之,若能掌控從北極到南極的地帶,美國將使其他挑戰者變成小的區域性玩家。美國加上格陵蘭與加拿大,將擁有219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超過俄羅斯(1710萬平方公里)、中國(960萬平方公里)或印度(330萬平方公里),這還未包括對大陸架與海洋資源的主張。
雖然中國與印度的人口均超過14億,遠遠多於美國現有人口,但倘若“門羅主義2.1”覆蓋北美、南美和中美,其人口規模將達10.3億。一個包括格陵蘭的美洲合眾國,將成為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南北軸超級大國。
這一切只是想象嗎?也許吧。那些“好好先生”從未敢想這樣的驚人構想有實現的可能。但“好人政治”的時代已經結束。當“門羅主義2.1”到來,許多國家或將淪為附庸國。
(作者為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院高階研究員、香港證監會前主席;翻譯:江瑋)
責編 | 王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