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葉斯法則中的普世智慧

作者姚斌
來源:在蒼茫中傳燈(ID:chuandeng169)
高塔姆·拜德在《複利》一書中注意到,在我們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新技術層出不窮,獨特的業務模式不斷演變,各行各業都在形成顛覆性創新。美國市場上最大的5家公司幾乎不需要資本來成長,所有這些公司的擴張速度都比安德魯·卡耐基的鋼鐵廠或約翰·洛克非勒的煉油廠快得多。
確實,在人類生存的最後90秒裡,所有現代工業生活都展開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花了數十年的辛勤以及鉅額資本,才拼湊出一個煉油廠網路。而馬克·扎克伯格只用了八年時間,就把臉書從默默無聞打造成一家估值達到1,000億美元的企業,而僅僅4年時間,他的市值就達到了3,000億美元。
01
我們如何衡量價值投資
湯姆·古德溫在《商業達爾文主義》一書中講到,我們的商業已經進入了一個顛覆性時代,面臨著三大變化,且這三個變化會越來越明顯:全球性的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徹底;規模效應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新型公司蓬勃發展,並且改變了市場。“世界上最大的計程車公司優步,沒有汽車。臉書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媒體所有者,它不創作任何內容。最有價值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沒有存貨。全球最大的住宿提供商愛彼迎也沒有房地產。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
此時,那些評估投資的過時和僵化的模式和方法正在被打亂,繼續依賴這些技術可能會將價值陷阱錯認為價值投資。價值投資並非已死,而是我們如何衡量價值。在本傑明·格雷厄姆式的投資中,賬面價值是公司最相關的估值工具,但賬面價值對谷歌、亞馬遜或臉書等公司意義不大。隨著創新曲線變得越來越陡峭,採納週期也變得更快了。如今,新的商業模式能夠賺錢,而且它們會一直存在下去。如果投資者以過去預測未來,那麼其結果往往錯失良機。從有形資產到無形資產的轉變,才是投資旅程的真諦。
拜德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成功,關鍵技能之一就是靈活思考。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認知靈活性”。心理學家認為,這種靈活性與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等其他技能一樣,都是成功所需的關鍵心理技能之一。靈活思考是指遇到新的事實或情況時保持開放思維的能力,以及適應從先前持有的想法或信仰改變觀點的能力,無論之前多麼篤信。比如,大多數關於市場的文章都告訴你它應該是什麼樣子,但成功的投資者不會試圖時時抓住它應該是什麼樣子;他們只是不斷追尋。
在適當的時候迅速摧毀我們自己的想法是能獲得的最有價值的品質之一。我們必須強迫自己考慮另一邊的論點。但是,商界和投資者往往會忽視這樣的觀點,永遠不會放棄他們鍾愛的專案和喜愛的股票,即使繼續是毫無意義的。他們要麼在業績糟糕後繼續投出優質資金,要麼在業績糟糕的業務中繼續保持平均水平。他們遵循同樣的方法直到破產。要想破產,最可靠的辦法之一就是在不斷萎縮的市場中獲得越來越大的份額。這是一個緩慢但確定的死亡。過程先是漸進的,然後是突然的。
不愉快的事實不會因為被忽略而消失。查理·芒格在200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年會上談到,有些企業倒閉是天性使然。從本質來看,你也不應該與之抗爭。在某些情況下,除了拼命把錢撤出去找別的專案,你也別無他法。良好的投資,能夠在遵循我們想法的信念,和當我們犯錯誤時承認的靈活性之間做到一種奇特的平衡。
當芒格談到他對巴菲特關閉紡織業務時說:“微觀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教訓是,要區分技術何時會幫助你,何時會傷害你。而大多數人的頭腦中並不清楚。但像巴菲特這種人……他知道一臺能夠生產大量產品的更好的機器將帶來生產率大幅提高,但最終受益的是紡織品的買家。作為廠家,我們什麼好處也得不到。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概念——有各種各樣的美妙的新發明,它們不會給你帶來任何東西,只是讓你有機會在江河日下的行業裡投入更多的資金。你還是賺不到錢。巨大改進帶來的所有優勢都將傳遞給客戶。”
觀察一下巴菲特思維的非凡靈活性:當航空業的動態發生變化時,巴菲特客觀而冷靜的考慮了這些新情況,隨後迅速改變了主意。新的證據應該修正我們先前的信念,並把它們轉化為我們後驗信念。先前的信念越強,改變它就越困難。但如果我們對手頭的某一特定情況事先一無所知,那麼我們將完全依賴於該事件特定的可得證據。因此,要形成一個初步假設,對關鍵學科的大思想有一個基本的最起碼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菲利普·泰特洛克在《超預測》中寫道,在超級預言家看來,比貝葉斯法則更重要的是貝葉斯的核心觀點,即透過不斷按證據的權重進行更新,逐漸接近真理。所謂的貝葉斯法則,也就是條件機率,即衡量一個事件的機率,假設另一個事件已經發生。
根據丹尼爾·卡尼曼的說法,貝葉斯法則的最簡單形式是在或然率形式中,後驗或然率=先驗或然率×似然率。或然率就是機率或機率;而似然率則是一種比例關係。根據這個等式,一個人先前的信念可以藉助似然比來修正。比率越高,人們對某一特定情況的看法變化就越大。雖然先前的信念可能有許多來源,一個很好的來源是基本比率,它代表了歷史統計資訊。似然率代表有關特定案例的新資訊,它會改變可能性。似然率越大,後驗機率越高。如果我們忽視了基本比率或平均歷史經驗,在這種情況下,查理·芒格的警告會心想成真:“如果你把葡萄乾和糞便混在一起,你仍然會得到糞便。”
02
以證據的權重接近真理
在2015年10月題為《等式中的普世智慧》的白皮書中,桑傑·巴克西教授分享了貝葉斯法則的六個核心見解。
① 把模糊的語言翻譯成數字機率。正如泰特洛克所說的,就像撲克遊戲中一樣,如果你在將60/40的賭注和40/60——或者55/45和45/55——分開方面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你就有了優勢。中央情報局(CIA )的出版物《估計機率詞》為翻譯貝葉斯語言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框架:100%是確定性;93%(誤差在6%左右)是幾乎可以肯定;75%(誤差在12%左右)是很可能;50%(誤差在10%左右)是一半可能性;30%(誤差在10%左右)是可能不會;7%(誤差在5%左右)是幾乎可以肯定不會;0%則是完全不可能。
② 始終記住基本比率。菲利普·費雪曾經提到過這一點:“合乎邏輯的是,在考慮購買任何一隻普通股之前,第一步就是要看看過去是如何成功賺錢的。”然而,當投資者遇到某個具體案例進行生動或誘人的描述時,他們就很容易忽略基本比率。在為一家公司支付過高的市盈率之前,應該研究一下支付這種價格的歷史平均經驗。在投資於一家高槓杆企業或者管理層在公司治理和資本配置方面有不良記錄的企業之前,應該看看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投資的歷史長期結果。
在聽了一個關於股票的激動人心的故事後,考慮基本比率有助於檢查自己最初是否過於熱情。巴菲特之所以避免在“形勢好轉”時進行投資,是因為他依賴基本比率。按照他的說法,“困境很少好轉”。當巴菲特避免投資於瞬息萬變的高科技企業,並以“鉅變和非凡的回報通常並不匹配”作為理由時,他是在依賴基本比率。
③ 所有聽上去好得難以置信的故事不一定是壞事。一個真正好的故事可以提高似然比,而似然比又可以轉化為更高的後驗機率,對於基本面投資者來說,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他們是單個企業的自下而上的投資者,不會進行大範圍的戰略投資。對於均值迴歸並希望投資統計學意義上便宜股票的格雷厄姆和多德式的投資者來說,基本比率極為重要,具體的股票故事則不那麼重要。而對於追隨費雪或芒格的高質量投資者來說,儘可能得多瞭解具體業務至關重要。當然,這樣的投資者絕不能忽視基本比率,但他們也應該能夠具有“在沙礫中識別鑽石”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引人注目的公司通常會讓公司變得獨一無二,從而在行業中脫穎而出。
哈維·費爾斯通在他的著作《凡人與大亨:經商的故事》中描述了這樣的人:“對一個生意人的考驗,並不是他能不能在一兩個景氣年份裡賺到錢,或者能不能先進入這個領域的運氣來賺錢,而是他能否在一個高度競爭的領域裡,在沒有任何最初競爭的優勢情況下,以一種非常體面的方式戰勝競爭對手,同時保持自己和他的群體的自尊。”
④ 區分訊號和噪聲。訊號就是真相,噪聲則不是。更多的資料不會帶來更多的洞察力。通常,它們只會導致錯誤的判斷。對成功的投資者來說,最稀缺的資源不是金錢而是注意力——如何在時間和理性之間進行權衡,以獲得最佳效果。投資技巧不在於無所不知,而在於明智的忽視:做出明智的選擇去忽略什麼。要想從嘈雜的新聞流中找出有價值的訊號,首先要讓頭腦安靜下來,然後再去尋找正在發生的緩慢而漸進的變化。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關注長期變化,而不是季度、月度和每日變化。大多數研究都著眼於一兩年的預測範圍,因此,如果一家公司的大部分價值超出了這個預測範圍,就可能被低估。
⑤ 遵循達爾文的思維黃金法則。達爾文特別注意收集不符合他先前概念的事實。每當他看到一個公開的事實,一個新的觀察和思想,與他通常的觀點相悖時,他就會在備忘錄中立刻記下來。因為他從經驗中發現,這樣的事實和思想比有力的事實和思想更容易從記憶中逃脫。由於這個習慣,很少有他沒有注意到並試圖回答的,與他相反的觀點。這就是他的“思維黃金法則”。
在堅持己見的必要條件上,達爾文可能影響了查理·芒格的方法:你必須比堅持己見的人更好地理解論點的反面。當你還能清楚地闡明相反的觀點時,你的觀點就更可信了。面對我們的基因構成,這種思維方式是相當不自然的。在這種情況下,更典型的反應是尋找儘可能多的確鑿證據。然而,如果我們本著正確的精神去實踐,它就是一個強有力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克服缺點,變得更加客觀公正。
⑥ 將股市視為同注同贏的博彩系統。在同注分彩系統中,比如股市,一個人在和其他投資者對賭。在這樣的系統中,其他投資者的行為改變了賠率。賠率是指若贏了的話,回報比例有多高。賠率越高,收益越大。巴克西舉例說,當隱藏在大宗商品行業內部、管理異常良好的利基業務被市場視為大宗商品業務時,它就代表著機遇。考慮周全的貝葉斯投資者會注意不要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即企業屬於大宗商品行業( 先驗比率很低 ),但他也會考慮企業的特定關鍵證據,從而得出非常高的似然比。因此,對這位投資者來說,後驗比率要永遠好於股市對公司評估所隱含的機率。這是一種可以利用的偏見。
03
學會比別人輸得更漂亮
長期投資者購買股票的想法是多年持有。即便如此,投資者仍然需要不斷驗證自己對最初投資觀點的正確性。無論趨勢何時反轉,無論是上漲還是下跌,投資者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認識到。當我們投資了一段時間的股票時,就會逐漸瞭解不斷變化的商業和行業動態,就會知道可持續增長率何時會完全放慢,或是最初的投資理論何時開始出現裂痕。這有助於我們在隨後的市盈率下調其之前及時退出。在這個下調期,公司利潤繼續增長,但增速低於估值過高時最初折現的水平,這段經歷尤其痛苦。透過市場的真實體驗,以及對各個行業的人細微差別,及其隨時間演變的估值動態日益熟悉,適時賣出的藝術才能日益上手且逐漸發展起來。
拜德告訴我們,如果一家偉大的公司暫時被高估了,投資者就不應該匆忙拋售。如果相關股票是牛市中的佼佼者,投資者就應該有勇氣在整個牛市中一直持有這家公司。在偉大的企業中,人們往往會經常看到積極的一面,而它們最終帶來的業績往往比我們最初設想的要好得多。“當你發現會下金蛋的鵝時,不要賣掉它。”拜德在多年的投資實踐中,學到了一個重要教訓:面對估值過高的公司,尤其是在現今無法替代的情況下,千萬不要輕易出手。更好的方法是等到一個好得多的機會出現時,或者等到股票被荒謬地高估時再賣出。
當我們認為偉大的公司在短期的公平估值時,它們在長期內往往被顯著低估。對此,菲利普·費雪在他的《怎樣選擇成長股》中曾經這樣寫道,對於一家增長異常迅速的傑出公司而言,假設現在的股價是市盈率35倍,而不是像通常情況那樣,以市盈率25倍賣出。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一些新產品,其真正的經濟重要性尚未被金融界所認識。也許根本就沒有這樣的產品。如果增長率是如此之高,再過10年公司很可能已經翻了三番,那麼目前的股票的35%是否高估了,真的值得如此巨大的關注嗎?真正重要的是,不要去擾亂一個在以後會有很大價值的倉位。如果在購買普通股時正確地完成了這項工作,那麼賣出它的時間幾乎永遠不會到來。
從長期來看,股票的表現應該優於大多數其他資產類別,而且幾乎可以肯定,股票的回報率應該高於現金。事實證明,現金有時總是很有價值的,但在20年至30年的時間裡,持有現金對投資組合業績的拖累,將遠遠超過人們利用週期性低迷時期的“乾貨”所獲得的少數偶然收益。約翰·鄧普頓在關於“什麼時候投資”時說過,歷史表明,重要的不是時機而是時間。
創造財富的關鍵在於,以合理的估值收購高質量、成長型企業,然後長期持有這些企業。如果我們隨機抽查100名長期以來以較高利率複合融資的成功投資者,就會發現幾乎所有人都會買下一些偉大的企業,然後對它們視而不見。正如查理·芒格所說的,大錢不在於買賣,而在於等待。
作為投資者,以開放的心態評估重大事實,並在這些事實發生變化時改變主意,是一項寶貴的技能,可以增加投資成功的機率。當新的證據出現影響我們的預期回報時,使用貝葉斯法則並更新機率。犯錯是完全可以的,但持續犯錯是不行的。拜德學到的另一個重要的教訓是,如果我們想比別人贏得更精彩,必須學會如何比別人輸得更漂亮。成功的投資者透過未知和不可知獲得了非凡的回報,他們這樣做是基於合理的計算。“未知和不可知”是指世界的可能未來狀態及其機率都是未知和不可知的情況。
“側掛車投資”是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理查德·澤克豪澤在他的《投資未知與不可知》一文中引入的一個術語。他有兩個閃亮的觀點:
第一,大多數投資者無法區分風險和不確定性。遇到不確定性時,就會把它等同於風險,迴避相關股票。這為價值投資者創造了巨大的買入機會,他們避開風險(永久性資本損失),但以非常有利的條件(大的安全邊際)尋求不確定性。
第二,有些不可知的情況會帶來高收益的結果,我們可以從系統的角度來考慮這些情況。大多數人都喜歡在自己知道具體機率的情況下承擔風險,而不是機率完全不確定的替代風險場景。他們傾向於選擇已知獲勝機率而不是未知的獲勝機率,即使已知機率較低並且未知機率可能是獲勝的保證。對未知的恐懼是最強大的恐懼之一,自然的反應是儘可能遠離恐懼。對未知的一無所知使我們大多數人退出遊戲。無論如何,這些有可能帶來非常高回報的情況。
財富青睞勇敢的人,市場價格和估值往往反映出我們避免不確定性的天性。看待不可知情況的一種方法是認識到它們帶來的巨大不對稱收益。如果我們有機會將我們的錢乘以10到20倍,而這個機會被我們在那個特定的承諾中可能失去所有的可能性所抵消,那麼這是一個好的賭注,可以下注,只要我們足夠多樣化。這就是如何在非對稱受益中下注。這就是貝比·魯斯效應在起作用。為低機率的結果做準備,爭取高機率的結果,適用於價值投資者。在一個偉大的行業買一家不錯的公司要比在一個糟糕的行業買一家偉大的公司更好。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