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血的智駕宣傳,不該是車企的文字遊戲

給車上五花八門的裝置前,還是先教會車主怎麼用吧
每一位智駕車主都該多一門說明書考試,保命!
小米SU7在高速路碰撞起火,3名女孩遇難,警方還沒有調查結果,小米一方無法接觸事故車輛,無法斷定責任,需要等最終結果。
但哥愈發相信,無論是否新能源車,但凡配置智駕系統,準確說是輔助系統汽車的司機,都該增加一門說明書考試。
花樣太多了,總得告訴車主怎麼用。
很多人對自己車子輔助駕駛效能,技術邊界在哪裡,並不清晰。
這次事故中,遇難女孩的媽媽說,孩子過於相信輔助系統的安全性。
根據小米公佈的資料,事故車輛開啟輔助駕駛以時速116公里行駛,事發速度為時速97公里。
從發現提醒到悲劇發生,只有2秒鐘反應時間。
每一個數據都觸目驚心。
時速97公里的碰撞,是什麼概念呢?
要知道,現在的汽車碰撞試驗,如果不是賽車,絕大多數時速最高只有64公里。
時速提高一倍,碰撞能量會提高4倍,所以超過這個速度,車內人員的狀況要靠運氣。
德國的ADAC(全德汽車俱樂部)在2008年做過一次試驗,以時速64公里做碰撞試驗,汽車配置能起到有效保護作用。
但是,一旦時速提高到80公里,碰撞後車門已經變形,需要多人合力才能開啟。
雖然氣囊打開了,但假人撞到了方向盤,後移的儀表盤也擠壓住了假人的腿部。
時速超過80公里的碰撞,已經達到量產車的安全防護臨界點。
那智慧輔助系統為什麼沒有降速?
周邊的提醒本來很明顯。
事發後,網易汽車重走了事故路段。
事發點前三公里位置的龍門架上,有前方施工變道行駛的提醒。
兩公里處再次出現施工警示牌。
600米處第三次出現警示牌,此時應該開始減速。
出現並道提示牌後,路牌提示此路段的限速為時速60公里。
變道路口的長度約有100米,以116公里的時速,在2秒鐘做出反應並透過,對老司機來說也不容易。
汽車開到此處,應該在時速60公里以下了。
三公里的反應時段,車速未減。
而2秒鐘的極限操作時間,是讓F1車手來操作嗎?
可他們也是需要經過訓練才有秒級的躲避能力。
對普通人來說,極限預警和操作時間,只會增加危險突如其來時的慌亂,做出過度反應。
肉眼可見的提醒,因為種種未知的原因,被一次次忽視。
今天查資料時,哥看到一組資料,竟然與此次事故有些類似。
去年11月,懂車帝對9款新能源汽車的智慧輔助系統做測試。

(圖via懂車帝)

在主動避讓功能測試裡,三款車不及格,其中有小米SU7。

(圖via懂車帝)

面對橫倒在路中央的卡車模擬障礙物,小米SU7新增了車道居中輔助增強版,理論上能夠對靜態佔道障礙物繞行。
測試中,小米SU7以120公里的時速行駛,雖然能夠較早識別,還能標紅卡車模型,但是隻有輕微的主動降速,最終只能人工接管。
(圖via懂車帝)
經過預估碰撞點的時速仍然高達91.7公里。

(圖via懂車帝)

測試員全程戒備,還差點碰到障礙物。
能指望輔助駕駛系統在關鍵時刻保命嗎?
同時,懂車帝還做了一次裝睡實驗,在夜間以時速30公里上路,假裝睡覺,手搭在方向盤上,測試車輛是否主動發出提醒。
結果,六款車沒有反應。
理想L7在閉眼後5秒只給出文字提示。
小鵬汽車出現文字、語音、方向盤震動提醒,但14秒後提醒消失。
蔚來ES6表現較穩,出現文字語音方向盤震動提醒,司機如果不接管,會主動減速,開啟雙閃停車,並撥打救援中心電話。

(圖via懂車帝)

所以,智慧輔助駕駛並不會讓你的汽車變成主動守護你的奧特曼。
到底還有多少人不知道,你車上的智駕系統是輔助系統,不能自動駕駛,更做不到無人駕駛。
把這個常識刻在腦子裡。
L2是輔助駕駛,L3是自動輔助駕駛,L4是自動駕駛,L5是無人駕駛。
L3級是分界點。
L3以上為有條件的自動駕駛。
L4級在絕大部分場景可以自動駕駛,不需要駕駛員干預。
L5級是完全自動駕駛,不需要駕駛員和方向盤。
小米SU7全系使用的是L2級智慧輔助駕駛。
目前國內還沒企業敢自稱L3,但會把功能宣傳成“L2+”“L2.5”甚至“L2.999”。
因為L3標準的汽車一旦出事故,責任在車企。
一場場新車釋出會上,智慧輔助駕駛都會成為焦點。
雖然李想呼籲過,大家在推廣上應該剋制,把話說明白,好讓車主心裡有數。
雷軍也不止在一個場合強調,智駕是輔助駕駛,不是自動駕駛。
王傳福更直白:“什麼無人駕駛,都是扯淡,現在只是高階駕駛輔助,僅此而已。”
應該不止哥一人有這種錯覺,現在的智慧駕駛似乎已經包打天下了。
縱然L3在中國落地,也僅僅是自動輔助駕駛,但認知裡能做到無人駕駛了。
敲黑板,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汽車智慧輔助系統即便達到L3級別,也不能在車裡睡覺。
但因為迷之相信的人太多,哥也見多了車內睡覺的,雙手脫離方向盤打遊戲的,下棋的,喝茶的……
這家開創,那家顛覆,這家“高階智駕”,那家“無限接近L3”,重複千遍,真的很多人會相信。
其實,危機已經被不斷預警,“城市NOA只是將將可用,安全性不達標將成為災難。”
直到危險成真。
三條人命,能換來一次行業生態的改變嗎?
為了不再喪失更多的人命。
起碼在用酷炫詞彙打動車主的同時,明白告知怎樣的操作會帶來哪些風險。
那些花樣百出的門把手,關鍵時刻機械按鈕在哪裡。
至少要明明白白提醒車主,駕駛中睡覺,不可以。


來呀 一起搞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