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裡的“護襠獅”竟是道光皇帝永遠的痛?

適逢建院100週年,故宮博物院在今年初夏首次舉辦了以動物為主題的特展,名為“萬物和生——故宮博物院藏動物題材繪畫展”。展覽彙集了117件動物題材古畫,涵蓋了禽鳥、走獸、草蟲、鱗介等多個門類。這座“季節限定”的故宮書畫裡的動物園,吸引了許多遊客打卡、拍照,流連忘返。
萬物和生特展落幕,那些靈動的宮中神獸又藏向了何處?其實,在故宮博物院的建築中本就藏著無數神奇動物:從地面到臺基、從門窗到頂棚、從檁枋到屋頂、從殿內到殿外,幾乎無處不在。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古建專家周乾在新作《故宮裡的神獸》中匯聚了故宮內與古建築有關的神獸共計53種,數量豐富,並且按照帝王所期待的功能,對這些神獸進行了分類。如有加強政權寓意的龍、犼、鳳、烏鴉、鶴、甪端等;有消災寓意的獅子、獬豸、海底異獸、屋頂神獸等;有納福寓意的鹿、麒麟、象、鰲、御花園石子路面與靈沼軒牆體上的吉祥動物等;充當寵物的貓、狗、蟋蟀、鴿子等。
《故宮裡的神獸》 周乾 著,活字文化 策劃,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25年3月
為什麼這些神獸要“藏”於紫禁城的特定位置?它們與帝王嬪妃們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絡?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故宮裡的神獸》中的精彩內容。如周乾老師在書中所揭示的——這是一冊由神獸寫就的另類宮廷秘史。當九五之尊的帝王卸下“面具”,撫摸這些老朋友時,我們才看到紫禁城最有人情味的模樣。
神奇動物在故宮
《故宮裡的神獸》作者分享活動
2025年7月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老年之聲《樂享時光》每週#超愛閱讀 樂齡讀書會#專欄,主持人賀超為您解讀由活字文化策劃,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故宮裡的神獸》。同時特邀本書作者,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為您講述故宮古建中那些神奇動物的故事。
廣播收聽:敬請鎖定Fm104.4、Am1053,首播時間:7:00-8:00,重播時間:17:00-18:00;網路收聽:可下載雲聽、學習強國App,搜尋“老年之聲”線上收聽。
強政神獸·龍🐲
《末代皇帝》劇照
明清時期的故宮是帝王執政及生活的場所,在故宮中,龍的形象幾乎無處不在。電影《末代皇帝》中,小皇帝溥儀坐的髹金漆雲龍紋寶座曾多次出現,該寶座是故宮現存等級最高、做工最講究、裝飾最華貴、雕鏤最精美的寶座。寶座為明朝嘉靖年間製作,材料為楠木。13條金龍分別盤繞於椅背上,形態各異。
太和殿金龍寶座
其中,搭腦椅背頂部橫木正中為一條昂首挺立的坐龍,兩側各做成龍軀形;四根圓柱形椅柱各有多條蟠龍纏繞,做蜿蜒擎空之勢。龍紋寶座肅穆威嚴,彰顯皇權氣質。此外,寶座下方束腰處四面開光,透雕雙龍戲珠圖案,盡顯大氣奢華之美。寶座周身雕龍髹金,在裝飾上神聖化。
太和殿寶座龍頭
髹金漆工藝是指工匠用足大赤金在廣膠水中研細後,去膠晾乾、曬成粉末,再用絲綿掃到打好金膠的寶座上,然後罩一層清漆(透明漆)。太和殿寶座工料精良,金龍造型雖歷經年代長久,但依舊華燦生輝。
消災神獸·獅🦁️
太和門前的銅獅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的一對銅獅。這對銅獅對稱立在宏偉的太和門前,雄壯而威武。銅獅並非鎏金做法,且無款識,推測應為明代鑄造。
太和門及門前銅獅
太和門在明清時期曾是帝王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和出入要道。
與乾清門前的銅獅不同,太和門前銅獅的耳朵是豎起來的,似乎在警惕闖入宮的不速之客。這對大型銅獅的頭部和身體是圓形,底座是方形,寓意天圓地方。每隻銅獅子的高度都達到2.4米,蹲坐在高0.6米的銅座之上,通高達3米。雄獅在東側,雌獅在西側。
和門前東側銅獅正立面
雄獅頭飾鬈鬃,頸懸響鈴,兩眼瞪視前方,氣勢雄偉,其右足踏繡球,象徵皇家權力和一統天下
太和門前西側銅獅正立面
雌獅頭略朝下,其左足撫幼獅,象徵子嗣昌盛
二銅獅頭頂螺旋捲毛(俗稱疙瘩燙),張嘴露牙,似在咆哮;胸前綬帶雕花精美,前掛鑾鈴肩掛纓穗,肢爪強勁有力,前肢後肘各有三個捲毛,後背有錦帶盤花結,整體顯得異常英勇威猛。
銅獅為何愛“燙頭”?歡迎購入《故宮裡的神獸》,答案就在書中第61頁
太和門前銅獅的雕塑和鑄造工藝極為精細,無論是銅獅全身,還是銅座上的紋飾,都雕鑄得非常精美,表面光潔無痕,應是採用古代失蠟法整體鑄造而成。
失蠟法工藝流程大致是:制蠟模、製作外範、熔化銅液、鑄後加工等幾個過程。明代《天工開物》中有失蠟法較為詳細的記載。
|護襠獅與道光帝
獅子被古人認為是“百獸之王”,有獅子鎮宅,各種惡獸不敢靠近。另據古印度佛教經典《大智度論》卷七記載,佛是人中獅子,佛坐的寶座,都是獅子座。由於獅子是佛的化身,釋迦牟尼說法都是“獅子吼”,可以驅趕邪惡,帶來光明,且獅子佩戴的銅鈴和瓔珞在佛教中均有驅邪護法的作用,因而用來鎮宅。
古代橋體上多有獅子石雕,也有鎮橋之意,寄託保護橋免受災禍的願望。位於故宮西華門區域的斷虹橋為元代建造,橋上有形態各異的獅子造型,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由南往北數的第四隻。這隻獅子一手抓著頭髮,一手護著襠部,表情痛苦,常被稱作“護襠獅”。
“護襠獅”
據傳護襠獅與道光帝的大阿哥奕緯有關。
奕緯是道光與身份低微的藩邸使女那拉氏所生,性格頑皮、桀驁不馴,道光帝一直不是很喜歡他。道光十一年(1831)四月二十日,奕緯在上書房學習時,又走神了。於是老師對他說,你現在要好好學習,以後就能當個有作為的好皇帝。沒想到奕緯一聽就不高興了,回答說,我當上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你。老師聽了非常害怕,連忙向道光皇帝稟告了這件事。道光皇帝一聽,頓時勃然大怒,讓人把奕緯叫到南三所來。
(清)故宮博物院藏《大公主大阿哥荷亭晚釣圖》
奕緯站在池中小亭內,一手牽著端憫固倫公主,另一手拿著魚竿饒有興趣地釣魚。
奕緯還不知道怎麼回事,高高興興地進了南三所,若無其事地問候父王。道光皇帝見到奕緯,立刻氣不打一處來,衝上去狠狠地踹了奕緯一腳,沒想到這一腳不偏不倚,恰恰踹在奕緯的襠部。奕緯當場捂著下身,倒地抽搐,口吐白沫。道光皇帝看到這幅場景,立刻慌了神,連忙叫來太醫,將奕緯抬回他的住處醫治。然而,由於傷勢過重,無力迴天,奕緯幾個月後便去世了,年僅二十三歲。
(清)故宮博物院藏《大公主大阿哥庭院遊戲圖》
奕緯身上掛著精緻的小懷錶、香囊,帶著妹妹端憫固倫公主,在庭院裡興奮地點爆竹。
道光皇帝下令,賜奕緯諡號“隱志”,並以皇子身份下葬。據說,在奕緯的葬禮上,道光皇帝忍不住撲倒在兒子的棺槨上失聲痛哭。他既後悔多年來對兒子的冷漠,又悔恨自己憤怒之下將兒子踢死。就這樣,奕緯用自己的死亡,在道光皇帝心中,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痛。
幸運的是,兩年後,道光皇帝又得一子奕詝。儘管道光皇帝順利地把皇位傳給奕詝(後來的咸豐皇帝),但是奕緯在他心中仍佔有特殊的地位。每次道光帝路過斷虹橋,看見護襠獅一手護襠,一手抓腦,表情非常痛苦,猶如奕緯當年被踢死的樣子,都會勾起無盡的痛苦和對往事的悔恨。為避免觸景傷情,道光皇帝下令用一塊紅布蓋住這個護襠獅,並儘可能不再從西華門出入。
斷虹橋
納福神獸·鹿🦌
儲秀宮外立面
故宮西六宮之一的儲秀宮,位於鹹福宮之東、翊坤宮之北,明清時為妃嬪所居。我們今天看到的儲秀宮,大部分為慈禧於光緒十年改造後的建築外觀及陳設。其中,建築門前的一對銅鹿格外引人注目。
儲秀宮前的銅鹿
儲秀宮面闊五間,前出廊,單簷歇山屋頂,建築外觀及體量較為低調。儲秀宮是明清后妃的居住之處,而且為慈禧一生最為重要的居所。慈禧是葉赫那拉氏的徽號,該徽號啟用於咸豐十一年(1861)九月三十日。葉赫那拉氏從咸豐二年(1852)五月初九入宮之初,一直到執掌天下,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儲秀宮。在這裡,她度過了作為蘭貴人、懿嬪、懿妃、懿貴妃的近十年最美好的歲月。
《慈禧太后便服像屏》(卡爾繪)
光緒十年(1884),已居長春宮十年的慈禧太后,為慶祝五十大壽,又搬回儲秀宮,同時打破了乾隆帝定下的祖制,耗費白銀六十三萬兩重修宮室。院內遊廊牆壁上的題詞,即當時大臣為慈禧太后祝壽的萬壽無疆賦。需要說明的是,據《國朝宮史》載,乾隆於八年(1743)十二月十二日頒佈上諭:“十二宮陳設器皿等件佈置停妥,永遠不許移動,亦不許收貯。”
曾經伺候慈禧八年的宮女何榮兒認為慈禧搬回儲秀宮,是頗有深意的。她在《宮女談往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回憶了其中的原因:其一,慈禧十七歲入宮,儲秀宮為咸豐皇帝對她的雨露之處,她的青春也都埋葬在此;咸豐死後,她一直守寡,而儲秀宮處處都有記憶,是其對咸豐帝眷戀之所。其二,儲秀宮是慈禧發跡之地;慈禧在儲秀宮後殿麗景軒,生下了載淳,她的地位由嬪榮升為妃,並進一步榮升為貴妃;咸豐皇帝死在熱河,載淳即位,有利於慈禧干政及掌權。所以她長期居住在儲秀宮,是有她的心機的。
儲秀宮門前銅鹿據傳為清光緒九年(1883)鑄造,高1.6米,寬約0.3米,置於高0.22米的銅座上。有著長長的梅花形犄角,顯示出一種麗人般的氣質。其眼神柔順,嘴唇微張,駐足靜立,又給人以馴服、祥和之感。
為什麼慈禧要在儲秀宮前安放一對銅鹿?鹿可代表愛情。如麗的繁體字為,這是與鹿有關的象形字,像兩張鹿皮之形。而古人嫁娶男方要送女方以兩張鹿皮作為聘禮,寓意迎娶美麗的姑娘。宋人劉恕撰《通鑑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太昊便是伏羲,儷皮則是指成對的鹿皮。伏羲創立嫁娶制度,這便是最古老的婚姻制度,而儷皮也因此成為古代婚禮必備的聘禮之一,只要有條件的人家都會準備一對鹿皮作為聘禮。後人稱夫妻為伉儷。而儷皮就是鹿皮。慈禧下令在其住所前安放銅鹿,有紀念其與咸豐帝曾經的愛情之意。
故宮藏鹿皮橢圓荷包
慈禧所居儲秀宮前的銅鹿,亦有保佑慈禧權力穩固之意。在石器時代,甚至青銅時代之後的一段時間,鹿角一直被當作作戰的武器。戰爭開始前,各部落會爭相逐鹿,搶奪武器。鹿死誰手,說的就是權力落在誰的手裡。司馬遷在《史記》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意即秦國失去了天下,天下的英雄豪傑都想得到它。
《弘曆逐鹿圖》區域性
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188312月至18854),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中法戰爭爆發。由於奕訢及其主持下的軍機處不想輕易開啟戰端,引起朝臣交章彈劾。
光緒十年(1884)三月初八,時值清軍在前線潰敗,慈禧太后震怒。她同醇親王奕譞合作,以委靡因循的罪名,將以奕訢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罷黜。同一天,她又頒發上諭,派奕劻、奕譞、世鐸執掌軍機處。上述事件,史稱甲申易樞
甲申易樞已反映出慈禧掌權的野心。一對銅鹿立於慈禧寢宮前,是她對權力的嚮往。
定東陵隆恩殿前銅鹿
定東陵為慈禧下葬地,而其中的隆恩殿前亦有銅鹿,可反映慈禧對鹿的深厚感情。
相關推薦
1.
《故宮裡的神獸》
周乾 著
活字文化 策劃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出版時間:202503
在古建築領域,室內的立柱一般被稱為“金柱”。太和殿寶座的兩側有六根金柱。每根金柱上均有一條體形碩大的蟠龍造型。
蟠龍即蟄伏在地而未昇天之龍,造型為盤曲環繞狀。此龍尾巴在下,周身纏繞立柱,蜿蜒盤曲而上,龍頭上仰,注視上方雙眼銳利有神。龍尾下方為壽山福海紋飾,龍身周邊為飄浮的祥雲環繞。此巨龍造型威武,張牙舞爪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立柱上的各個紋飾均線條分明,凸凹相間,視覺效果極為震撼。
故宮古建築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形態各異的神獸就是其中重要的表現方式。本書以強政神獸”“消災神獸”“納福神獸”“寵物神獸四大維度,系統梳理龍、鳳、獬豸、甪端等五十餘種神獸的隱秘蹤跡。全書以深入淺出的語言,輔以近400幅圖片,圖文並茂地解讀故宮內的神獸及其所展現的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2.
《故宮建築細探》
周乾 著
活字文化 策劃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出版時間:202301
“紅牆黃瓦”是公眾對故宮古建築群的通俗稱謂。其中,“紅牆”是指故宮內的宮牆,其外表多飾以紅色,有著獨特的視覺效果。大面積的紅牆是故宮最顯著的標識。
故宮紅牆的選材與施工也具有科學性。從構造角度講,故宮宮牆主要由磚牆芯、底層灰(漿)、罩麵灰(漿)組成。我們看到的“中國紅”就屬於罩麵灰。雍正朝《大清會典二》卷之九十五載有“殿門牆外用紅土,內用石灰”,說明紅牆的底層灰以石灰為主要成分,罩麵灰以紅土為主要成分。清工部《工程做法》卷五十三對紅牆罩麵灰的材料組成有了更為明確的規定:“提刷紅漿,每折見方一丈用頭號紅土十觔,江米四合,白礬捌倆。”其中,“頭號紅土”為顆粒較細、顏色較深的紅土,“觔”通“斤”,“江米”即糯米,“合”為容積單位,1合等於0.1升。上述三種材料的實際工程配比一般為頭號紅土、江米、白礬按1007.55的重量比例混合,兌水後抹在宮牆上,作為宮牆的面層。
本書是一本關於故宮建築知識的普及性讀物。作為故宮建築研究專家,作者周乾深耕此領域多年,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一手經驗。在本書中,作者從故宮建築的建造、部件、佈局以及特別的單體建築等角度切入,輔以200幅照片、手繪圖,拆解故宮建築的佈局方式、結構特徵,建築上鎮物、擺件背後的文化寓意,以點代面、深入淺出地講解故宮建築的特點以及背後牽涉的文化、歷史知識。
3.
《太和殿》
周乾 著
活字文化 策劃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出版時間:202101
太和殿建築的保護和修繕,歷來是萬人矚目的大事。2006年—2008年,故宮博物院對太和殿開展了為期兩年的大修。這是太和殿在1697年建成後的首次大規模修繕。太和殿大修的主要內容包括:屋頂揭取瓦面,更換糟朽的椽子和望板,再重新鋪瓦;支頂區域性下沉的樑架,並緊固鬆動的鐵箍;檢修斗拱,填配補齊區域性缺失的斗拱構件;修補鬆動的牆體,並對區域性脫落的牆皮重新抹灰;對與牆體相交的柱子進行檢查,採用傳統方法替換柱根糟朽的位置;對鬆動、挪位的臺基石進行修補、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外簷重新作油飾彩畫等。今天我們看到的太和殿,為2008年大修後的樣子。太和殿大修,反映了中國古建築保護人員具備了對文物採取及時有效保護的能力和水平。
太和殿作為故宮中體量、等級都無出其右的建築,除了宏偉的造型、華美的裝飾賦予它極高的審美價值之外,從整體的柱架、屋頂,再到區域性的榫卯、斗拱,每一個環節都體現著中國古建築的高超技巧與智慧。作者周乾曾參加太和殿大修工作,本書帶領讀者由內到外、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區域性地瞭解太和殿設計和建造的巧妙之處。搭配以500幅彩圖和歷史背景介紹,從視覺和文化層面將太和殿豐滿的呈現在讀者眼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