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萬“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一夜變身“英語角”,好笑又有一些溫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不用我去看世界,世界來看我了。"這兩天的小紅書擠滿了自稱“Titok難民”的美國使用者。美國政府對TikTok的制裁,竟然促成了中美兩國網友在小紅書相遇,也讓這款軟體猝不及防成了中國人的“英語角”。來自普通人的善意,讓我們看到,在全球化的冰窗期,依然有暖流湧動。
文丨張楠    編丨Jennifer    排版 | 李嘉祺
誰能想到?TikTok在美的禁令尚未生效,老外們已經水靈靈地闖進了小紅書。一覺醒來,“小紅薯”變身“洋地瓜”。
外國人舉著“聽勸”的牌子、展示蹩腳中文,中國人用簡單的英語做起了網際網路導遊。跨國文化大交流,一時間,熱鬧出歷史性的盛世光景。
感人啊。初代網際網路精神——讓相隔萬里的人們跨越藩籬、相遇對話——在2025年新年伊始,迎來了一波魔幻復興。
為什麼說魔幻呢?
整件事情的起因始於1月10日,美國最高法院關於TikTok禁令的辯論結果出爐,不出意外,TikTok會在1月19日(本週日)正式從美國的應用商店下架。
路透社報道
TikTok當然也不是毫無準備,談判持續了數年,後手自然是有的。幾年前就開始著手推出另一款APP:Lemon 8。美媒形容這款應用程式是時下最熱門的幾款APP的結合體,它也確實很能打,但要複製TikTok的成功,還是差些火候。
最新訊息,除非美國最高法院介入阻止禁令,TikTok計劃於1月19日全面關閉其在美國的應用。TikTok沒有選擇允許已下載使用者繼續使用,而是對所有使用者都立即關閉應用。
根據計劃,嘗試開啟TikTok應用的使用者將會看到一個彈出訊息,指引他們前往一個介紹禁令資訊的網站。TikTok旨在透過此舉,向所有使用者展示禁令的影響。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地時間1月15日,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正在考慮在上任後釋出一項行政命令,暫停執行TikTok銷售或禁止法60至90天。
後續將如何發展,還有待觀察。
但民意的不滿已經是顯而易見了。兩邊鬥到了大結局,結果這潑天的流量落到了小紅書頭上。
根據移動應用的資訊平臺Sensor Tower資料,1月15日,小紅書在蘋果免費應用商店的下載量,已經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德國、義大利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登頂第一。
01
開啟小紅書
賽博登陸地球村
現在一開啟小紅書,無論你平時關注的是娛樂圈八卦還是穿搭、旅遊博主,首頁上都會看到和你平時的興趣愛好八杆子打不著的美國人。不是大資料亂了,是“TikTok”難民實在太多了。
有世界名校學生來解密名校生活的:
有不懂就問、跟中國人請教數學問題的:
有對中國好奇、花式提問的:
熱鬧到什麼程度呢?
“留學生可能都沒見過這麼多外國人”。現在,小紅書上,僅僅是“TikTokrefugee(TikTok難民)”這一詞條,就有 4.6 億瀏覽量。
TikTok的命運懸而未決。Instagram、Facebook、X(前Twitter)等西方社交媒體早就對前者龐大的使用者量虎視眈眈,一邊迅速最佳化短影片功能,一邊坐等瓜分大餅。
可偏偏是什麼都沒準備的小紅書,躺贏了。
而且,小紅書至今尚未開發內建翻譯功能,外國網友們要翻譯軟體、小紅書兩頭跑,使用體驗並不十分理想,但他們仍然探索得很是起勁。
這就不得不說到,為什麼“TikTok難民”要選擇小紅書。
美國政府主張堅持TikTok禁令,一直聲稱的理由是:中國APP竊取美國人隱私,危害國家安全。美國使用者一直對此不怎麼買賬。
在上週五最高院辯論結果出爐後,美國使用者十分不滿,索性直接進入一款真正的中國APP,上來還直接玩起梗來“Hi! My Chinese spy!”
玩笑間,隔閡煙消雲散。
面對外國友人釋放的善意,咱們中國網友也是拿出了大國氣度,務實又好客地先上了一波“新手指南”:
也有“大仇得報“、給外國人來點小小的中文震撼的:
也有免費的外教資源、“小紅薯”秒變“作業幫”的:
不少中國使用者也抓住了時機,小紅書好像變成了一個“英語角”,擠滿了愛學習的人。
有中國學生上傳了自己的英文練習題。
評論區更是熱鬧無比:有交友學習的、提出新問題的、直接給答案的、還有針對某個問題積極討論的……
還有使用者留言求助高中英文作業,卻被國內網友溫馨提示,“高中題自己做哈,高考帶不了外援的”。
愛學習的外國網友,已經開始向中國人請教:“怎樣才能提高我的數學成績?有什麼建議嗎?”
有不少中國網友都建議,從基礎做起,還是先把99乘法表背熟吧~
還有上海朋友貼心送出了家鄉特產《一課一練》(它還有英文版的)……
全世界人民在此刻,居然因為“愛學習”,走到了一起。你來我往,一時間好不熱鬧。
02
網際網路上
久違的普通人氣息
這兩天刷小紅書,變得特別好玩。
平時的資訊流總是被直播帶貨、穿搭博主和各種濾鏡拉滿的生活分享織就成一個封閉的資訊繭房。
但這兩天,一群素未謀面的外國網友的到來,卻讓我們重新看到了網際網路最原本的樣子:陌生人之間純粹的好奇與善意。
有一個來自加州的海洋生物學家,對著自己的玩偶娃娃拍張照,就“粗糙”上線了,結果註冊不到兩天就收穫了一萬多人關注。
用了幾天翻譯器,還沒弄明白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是不一樣的,卻也磕磕巴巴地和不少中國網友聊了起來。
作為一個社交媒體的“新手”,她坦言之前在TikTok上也是默默無聞。在這裡,收到中國網友的熱情回應。

她特別興奮,她流露出的真誠快樂感染了每個人,評論區一下子就熱鬧起來。看到她認真又生動的海洋生物介紹,有網友建議她做科普博主,做“美版無窮小亮”。
還有一位有三個孩子的美國媽媽,問大家這裡是年輕人多還是媽媽多。結果立即迎來了中國媽媽們毫無保留的真心交流。
“你也會擔心孩子在學校的成績嗎?”“生育傷害要怎麼修復?”“如何平衡帶娃和工作?”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母職困境,瞬間拉近了跨越太平洋的距離。
媽媽們在小紅書友好交流
在一位義大利網友的帖子下,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的網友紛紛留言。他們說這裡是個與眾不同的社群,充滿了善意和溫暖。
有意思的是,他們還會互相提醒:“要保持禮貌”、“尊重這裡的原有使用者”、“不要破壞這份來之不易的美好氛圍”。這種發自內心的珍惜,讓人不禁心頭一熱。
有趣的是,一位中國網友把自己這兩天刷小紅書上“TikTok難民”帖子的樂趣,剪輯成影片發到了TikTok上。第二天醒來,評論區就成了新一輪跨文化交流的小課堂。
外國網友們爭相詢問如何加入小紅書,還會貼心地問,這麼多美國網友一齊湧入,會不會打擾到“小紅書本地使用者”。
最讓人感動的是,大家都在努力跨越語言的障礙。中國網友們把高中英語撿出來用,說錯了也不怕;外國網友則開始學習最基礎的中文。
有人用emoji打比方,有人畫簡筆畫解釋,有人在中國網友的建議下給影片加上中文字幕。可這些略顯笨拙的嘗試,卻讓交流變得格外真實和親切。
普通人之間的對話和理解,原來可以這麼簡單自然。
這不就是小時候課本里描述的那種“世界是一家”的景象嗎?只不過這一次,它發生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
03
全球化的冰窗期
有暖流湧動
“我以為我翻牆了,沒想到牆翻了。”
精準概括了這兩天小紅書網友的心理。
這一網際網路奇觀的形成,源於外國網友對其當局的逆反心理,也得益於小紅書獨特的氣質:既“洋氣”又“接地氣”。
小紅書最早是留學生們帶火的。初到國外的留學生,人生地不熟,正需要這樣一個“生活小百科”:從怎麼跟導師商討成績,到幾點到哪個超市買菜最便宜,開啟小紅書一搜就都明白了。
久而久之,越來越多身處全球各地的華人使用者加入,分享著所在地的新鮮事,讓小紅書變成了一場“全球華人云端大聯歡”。
所以,前些年,小紅書也屢次嘗試出海,但幾乎都鎩羽而歸,還在業界落下個“出海最菜”的名號…… 結果現在,不用出海了,使用者自己進口了。
沒有一鍵翻譯功能?沒關係,ChatGPT、谷歌翻譯齊上陣;
使用者有時差?那就“早C晚A”唄!“早上Chinese(中國人),晚上American(美國人)”;
語言文化有壁壘?沒關係,“交貓稅“、“當李華“,總能找到共同語言……
20年前人們描繪的那個地球村,在全球局勢愈發緊張、割裂的今天,竟得以瞥見。
2021年,耶魯大學時任校長蘇必德 (Peter Salovey) 在新生入學典禮上發表題為「When the World Is on Fire」(當世界身處一片火海)的演講。
在那次演講中,他說:“我們目睹了全球多處可怕的野火、乾旱和洪水災害。你們中的一些人甚至親身經歷了這些氣候災難。不僅僅是氣候變化,還有種族主義、極端主義、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這些複雜的挑戰,都在呼籲人類採取緊急和協調一致的行動。”
彼時,他鼓勵著剛剛進入耶魯的新生,“雖然我們來自世界各處,但我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改變自己,進而改變世界。”
三年過去了,情況似乎並沒有變得更好。
加州山火還在持續,近十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立場愈發割裂,戰火和槍聲也沒有停下……
在這種複雜而巨大的撕裂中,即使是日常生活不受影響的普通人,也慢慢被磨去了些鮮活的生命力。
可是,全球化從來就不僅僅是一個宏大的經濟或政治概念啊,它也可以是我們普通人的態度和信念。
一位美國阿姨流淚感慨自己能用中文和中國人交流,
這感覺太美好了
在“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的這幾天裡,它可以是一句簡單真誠的welcome,也可以是一起玩梗的快樂。
在小紅書上,已經有網友開始討論,這份小小的快樂,會不會很快結束。
出於種種原因,大家普遍傾向於相信,這一波熱潮,不會持續太久。
可是,至少在這短短的幾天裡,我們看到了那些跨越文化與國界的真心與信任。
或許這就是網路時代的一種溫暖力量,帶著希望,讓人依舊相信世界可以變得更好。
相關討論下刷到一則網友評論,讀來甚是認同,用在此處作結再合適不過——
如果真的有不可抗力的因素,導致我們的聯絡再次斷開,我們也一定要記住此刻對彼此的愛與信任;
以後如果有詆譭彼此的言論、我們可以在內心堅定地對自己說,我看到的不是這樣。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來源:外灘教育

編輯:李嘉祺
統籌:劉潔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