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出爐!點選上圖,一鍵下單↑↑↑
「手作之都 景德鎮」
攝影|蔡小川
逛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需要攻略。開館的一刻,提前開啟門票預約碼,衝進展廳,坐直梯上七層,出電梯右手邊坐扶梯,直達“無語佛”展廳。唯有如此,遊人才能在排隊十分鐘之內,擠到“無語佛”面前“打卡”。
展廳裡的“無語佛”本是十八羅漢陶瓷雕塑中的沉思羅漢,創作於民國時期。沉思羅漢因“三分疲憊、三分震驚、兩分無語和一分擺爛”的形象,從2023年起在網路上爆火,至今慕名者眾多,也成為“千年瓷都”景德鎮如今的代表。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網紅瓷雕”,看起來不僅是一個地名和一件瓷器,更是當下景德鎮的象徵——制瓷技藝的傳承不輟,如今被放在社交媒體的濾鏡下,成為網紅城市中的一朵“浪花”。
博物館裡,除了“無語佛”之外,景德鎮出品的代表瓷器也陳列其中,從新石器時代直至當代。展品背後的絕活兒仍在傳承,掌握絕活兒的匠人的後代,也許就在博物館裡與遊客擦肩。博物館外,網紅的氣息鋪滿全城。在雕塑瓷廠裡,有供遊人拍照的“無語佛”立牌。而由舊瓷廠改造、紅磚堆砌的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簡稱“陶溪川”)像一個“空中島嶼”。遊客在比“798”更明麗的建築景觀前拍照,在其中的店鋪、市集裡,能夠買到陶器、陶瓷手串、創意瓷雕和各式瓷器。
這種瓷藝的傳承與大眾潮流的混雜令人神迷。市集裡哪些瓷器能代表景德鎮的傳統工藝?為什麼創意的陶器會與傳統的瓷器共存?甚至,在琳琅滿目的門類之下,該如何認識景德鎮的手作活動?
為此,我們潛入網紅的浪潮裡,想為景德鎮的新朋友們繪出座標圖。

我們行走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與“陶溪川”之間,讓景德鎮成為“千年瓷都”的古窯和“十大瓷廠”的遺蹟仍在。它們是景德鎮外在的“肌理”。
曾經古窯裡生產的四類瓷器,青花、粉彩、顏色釉、玲瓏瓷,則是景德鎮壓箱底的四大工藝。而如今這些技藝的精品,往往淹沒在網紅的熱鬧裡。它們很多散落在街巷深處,乃至山中的工業區裡,其中的精品,甚至只是在網店的“櫥窗”供人挑選。
四大工藝在當下仍以青花瓷和粉彩居多,它們如今的特點是精細。給人最為直觀的感受是,人們把不同時期的瓷器捧在手裡,如果是相似的圖案,當下的圖案就像電視更新了“超清解析度”。

“藝林堂”粉彩車間裡,填色師傅在為桃子填色
其中最為巔峰的代表是粉彩。粉彩因色彩柔和似粉質地,顏色豐富、淡雅而得名。粉彩工藝的瓷器,就像是在白底的瓷器上繪製一幅多彩、柔美的畫卷。而粉彩中最為豔麗、繁複的一種表現題材,就是“萬花”——瓷體之上,極目所至,沒有留白,只有大小各異、奼紫嫣紅的萬千花朵,伴著釉色燒製後泛起的玻璃光澤。
在景德鎮品牌“藝林堂”的粉彩車間裡,我們見到萬花被濃縮在一個堪堪盈握的茶杯上。茶杯上的萬花,精細以針尖計。劉常月是“藝林堂”專為萬花填色的畫師,她為萬花填滿色,需要在瓷胎上面畫10萬筆。她要填的花色有10餘種。填色過程中,她要照顧花與花之間前後對比、層次關係,乃至顏色的過渡,還要表現花瓣的走向和花朵每個階段的生命力。她手上功夫的高妙十分直觀,看不出她每一下的用筆,彷彿每一筆都是在“原地踏步”,花瓣的神態卻又從中慢慢顯現出來。
景德鎮的手藝人下如此大的工夫,是在順應茶道的生活方式盛行之下,人們對於茶器的喜愛。改開放以來,仿古瓷、大師瓷後,手藝人把官窯的高超技藝投入最尋常的日用器中。

劉常月在畫萬花
有當代“三大名窯”之稱的“九段燒”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古代的青花瓷髮色發青,看起來典雅,但是喝茶時不利於看清茶湯。“九段燒”的創始人段鎮民為此做了方方面面的“改造”。他們不僅要重新調整器型,更要從畫面上確立風格。“九段燒”的少掌門段紫微告訴我們,傳統青花瓷燒製時,所配的青釉容易流,如果描繪人臉的線條很細,燒製時會糊掉,所以青花人物的題材在古代是最下等,即使博物館裡展出的青花人物,臉上的五官也不會很細膩。尤其是展現小孩臉的嬰戲圖,不僅“千人一面”,而且把孩童畫得像老人。
他們用高白泥、高白釉替代了傳統的配方,讓青花的白瓷也成為可以任意施展的“白紙”。當時段鎮民重金把景德鎮畫青花人物最知名的畫師都請來,畫傳統主題“十八羅漢”,畫師能用工筆細膩地描摹人物表情,線條都是用勾線筆尖尖的那一根毛畫出來的。

“九段燒”著名的嬰戲主題瓷器
精細工藝背後的傳承很辛苦。在古代靠家族內部隱秘地傳承,新中國成立後建設“十大瓷廠”,技藝在國營體系裡被共享和傳播,擴大了接受面,而“十大瓷廠”解體後,師徒制在作坊裡延續。如今49歲覃淑琴是其中的典型,17年前她拜師學習粉彩,“我白天畫青花打工,晚上6點和一同學藝的朋友來到師父家,先幫忙帶小孩、洗衣服、洗碗,9點左右學技術,跟著師父一起幹活兒。那時幾乎每天夜裡兩點從師父家出來,和朋友一起騎著腳踏車回家。學了大半年,剛瞭解到皮毛,師父怕我們把技術全學走,就說可以出師了,把我們打發走了。我又只能自學,那一年景德鎮漲水,水淹到二樓,一週不退,我家在四樓,我仍然在家裡拿白瓷罐子練習”。
她的粉彩技藝在17年前學成,開始單獨接活兒,有香港客人把她畫的瓷器全包下來,此後她又學習琺琅彩,瞭解制瓷所有的流程,如今她在景德鎮以琺琅彩著名,她的家像一個古董博物館,裡面五彩斑斕的瓷器和瓷雕都是她的手筆。
不過,工藝並非越精細,效果越好。創意和審美達到冠絕全球的水平,在目前的景德鎮不容易。專業的平面設計師需要學習瓷器的“語言”,一個是料性,一個是瓷器的弧面。“大部分平面設計的圖案直接用在瓷器上都沒法看,要在對傳統瓷器和國畫有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做創新。景德鎮的手藝人面臨著如何把傳統審美和當下訴求融合起來,是景德鎮瓷器發展的新問題。

“九段燒”的畫師
景德鎮的底蘊,除了傳統瓷藝,還有完善而便利的陶瓷產業鏈。它吸引世界各地的手作者來此實現自己的創意,使景德鎮具有源源不斷的活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樂天陶社和它的市集。樂天陶社的社長鄭禕在英國長大的香港陶藝家,如今已過花甲。她1995年第一次來景德鎮時,已經在香港定居很多年,在香港開了樂天陶社,致力於交流和傳播陶瓷文化,當時能到景德鎮來,是因為從美國回來的景德鎮藝術家李見深在本地做了駐場專案,她也只是把景德鎮當作瞭解中國陶瓷的一站。但景德鎮的陶瓷生態讓鄭禕感覺到十分新鮮,“走到哪個巷子裡都能看到一些工藝是我從來沒見過的,覺得好好玩”。她看老師傅在石膏模具裡製作泥巴硬坯,硬坯靠近石膏的一側通常會幹得很快,為了保證乾溼度平衡,西方藝術家會用吹風機吹乾另一側,而景德鎮老師傅只用報廢的泥巴碎片就夠了,墊在坯子上,多餘的水分直接被吸乾。
這種陌生感和隨之而來的解釋衝動成為鄭禕的創作源泉。她的作品充分利用景德鎮的優勢。鄭禕找了雕塑瓷廠裡捏瓷工藝最好的一位女師傅,請她為自己製作手捏蝴蝶,每隻蝴蝶要分成9個部分,分別製作完再粘在一起。鄭禕把3.5萬隻陶瓷蝴蝶串起來,裝飾在一件巨大的漢服上,由此開啟了她標誌性的“蝴蝶衣”作品系列。“遠看是一件漢服,西方一定知道這代表中國。但當你走近看的時候,發現上面的每一隻蝴蝶都是不一樣的,它代表著中國很大,文化很豐富,永遠有看不完的東西。”鄭禕說。“蝴蝶衣”系列曾在美國國家陶瓷藝術教育年會、日本美濃國際陶瓷藝術展等世界級陶瓷展上獲獎,其中最大的一件作品被大英博物館收藏至今,成為反映當代中國的一個標誌性陶瓷藝術符號。

在景德鎮獲得巨大成功之後,2005年,鄭禕在這裡辦起了跟香港同名的樂天陶社,吸引外國人到景德鎮來,客觀上將新的陶藝觀念和工作方式帶進了景德鎮的傳統世界。外國藝術家的到來激起了一批年輕人從事陶瓷創作的熱情。他們單打獨鬥地掌握從泥料配置到成型方式、燒成方式和裝飾方式等等全盤技術,這些年輕人組成了景德鎮的獨立手作人群體。這種“新”在當下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樂天陶社每週六的市集。
樂天市集原本在靠近市區中央的雕塑瓷廠內,隨著那裡成為熱門旅遊打卡地,如今搬到了湘湖雙鳳橋的一個老廠區大院內,院子中間醒目的位置用大量各色各樣陶瓷碎片堆成一座小山,藝術性十足,成了遊客來逛市集的第一個打卡點。

每週六上午開放的“樂天市集”為景德鎮年輕人的生存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正是樂天市集和高質量顧客的出現,一大群從事創意陶瓷製作的年輕人才能在景德鎮活下來。古月是目前樂天市集裡最被市場認可的攤主,他的陶瓷作品即將在蘇富比拍賣。10年前,他從景德鎮陶瓷大學(以下簡稱“陶大”)研究生畢業後,找了一份陶瓷設計師的工作,但發現公司只跟著爆款走,他覺得沒意思,連工資都沒要就辭職了。他來樂天市集擺攤賣作品生存。第一批茶壺和碗,坯子是去作坊裡給拉坯師傅打下手免費討回來的,他把自己在校期間積累的畫稿拿出來畫在器物上,去街上的公共窯跟人搭夥燒窯,也很便宜,燒好之後拿去樂天市集上賣,“從那以後掙的每一毛錢都是屬於自己的”。
樂天市集也讓這些獨立手作人獲得了被更多人看見、能與外界交流的機會。小雪和王嘯兩夫妻在樂天市集擺攤時,遇到一位在歐洲定居的策展人邀請他倆去里斯本做雙人展。小雪說:“老先生見了太多一線、二線市場商業性的內容,覺得我們做的小玩意兒很有意思。”他們在那兒待了一個月,展出了小雪做的小人兒主題的器皿和王嘯結合了釉上彩技術的陶瓷雕塑。“除了開幕那天在畫廊裡,其餘時間就在城裡溜達,發現有很多很厲害的畫廊和首飾店,那麼先鋒,但是又特別低調,每一個都在小小的房子裡默默做自己的事,跟國內凡事都講排面的感覺很不一樣。”小雪說。那次展出回來,兩個非常蔫的人建立了一些自信,覺得在景德鎮用手作的方式活下來可能沒那麼艱難了。

“樂天市集”的新址中央用陶瓷廢料堆成一座小山,提醒著人們關注陶瓷汙染和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我們還去了景德鎮陶瓷大學,它是傳承傳統技藝、探索當代陶瓷藝術的紐帶。來自全國各地,每年源源不斷的大學新生是“千年瓷都”不斷更新的希望。
於是,來到景德鎮的遊人,在“無語佛”之外,還可以看到另一重隱喻。瓷幾乎是永恆之物,廢棄的瓷片至今是環保的難題。景德鎮的御窯,建立在層累的碎瓷之上。而前人留下的碎片,始終是後人珍貴的借鑑。官窯如是,仿古瓷如是,當下亦如是——往年生產的廢瓷片在“樂天陶社創意市集”旁磨成瓷粒、堆積成山,成為愈發矚目的景觀。

「手作之都 景德鎮」
點選下圖,一鍵下單
本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手作之都 景德鎮 流量 絕活 市集 大學(劉暢) -
“手作之都”:穿透流量,重新發現景德鎮(劉暢) -
怎麼才算一件好瓷器(劉暢) -
景德鎮訪窯記:一座烈火煉造的城市(張從志) -
傳統瓷之外:景德鎮創意市集與年輕人(吳麗瑋) -
陶大:景德鎮創意瓷的作業系統(艾江濤)
| 經濟 |
-
市場分析:美元暫停降息,會帶來怎樣的影響?(謝九)
| 社會 |
-
時事:美國空難:隕落的天才花滑少年(冉佳寧) -
口述:一個農村精神障礙公益組織的八年(夏傑藝)
-
吃喝玩樂:綠色巴扎,吃遍哈薩克奶製品(吳麗瑋) -
文史:紫禁之閣(卜鍵)
| 專欄 |
-
邢海洋:冷鏈過剩? -
袁越:煮蛋的學問 -
張斌:公平?真的很難!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