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與非遺如何影響產業發展?

乙巳蛇年春節,成為“春節”申遺成功後的首個春節。
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今年春節期間,多項中國非遺成為各大歐美奢侈品牌的產品設計與品牌傳播元素。
寶格麗在上海張園揭幕“Serpenti Infinito靈蛇·生生不已”蛇年特展,並推出新春特別款珠寶、腕錶及配飾作品(靈蛇正是該品牌的代表性元素符號及創作靈感);

|凱瑟琳·梅西《巨蟒之首》和《神秘靈蛇》

Burberry攜手非遺傳人以齊白石的《草蛇圖》為靈感,打造一系列與其獨特的紋理色彩有著奇妙相似之處的竹編藝術作品;
寶珀推出中華年曆蛇年限量款腕錶,將天干地支、陰陽五行、十二時辰、生肖、月相等中華傳統元素呈現於錶盤之中;
LV推出蛇年生肖收納盒;
迪奧融合靈蛇元素,推出了中國新年限定系列;
Loewe推出景泰藍高階珠寶與包袋,還推出融合了風箏製作與皮影戲的《蛇舞春響》影片……
除了產品設計,也有一些奢侈品牌將民俗文藝融入其品牌傳播中。Qeelin麒麟深入黔東南侗族並與之和鳴“侗族大歌”,拍攝賀歲大片;
BV在煙花發源地湖南瀏陽拍攝充滿煙花年味的新春創意短片;
McQueen釋出中國新春廣告大片《心之歸屬》,傳遞“無論何種變幻,心安處即是家”;
Miu Miu在廣州荔灣湖公園開啟“花船啟航遊”;
Tiffany拍攝微電影《愛,無所不在》,向每一位在外漂泊、心懷思念的人致意:“無論歲月如何更迭,那份對家人的愛,始終讓我們歸心似箭”;
Gucci推出中國新年廣告形象大片,呈現了兩個家庭在窗間對視的溫情時刻……
歐美奢侈品牌正在用更多元且精細的視角“發現中國之美”,並將其與品牌自身的文化基因相融合,進而透過某一種形式的文化敘事與中國消費者進行更深入的溝通。

在這一方面——將品牌自身的文化基因與“中國之美”相融合,迪奧的“馬面裙”正是一個代表案例。

2022年7月,迪奧在其官網釋出的一款早秋系列黑色中長半身裙與中國傳統服飾馬面裙非常相似,但產品介紹裡卻隻字未提馬面裙,而稱其“採用標誌性的Dior廓形”,由此引發諸多網友,尤其是中國傳統服飾愛好者的不滿,不少網友指責其“抄襲”“文化挪用”,#迪奧 抄襲#衝上微博熱搜榜第一。
對此,《國家寶藏》服裝顧問、服飾史學者陳詩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為什麼迪奧用了馬面裙的結構設計,很多中國人才認識了馬面裙、才認識到了馬面裙的美?”
他認為,所謂的一些“中國風”品牌,骨子裡都是西方的做法,只不過是用一些中國元素做錦上添花,比如說用龍鳳刺繡青花花紋,或者邊邊角角用緙絲面料。如果只是元素式的使用,那永遠只是跟在西方的屁股後面跑。
職業設計師長期的教育學習和實踐都是沉浸在西方模式中的,沒有去認真瞭解學習怎麼樣才是真的適合中國人,以及中國人未來的形象應該怎樣建立。
他們恰恰忘了一些最根本的東西,沒有歸納中國人的審美特徵是什麼,中國人的服裝結構特徵是什麼。中國千百年以來形成的這些結構,肯定有適合中國人的地方,不管是在實際功能,還是在哲學與審美層面。
美這個東西有什麼絕對的標準呢?無非是話語權、詮釋權在誰手裡,這個定義美的標準就在誰的手裡。現在時尚的定義在這些大牌的手裡,它說什麼是美的就是美的。
中國歷史服裝其實是一個巨大寶庫,為什麼我們自己不把它好好用起來呢?
要對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有自信力和感知力。只有建立了文化自信,可以自己定義時尚往外輸出,才不會像今天這樣被隨便拿走。
事實上,傳統服飾圈至少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注意到並且使用馬面裙了,但對於很多非傳統服飾愛好者來說,往往覺得它是老土的、奇怪的、老氣橫秋的,或者覺得今天穿這麼奇怪的板型沒有什麼意義,跟今天的生活方式不融洽。
漢服產業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也淘汰了一些款式,比如漢服剛興起時一度受追捧的漢代曲裾裙。高足傢俱的起居習慣是在宋代後才形成的,而漢代以前是席居的,室內都有席子,所以大家能夠穿著拖地的長袍在室內移動。
但在現代社會中,在快節奏、多移動的都市生活場景裡,通身寬鬆、垂胡長袖、衣長曳地的曲裾裙顯得格格不入,使其穿著場景非常有限。
由此不得不正視一個爭議:迪奧是否抄襲了馬面裙?
從基本結構上看,迪奧中長半身裙的結構符合馬面裙的標誌性特徵——前後都有兩個馬面開叉重疊在一起,形成了前後兩個大的光面,且這兩個光面都是可以掀開的。
這款裙子除了稍微比馬面裙短一點之外,和馬面裙的基本結構是一樣的。
從裙型來看,其板型乾淨利落,不拖地,沒有多餘的部分,作為單品還能跟T恤、襯衫做混搭,跟A字裙有點相似,這或許正是官方宣稱的“採用標誌性的Dior廓形”之用意所在——A字裙起源於1950年代,由Christian Dior先生(迪奧品牌創始人)所設計。
這也引發了一個現實思考:傳統馬面裙的結構是否如曲裾裙一樣因不符合現代生活方式而退出了實用舞臺?而迪奧半身裙是否是對馬面裙的當代化改良及隔空致敬?
將目光回溯至1947年迪奧舉辦的首場服裝釋出會。當時正值二戰結束,人們尚未從戰爭的陰霾中走出。在這一場事後被定義為“New Look”(新風貌)的釋出會上,迪奧先生將裙長提到離地40釐米,優雅地露出女性的腳踝;
袖子長度通常到小臂中央,即3/4袖,裡面襯以長手套;
圓潤平滑的自然肩線,連線著束細的纖腰;
以墊高的臀部,凸顯女性線條……
這些設計都令巴黎的時裝界為之一振,它既保留了雍容精緻的宮廷貴氣,又彰顯著適合日常穿著的飄逸靈動。
當90套完全顛覆認知與期待的服裝展出後,所有的觀眾都在歡呼。這組服裝雖然強調女人味與浪漫風情,卻又同時掌握了摩登的時代感與利落線條。
迪奧以精緻奢華的服飾,種種不同的細節,組合出極其甜美的女性氣氛,讓飽受戰火摧殘的女性,在華美的服裝裡喚醒了戰前的繁花回憶,也喚醒了戰後缺失的法式優雅。
迴歸當下,超越迪奧“抄襲”“文化挪用”的意識之爭,一個更重要且現實的命題擺在面前:我們如何運用當代的美學理念去改進傳統非遺,使其更符合當代國人的生活方式?

“商業是有效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

透過商業化的力量來延續非遺的傳承,英國人發明的骨瓷(Bone China)對潮州陶瓷產業發展的助力,便是一個代表案例。
瓷器是中國人的發明,但骨瓷卻是英國人的發明。自16世紀起,以高質量和精美工藝聞名的中國瓷器(尤其是景德鎮瓷器)大量進入歐洲,成為深受歐洲王室貴族喜愛的奢侈品。
在此背景下,一大批歐洲商人開始模仿中國瓷,在當地生產硬質瓷器。但缺乏高嶺土這一關鍵原料,導致其產品質量無法與中國瓷器媲美。
1794年,英國陶藝師喬西亞·斯波德(Josiah Spode)透過系統實驗,確定了骨粉、高嶺土和瓷石的理想比例(三者比例約為50%、25%與25%),成功研製出骨瓷。
簡單地說,骨瓷是在黏土中加入牛羊等食草動物的骨灰,經過高溫燒製出的薄胎瓷,以溫潤的奶白色而聞名。骨瓷中的氧化鈣含量越高,燒出的色澤越好,而動物的骨灰正是氧化鈣的主要來源。
骨瓷具備“高透光性、輕而堅固、細膩質感”三大特性,一經推出便迅速受到市場歡迎,成為高階瓷器的代表。
由此,骨瓷成為英國陶瓷業的標準,其製作技術從英國傳播到歐洲各國乃至亞洲,不僅推動了英國陶瓷業的發展,也對全球瓷器產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時至今日,Wedgwood威基伍德仍以其品質卓越的浮雕玉石、乳白瓷器以及骨瓷產品成為“全球高階瓷器品牌”的代表之一,不斷向世人傳遞其精緻優雅的英倫格調。
品牌創始人Josiah Wedgwood被譽為“英國陶瓷之父”(順便說一句,《物種起源》作者查爾斯·達爾文是他的外孫),自1759年創立品牌起,其瓷器就一直備受歐洲各國王室的追崇。
英國女王Charlotte夏洛特訂製了一套乳白瓷器,因為對這套瓷器的喜愛,她任命Josiah Wedgwood為皇室御用陶藝師,並特許乳白瓷器命名為“Queen’s Ware皇后御用瓷器”。1812年,威基伍德首次推出骨瓷餐具,自從成為其代表產品。
將目光放回至國內。
1980年代,國家急需外匯以支援國內經濟發展及技術引進,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的景德鎮瓷器便成為國家創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由此,景德鎮瓷企肩負了每年5000萬美元的創匯任務。後來,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了封鎖與打壓,單方面撕毀了發至景德鎮瓷企的訂單,而已生產的訂單產品也無法收到貨款,從而導致景德鎮瓷企生存艱難。
據一位至今仍活躍在景德鎮的資深從業者回憶,“整個行業一路衰敗,直至1995年十大國營瓷企全部破產,員工全部下崗。”
解禁的轉機發生在1997年前後,但其直接成就的物件卻並非景德鎮,而是廣東潮州。
在需求端,大受市場歡迎的英國骨瓷因其生產成本較高,商家便開始尋求海外代工,中國是其首選;
在供給端,作為傳統陶瓷產區的潮州擁有豐富的瓷土資源和成熟的工藝技術,但當時主要生產的是中低端產品,因缺乏國際競爭力而導致銷路不暢,也急需承接更多業務來維持運轉。
供需兩端的契合之下,英國骨瓷企業將部分生產轉移到潮州,利用當地的低成本優勢進行代工生產。
由此,潮州陶瓷產業迎來了騰飛的契機。如今回顧,潮州瓷企透過合作引進了英國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並一步步從傳統生產轉向現代化製造,產品也從OEM代工逐漸走向自主研發並自創品牌,乃至逐步衝擊高階市場。
骨瓷也成為潮州的一大經濟支柱與產業名片。
2004年,中國輕工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潮州陶瓷產區“中國瓷都——潮州”稱號。潮州市政府於2020年8月印發《潮州市打造千億陶瓷產業叢集行動方案》,提出要加快陶瓷產業的技術創新轉型,力爭到2025年底陶瓷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千億元級,規上陶瓷企業1000家以上,億元企業300家以上,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
據2022年的資料顯示,潮州的日用陶瓷、藝術陶瓷、衛生陶瓷年產銷量分別佔全國的25%、25%、40%,出口量佔全球的30%、40%、55%,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首位。
景德鎮則走向了另一條道路。隨著十大國營瓷企的相繼倒閉,而海外訂單又流向了潮州,一大批有識之士紛紛自立門戶,自謀出路——從國企轉向民企,從大批次訂單生產轉向小規模精品開發,景德鎮瓷器逐步邁向藝術化、精品化、高階化,在注重歷史傳承和文化底蘊的同時,強調工藝與藝術價值,成為高階藝術瓷及收藏瓷的代名詞。

2024年11月4—10日,在中法建交60週年之際,法國精品行業聯合會在上海張園舉行“中法匠藝遊園會”。

來自大漆、金繕、竹編、蘇繡、花絲、微雕、錫繡、螺鈿鑲嵌、木雕、竹刻、蛋殼漆、茶道、香道等多個非遺領域的中國工藝大師,與來自法國的17家精品世家(奢侈品牌)的工匠大師開啟一場中法“匠”與“藝”的對話。
海派玉雕傳承人袁耀以其首創的俏色翡翠微雕技巧對話高階製表品牌Breguet寶璣,花絲鑲嵌技藝傳承大師吳智對話百年銀器品牌Christofle昆庭,工藝美術大師蔡文以蛋殼鑲嵌工藝對話皮具品牌Longchamp瓏驤,螺鈿鑲嵌工藝大師高帥對話L‘ÉCOLE珠寶藝術中心,傳統瓷器修復技藝金繕對話愛馬仕,被譽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的劍河錫繡對話香奈兒……

|蛋殼鑲嵌工藝

中國非遺工藝經過一代代傳承創新,其中一些工藝傳承人也創立了品牌,成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字號”,這與法國奢侈品牌傳承百年手工藝的方式異曲同工。
法國精品行業聯合會總裁兼執行長Bénédicte EPINAY認為,“奢侈品行業對工藝具有高標準和期望,這些標準甚至可以追溯到17世紀,這種對工藝的嚴格要求和對質量的不妥協,是法國奢侈品行業成功的秘密。” 
縱觀法國奢侈品行業,各大品牌皆有自家的工藝培訓/傳承中心——
LVMH卓越工藝學院旨在傳承手工藝、創意、零售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Prada學院不僅是一座工藝技能學校,更是一個覆蓋所有部門和技能的培訓機構;
Gucci為了傳承手工藝和發掘人才,在新工廠Gucci ArtLab中開設了名為cole de l’Amour(愛的學校)的創新教育專案;
Ferragamo一直透過內部培訓幫助手工業從業者學習成長,尤其關注製鞋師這一群體;
Brunello Cucinelli創立了一所工藝美術學校,教授砌石、農園、裁縫、編織、剪裁、織補和修補等課程……
工匠的寶貴技能是奢侈品牌的命脈。在新挑戰層出不窮、傳統與創新並存的奢侈品行業,人才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截至2024年12月,中國共有44個專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位列世界第一。儘管《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部署了強化非遺系統性保護的重要任務,但非遺又該如何與時俱進地“活化”並走入當代國人的生活場景?“中法匠藝遊園會”的成功舉辦,給這一課題帶來了新的思考及方向。
在我兩年前出版的書籍《東方風來》的最後一頁,我預告了下一個研究課題:
“中國非遺的審美當代化與作品商業化”——植根於鄉土民間的非遺,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各族人民的情感表達。伴隨著國家的經濟發展、文化自信與消費升級,非遺領域必將誕生一批打造精品的高階品牌。
這是(為工匠創收)促進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還是實現國產替代、堅定文化自信的現實舉措,更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必然路徑。
前路漫漫,亦當前行。
 /// END /// 
No.624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歐家錦
作者簡介:財經作家,資深財經媒體人;專注於創作“奢侈品在中國”書系。
參考資料:《迪奧抄襲馬面裙?國家寶藏服裝顧問回應:建立文化自信再輸出,才能避免被隨意拿走》,新聞晨報,2022-07-19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