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的“鯨魚情結”:從柯南·道爾到英國人的鯨魚傳奇

如果你是個福爾摩斯迷,可能對這位大偵探抽著菸斗、冷靜推理的形象再熟悉不過。但你知道嗎,福爾摩斯的創造者阿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不僅是個寫偵探小說的天才,還有一段與鯨魚密切相關的冒險經歷?這不僅影響了他的作品,還能讓我們窺見英國人如何與這種龐然大物糾纏了幾百年。讓我們從柯南·道爾的鯨魚故事開始,聊聊英國人吃鯨魚、用鯨魚的奇聞軼事,帶點趣味,別太嚴肅!
柯南·道爾:從醫學生到捕鯨者
1880年,21歲的柯南·道爾還是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的學生,生活平淡得像一碗沒加鹽的燕麥粥。為了賺點外快(也可能是單純想找點刺激),他報名登上了一艘捕鯨船希望號Hope),前往北極圈。別誤會,他不是去當廚子,而是擔任船上的醫官——雖然他自己後來承認,那六個月裡,他的主要任務似乎是儘量不被鯨魚甩到海里
在回憶錄裡,柯南·道爾描述了捕鯨的驚險場面:巨大的鯨魚翻騰在冰冷的海面上,水手們揮舞魚叉,鮮血染紅海水,空氣裡滿是鹹腥味和鯨脂的油膩感。他寫道:我學會了如何用魚叉刺中一頭鯨,也學會了如何在甲板上滑倒時不摔斷腿。這經歷顯然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在福爾摩斯的故事《黑彼得》(Black Peter)中,他讓這位大偵探分析一樁謀殺案時,順手丟擲了這樣的推理:驚人的力量、使用魚叉的技巧、朗姆酒,還有裝著粗菸絲的海豹皮菸袋,所有這些都讓人確信這是個水手,而且還捕過鯨。你看,柯南·道爾直接把自己的北極冒險塞進了福爾摩斯的嘴裡,硬核得很!
英國人吃鯨魚?聽起來有點怪,但真發生過
說到吃鯨魚,現代英國人可能會皺著眉頭說:什麼?我們連魚都只吃炸的!但在歷史上,英國人對鯨魚的態度可沒這麼挑剔。早在中世紀,鯨魚被視為海中之王,偶爾被衝上岸的鯨魚屍體會被當成天賜的禮物。12世紀的文獻裡提到過,英國沿海的村民會把擱淺的鯨魚拖上來,切成塊,分而食之。鯨肉被醃製或者煮著吃,雖然味道據說像牛肉,但更油膩,還帶點海腥味”——聽起來不怎麼誘人,但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
到了維多利亞時代,也就是福爾摩斯故事的背景時期,吃鯨肉已經不常見了,但柯南·道爾的捕鯨經歷提醒我們,鯨魚對英國人來說並不只是盤中餐。19世紀的英國捕鯨業可是個大生意,格陵蘭和北極海域的鯨魚被大量捕殺,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榨油。鯨脂(blubber)被熬成鯨油,用來點燈、潤滑機器,甚至做肥皂。倫敦街頭的油燈能亮到深夜,多少得感謝那些默默獻身的鯨魚。
鯨魚油之外的奇葩用途
英國人對鯨魚的開發還不止於此。鯨骨(其實是鯨鬚,baleen)被用來做女士緊身衣的支撐條——維多利亞時代那些纖腰美女,背後靠的可是一頭頭鯨魚的犧牲。
還有個冷知識:鯨魚的糞便在英國曆史上可是香水界的黃金。這種從鯨魚腸子裡排出來的東西,曬乾後居然有種奇異的香味,被用來製作高檔香水。你能想象嗎?福爾摩斯站在貝克街,聞著路邊貴婦身上的香氣,腦子裡閃過的可能是:嗯,這味道……有點像我在北極聞過的鯨魚內臟。
從捕鯨到保護:英國人的態度大轉彎
到了20世紀初,隨著煤油和電燈普及,鯨油的需求驟減,捕鯨業也逐漸衰落。柯南·道爾晚年甚至對自己的捕鯨經歷有些反思,他在信中寫道:那是個野蠻的時代,我們對自然的掠奪如今看來令人羞恥。這或許也反映了英國人對鯨魚態度的轉變——殺之取之保護之愛之。今天,英國是反對捕鯨最積極的國家之一,鯨魚成了海洋保護的象徵,和當年被魚叉追逐的命運形成了鮮明對比。
福爾摩斯會怎麼看這件事?
如果讓福爾摩斯來分析英國人與鯨魚的關係,他可能會點著菸斗,慢悠悠地說:華生,這是個有趣的案例。一開始是生存驅動的貪婪,後來是工業革命的副產品,最後卻演變成道德的覺醒——典型的英國式邏輯,既實用又多愁善感。然後他可能會眯著眼補充一句:不過,我還是更喜歡解謀殺案,鯨魚的味道實在有點衝。
所以,下次你讀《福爾摩斯探案集》時,不妨想象一下:那位冷靜的大偵探背後,是一個曾在北極與鯨魚搏鬥的作者。而英國人對鯨魚的愛恨情仇,也藏在這些故事的字裡行間,等著你去發現。怎麼樣,有沒有覺得這比單純的推理案還帶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