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的第50周對地球友好的播報。
01.揭穿消費主義陰謀的最新紀錄片
我們為什麼會不計成本的,陷入無休止的消費當中?我們捐的衣服哪裡去了?……《立即購買:消費的陰謀2024》(Buy Now! The Shopping Conspiracy)是一部探討現代消費主義和廣告營銷操控的紀錄片。

透過亞馬遜、蘋果、聯合利華等公司前僱員及市場推廣人士參與講述,向我們展示了商家是如何透過Sell more、Waste more、Lie more、Hide more、Control more(賣得更多、浪費得更多、撒謊得更多、隱藏得更多、控制得更多)五大資本運營下促銷的潛規則,設定層層消費陷阱讓人們對其產品立即購買的。
此外,影片不僅關注現代推銷機制,還審視了這種上癮式消費,和過度生產所帶來的結果,它們在生態上形成了災難性的惡性迴圈。
02.一個用海洋垃圾做燈具的藝術家
齋藤徹是一位使用海洋垃圾來製作燈和其他作品的藝術家,他以海洋、DIY、環境、再利用為創作中心,進行再利用藝術和數碼藝術的創作。





💡向左滑動,看可愛的燈
“從2009年開始,我住在倫敦的皮姆利科地區,在那裡遇到的埃及人對我講述了以再利用為中心的皮姆利亞藝術設施的夢想,以及2015年在日本受到德國設計師甘瑞爾先生的“再設計:設計與工藝的交匯”展帶來的感動。”

想看更多的燈👉 ins:pimlicoartsjapan
從2019年左右開始,他為海洋和環境做了很多活動,希望可以透過這些活動改變人們對塑膠的看法,讓更多人意識到塑膠垃圾和廢料也可以以另一種形式,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展覽時間:11 / 16 – 12 / 15
展覽地點:鈴木商店 北京 西城區 大柵欄楊梅竹斜街10-14號
03.種植你自己的衛生紙
全球每年為了生產衛生紙而砍伐的樹木達到一百萬棵。
在肯亞東部的梅魯(Meru)鎮,梅魯的居民本傑明·穆特姆貝(BenjaminMutembei)種植的植物是Plectranthus barbatus,並不是用來食用,而是用作衛生紙。他從1985年開始種植這種植物。

Plectranthus barbatus是一種葉片茂盛的植物,能夠長到2米高。它的葉子大小差不多和工業衛生紙的一片,散發出薄荷和檸檬的香味。葉片上覆蓋著細小的毛髮,質地柔軟。這種植物喜歡溫暖的熱帶氣候和部分陽光,廣泛分佈在非洲,有時被用來作為界定土地邊界的標誌。
“我從我的祖父那裡學到的,從那時起就一直在使用它。它很柔軟,還有清新的香氣。這在非洲一直是紙巾,家裡每個人都用這種植物。我只有在葉子被摘完之後才會買現代的衛生紙卷。”
Plectranthus barbatus為穆特姆貝提供了一個經濟實惠的替代品,代替了購買衛生紙。在肯亞,衛生紙的價格不斷上漲,主要是因為木漿等進口原材料的成本很高,而木漿是生產衛生紙所必需的原料。
這種植物的潛力也正在其他國家被探索。羅賓·格林菲爾德(Robin Greenfield)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位環保活動家,他經營著一個倡導可持續生活的非營利組織,已經使用Plectranthus barbatus的葉子五年了。
格林菲爾德啟動了一個“種植你自己的衛生紙”專案,在他的佛羅里達苗圃中種植了超過100株Plectranthus barbatus植物。他免費分享這種植物的插條,或者接受自願捐贈,鼓勵人們種植自己的衛生紙。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向成百上千的人分發了插條。

“很多人認為使用這種植物做衛生紙是貧困的象徵。對於任何猶豫嘗試這種植物的人,我會說,放下對別人看法的擔憂。只需要告訴自己,‘我要做我自己,這可能意味著我會用我種植的非常柔軟的葉子擦屁股。’”
04.“能夠進化的家”被評為英國最佳新住宅
位於倫敦水晶宮(Crystal Palace)的六柱住宅(Six Columns)近日榮獲了2024年皇家英國建築師協會(RIBA)頒佈的年度最佳新住宅獎*。
Six Columns由建築師Will Burges為他和妻子及兩個正在成長的孩子打造,在設計時就考慮到房主家庭隨著時間推移的不斷變化需求。
從外部來看,設計意在融入周圍的1950年代街景,材料調性以觸感豐富的磚石和陶土瓷磚為主。室內設計則呈現出裸露的木材和混凝土細節,使用了裸露的混凝土、粉刷過的磚牆,以及未經處理的雲杉木工藝,這些都旨在日後方便調整。
此外,其內部還包括靈活的開放式居住空間,並結合了更多模組化的臥室區域,隨著家庭的變化,這些區域可以進行調整。
RIBA稱其為一座“具有適應性設計”的房屋,“它並展現了一個重要的資訊——你的家不是一塊靜止的時間切片,而是隨著你一同不斷進化。”
*RIBA年度最佳住宅獎是由皇家英國建築師協會每年頒發,旨在表彰由英國建築師設計的最具特色的一座住宅。
05.小蜜蜂是怎麼解決人象衝突的
在肯亞,尤其是察沃地區,大象一直受到遊客和野生動物愛好者的喜愛。
然而,隨著居民和大象生活空間的重疊,大象在棲息地與遷徙路徑被破壞後,開始向農民的田地及牧場靠近,人象衝突也越來越嚴重,甚至成為大象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對日益嚴重的大象與人類的衝突,肯亞的“拯救大象”(Save the Elephants)組織推出了一項創新的解決方案——蜜蜂項目,試圖利用蜜蜂的自然習性阻止大象接近農田和村莊,減少衝突。

透過與當地社群合作,當地在大象常常經過的區域設立了數百個蜜蜂巢箱,分佈在農田周圍和大象遷徙的路徑上。在大象靠近巢箱時,蜜蜂會攻擊大象的眼睛、耳朵等敏感部位,造成不適。
雖然大象的皮膚較厚,能承受一定的痛苦,但它們通常不願意再接近這些地方,從而避免破壞農田。

與傳統的防禦方法(如柵欄或電網)相比,這種方法成本較低,而且不需要對環境和動物造成傷害。
06. 噪音:讓虎鯨餓肚子的兇手
一項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變化生物學》上的研究,首次將噪音與虎鯨的覓食成功性聯絡起來,發現當海洋噪音變得嚴重時,鯨類會花更長時間尋找食物,但捕獲的魚卻更少。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根據其外觀和飲食等差異將虎鯨分為愛吃奇努克鮭的定居鯨、愛吃海洋哺乳動物過境鯨和愛吃鯊魚和其他魚類的近海鯨三組,並給它們帶上了追蹤器。
追蹤器不僅可以記錄鯨類的動作,還可以捕捉它們追逐魚群時發出的咔噠聲和嗡嗡聲,以及處理獵物時的嘎吱聲和砰砰聲,甚至還能捕捉包括船隻螺旋槳的嗡嗡聲的環境噪音。
結果發現在所有深海捕獵中,安靜環境中成功的比例是多少,嘈雜環境中失敗的比例就是多少,直接證明了噪音會降低虎鯨的捕食成功率。
大海中的噪音不僅包括來自自然的雨水或極地冰層破裂。還有包括貨物運輸或石油和天然氣鑽探的人類活動,船隻發出的大部分有害噪音,其中大部分與鯨類回聲定位在同一頻率範圍中。而船隻速度越快,螺旋槳氣泡產生的噪音就越大。
目前,在加拿大和美國政府的指導下,一些船舶運營商正在放慢速度或者是避開關鍵鯨魚的棲息地。
07.全球變暖把新的水域
變成了海龜的死亡陷阱
氣候變化正在讓這些海龜這些全球旅行者能夠進入過去很少見到它們的地方,比如科德角灣(Cape Cod Bay)這樣有豐富的浮游生物的水域,但與此同時,這些區域也在成為海龜的死亡陷阱。
點選連結,瞭解18只海龜參加馬拉松的故事
這是因為海龜在水溫較暖時進入這樣的區域活動和捕食,但水溫驟降時,身為冷血動物的海龜因為體溫調節功能有限,活動能力也會大幅下降,甚至無法正常移動,出現“漂浮”現象,進入被稱為“冷昏迷”或“寒冷致昏迷(cold stunning)”的狀態。
每年秋冬季節,寒冷致昏迷的海龜(有時接近死亡)會衝上海灘,尤其是科德角。
新英格蘭水族館的救援與康復主任亞當·肯尼迪(Adam Kennedy)表示,“水族館在馬薩諸塞州昆西運營著一所海龜醫院,正在治療超過200只因寒冷而昏迷的小海龜。”

過去20年來被困的海龜數量激增,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提供的資料,馬薩諸塞州近五年寒冷致昏迷的海龜總數在2010年代初期約為200只,而近年來已經增長到超過700只。
近期的高風速和氣溫驟降加劇了這些海龜擱淺的情況。預計今年被救助的海龜數量將至少達到400只。
08.一些國家在100年內
損失了近一半的降雪量
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奧地利:一些國家在100年內失去了近一半的阿爾卑斯山積雪
近日釋出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國際氣候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一些國家在100年內損失了近一半的阿爾卑斯山降雪量,平均減少幅度為34%。

該研究由義大利Eurac研究中心的科學家主導,團隊收集了從1920年到2020年阿爾卑斯山46個地點的季節性降雪和降水資料,地點範圍從法國到斯洛維尼亞。其中,現代的資料來自氣象站,歷史資料則來源於專門指派的觀察員手寫的記錄,記錄了在特定地點降雪的英寸數。
研究負責人——Eurac環境氣象學家Michele Bozzoli表示:“阿爾卑斯山的降雪趨勢明顯下降,尤其是1980年以後,降雪量減少得尤為顯著,與氣溫的急劇上升相吻合。”
降雪的變化在不同地區不同,從北阿爾卑斯山降雪減少23%到西南坡降雪幾乎減少50%。“降雪減少的最顯著趨勢出現在海拔低於2000米的地區,特別是在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和奧地利南部。”
09.到2027年的夏天,
北極可能會出現首個無冰日
北極海洋覆蓋著超過16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區域,數千年來,每年冬季,海水會凝結成厚厚的冰層,冰蓋在三月達到頂峰,然後在九月融化。
然而,近年來,這一現象變得越來越罕見。自1978年衛星影像開始記錄北極海冰的增長與消退以來,海冰每十年減少超過12%。這意味著每年減少的海冰約有80,000平方公里,差不多相當於奧地利或捷克共和國的面積。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氣候學家亞歷山德拉·賈恩(Alexandra Jahn)和瑞典哥德堡大學的塞琳·赫茲(Céline Heuzé)等國際研究團隊,透過使用超過300個計算機模型,預測了首個無冰日*。

之前的預期認為,北極海冰將於2030年左右消失,但這項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期刊上的研究顯示,無冰日可能會在2027年夏末到來,並且不可避免、不可逆轉。但任何減少排放的措施都有助於保持海冰,有機會延緩海冰融化的時間。
*科學家定義的“無冰”狀態是指海冰面積在短時間內降到低於100萬平方公里,這被認為是氣候的臨界點。
10.節約4600噸煤!
京城再生水可“太全面”了
再生水能用來幹啥?灌溉、冷卻、河道補水……還可以用來取暖。
冬季,北京排水集團出產的再生水的溫度基本保持在13℃以上,穩定的水質和水溫由管道輸送至能源站,再經由“能量轉換神器”——再生水源熱泵機組提取轉換熱量。就完成了水能向熱能的轉變,隨末端風機盤管設施向園區各辦公及商業樓內供暖。
相比於傳統的能源形式,水源熱泵具有執行穩定、高效節能、一機多用等優點,不僅節約成本,而且綠色減排。僅中關村東昇科技園二期再生水源熱泵專案,就可約替代4600噸標準煤,累計溫室氣體減排量約737.64噸二氧化碳。
*水源熱泵是一種利用生活和工業汙水、再生水中的餘溫熱能作為能量來源的節能技術。
⚪️
參考資料: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41203-the-people-growing-their-own-sustainable-toilet-paper-plant
https://www.dezeen.com/2024/12/03/six-columns-riba-house-of-the-year/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gallery/2024/nov/18/the-bee-project-helping-to-tackle-elephant-human-conflict-in-kenya-in-pictures
https://news.qq.com/rain/a/20241204A0A0LD00
https://www.euronews.com/green/2024/12/04/italy-slovenia-austria-some-countries-have-lost-almost-half-their-alpine-snowfall-in-100-y
https://www.euronews.com/green/2024/12/04/an-ice-free-arctic-could-happen-by-summer-2027-what-it-means-for-weather-shipping-and-polahttps://mp.weixin.qq.com/s/qMLU8iwOXDHPXz0VKes5aQ
📧
更多可持續相關資訊
或市場合作,請聯絡我們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