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聖三年級,今年是第一次參加正式的期末考試(北京一二年級期末都只是簡單的“闖關”)。
我媽讓我去打探一下別人都考了多少分,我說要問你問,我不問。
比你差很多的,問了等於刺激羞辱人家。比你強很多的,問了又等於自取其辱。只能問一些跟自己不相上下的,小學階段多個幾分少個幾分又能說明啥呢?
而且其實你不用問,某書上一大片曬成績的家長,個個都急著知道自己娃處於一個什麼水平。演算法自動猛猛把這些帖子推給你,你想不知道外面同齡人的成績都很難。

有考了高分激動萬分的,讓我想起一位北大畢業的脫口秀演員吐槽自己的媽媽:考上北大的人是我,她倒裝上了。
有考了低分愁雲慘淡的,有些是分數真的低,更多的是三科280+父母覺得低。
這種父母是最壓抑的,你就是拿了班裡的第一名,他們還會沉著臉質問你為什麼沒拿到年級第一名,反正人外永遠有人,你也永遠甭想從他們的嘴裡聽到一句肯定。但是隻要考砸了,等待你的就是一頓竹筍炒肉。
還有一種父母就受歡迎得多了,因為他們特別喜歡承諾孩子:只要這次考第×名,我就獎勵你×××……誰不喜歡愛發年終獎的老闆呢?
我前幾天就刷到個媽媽發帖,說孩子考了班裡第二名,向她索要一臺價值八千多元的ipad做獎勵,她糾結要不要買。

孩子考第二名本身肯定是值得高興的事,但我不是很懂為什麼考第二名就要大額的物質獎勵。
我對大聖的成績一向都比較佛,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成績很有欺騙性。除了特別穩的頂尖學霸,其他中上游的小孩,今天98明天89,都是很正常的。
考差了我不會批評他。
我只關注他錯哪裡了,回來把錯題整理一下,舉一反三夯紮實了。同樣的題型可以一錯,不能再錯(上次有人問我整理錯題的APP是哪個,我專門整理了一篇推文,感興趣的可以點藍字看一眼:
)。
但考好了我也不會專門獎勵他。
我對大聖還是蠻捨得花錢的,外面看見什麼有意思的玩具或者漂亮文具都想買給他,搞得他都嫌我亂花錢。去年春節我帶他逛商場,他直勾勾看著樂高店裡的酷霸王系列不挪腳,但我問他喜歡哪個他就是不說,非拉著我走。
出了門才告訴我:因為我知道跟你說了你肯定會給我買,我怕你大手大腳把錢都花光。
(後來我果然沒忍住,把那個系列都給他搬回家了)。
他喜歡玩超級馬里奧賽車,聖誕節我就送了他一套賽車方向盤做禮物,考試前一天還拉著他跟我一起玩,氣得我媽吐槽我倆不務正業。
一放假,啥分都沒出來呢,我們已經迫不及待出去玩了。我媽從網上找到了試卷真題想拉他回憶一下估個分,被我一把攔下:玩就是玩,出來玩“莫談學事”。
這些就是我們相處的日常,至於他考好考壞都不影響。
我從來不會把這些東西當作獎勵去跟成績掛鉤,一份好的成績單本身就是對他努力的最好獎勵,他是為自己而學,不是為我或者其他任何人。
小孩子都是有點虛榮心的,大聖有一次語文測驗拿了班裡唯一的一百分,就差把卷子貼臉上了,逮誰給誰看。
有的時候考砸了,耷拉著臉出來,我們還得反過來使勁安慰他。
有這點虛榮心刺激他進步已經足夠了,不需要什麼額外的物質刺激。
當然偶爾我也會跟他做一點“小交易”,比如他寫作業拖沓,我會給他規定半小時寫完,提前的時間咱們用於打遊戲,那是他自己“賺”出來的。
物質獎勵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不配得感:只有成績好的時候父母才會愛我,只有成績好才配得到想要的東西。

文中那個孩子為什麼能提出要高配平板的要求呢?一定是因為ta的父母平時就拿各種各樣的獎勵刺激ta。而且一旦上了刺激,這個刺激只能是越來越大,孩子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只會越來越小。
每年高考季結束我都能刷到好幾個給父母列清單的帖子,上面密密麻麻,從奢侈品包包、大牌化妝品到蘋果手機、筆記本應有盡有,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
那感覺就像在跟父母說:交易完成了,趕緊支付尾款吧。
有人說,成年人上班幹得好了還需要老闆多發獎金呢,小孩怎麼就不能獎勵了?
因為這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成年人是給自己打工的,小孩子不是為父母讀書的。
如果非要對標職場成年人,員工完不成業績要被企業“最佳化”,小孩子考砸了難道也要被你逐出家門嗎?
但不止小孩子想不明白這個問題,很多父母自己也沒想明白,孩子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庸,他們的父母無法接受。天天把考個好大學當KPI掛在嘴邊。
你要是覺得孩子必須考個好大學才能對你這些年的養育有個交代,那孩子反過來物質勒索你也很公平。
怕被“勒索”,就要學會比孩子躺得更平。
我常跟大聖說,你將來想做什麼我們都支援。你好好學習,將來選擇就多一點,學不好呢,選擇可能就少一點,但只要不偷不搶,怎麼都能過一生,怎麼都是我們的寶貝。
考砸了,鼓勵他。考好了,肯定他。你會發現孩子要的其實並不多,愛他就足夠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