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抱怨兒子安德烈冷漠不聯絡:文學和現實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作者:冰小夢 來源:冰兒的天空文章已獲授權
問個問題,有多少人被臺灣作家龍應臺的《目送》感動過?我覺得答案是:幾乎所有的母親們。在每年的母親節,在與孩子分別的時刻,或者在讀書分享會上,這本書裡的經典片段經常被拿出來無數次引用:“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所有的母親們都覺得被這段話說中了心聲。就像朱自清《背影》裡父親的背影給人的震撼力一樣,這兩個文學作品裡的背影意象,都深深的烙印在了每個人的心上。《目送》也曾入選過我們大陸的教科書,分別是初中語文2011課標版七年級下冊和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足見其魅力和影響力。龍應臺 2008 年和兒子安德烈合寫的通訊體散文集《親愛的安德烈》更是在大陸暢銷。‌其中有段寫給安德烈的話:“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句真摯的寄語同樣被無數次引用,幾乎成了家長讓孩子讀書的經典語錄。但誰能想到,在文學作品中如此完美和諧勵志的母子關係,現實中竟然一地雞毛,關係冰冷疏遠。就在這個母親節,龍應臺居然在網路上抱怨兒子安德烈了。她是這樣寫的:“母親節收到安德烈的電子郵件,有點意外。這傢伙,不是天打雷劈的大事,譬如急需錢,是不會給他母親發郵件的。不知怎麼回事,有這麼一大批十幾二十歲左右的人,在他們廣闊的、全球覆蓋的交友網路裡——包括電子郵件、MSN、Facebook、Bebo、Twitter、聊天室和手機簡訊等等,母親是被他們歸入垃圾或資源回站那個類別裡的。這簡直毫無道理,但是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言辭中充滿了抱怨和無奈。龍應臺 80 年代與德國人華德 結婚,生有二子,大兒子安德烈,二兒子菲力普。你看,雖然安德烈在她的文字中如此動人,但是長大後的他留在了歐洲工作,基本上不和母親聯絡。據說在疫情期間,新冠病毒爆發了近兩年,龍應臺才知道兒子在歐洲的現狀。這真的很讓人不可思議。這麼多年安德烈只回過一次臺灣,還是因為《親愛的安德烈》要再版,需要配合賣書。而她另外一個兒子菲利普,書中沒出現過,現實中似乎也和母親毫無交集。這正常嗎?當然不正常。而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所以,哪怕是特別擅長在文字中美化母子關係的龍應臺也忍不住發出了抱怨。這樣的抱怨每個母親都會有,但龍應臺被群嘲了,有說她遭報應的,有調侃她被 17 年前的子彈擊中眉心的,還有笑她做母親不合格的……這大概是因為,她用文字對兒子表達的那份愛意太深入人心了,被高高掛在了母愛道德榜上招搖至今,於是她的這個抱怨就顯得分外不合時宜了。但撇開她的文字不談,這其實是每一個母親的通病。你必須得承認,在母親與孩子長達一生的相處與較量裡,母親永遠是卑微的那一個,永遠是某些戰爭中最先繳械投降的那一方。不管你相不相信,母親面對孩子時,尤其是在面對日趨長大的孩子時,她更多的是一種小心翼翼的姿態,就像龍應臺發的這條動態,抱怨安德烈的同時,也恰恰曝光了自己的無奈和無助,她完全抓不住他,只能隔空一怨。有時候覺得,你的孩子今後會怎麼樣對你,很多時候是隨機和命運的共同體,跟學歷和教育程度無關,更多的是天性的土壤和基因的潛在培植,往往並不是你多麼會教育的結果,就像人生沒有模板一樣,教育也從來沒有模板。如果你幸運的擁有了一個懂事的感恩的孝順的孩子,並不是因為你做對了什麼,而是命運給你的某種饋贈,如果你沒有這種幸運,也不是你做錯了什麼,而是饋贈的禮物不同而已,不必抱怨,坦然接受就行。而龍應臺被群嘲,還因為她在很多事情上的雙標,讓大家選擇性地忽略了她筆下文學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其實,文學和現實之間永遠有著很長很長的距離。就像朱自清和他的父親,雖然那個背影感動了無數讀者,其實他和父親之間也有長達半生的矛盾和隔閡。所以,文學是文學,是藝術的衍伸和拓展,不是現實生活的複製貼上,但人世間總有一些需要傳承的美,要用文字來表達,龍應臺的《目送》永遠打動人心,並不等於安德烈會永遠配合她的動人,演給天下人看。這是兩碼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