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出租屋女孩”並非畢業於“211”,這件事的資訊越來越亂

這兩天,一篇非虛構長文《一個外地女孩,死在了我的出租屋》在網路上爆火。非虛構這種文字有一段時間沒有引起這麼大反響了前些年,非虛構在新聞界流行過一段時間,後來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非虛構寫作是新聞寫作融合文學創作的一種寫作手法,算是新聞文字的一種創新。新聞界不滿足於乾巴巴的5W的一個H新聞敘事方式,希望把新聞寫的更加軟一點,豐盈一點,可讀性更強一點,所以借鑑了一些文學創作手法,比如大量的細節描寫,非線性敘事,甚至內心描寫。可以這麼理解吧,相當於將一個新聞事件重新編輯加工了。
但非虛構本質上還是新聞,它所有的元素都必須是真實的。不像短平快的新聞報道,非虛構作品動輒上萬字,這就對寫作者要求極高:一方面需要大量細緻入微的採訪,以便獲得足夠的素材來豐盈這個故事,同時需要很高的寫作水平;另一方面,要求寫作者有足夠的自律,不能為了編造故事情節。
正因如此,沒有一定實力的新聞機構是很難養得起非虛構寫作團隊的。加上在短影片大行其道和碎片化閱讀時代,非虛構這樣文體走向式微也不足為奇。
說回“貞觀”那篇“女孩死在我的出租屋”的文章,它也是打著非虛構的名頭,因為作者不是受過專業非虛構寫作訓練的記者,她的敘事風格讓我有感到不適,在我看來它肯定不是一篇合格的非虛構作品。這也是後來很多人懷疑其真實性的原因。
儘管咸陽市公安局核實“確有此事”,但並不意味著文章所述就是真實的。儘管咸陽市公安局只是確認了女孩死在出租公寓這一基本事實,文章有大量的事實描述並沒有得到確認,而且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比如文章說,在考公無望後,她開始打工,最近來到西安找工作。但是來西安找工作怎麼把房子租在咸陽,要知道咸陽距離西安還有幾十公里呢?
就算是如作者所說她表達有誤,習慣性把周邊市縣說成“西安,那麼一個北京211高校畢業多年的大學生,怎麼會跑到咸陽去找工作,咸陽能有什麼樣的工作找?
文章說,女子餬口都困難,連房租都是老家的父母向親友借錢,才能支付。今年4月9日,她的母親向親戚借了1萬多元錢,轉給她支付房租,根據她生前的消費記錄,她無論吃飯還是買任何東西,幾乎都沒有超過五塊錢,都是買很差很差的東西湊合。但是,她租的公寓卻很“高檔”一個月租金+押金就要上萬元,太不合理吧。大家可以搜一下咸陽的租房價格。
難怪微博上有一個女性大v這樣說,女孩家裡那麼貧窮,為何還要住那麼好的公寓?
總之目前的資訊很亂。媒體採訪也是亂七八糟,比如有一家叫《正在新聞》的媒體去到了女孩村裡採訪,村民給出的資訊也是模稜兩可,前後矛盾。一邊有說她家是低保戶,一邊又說她家庭條件不錯;女孩死因自己明明不知道,卻斬釘截鐵否認是“餓死”的說法;至於什麼“孤僻”“精神脆弱”“心理疾病”這些亂七八糟的都是該村民的主觀臆測。
我看這個村民心理有問題,前言不搭後語,還好意思接受採訪,記者也是弱雞,村民說什麼就發什麼,你只是一個傳聲筒嗎?也不知道這個媒體是怎麼發出來這樣不合格的稿件。

今天,《現代快報》也採訪了死者所在村的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網傳的內容有些是不屬實的。他說,女子畢業於西安一所高校,並非網文所說在北京讀書。畢業以後,她還考上了“三支一扶”,但沒有轉編成功,後來為了專心複習考編,在家裡待了兩年多。
這裡的採訪內容可以說是顛覆了“貞觀”那篇文章所述的女子考上北京211高校,以及所謂的“考公筆試第一面試被刷等資訊。
至於網傳其家庭困難的說法,該負責人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她家裡條件還行,不像網上說的那樣。她的父母在村子附近打零工,身體也都還可以,只是父親有點腰椎間盤突出。女子還有一個弟弟,原來在上海一家晶片公司,成家後轉至西安工作,平時也很少回村裡。
前面《正在新聞》採訪的村民說她家是“低保戶”,又說她家條件還可以,真是薛定諤的家境。

有人猜測,關於家境還可以的說法,可能是修飾後的結論。因為在事發之後,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稱電話幾乎被打爆,幾乎都是記者諮詢女子具體情況的。但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敏感事件,而且女子去世不是發生在當地,都把記者推給了當地政府的宣傳部門。
該負責人還特意說明,女子與生前和家人的關係很好,可能是為了回應“貞觀”文中所述的“女子拉黑了所有親人”。
如上所述,如果是某種統一過的口徑回應,那麼真實的情況永遠不可抵達了。不重要,過幾天,新的熱點一來,也就沒幾個人記得這事了。
· END ·
感謝你還在
如果喜歡那就分享朋友圈啦
加我,防失聯
小號,關注一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