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超實用的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更當好自己~
“媽媽,我這樣算是虛榮嗎?”
這是小D前段時間回家後問我的一個問題。故事的起因是什麼呢?
諾,就是這個引起的——一本小馬寶莉的卡冊
她和幾個玩得比較好的小姑娘,都喜歡用這樣的小卡冊來裝卡。
因為小D每年的壓歲錢裡,有30%是可以讓她自由支配的,她拿到今年的壓歲錢後,就把她的卡冊升級換代了。於是就很開心地拿到學校,其中就有一兩個姑娘說她是虛榮,所以回來之後,她就這麼問我了。
也許有很多朋友,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孩子被說虛榮,但不知道怎麼解釋。那我就把我和她的這段談話分享一下。
我就問小D:你為什麼買這個卡冊呢?
小D跟我說:因為覺得好看,卡冊裡面是翻頁,還能放更多(卡片),而且它是硬的,能更好地保護卡片……她說了很多這樣的理由。
然後我就告訴她:我們看人虛榮不虛榮,首先問自己的購買動機是什麼。
所謂虛榮,就是你買的這個東西可能你都不需要,你想到的只是“我想證明給別人看”,
購買動機的是什麼,這第一步,很關鍵,是來驗證我們是虛榮還是需要。
我問小D的第二件事:那這個錢你是怎麼來的?
然後她就很認真地抬頭看著我說,就是我壓歲錢。我們每年不都是這樣的一個規定麼。你也跟我說過,只要分好需要和想要,我們先去滿足需要的東西。所以我今年拿到壓歲錢,第一時間先去添置了我開學用的文具、包書皮,這些都是我自己花的錢,剩下這些是我想要的,我就花了。
聽完這段話,我回答小D:我覺得真正的虛榮是,當你的慾望大於你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你其實沒有這筆錢,你連文具,連橡皮,連包書皮,連課外書這點錢都還沒有錢去花。這些需要的東西你都沒法滿足,你就要去滿足自己想要的東西,那我就覺得我們要探討一下是不是存在所謂的虛榮。
但是當你先滿足自己需要的東西,你還有餘錢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不叫虛榮,所以,當我們能力大於我們的慾望的時候,這不叫虛榮。
聽到這裡,小D一下子就釋然了,然後她很開心地說,我明白了,所以是他們自己用自己的觀點來評價我這個行為,而我自己的購買意圖從來沒有過“要去得瑟,要去曬”。
而且最重要的,她說,“我自己是把我的錢先花到了需要的地方,剩下的錢我才買了自己想要的,所以我不是虛榮。”

這樣的一個插曲,其實對我來說還蠻觸動的,因為二十六歲的我,也曾帶著這樣的“虛榮”的包袱。
我那時候就是很喜歡,很嚮往擁有人生第一隻大牌包,第一雙大牌的高跟鞋,我真的對美有一種本能的愛,但是心裡卻總是貼著那個“虛榮”的詞,貼了我整整四年,硬控了我26到30歲的人生。
雖然我那時候月薪一直在漲,我有能力買到很多東西,但是我總是會擔心。
我非常感謝我30歲時外派去全球輪崗,遇到的一位澳大利亞女經理,她當時跟我說了一句話。
她說,Jessica,當你的能力大於你的慾望的時候,那不叫虛榮,那是你值得。你靠著自己的雙手,你不偷不搶,不靠其他人,不靠父母,你可以去實現你每一個想要的東西,這叫實力,也叫能力。
也就是那個剎那,我釋然了。我終於明白,原來那個叫能力。
這也是我想告訴小D的:花費其實是一種能量,最差的就是,當你這筆錢花掉以後,你得到的反而是內心的匱乏,或者你自己不斷的自我攻擊,這是最沒有意思的。
之前也拍了影片,歡迎點這裡看
(溫馨提示:如果暫時不方便播放,記得戴上耳機或調低音量再看哦)

話題索引
點選閱讀原文
按關鍵詞搜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