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27屆臺北電影節於臺北中山堂落下帷幕,源於1988年創辦的“中時晚報電影獎”,自1994年起更名而成的“臺北電影獎”。
在獲獎名單中,紀錄片《大風之島》榮獲最高獎項百萬首獎,同時還獲得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無疑成為影展最大贏家。該片耗時長達20年之久,記錄了位於都市邊緣地帶的樂生療養院(原麻風病院),因捷運建設而被迫捲入的種種爭議事件,其製作質量和內容受到了專業評審的認可。
在正式頒獎之前的一天,觀眾票選榮譽由紀錄片《臨淵入魚》獲得。
本屆臺北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為影迷熟知的,曾剪輯多部紀錄片的著名剪輯師廖慶松,他在主席序中說道:“在過去多年和新晉華語電影導演合作、交流中,我看見不少創作者勇於跳脫框架,我也希望各位透過北影帶來的視野,勇敢擁抱新觀點。”
在臺北電影節的入圍名單中,不乏紀錄片的身影。除了最佳紀錄片單元之外,超越真實單元的策展人,試圖尋找那些打破真實與虛構邊界的創新之作,讓“觀眾在尋找真假的過程中體會到觀影真正的魅力”。廣角臺灣單元,兩位資深紀錄片人侯季然、沈可尚帶來了各自最新的紀錄片作品,也讓人十分期待。
以下為凹凸鏡DOC整理的片單,期待在未來有機會觀看到這些優秀的影像作品。

2025臺北電影節
紀錄片部分
01
《大風之島》
Island of the Winds

許雅婷 / 2025 / 119min
劇情簡介:
在都市邊陲的樂生療養院山坡上,一群患有漢生病(麻風病,也稱為漢森氏病)的院民沉睡於近一世紀的隔離之中。他們的生活雖忙碌卻平靜,生命如盤根錯節的樹根,深深紮根於這片土地。
2005 年,一場因捷運機廠開發而引發的迫遷爭議,將院民們捲入錯綜複雜的政治角力。面對強權壓迫,他們組成自救會,覺醒、奮起,不再甘於被視為病人,而渴望作為“完整的人”被對待。
然而,這場抗爭比想象中更漫長、更艱難。12年後,樂生終於開始重建,然而重建工程卻步步侵蝕,這片山坡日漸縮減,如今僅剩一道通往無處的斷頭橋與外界相連,成為真正的孤島。政治角力如狂風呼嘯而過,院民們則以殘弱的身軀、堅定的意志,死守生活的點滴,不肯放手。這些羈絆,是他們曾奮力活著的證明。
關於導演:
許雅婷,1983 年生於臺北,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錄影新媒體研究所碩士畢業,經歷擴及導演、編劇、剪輯、影視教育等。擅長以影像為媒材,從人性視角深刻描繪當代重要議題。
02
《種土》
Soul of Soil

顏蘭權 / 2024 / 143min
劇情簡介:
在臺灣南部的小鎮有兩個傻瓜:一位是 41 歲的阿仁,他放棄竹科的高收入與西裝領帶跑車,整天與發臭的菜葉果皮為伍,製作著有機堆肥;他撿著永遠也撿不完的堆肥中的塑膠垃圾… … 另一位是 59 歲的安和哥,他讓棗園的草,長的比腰還高;他徒手抓毛毛蟲,帶到荒地放生;他在果樹下襬上吊床,隨時可以在涼風的輕拂中瞌睡。他向自然之道取經,農活既是生活形式,也是生命態度。
他們的夢想很簡單,就是讓土壤再次“活”了起來… … 變成可自在呼吸的活土… … 然而,天地執行,大道無形也無情,理想與現實的拉鋸間,兩個認真尋夢的人,種下土壤,究竟是希望,還是憨人的白日夢?《種土》紀錄片,不僅是兩個傻瓜的動人故事,更是一則當代的“寓言”,極度寫實,極度真摯。
關於導演:
顏蘭權,長期投入紀錄片行列已超過30年的時間,擅長用真實影像來刻畫“人”的質感。以“長期蹲點”的拍攝,捕捉動容的畫面、堆砌感人的力量。例如,榮獲臺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的《無米樂》、入圍金馬的《牽阮的手》,這些拍攝物件都不是知名英雄,但導演卻抓住了他們作為平凡人純樸、認真的美。
03
《臨淵入魚》
A Drop in the Ocean

王河洛 / 2025 / 70min
劇情簡介:
華揚跟阿先是兩位自由潛水競賽選手,一位專注在亞洲最深的紀錄、一位渴望得到臺灣第一的王冠。兩人同時收到來自世界頂尖賽場“藍洞垂直藍深度賽”的邀請。鏡頭追蹤他們在修練之路上,從陸上到水下,兩人風格各異的行事風格與水下世界觀交織,交融在靜謐也幽暗的藍色水域之中。
關於導演:
王河洛,一位紀錄片導演。畢業於臺大歷史系、歐盟紀錄片遊牧者碩士,赴葡萄牙、匈牙利、法國等國駐地拍攝。曾任職鏡電視紀錄片記者、法國Boisbuchet設計學院駐村導演、國家人權館創作藝術家、臺灣公共電視,現於臺北從事創作與影像教育。
04
《日泰小食》
Unstoppable

冼澔楊/ 2024 / 83min
劇情簡介:
長洲的日泰小食這個小吃攤,反映了香港多元化的演變。面對疫情和店主阿丈健康狀況的下滑,這家受人喜愛的小店正面臨關閉,象徵著城市中傳統與現代挑戰之間的掙扎。這間作為當地社群的另一個家的小吃攤,能否在社會變遷之中依然保持日日安泰?
關於導演:
冼澔楊,1989年生於香港長洲。作品關注性別與認同歸屬,首部紀錄長片《日泰小食》獲得 2024釜山影展最佳亞洲紀錄片。目前正製作《男孩有點騷》,以及從家族故事出發的《彼岸之島》。
05
《跳進部落的孩子》
Dancing Home

王政一 / 2025 / 90min
劇情簡介:
在編舞生涯的高峰,他卻感到彷徨。布拉瑞揚選擇回到家鄉臺東,帶著一群年輕的原住民舞者工作,用身體將生活跳成舞作。
多數非科班的舞者,隨性與自由,那是布拉瑞揚離開部落前本來擁有的樣子。為了夢想離開,如今舞蹈又帶著他回來。一群熱愛表演的舞者、童年的玩伴、不認同的父親,跳進部落的旅程,喚醒著曾經是部落的孩子。
關於導演:
王政一,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研究所,曾以創作短片《用不完的十元》《美好的》入圍臺北電影節主題獎與金穗獎。近年多從事記錄性質攝影工作,《跳進部落的孩子》是第一部紀錄長片。
06
《顏色擷取樣本.mov》
Colour Ideology Sampling.mov

陳卓斯、王紀堯 / 2024 / 60min
劇情簡介:
透過分析單個色彩樣本,它揭示了這些政治象徵背後所蘊含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07
《孤寂午後4K》
Tardes de soledad

西班牙 / 阿爾伯特·塞拉 / 2024 / 125分鐘
劇情簡介:
腥紅圍牆內,嗜血目光下,命懸一瞬。一頭是憤怒又茫然的公牛,長矛穿背、鮮血淋漓、狂喘抽搐;一頭是鑲金華服加身的鞭牛士,弓背翹臀、傲視如王,卻掩不住微微顫慄。當紅披風甩動,死亡探戈起舞,想活命的牛、在玩命的人,誰能站到最後?觀眾喝采與噓聲起落,這座奇觀祭壇裡,誰不是身難由己的肉身祭品?
死亡與疲憊之軀的阿爾伯特·塞拉,這回直擊西班牙爭議國粹,多機跟拍當今的明星鞭牛士,將14場午後對決重組銜接。全片空間極簡,幾乎全在競技場內,輔以更衣、休息處為後臺,構成一場彷彿永劫往復、難以落幕的身心試煉秀。無旁白,無道德論斷,純視聽捕捉。近景兼長時間冷眼凝視,望穿陽剛國族神話背後的脆弱,提煉在神聖與野蠻交纏下,令人驚愕費解的異樣美感。
關於導演:
阿爾伯特·塞拉,1975年生於加泰羅尼亞, 擁有西班牙語言學與文學學位,創作橫跨電影與展覽,常以顛覆手法重現神話與文學。代表作有《騎士的漫遊》《天堂幻影》,2019年以《我就蕩》獲戛納電影節一種注目評審團特別獎。
08
《鄧南遮佔領阜姆自由邦》
FIUME O MORTE!

克羅埃西亞、義大利、斯洛維尼亞 / 伊戈爾·貝齊諾維奇 / 2025 / 113min
劇情簡介:
1919年,巴黎和會提議將阜姆歸還克羅埃西亞。義大利詩人、貴族兼軍官加布裡埃爾·鄧南遮聞訊勃然大怒,宣佈建立“義大利卡爾納羅攝政領”。這段長達16個月的佔領,是史上最離奇的統治之一。導演貝濟諾維奇透過採訪蒐集民間對這段歷史的零散記憶,更邀請普通市民以自己的方式表演、體驗鄧南遮佔領阜姆的時刻,從而反思法西斯主義的危害。本片獲得第54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金虎獎及費比西影評人獎。
關於導演:
伊戈爾·貝齊諾維奇,1983年生於克羅埃西亞裡耶卡,大學主修哲學、社會學與文學,後於薩格勒布戲劇藝術學院學習電影。擅長融合紀實與戲劇手法,風格多元具批判性。前作《A Brief Excursion》在普拉電影節獲頒最佳影片。
09
《齁利路亞》又名:《神來電》
Holy Electricity

喬治亞、荷蘭 / 塔圖·科特迪什維利/ 2024/ 104min
劇情簡介:
嗜賭大叔與喪父的侄子相依為命,但因賭債纏身,兩人只能從他人的廢物裡淘寶。而廢五金堆裡一箱生鏽的十字架,真的讓倆人挖到一桶金⸺廉價的 LED 燈條,讓老氣十字架變身霓虹聖十字。他們沿著大街挨家挨戶推銷,大門開啟,迎來神學教師、健談藝術家、銀髮合唱團、愛貓狗成痴的婦… … 他們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也遇見桃花。在聖十字帶領下,他們要把握時機,掌握方向。
導演在其首部長片中融合冷調幽默,隨著一老一少、一高一矮叔侄倆在首都第比里斯邊緣晃遊,打造一個關於「邊緣」多層次意義的現代寓言。鏡頭也跟著大量素人演員,拍下這座城市底層的人物風土。動聽的配樂與詩意影像風格,也讓鏡頭下,落魄景物在霓虹的照耀下,多了一分異色溫柔的獨特視角。
關於導演:
10
《戰火悲歌》
Song of The Years of Fire

烏克蘭、瑞典、丹麥、法國 / 奧爾哈·茹爾巴 / 2024 / 95分鐘
劇情簡介:
戰爭下的日常是什麼模樣?女人與小孩擁擠在月臺上盼望能搭上火車,廚師在炮彈聲中烘烤麵包,男孩從地窖爬出,玩起槍擊遊戲,被譭棄的村莊與灰色枝枒無語蔓生。烏克蘭導演奧爾哈·茹爾巴以詩意視角記錄烏克蘭在戰爭暴力下的變貌,呈現她對電影倫理與歷史責任的深刻反思,將個人經歷轉化為藝術與公共記憶的力量。她說:“這是給未來的日記,我們需要保留這些證據,包括文學、詩歌與藝術中的反映,讓這段經歷能在未來持續迴響。”
影片歷時兩年拍攝,橫跨戰線前後,記錄土地、聲音與人們日常的轉變,映照戰爭如何漸漸成為烏克蘭人生活的一部分。一幅幅無配樂、長鏡頭的定鏡影像,層層揭示集體創傷與韌性,並不斷追問:在當代世界的沉默與習慣中,戰爭究竟留下了什麼?
關於導演:
奧爾哈·茹爾巴,烏克蘭紀錄片導演、剪輯師。過往創作聚焦移民與兒童等議題,近期持續關注戰爭下的烏克蘭。2021 年劇情短片《Dad’ s Sneakers》入選洛迦諾影展。2022 年首部紀錄長片《Outside》入選多個重要國際紀錄片影展。
11
《占星轉運站》又名:《對著星星許願》
Wishing on a Star

劇情簡介:
占星室內,她埋首寶典比對命盤密碼,搜尋地圖經緯,為案前迷惘的人們,指定地球上一處幸運寶地,來場「生日旅行」:只要身處特定時地,星辰能量對齊,心願即將實現,你也能重獲新生。尋愛、求子、冀望獨立、修復關係……,人們帶著煩惱前來,答案也許藏在地中海某座小島,或臺灣的一間麵店。冥冥中自有巧合,無論擁抱未知或抗拒改變,蒼穹下的旅程對照日常,映出內心深處的渴望。
本片宛如幕前幕後共創的遊戲。鏡頭前,占星師側耳傾聽,人們敞開心房。紀實和虛構界線模糊,舉重若輕地上演人情世俗,幽默諷刺卻又無比親切。劇組跟隨眾人遠赴世界各地,更驚喜踏上臺灣本島與金門,在異鄉見證生命的奇幻旅程。
「我的目標是結合劇情片的電影感,捕捉真實人物流露的真實情感。」⸺彼得 ·克雷克斯
關於導演:

12
《書店裡的影像詩:停駐與穿越》
Poetries from the Bookstores: Somewhere I Belong

侯季然 / 2025 / 90分鐘
劇情簡介:
書店是一種風景。你會看到愛書人以緩慢節奏,細心為舊書修容包膜;有店主帶顧客上山採藥,認識植物兼作藥茶;有關注環保的人開書店,是為守護家鄉的山林;也有嫁進魚港的媳婦,為討海人留下文字與影像紀錄……
書店既依山也靠海,在這裡更充滿人的故事:書店前倖存的楊桃樹,圓滿了臨終病人的遺願;西方旅人為遠東的小村,譜下一曲樂章;還有異鄉人在人潮熙攘的臺北鬧區,傳述著流亡者的故事。這些如散文詩般優美精煉的影音,被滿溢人味的書店串起,向我們講述看不見的記憶。
導演侯季然擅長以詩意影像描繪時代記憶,《書店裡的影像詩》自 2013 年起記錄臺灣各地獨立書店,如今邁向第三季。15間小書店,15種影像詩,有紓緩的長鏡頭,有滿溢人情的小故事,即便在潮溼雨天也能聞到溫暖書香。導演以旁觀者角度進行影像速寫,也為消逝中的書店留下一種生活態度和時代印象。
13
《膠囊時光》
The Time Capsule

沈可尚 / 2025 / 75min
劇情簡介:
談到孩子,劇場導演、詩人鴻鴻〈忍不住為你寫了幾首詩〉,雖然藝術薰陶不一定有效,兒子也現身吐槽,其實爸爸只盼他能如其名,活成快樂的人。〈胖子,棒球,和光頭〉是棒球員張泰山與子女遊戲時對彼此的暱稱,走過人生高潮與低谷, 如今他是孩子的教練、前輩兼夥伴,沒有完美形象,只有彼此最自然的模樣。藝人黃路梓茵(Lulu)的父親是計程車司機,更是一路接送她長大的最佳後援部隊,為其成就開心、心疼工作勞累,繁忙的女兒也在拿捏彼此距離,父女學習調適自身定位,一起解這道家庭的〈角色練習題〉。
沉可尚導演、蘇麗媚監製,《膠囊時光》系列拍攝多對父親與子女互動,解構「爸爸」角色的堅韌與脆弱,笑中有淚、淚中有愛,真摯記錄家庭中的驚奇片刻和恬淡日常,溫柔提煉親情的真實況味。
關於導演:
沈可尚,1972年生於臺北,導演。1999年短片《與山》入選戛納影展短片競賽,《襟聲三角》獲金穗獎最佳實驗電影,2012年紀錄片《築巢人》獲臺北電影獎百萬首獎,亦曾任臺北電影節總監。現正製作首部劇情長片《深度安靜》。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