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大學,居然被集體打趴下了

作者丨溪雲
今年高考的錄取分數線,很不尋常。985、211大學,居然被集體打趴下了!
先看廣東省,“華南第一學府”,中山大學的物理類分數線(628)居然被深圳理工大學(629)反超了,而深圳理工大學連211都不是。
大灣區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並列其後,均為622分。要知道,大灣區大學今年6月才獲批成立,第一年招本科生,分數線居然就和985平起平坐。
而深圳理工大學、大灣區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都屬於新型研究型大學。
不僅是廣東省,其他省份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分數線也很出人意料。
像浙江寧波的東方理工大學,今年第一次招本科生,投檔線656分,只比浙江大學的最低投檔線低兩分。
還有福耀科技大學,在廣西、湖南的最低投檔線比廈大、北師大這些老牌985還要高。而在河南,一名考出了683分的學霸也報考了福耀科技大學。
那問題就來了,這些大學,掀翻高校排行榜的底氣到底來自於哪裡?
其實,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共同點是,經費特別足,師資特別強,老師待遇特別高,學生生活條件特別好。
先看經費,2025年,南方科技大學生均經費50.95萬,排名全國雙一流高校第八,復旦、人大都排在後面。上海科技大學則是30.51萬。
來源:軟科
最恐怖的是“對標斯坦福”的福耀科技大學,首年8億預算,卻只招50個學生,這是什麼VVVVVVIP待遇。
充足的經費意味著頂級的配套設施。有網友發帖說“上輩子拯救世界,這輩子讀西湖大學”,來看下西湖大學的宿舍,單人間,飄窗,空調,雙層書櫃,淋浴隔間,樣樣齊全,乾淨、敞亮又整潔。
而超高經費下,這些學校的師資也是強大到超乎你想象。
南方科技大學擁有國內外院士57名,上海科技大學擁有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0位兩院院士,還有9位美國兩院院士,1位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這是什麼概念呢?
拿中山大學來說,百年老校,“華南第一學府”,但是也只有19位兩院院士,只有南方科技大學的1/3。
除了師資待遇,最重要的是,新型研究型大學還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
去年6月,深圳理工大學在第一場本科招生直播會上說:深圳理工孵化了將近2000家企業,首屆畢業滿足基本條件,可由學校直接安排就業。
意思是:畢業包分配啊!
除了深圳理工,大灣區大學坐落在松山湖,華為在東莞的大本營就在這裡,一共聚集了兩百多家華為上下游企業,雙方目前已經簽署了深度合作框架,以後給學生安排實習、就業機會,那還不是分分鐘的事。
還有福耀科技大學背靠玻璃龍頭福耀集團、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則靠著晶片巨頭“韋爾半導體”,和華為、小米、比亞迪等生態夥伴深度合作。
可以說,每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背後都站著一個頂級的企業軍團。
這徹底點燃了學生和家長熱情。
去年南方科技大學有6萬人報名,僅錄取1360人,報錄比2.25%,錄取率比哈佛還低。深圳理工大學2024年預測錄取考生最低排名是18000名,可實際錄取時,考生排名拉昇至1萬名以內。其他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也是水漲船高,跑到了老牌985、211的前面。
目前,我國僅有8所新型研究型大學獲批成立,但還有一批正在籌辦中。
來源:前瞻經濟學人
不難發現,這些新型研究型大學都分佈在珠三角和長三角,深圳、廣州、杭州、寧波、上海、蘇州等經濟強市,並且在專業設定上,聚焦的都是“新工科”,更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需求。
來源:前瞻經濟學人
像深圳理工大學設定的前沿學院,生物醫藥學院開設“智慧醫學工程”,是生物+AI+臨床的交叉學科。
材料學院開設“儲能材料與器件”,是材料+物理+電化學的交叉學科,大部分專業對接了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承擔的國家級專案,注重人才培養的實用性。
而這也和城市的產業結構佈局緊密關聯,背後反映的是城市對於人才的高度渴求。
經濟越發達,就越重視教育。
工業第一強市深圳,對於教育的投入年年高漲。2021年,深圳教育支出964億,2024年,深圳教育支出達到了1020.6億元,佔財政支出比重超20%。
畢竟,當科技成為新一輪城市競爭的關鍵決勝點,教育的競爭力最終將反哺為經濟和產業的競爭力。
難怪說選大學,也是在選城市。
今天鄭重推薦張老師的新品“張是之經濟圈”,簡單來說,這個下單是“買一得三”:
一個是我的經濟學的教學影片;
二是圈子裡其他內容資源和社群討論;
三是我們智谷趨勢的趨勢研判。
定價499,現在上新優惠只需要365。
下單後停留三秒鐘,會彈出一個微信二維碼,加上我們客服微信,拉你進群。
張老師本人微信 ↓ ↓
參考文獻
1、前瞻經濟學人:突然!時隔30年再提“包分配包就業”,訊號極不尋常
2、智谷趨勢Trend:在中國,這類大學越來越火,什麼訊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