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式辦學”。
作者 | 圳長
來源 | 深圳客
(ID:szhenke)
“高考600分,讀不了深圳TOP5大學”。
考生們查分數線時發現,深圳的大學已經讓人“高攀不起”。
這座曾被稱為“大學窪地”的城市,這些年高歌猛進瘋狂建大學。從錄取分數線來看,深圳的大學已經集體躋身“一流”。
但是高企的分數線,是否意味著深圳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高等教育人才輸出地?深圳的大學是否可以支撐起深圳繁盛產業的學與研?究竟是深圳的大學足夠優秀還是自帶深圳城市的“光環”?
中國高校版圖 “深勢力”崛起
這座沒有本土985/211的年輕城市,如今的大學錄取分數線,已經不是你想上就能上的了。

2024年 廣東的高考分數線(深圳標紅)
按照去年廣東的高考分數線,想進深圳的公辦本科,沒550分以上都不好意思打招呼,想要讀深圳前五的大學,沒600分你都不要想了。
“物理組最低分 666 分,全省排名 968 位;歷史組最低分 634 分,全省排名 425 位”。如果僅以高考錄取分數線來排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不僅是全深圳分數線第一,而且是已經連續 9 年的廣東全省第一。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數線連續9年廣東省第一
在廣東省內高校物理類錄取難度排行中,深圳大學已穩居第三,超過211高校暨南大學與華南師範大學;深圳理工大學首年招生即斬獲624分的最低錄取線,比本科線高出182分;而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的分數線,甚至連續多年超過其哈爾濱本部。
僅僅在十年前,深圳高等教育版圖還是一片荒蕪。
高校數量不足10所,全日制在校生僅8.76萬人。而到2024年,這座城市已擁有17所高校,在校生規模翻倍至17.6萬人,其中研究生規模激增375%,達5.1萬人。
這一跨越式突飛猛進的增長,被媒體稱為“高等教育的深圳速度”。
在“量”的爆發背後,“質”的飛躍也令人矚目:南方科技大學建校僅十餘年便躋身國家“雙一流”;深圳大學全球四大排行榜平均名次位列內地高校第39位; 8所深圳高校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48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最有代表性的是“深職院”。2024年,深職大(本科)的最低錄取分是559分,在廣東省內排名12,力壓廣醫、廣工、廣外、汕大,而且報考的最高分高達600分。要知道,600分可以入讀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傳統名校。

從曾經深圳學生的“兜底選擇”,變為全國考生的“仰望物件”
現在的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早就不是那個成績不好只能去讀的“深職院”。從曾經深圳學生的“兜底選擇”,變為全國考生的“仰望物件”。
高舉高打、快速擴張、合作辦學,深圳的大學數年間的高歌猛進,已經直接體現在錄取分數線上 。中國高校版圖的“深勢力”已經成型,全國學子通往深圳的大學的分數線,已經讓人“高攀不起”。
高歌猛進的“深式辦學”
這些年,深圳辦大學的路徑,帶著鮮明的特區基因——高投入、高速度、高密度。深式辦學用經濟特區邏輯重構高等教育,也衝擊著中國傳統高校格局。
2025年深圳大學預算達75.1億元,在“雙非”高校中高居全國第一,南科大、深職大同樣躋身全國高校預算百強。
在土地開發強度逼近極限的深圳,超前規劃23.1平方公里高校用地,相當於拿出全市1%的土地供養教育。市民也有直觀感受,近10年來深圳在瘋狂建大學。

深圳高校數量僅排到全國第42
作為GDP全國第三,人口總量排第四的大市,高校數量僅排到全國第42,名次之低,嚴重不符深圳的實力和遠望。
回望歷史,深圳的大學發展史,是一個精心“計算”的城市策略。
特區成立之初,深圳就用當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建深圳大學。1983深圳財政收入1.5億,建深圳大學投5000萬。但一直到2010年前,深圳僅有深圳大學這一所像樣的全日制大學。深大曾被貼上“一流校園、二流教師、三流學生”的標籤。
2008年後,深圳產業從模仿創新集體轉向自主創新,猛然驚醒沒有高校和學研支撐的產業危機。於是,深圳開始了雄心勃勃的“大學突進”。在對比各種路徑後,深圳最後仍然選擇最熟悉的“產業引進”模式。
這15年間,深圳主要依託引進名校的方式,建成8所大學,在建4所大學,堪稱中國大學建設史上的“最快紀錄”。
“砸48億,再造一個哈工大。”擴建哈工大,就是最直接的體現之一。
南山大學城的哈工大深圳校區二期,規劃面積近70萬平米,比現在的一期還要大,預計2028年建成以後,整個校區能容納超過一萬五千名師生。此次擴建,還特意預留了用地,準備引進蘇黎世聯邦理工等國際名校共建聯合實驗室。
跟北京上海比,沒有拿得出手的大學,深圳自己也急,所以這些年玩了命地建大學。
不只是規模擴張,在辦學模式上,深圳的大學也有顛覆性創新。
南方科技大學首創“631”招生模式(高考60%+校測30%+學業10%),打破唯分數論;深圳理工大學推行“三院一體”育人,本科生每週三天深入實驗室的“4+3”模式,將科研現場變為課堂;深圳大學設立5個院士班,由院士擔任班主任,讓本科生直通學術最前沿。

南方科技大學打破唯分數論
所以,大學“深勢力”對中國傳統高校版圖的衝擊是全方位的,一方面是高歌猛進、即拿即用的速度,另一方面是結合深圳產業的創新度。雖然對深圳辦大學急功近利的爭議一直都有,但是從今天的分數線來看,深圳的大學已經有這樣的自信和實力,要構建匹配深圳超一線城市地位的超一流高校矩陣。
選大學,還是在選深圳?
“來深圳,上大學!”,已經成為一種口號。對於萬千學子來說,究竟是因為優秀的深圳高校而選擇了深圳,還是因為深圳的光環選擇了深圳的大學?
從很多跡象來看,後者佔的比重更大。因為深度繫結深圳名牌企業,深度嵌入深圳成熟產業鏈,是深圳高校創新的重要維度,也是深圳的大學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2024年深圳高校新增27個本科專業,80%以上精準對接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產業。
全市高校與龍頭企業共建47個特色產業學院。其中深圳大學與騰訊合辦的人工智慧學院入選國家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南科大半導體學院直接對接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96個校企訂單班讓學生在大二就介入真實研發。
從深圳高校畢業生去向來看,絕大部分就地轉化,成為深圳產業鏈端的人才。
根據深圳大學官方資料,2022-2024 年錄用深大畢業生人數最多的前三名企業分別是比亞迪、華為、騰訊。據BOSS直聘報告,深圳是本地高校畢業生留存率最高的城市。南科大2023屆畢業生中,超80%紮根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各高校留深就業比例普遍超過50%,部分達90%以上。
這樣的產學融合,固然催生了人才黏性,但是反過來說至少在現階段,不是深圳的大學在賦能產業和企業,而是深圳的企業反向給大學賦能。
所以,一邊是深圳在瘋狂建大學,一邊是深圳的名牌企業每年例牌赴北京、上海等傳統生源地大力引進人才,呈現割裂和反向。這也表明,相比京滬,深圳目前還不是中國重要的高等教育人才輸出地。
凡此種種,這座城市高等教育的雄心仍面臨考驗。
沒有本土985/211,本土“雙一流”目前也僅有南科大一所;學術底蘊積澱尚需時日,即拿即用的擴張建校模式究竟可以持續多久?更主要是,深圳的大學是否能成為真正的“人才輸出地”,產業賦能下人才轉化的實際結果和長期效應,都有待觀察。
信奉奇蹟高歌猛進,這是深圳特區基因。但是“高校是自然生長出來的,不是三天一層樓,五天一個實驗室堆起來的”,這也是常識。不管如何,深圳高校正走在奇蹟之路上,它勢必與過往中國傳統高校路徑大相徑庭,來自深圳特區的大學,正呈現出特別的群像與智慧。
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當年輕人在志願表上勾選深圳的大學時,他們選擇的與其說是一所大學,毋寧說是選擇深圳這個城市,也是選擇湧動著創新與冒險的未來人生。

